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微管胞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形态学,蛋白银染色
皮层微管胞器论文文献综述
周慧琳[1](2015)在《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骨架和细胞质胞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腹毛目纤毛虫细胞中含有复杂的皮层微管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其对细胞运动、支撑、分裂有重要功能。腹毛目纤毛虫种类繁多,其微管骨架等特征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资料的积累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生腹毛类纤毛虫细胞微管结构等做了一些研究,而有关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细胞器及皮层微管的研究报道甚少,仅限少数几种小型土壤纤毛虫。本文以一种大型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Pattersoniella vitiphila)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FLUTAX荧光标记技术、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在显微及亚显微水平上获取细胞皮层微管骨架和其他细胞质胞器的相关数据,以探讨喜藤帕森虫纤毛器微管及其他胞质胞器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土壤环境中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特征提供基础资料。1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微管骨架的显微观察应用FLUTAX荧光标记显示,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迁移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其中,口围带波动膜基部附属微管形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基部微管;额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迁移棘毛由基体发出后纵微管束和放射状微管束;腹棘毛基部发出放射状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除含有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外,并含有放射微管和短微管芽;背触毛基体发出前纵微管、后纵微管。由于蛋白银染色显示的喜藤帕森虫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与直接荧光标记显示的皮层纤毛结构及其基部微管的形态相一致,推断蛋白银染色显示的纤毛器基部纤维与直接荧光标记显示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属于同一种结构。喜藤帕森虫归属为腹毛目尖毛科,但与其他水生尖毛科纤毛虫额-腹-横棘毛的“8-5-5模式”相比较,其皮层纤毛模式及基部微管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而与目前报道的土壤纤毛虫相比较,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结构的定位方式则显示相似的特征,由此推论喜藤帕森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其他土壤纤毛虫的共同特征,其纤毛器结构及其基部微管的分化可能与该纤毛虫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有关。尤其是,喜藤帕森虫的腹棘毛基部仅含有呈放射状的基部微管束,未见其他类基部微管,这在其他纤毛虫中尚未见报告,该基部微管是否为一类处于进化中的纤毛器基部微管?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2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胞器和细胞质胞器的超微观察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显示,喜藤帕森虫细胞皮层纤毛器中,口围带由平行排列的小膜构成,每片小膜含有4片副小膜,每片副小膜的纤毛数量不同;体纤毛器中,细胞腹面棘毛基部由规律性排布的基体构成,每根棘毛一侧含有一定数量的裸毛基体。表膜是由质膜和表膜泡外膜、表膜泡内膜叁层膜紧贴在一起组成的细胞外层界膜;表膜下不同位置具有大量微管聚集而成的微管层或者微管束;细胞质含有凝胶质和溶胶质,其中凝胶质内富含线粒体,溶胶质中含有大量的膜性小泡、食物泡、内质网等细胞器,此外许多膜结构在溶胶质内形成膜性管道或膜性沟槽,或其他膜性分隔。结果表明,喜藤帕森虫的皮层及表膜下微管的发达程度,以及细胞质内细胞器和膜性结构的多样性是水生纤毛虫的同种结构所不能及的,依据该纤毛虫在土壤环境的生命活动中,须适应土壤中干湿度的变化,不断经历形成包囊的休眠生命活动和脱包囊后的营养生长过程的分析,其中发达的表膜下微管可能有益于细胞在土壤间隙中的运动,细胞质内丰富的膜结构可能也与细胞形成包囊后对细胞器的利用和自噬作用有关,因此,所述细胞结构的分化也可能与土壤环境的适应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10-01)
周慧琳,范鑫鹏,马瑞,倪兵,顾福康[2](2015)在《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结果表明,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Pattersoniella vitiphila)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中额棘毛基部含极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迁移棘毛基部含放射状微管和后纵微管束;中腹棘毛基部含放射状微管束;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放射微管和短微管芽;背触毛基体微管由前纵微管和后纵微管组成。腹棘毛基部仅含有呈放射状的基部微管束,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推测喜藤帕森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5期)
吴娜[3](2015)在《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皮层微管和胞质胞器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腹毛类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最为高等的类群。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隶属于腹毛目散毛亚目尖毛虫科管膜虫属,是一种大型土壤类原生动物纤毛虫。目前对于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几种纤毛虫的显微结构观察,对于其亚显微结构的了解较少,尤其是其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包囊与营养期相比,对纤毛器微管蛋白组分的变化及其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应用微分干涉显微术、蛋白银染色法、荧光标记术、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对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细胞进行观察,显示了其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微管、以及细胞形态发生中部分纤毛器的显微结构特征和皮层纤毛器及胞质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结果。1澳洲管膜虫种的纤毛图示及背触毛的发生该纤毛虫活体细胞柔软可曲,具有黄色的皮层颗粒。采用蛋白银方法显示,其纤毛图式中,波动膜由口内膜和口侧膜交叉形成一环形区,额、腹、横棘毛按8-5-5模式分布,左右缘棘毛各1列,于尾部不相接,尾棘毛有3根,背触毛有9-12列,大核有2枚,呈椭球形。经蛋白银染色观察,分裂期的细胞背面有3列背触毛原基条索及4列靠近右缘棘毛的背触毛原基条索:非分裂期的细胞背面含有约12列背触毛。但是根据Singh et al. (2013)对Cyrtohymena shii分裂期的描述,本文推测Cyrtohymena australis作为与Cyrtohymena shii同一个属的纤毛虫,其营养期细胞中的12列背触毛可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除了4列靠近右缘棘毛的背触毛原基条索将发展为前后仔虫的4列背触毛外,另3列背触毛原基条索中,第1、第2列分别发展成为前后仔虫的第1、第2列背触毛,而第3列将有可能发展为前后仔虫的第3、4、5、6、7甚至第8列背触毛。2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澳洲管膜虫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波动膜的口内膜和口侧膜在其交叉形成的环形区内发出发达的微管,并形成了相互交错的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中,前2根额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发达,8根额棘毛的基部均含细长的后纵微管束;5根腹棘毛基部均含发达的后纵微管束,其中距离口底托架最近的一根腹棘毛含粗壮的前纵微管束;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在其皮层前方形成一锥形区,而后纵微管束则细长的分散在后方。左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但横微管束不明显;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和发达的横微管束。结果表明,澳洲管膜虫口纤毛器微管骨架及额、腹、横棘毛基部微管的建构与目前所知的尖毛类纤毛虫乃至其他腹毛类纤毛虫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比较其他纤毛虫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均含有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叁种微管胞器的情况,该纤毛虫左、右缘棘毛的基部微管组成不同以及发达程度不一致的特征则未见报道,故澳洲管膜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种的特殊性,所得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纤毛虫细胞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及其微管建构具有多样性。由抗中心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澳洲管膜虫,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营养期细胞的中心蛋白在澳洲管膜虫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的基体位置和纤毛杆上均有定位,因此推测,该蛋白可能不仅与基体结构的维持和组装有关,还与纤毛杆结构的维持和其微管的组装有密切关系。3超微结构观察应用扫描电镜术从亚显微水平观察澳洲管膜虫,从其细胞皮层的纤毛结构中发现,澳洲管膜虫营养期细胞的纤毛模式具有多样性。澳洲管膜虫的额棘毛、腹棘毛与横棘毛并非严格按照8-5-5模式排布,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口后腹棘毛与横棘毛的数量,口后腹棘毛数在3-9之间变动,口后腹棘毛有5根者居多,横棘毛数在5-8问变动:在形态发生过程中,其老口围带部分保留,部分退化瓦解,小膜于老口围带退化处又重新长出,二者共同构成前仔虫的口围带,这一特征区别于其他纤毛虫;该纤毛虫形成的包囊属于“毛基体吸收型”包囊,当去除包囊的包囊壁后,可以看到包囊内部由密密麻麻的纤维相互缠绕,并且在纤维之中分布有很多形状规则的颗粒状结构,这一结构可能对于纤维的连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颗粒状结构并未在其他纤毛虫包囊中观察到。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澳洲管膜虫表膜下常见长条状的纤维层结构,其可能对表膜也有支持及稳固的作用;口区皮层中的口围带小膜,其基部被膈结构即相邻的表膜突起隔开,膈内结构与小膜基体间通过纤维相联系,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口围带小膜间之所以紧密联系,不仅是因为其表膜的连续性,而且是在基体处的纤维也是相连续的:尽管纤毛虫包囊中的小核较营养期的同种核并无太大变化,其核内仍充满致密的染色质,未见核仁,但见在核膜处有膜泡样结构与细胞质相联系,推测包囊期小核与细胞质间可能有物质交流;包囊期大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核仁多数消失,部分染色质更为紧密的靠近核膜处,线粒体数目减少,这些不同特征与各自的功能有关。另外,包囊细胞中多见自噬泡,自噬泡内有各种物质:紧密缠绕的纤维、拟糖原颗粒、一些片状的结构等等,其具体的作用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自噬泡的形成与作用,对于揭示纤毛虫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林钦,范鑫鹏,孙磊,周素娟,顾福康[4](2013)在《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郭键[5](2011)在《原生动物尖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和细胞质胞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毛虫皮层含有丰富的细胞骨架成分,其中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包含皮层纤毛器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皮层纤毛器微管主要由微管组成的纤毛、基体、基体骨架及小根纤维;非纤毛器微管骨架呈网状结构,形成微管网、微管层及微管束,是保持细胞形状及保证细胞正常运动不可缺少的结构。腹毛目纤毛虫在腹、背皮层具有多种纤毛器,均是以纤毛杆和基体为结构基础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和定位构成,在功能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该类细胞皮层中含有以微管蛋白为基本组成成分的复杂微管骨架单元,使得该类纤毛虫常被用作研究基体相关蛋白和微管骨架蛋白分布和功能的良好材料。近年来,运用微管蛋白的荧光标记方法探索纤毛虫的微管胞器及其微管蛋白组分、微管胞器的功能及其微管装配机理,又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对原生动物细胞骨架的研究,对于认识细胞结构的多样性、细胞的进化、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等,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应用扫描电镜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以及透射电镜术,以腹毛目尖毛科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为材料,在显微水平上观察了纤毛虫皮层细胞骨架、微管结构和细胞质胞器结构特征,所得结果如下:1皮层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扫描电镜术显示,在阔口尖毛虫细胞腹皮层,口围带含39-47片小膜,大部分小膜含4列基体。波动膜含2列基体,其向上伸出的纤毛组成长而宽的膜片:口侧膜位于右侧口腔壁边缘,口内膜位于口腔壁内缘:背面共有6列背触毛:额腹横棘毛为典型的8-5-5结构,左、右缘棘毛各1列。与其他类群的纤毛虫口纤毛器比较,此细胞的口皮层和波动膜结构具有其种的特异性;与同科的棘尾虫,急纤虫等相比,其波动膜纤毛列基部形成发达的微管骨架,这种大型口围带和巨大型波动膜在目前所研究的几乎所有纤毛虫结构中为较为发达的。2皮层微管胞器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荧光紫杉醇标记的阔口尖毛虫皮层纤毛器及纤毛器微管,其中,口围带约由40片小膜组成;波动膜2片于后部形成X交叉;额腹横棘毛按8-5-5模式分布,左、右缘棘毛各1列,背触毛6列。细胞内具有2个大核,3个小核。细胞的微管类细胞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组成,其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托架间连接微管和小膜基部微管束,波动膜基部含发达的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和波动膜后端的汇合处含有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或周围微管束。结果表明,阔口尖毛虫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其种的特异性,尤其是波动膜在其特长的纤毛列基部形成发达的微管骨架网,这种巨大型波动膜及其基部微管骨架在尖毛科乃至其他腹毛类纤毛虫中未见报道:此外,该虫的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可能是腹毛类纤毛虫中普遍存在的口纤毛器基部微管结构,深入探讨纤毛虫细胞胞器的结构、胞器定位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变化等方面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纤毛虫细胞中胞器结构的多样性及遗传、胞器的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等方面是有意义的。3皮层微管胞器和胞质胞器的透射电镜观察通过透射电镜术观察阔口尖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及细胞质胞器的结构。此虫纤毛区皮层基本的微管胞器是由口纤毛器微管、体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其中口围带除前、后部分的小膜外,大部分小膜含4列基体:波动膜由很多囊性结构层层包围,内有微管网格状结构,对波动膜的形态和功能起支持和保护的作用:额腹横棘毛均有数十根纤毛聚集而成,并由围棘纤维篮包围,以围棘纤维篮作为基部向不同方向延伸出附属微管;背触毛由1根纤毛和1个裸毛基体组成;细胞液及线粒体以细胞质团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纤毛器微管相比其他纤毛虫较为发达。这些作为纤毛虫皮层微管骨架结构的组成成分,不仅对细胞骨架的支持起到了作用,同时也对细胞的运动、细胞质形态的维持起到了作用。此细胞发达的口纤毛器和细胞骨架微管结构为纤毛虫的系统分类提供了相关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生欣,王正君,尹飞,顾福康[6](2010)在《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皮层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周瑶,余齐耀,俞丽丽,顾福康[7](2009)在《新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腹毛目纤毛虫新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nova)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其中领部小膜托架间由"∧"形微管相联接;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发达程度不一;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同时,对新伪尾柱虫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发生和生理改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追踪研究,并对细胞皮层的额腹棘毛定位及组成特征进行了补充报道。此外,发现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残存部分老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表明,新伪尾柱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其种的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可能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作用。(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史磊[8](2009)在《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原生动物是生活在土表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重要动物类群,是除了细菌和真菌之外的第叁大土壤生物区系,具有种类繁多,生物量巨大的特点,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壤团粒组成微小的结构空间,土壤原生动物一般都为小型生物,大型的原生动物尤其是大型的纤毛虫十分少见。我们实验室在原生动物的采集中,获得了一种大型的腹毛类土壤纤毛虫,其形态学特征与Foissner(1988)报道的土壤纤毛虫中的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相一致,为此将之定为该种。在土壤环境中生存的纤毛虫与其他土壤原生动物一样,于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伴随着土壤干湿度的变化发生生理状态的变化,周期性地经历细胞结构尤其是纤毛结构的分化和脱分化。因此,了解这种纤毛虫在土壤环境中的生活及运动,其运动纤毛器的分化特征及其与其他常见水生纤毛虫的不同之处,其纤毛器骨架的特征,对于进一步揭示细胞结构与环境的作用关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生物的多样性等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荧光紫杉醇(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显示草丛土毛虫基础纤毛模式,对其纤毛器微管胞器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并利用生化抽提结合SDS-PAGE电泳方法对其蛋白组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1草丛土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形态根据荧光标记结果显示,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其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图式的分布和定位进行观察,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纤毛器基部微管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骨架和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国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这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2草丛土毛虫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期间皮层微管胞器的形态发生形态发生过程中,草丛土毛虫虫体新口发生早于老口更新,老口围带是在形态发生阶段逐步进行更新的,且口原基出现时近旁的中腹棘毛已经瓦解消失,随后口围带下方出现额腹横棘毛原基,按序产生新、老仔虫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及其附属微管等结构;生理改组过程中,草丛土毛虫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经历瓦解更新的过程,最终形成1套新的纤毛器。在皮层微管胞器的发生过程中,老棘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着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失去功能的过程。3草丛土毛虫细胞蛋白组分以及与水生种类的比较采用草丛土毛虫为实验材料,对其细胞营养期和休眠期全蛋白以及利用生化方法对全蛋白抽提处理得到的土毛虫骨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发现:草丛土毛虫骨架蛋白的表达主要集中在40-66kDa区间,通过和水生相似种类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蛋白组分的比较,推断微管蛋白在纤毛虫微管类细胞骨架具有保守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史磊,运迷霞,顾福康[9](2009)在《草丛土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微管胞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定位,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微管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本种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纤毛器微管胞器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基部微管及其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固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其微管胞器的建构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细胞运动胞器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微管是逐步进行更新的;老棘毛微管胞器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了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和失去功能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高巍[10](2008)在《两种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其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是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膜骨架、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它们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的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目前细胞骨架的研究已从形态观察为主迅速推进到分子水平。原生动物由一个单细胞构成,并行使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因此原生动物细胞的复杂程度是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远不能及的。以腹毛目纤毛虫为材料研究原生动物的细胞骨架,对了解原生动物的细胞功能、揭示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在原生动物中不同类群纤毛虫的细胞微管骨架排列和分化程度不同。腹毛目纤毛虫具有复杂的微管骨架结构。包括纤毛和纤毛器骨架,皮层微管骨架以及其他胞质微管骨架。这些骨架结构对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维持都具有重要作用。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和尖毛虫(Oxytricha sp.)分别隶属于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和尖毛虫科(Oxytrichidae),均是腹毛目内分化较高的类群,两者在亲缘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这两种纤毛虫为材料,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与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形态和形态发生及其休眠细胞纤毛结构的分化进行探索,显示腹毛目尖毛虫和异毛虫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皮层微管骨架,揭示它们的发生、分化及定位的规律。并利用生化抽提结合SDS-PAGE电泳的方法对其蛋白组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1、异毛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异毛虫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皮层纤毛器、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其中腹面皮层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围棘纤维篮、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他们以各自的纤毛器基部为中心,分别向皮层不同方向发射,在细胞皮层内形成一个复合叁维结构微管网;并且,左、右缘棘毛基部横微管显示非镜像对称的图像,横棘毛基部微管前纵微管束向前伸展后其前端并非聚集在一起。无性生殖过程中,后口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腹部纤毛器发育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发生瓦解,新纤毛器在细胞皮层的特定位置发生,从相应纤毛器原基发生、分组、迁移,至最终形成前、后两套新的纤毛器,新结构的形成和老结构的瓦解是一个相伴相随的过程。2、尖毛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组成和形态发生利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尖毛虫(Oxytricha sp.)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皮层纤毛器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纤毛器微管和基部附属微管按照“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的皮层模式定位,所有这些结构对于支持细胞运动,维持细胞背腹面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无性生殖过程中,额腹横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的口围带和新口围带的右侧出现两套,之后逐步分化发育形成前后仔虫的相应结构,部分老的额棘毛和横棘毛在新的结构出现之后才最终瓦解。3、异毛虫与尖毛虫细胞蛋白组分的比较采用异毛虫和尖毛虫为实验材料,利用生化方法抽提处理得到两种纤毛虫的骨架蛋白(cytoskeleton protein,ck)、不可溶性蛋白(insoluble protein,c)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进行电泳分析,用以研究两种淡水类纤毛虫骨架蛋白的差异。结果发现:异毛虫和尖毛虫骨架蛋白的表达主要集中在43-66kDa区间,充分证明α-微管蛋白在纤毛虫微管类细胞骨架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两种纤毛虫不可溶性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皮层微管胞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结果表明,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Pattersoniella vitiphila)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中额棘毛基部含极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迁移棘毛基部含放射状微管和后纵微管束;中腹棘毛基部含放射状微管束;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放射微管和短微管芽;背触毛基体微管由前纵微管和后纵微管组成。腹棘毛基部仅含有呈放射状的基部微管束,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推测喜藤帕森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微管胞器论文参考文献
[1].周慧琳.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骨架和细胞质胞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周慧琳,范鑫鹏,马瑞,倪兵,顾福康.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2015
[3].吴娜.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皮层微管和胞质胞器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林钦,范鑫鹏,孙磊,周素娟,顾福康.小腔游仆虫(Euplotesaediculatus)皮层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郭键.原生动物尖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和细胞质胞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生欣,王正君,尹飞,顾福康.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皮层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周瑶,余齐耀,俞丽丽,顾福康.新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J].动物学杂志.2009
[8].史磊.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9].史磊,运迷霞,顾福康.草丛土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微管胞器研究[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9
[10].高巍.两种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其组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