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着火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重分析,着火模式,煤粉,富氧燃烧
着火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军,姜旭东,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1](2012)在《煤粉富氧燃烧着火模式判断和动力学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煤粉在富氧气氛下的燃烧机理,尤其是煤粉富氧着火模式的判断,在热重分析仪上,模拟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的煤粉富氧燃烧过程.选取5个不同的氧气体积分数:21%、40%、60%、80%和100%,并且模拟了2种气氛下(N2/O2,CO2/O2)和不同颗粒大小的煤粉的富氧燃烧过程.并根据普适积分法,计算了煤粉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提出了一种根据TG-DTG曲线判断煤粉着火模式的新方法,它使得煤粉着火模式的判断更为准确.研究发现,在CO2/O2气氛下的富氧燃烧过程中,当煤粉粒径小于40μm时,煤粉发生非均相着火;当煤粉粒径大于200μm时,煤粉发生均相着火.大颗粒比小颗粒受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要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李魁春[2](2011)在《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模式的着火相位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预混合燃烧柴油机以其良好的经济性、超低的NOx与碳烟排放成为内燃机热点课题之一。柴油预混合燃烧目前存在许多理论上和工程上的难题,其中着火相位难以控制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控制预混合柴油机着火相位,提出点火室式预混合燃烧柴油机概念,即:在发动机缸盖上设置点火室,通过通道与主燃室相连接。布置两套喷油系统,柴油喷油器布置在主燃室内,汽油喷油器与火花塞布置在点火室内。通过调节压缩比、缸内EGR等控制主燃室柴油混合气不被压燃,火花塞点燃点火室内汽油混合气后,点火室内的火焰从通道喷出,引燃主燃室内混合气。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在全工况实现预混合燃烧着火相位可控,提高燃烧稳定性。本文对该系统发动机进行模拟分析,考察系统的可行性。根据CF186F发动机缸盖的结构图,在叁维CAD软件中设计火花塞与喷油器的布置位置并建立模型,将模拟导入至AVL FIRE,结合发动机一维模拟软件AVL BOOST模拟得到的边界条件对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燃油雾化、燃烧及排放过程进行详细计算分析,对比了不同的主燃室喷油提前角、点火时刻、主燃室喷射次数以及柴油喷嘴的喷孔夹角对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本系统怠速时能使新鲜充量分布均匀;怠速工况时,主燃室喷油提前角在70°A-90°CA之间时本系统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燃烧性能与排放性能;在20°CABTDC至上死点时点火电极附近混合气当量比为1.1左右,适合点燃与火焰传播,有较大的点火窗口;怠速时燃烧持续期为20°CA,缸内最高平均温度低于1800K,限制了NOx的大量生成;发动机各负荷下着火相位均可控,在80%负荷以下预混合气在上止点时未被压燃,更大的负荷需要加入外部EGR以使着火相位可以通过火花塞控制。本文所做的叁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点火室预混合燃烧柴油机燃烧排放规律的理解,并为接下来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肖佳元,齐永锋,章明川[3](2008)在《煤粉着火模式对再燃脱硝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维携带流实验台上研究了烟煤煤粉着火模式,包括均相着火和非均相着火,对煤粉再燃还原NO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一定时,随着再燃区氧体积分数的增加,煤粉挥发分首先着火,脱硝效率明显下降;而非均相着火初期造成的颗粒高温有利于异相还原NO,脱硝效率得以回升;氧体积分数进一步提升,再燃区呈现富氧状态,脱硝效率再次下降。提高再燃区温度促进煤粉还原NO,脱硝效率更高,但是也促使挥发分在更低的氧体积分数下着火,着火后脱硝效率下降更多;粒径对煤粉着火以及还原NO的影响较为复杂,粒径在40μm以上,不同氧体积分数下脱硝效率基本上随粒径增大而下降。(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章明川,徐旭常[4](1992)在《煤粉颗粒着火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回顾了煤粉颗粒着火机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作者所开发的挥发分均相着火模型及炭骸燃尽的移动火焰锋面模型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结果。基于这些结果,Juntgen着火图谱中非均相着火与联合着火方式间的转变边界得到的很好的预报;一种新的挥发分燃烧与炭骸燃烧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在通常的煤粉火焰工况条件下,由于挥发分火焰的引发,炭骸可以在其非均相着火温度以下被点燃的理论得到了阐述。(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1992年01期)
着火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均质预混合燃烧柴油机以其良好的经济性、超低的NOx与碳烟排放成为内燃机热点课题之一。柴油预混合燃烧目前存在许多理论上和工程上的难题,其中着火相位难以控制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控制预混合柴油机着火相位,提出点火室式预混合燃烧柴油机概念,即:在发动机缸盖上设置点火室,通过通道与主燃室相连接。布置两套喷油系统,柴油喷油器布置在主燃室内,汽油喷油器与火花塞布置在点火室内。通过调节压缩比、缸内EGR等控制主燃室柴油混合气不被压燃,火花塞点燃点火室内汽油混合气后,点火室内的火焰从通道喷出,引燃主燃室内混合气。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在全工况实现预混合燃烧着火相位可控,提高燃烧稳定性。本文对该系统发动机进行模拟分析,考察系统的可行性。根据CF186F发动机缸盖的结构图,在叁维CAD软件中设计火花塞与喷油器的布置位置并建立模型,将模拟导入至AVL FIRE,结合发动机一维模拟软件AVL BOOST模拟得到的边界条件对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燃油雾化、燃烧及排放过程进行详细计算分析,对比了不同的主燃室喷油提前角、点火时刻、主燃室喷射次数以及柴油喷嘴的喷孔夹角对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本系统怠速时能使新鲜充量分布均匀;怠速工况时,主燃室喷油提前角在70°A-90°CA之间时本系统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燃烧性能与排放性能;在20°CABTDC至上死点时点火电极附近混合气当量比为1.1左右,适合点燃与火焰传播,有较大的点火窗口;怠速时燃烧持续期为20°CA,缸内最高平均温度低于1800K,限制了NOx的大量生成;发动机各负荷下着火相位均可控,在80%负荷以下预混合气在上止点时未被压燃,更大的负荷需要加入外部EGR以使着火相位可以通过火花塞控制。本文所做的叁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点火室预混合燃烧柴油机燃烧排放规律的理解,并为接下来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火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志军,姜旭东,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煤粉富氧燃烧着火模式判断和动力学参数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
[2].李魁春.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模式的着火相位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肖佳元,齐永锋,章明川.煤粉着火模式对再燃脱硝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8
[4].章明川,徐旭常.煤粉颗粒着火模式的研究[J].热力发电.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