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运动型论文-李俊,周满相,杨孝霞

不随意运动型论文-李俊,周满相,杨孝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随意运动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本体感觉训练,运动功能,疗效

不随意运动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周满相,杨孝霞[1](2019)在《本体感觉训练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中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采取本体感觉训练对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10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平衡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干预后GMFM与F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治疗组GMFM与FMFM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功功能提高,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5期)

沈秋虹[2](2019)在《通过环境改造提高不随意运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通过环境改造是否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先根据患儿当前家庭环境以及能力进行ADL评估,经过上门家访实地考察家中影响生活能力的因素,寻找改造点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再对患儿进行ADL评估,然后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患者家中部分不适合的环境进行改造后,ADL分数提高20分。结论通过环境改造可提高不随意运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金炳旭,赵勇,钱旭光,周园,赵伊黎[3](2019)在《穴位埋线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埋线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体感音乐疗法、头针疗法,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周,共治疗3个疗程;埋线组在此基础上选取肩髃、肩髎、天宗、天枢、华佗夹脊(颈4、腰1、腰4)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次选6~8个腧穴,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患儿坐位能力(LSS)分级、侧弯反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A、B能区评分,判断患儿坐位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LSS分级、侧弯反射及GMFM A、B能区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 01),且埋线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1)。埋线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 9%(30/33),优于对照组68. 5%(24/35,P<0. 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能有效抑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原始反射,显着提高坐位能力。(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邓浩荣,崔文瑞,余小塘[4](2019)在《手工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工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例。实验组患儿每天进行40 min的手工训练+常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儿每天进行常规40 min的传统作业治疗+常规的康复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分,采用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对患儿手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工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的运动功能有一定改善,可适当将手工训练引入家居及社区康复治疗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5期)

王涛涛,杨忠秀,李新剑,武改,鲍克秀[5](2019)在《Bobath干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obath干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常规干预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2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Bobath干预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2例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干预前后进食时间、ADL评分、GMFM评分、FMFM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GMFM评分、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obath干预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缩短进食时间,增强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9年04期)

吕楠,尚清,万凯,李靖婕,马彩云[6](2019)在《太空衣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太空衣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太空衣治疗。在康复治疗3个月前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手功能分级系统评定(MACS)、日常生活能力和手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的Barthel指数、MACS评定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同组组内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CS评级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14.29%,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太空衣能加强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手功能能力,提高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8期)

张梦桃,张映芬,严晓岚[7](2019)在《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中比较难于治疗的一种临床类型,由于患儿存在不随意运动增多,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异常,患儿康复效果往往欠佳,合适的护理方法对改善患儿的康复预后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入院时一般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护理等几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康复护理策略,以期有利于该类型脑瘫患儿的康复,使其早日回归社会。(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9-08-16)

张梦桃,李玉秀,林卓婷,严晓岚,何月明[8](2019)在《引导式教育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CE),2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和北京盖什尔发育量表(Beijing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esell)的发育商(DQ)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MFC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GMFCS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Ⅴ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社会适应、个人-社会、大运动、精细运动和语言的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上述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升幅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能促进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运动、认知功能的提高,通过家长的全程参与,为患儿的家庭康复奠定了一定基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丹丹,仇爱珍[9](2019)在《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记录2组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时间、康复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进食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心理功能、知觉功能和关节活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进食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阳芸,常燕群,李水帝,周达龙,张金桥[10](2019)在《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坐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3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B区)、坐位平衡(S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B区)、坐位平衡(S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肌内效贴可有效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坐位平衡,促进手的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5期)

不随意运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通过环境改造是否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先根据患儿当前家庭环境以及能力进行ADL评估,经过上门家访实地考察家中影响生活能力的因素,寻找改造点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再对患儿进行ADL评估,然后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患者家中部分不适合的环境进行改造后,ADL分数提高20分。结论通过环境改造可提高不随意运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随意运动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周满相,杨孝霞.本体感觉训练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沈秋虹.通过环境改造提高不随意运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的个案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3].金炳旭,赵勇,钱旭光,周园,赵伊黎.穴位埋线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

[4].邓浩荣,崔文瑞,余小塘.手工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5].王涛涛,杨忠秀,李新剑,武改,鲍克秀.Bobath干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

[6].吕楠,尚清,万凯,李靖婕,马彩云.太空衣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2019

[7].张梦桃,张映芬,严晓岚.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策略[C].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9

[8].张梦桃,李玉秀,林卓婷,严晓岚,何月明.引导式教育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19

[9].张丹丹,仇爱珍.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10].阳芸,常燕群,李水帝,周达龙,张金桥.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标签:;  ;  ;  ;  

不随意运动型论文-李俊,周满相,杨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