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油论文-陈勉之,郭倩雯,熊俊

循环油论文-陈勉之,郭倩雯,熊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浸变压器,自然循环,绕组,热点系数

循环油论文文献综述

陈勉之,郭倩雯,熊俊[1](2019)在《自然循环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作者对影响绕组热点系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绕组热点系数的定量计算式。通过实例验证了计算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变压器》期刊2019年11期)

蔡俊艳[2](2019)在《煤基合成油炼油装置裂化循环油发黑原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基合成油炼油过程中裂化循环油发黑,通过对油质发黑进行原因分析和检验测试,找到循环油发黑解决方法,推动煤基合成油炼油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宫健峰,朱一盟[3](2019)在《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运行问题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的各部位热变形、法兰泄漏和管道凝结堵塞问题,并结合实际工况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攻克了因操作温差造成的设备损坏、工艺波动技术难题,避免设备频繁切除系统,消除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运行异常各种隐患。(本文来源于《炼油与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谢卫山,马宏,谢泽兵[4](2019)在《长城全合成工业重负荷循环油在腈纶纺丝热辊轴承箱及齿轮箱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腈纶纺织行业的纺丝热辊轴承及齿轮设备运行工况苛刻,具有高温、高辐射、高转速的特点,要求使用满足特殊工况要求的润滑油。本文介绍了长城全合成工业重负荷循环油的性能及在吉林吉盟腈纶有限公司腈纶纺丝热辊轴承箱及齿轮箱的集中润滑站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石油商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二学,黄深根,白宏[5](2018)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不同加氢改质流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岭石化1.2Mt/a加氢和1.0Mt/a加氢柴油进1号催化装置回炼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艺原理、原料性质、裂化性能和产品性质等,由于1.2Mt/a加氢精制装置和1.0Mt/a加氢转化装置本身反应过程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改质存在差异,两套加氢装置精制后柴油的性质有所差异,在进入1号催化回炼时裂化性能和汽油转化率有所不同,1.0Mt/a加氢转化装置由于加氢深度较高,因此再次进催化回炼后更加有利。同时,对两套加氢装置精制后柴油进入催化装置回炼对装置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装置生产加工负荷、反-再系统操作条件、装置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等进行对比,提出适当降低加氢柴油精制深度、重汽油直接去罐区和提高加氢柴油回炼量和反应深度等操作优化建议,进一步降低炼厂柴汽比,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收率,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效益,为减少甚至消灭低品位的普通柴油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8年12期)

杨二龙,闫伟,王健,孙莺萁,李泽宇[6](2018)在《非均质指数法识别低效循环油水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驱开发油田经长时间冲刷与浸泡后,油井含水率高、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以低效循环油水井日产油量、含水率、流压等参数为基础,利用改进后的非均质指数法(MHI),计算实际油水井的日产油量、含水率、流压等的MHI值,逐步识别低效循环油水井。大庆油田杏十区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对大庆油田及其他同类水驱油田治理低效循环、改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8年06期)

崔守业,许友好[7](2018)在《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作为催化裂化进料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采用不同加氢深度轻循环油重馏分与加氢蜡油原料混合,考察不同混合比例原料的催化裂化反应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中等加氢深度的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时,随着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的增大,干气、焦炭、汽油、液化气产率逐渐降低,与计算结果相比,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为90%,50%,10%时,干气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22.22%,13.13%,3.17%,焦炭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23.68%,22.05%,17.11%;采用高加氢深度的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时,随着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的增加,干气、焦炭、液化气产率逐渐降低,汽油收率逐渐增加,与计算结果相比,深度加氢循环油混合比例为90%,50%,10%时,干气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4.34%,16.49%,9.52%,焦炭产率降低幅度分别为10.52%,30.16%,29.30%。(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李利辉,王继虎,竺嘉斌,黄燎云,刘懿谦[8](2018)在《常减压常顶循环油系统在线脱盐脱酸防腐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千万吨级炼油厂常减压装置常压分馏塔顶(常顶)循环油系统结盐腐蚀的问题,采用了一种适用于常顶循系统的在线除盐防腐新技术。该技术采用微相分散-顺流萃取-油水深度分离的组合脱盐脱酸方法,通过注水洗脱油品中腐蚀性介质并完成分离。运行标定结果表明,该成套技术能有效脱除塔顶循环油中的盐类及酸性腐蚀性介质,顶循油中盐质量浓度及酸度分别降低至1 mg Na Cl/L,20 mg KOH/L以内;长期运行情况下,能将分馏塔塔顶腐蚀速率控制在0.2 mm/a以内,对常减压装置长周期、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艺优化过程中对常顶循环油中的颗粒杂质进行了能谱分析和粒径分析,对于工业应用过滤器的选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南杰[9](2018)在《FCC重循环油加氢改质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裂化重循环油(Heavy Cycle Oil,以下简称HCO)中多环芳烃(2~5环)含量高,可裂化性能差,利用率低,因此本课题提出重循环油的加氢改质,饱和部分芳香环为环烷环,提高重循环油氢碳比,然后再循环回催化裂化装置进行裂化的工艺路线。本研究通过对重循环油加氢反应规律的探究,总结出HCO加氢改质反应深度的控制方法及HCO烃分子的结构变化规律,并建立集总动力学模型,求取动力学参数,从而为后续工艺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首先,选取与HCO中代表性多环芳烃结构、性质类似的模型化合物,例如萘、菲、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反应性能的考察以及反应规律的探索。四种工业催化剂的加氢反应考察结果表明:活性金属组分Ni和W或适当增加催化剂酸性可以有效提高加氢饱和活性,但过强的酸性会加剧裂化及异构化反应的发生;催化剂孔径越大,越有利于大分子多环芳烃的吸附与反应;并且发现不同结构的芳烃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竞争吸附,当采用两种催化剂组合分段装填时,若采用顺序装填(加氢活性较高的催化剂在前,中间环加氢选择性高的催化剂在后),有利于不同结构多环芳烃加氢饱和,且能够减少裂化反应;采用反序装填时,不利于大分子芳烃转化,且容易造成小分子芳烃过度加氢发生裂化反应。萘、菲、芘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加氢反应规律表明:反应温度对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存在热力学平衡区,反应压力对开环裂化反应影响更小,采用较大空速有利于芳烃的饱和反应,氢油比对加氢饱和反应与裂化反应影响均很小。多环芳烃中间环加氢具有更强的初选性,加氢速度比端环更快,但后续的加氢过程更容易发生在端环边位。以工业YH-HCO为原料,在反应温度340~390℃,反应压力6~12 MPa,体积空速1.0~2.0 h~(-1),氢油比400:1~1000:1的范围内考察反应条件对HCO加氢饱和深度及烃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压力,芳烃饱和反应与开环裂化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对饱和反应影响更大;提高反应温度,芳烃饱和反应存在最佳温度,但是开环裂化反应速率一直增大;增大体积空速,芳烃饱和反应与开环裂化反应转化率均减小,但对饱和反应影响更小;增加氢油比,对加氢深度影响小,但可以加强对开环裂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根据目标产物的不同调整工艺参数,从而达到不同的加氢效果。对不同加氢深度重循环油组成与分子结构分析发现,重循环油加氢后密度为0.9424 g/cm~3处存在拐点,拐点之前重循环油主要发生多环芳烃饱和反应生成环烷基芳烃,当超过这一拐点时,加氢后环烷结构的裂化反应开始逐渐占据主导。通过对比YH-HCO和JN-HCO在不同反应深度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发现相同反应条件下,四环芳烃较多的HCO比叁环芳烃较多的HCO加氢反应深度更浅,随着加氢程度的加深,四环较多的HCO密度下降更快,但始终高于叁环芳烃,因此要得到相同的加氢深度,前者需要更苛刻的反应条件,如增大压力,适当升高温度,减小体积空速。根据重循环油芳烃加氢饱和反应特点,依据加氢前后重循环油的平均分子结构,建立了芳碳、环烷碳、烷基碳之间的叁集总动力学模型,并求得动力学参数,通过比较计算值与实验值,证明该动力学模型基本可靠,但该模型仅适用于四环芳烃较多的重循环油。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芳环加氢饱和速率>环烷环开环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对开环反应速率的促进作用大于芳环饱和反应。对比轻循环油加氢动力学参数发现,重循环油中芳烃比轻循环油中芳烃更难发生加氢饱和反应,芳烃加氢得到的环烷环却更容易发生裂化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肖俊[10](2018)在《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催化加工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催化裂化(以下简称FCC)重循环油的催化效率,本文考虑到其分子组成中含有大量的叁环和四环芳烃,若将其直接返回催化裂化装置,不仅增加装置的加工负荷也会增加干气和焦炭的产率,使氢转移反应增加,轻质油的收率较低。故本文提出以下工艺思路:根据FCC重循环油的分子组成特点,利用加氢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先将其进行加氢改质,使难裂化的多环芳烃转化为易于裂化的环烷烃或环烷-芳烃,然后再将加氢改质后FCC重循环油单独进行催化裂化,从而提高FCC重循环油的转化率和轻质油收率,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此,本文首先利用核磁和GC-MS等手段全面分析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化合物研究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关键组分催化裂化规律;然后进一步筛选高选择裂解环烷环结构的工业平衡剂并获得最优裂化加氢后FCC重循环油的工艺条件,同时考察不同加氢深度对FCC重循环油反应性能的影响;最终建立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为组合工艺的开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平均分子结构B-L法分析可知:加氢后FCC重循环油芳碳率从0.46下降到0.25,环烷碳率从0.24增加至0.29,链烷碳率从0.30增加至0.46,总环数从3.01下降到2.05,其中芳香环数从1.80下降到0.67,而环烷环则从1.21增加至1.38。结果表明FCC重循环油在加氢改质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芳香环的饱和反应,但同时也存在部分环烷烃发生开环裂化现象。利用GC-MS对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烃组成分析可知,FCC重循环油中总芳烃含量高达67.8%,叁环和四环芳烃含量占总芳烃含量的55.16%,而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以单环芳烃、环烷烃和环烷-芳烃为主。因此,加氢有利于FCC重循环油进一步催化裂化轻质化。针对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富含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本文选择四氢萘、十氢萘和9,10-二氢蒽作为模型化合物,分别研究其催化裂化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叁者的转化率和开环裂化产物的选择性,同时随着芳香环数的减少,最佳剂油比可以适当降低,说明通过对重循环油加氢改质,有利于提高其催化裂化效率。进一步研究环烷烃和烯烃对环烷-芳烃氢转移的影响规律可知:将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与重质原料油混合进催化裂化装置共炼,重质原料油中的多环芳烃和烯烃会与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的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发生剧烈的氢转移反应,而使其再次转化为芳烃,导致裂化产物的选择性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将加氢改质后的FCC重循环油单独进催化裂化装置,以提高裂化效率。本研究选取了叁种工业平衡催化剂,以燕化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以下简称YH-HHCO)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催化裂化,从提高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开环裂化选择性,多产汽油、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角度,选择USY型工业平衡剂-2作为YH-HHCO催化裂化的优选催化剂。而通过对工艺条件的优化得出在此催化剂下YH-HHCO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30℃、剂油质量比为9、重时空速为15 h~(-1)、停留时间为3 s。在最佳条件下,汽油的收率比燕化FCC重循环油(以下简称YH-HCO)催化裂化增加了11.39%。通过考察不同加氢深度对YH-HCO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可知:随着加氢深度的增加,YH-HCO转化率和汽油收率均不断增加,在加氢至0.9424 g/cm~3之后由于加氢裂化程度加剧,汽油的收率增幅出现拐点。因此,为提高YH-HCO转化率,多产高辛烷汽油,优选加氢后密度为0.9424 g/cm~3。以四环含量较高的济南FCC重循环油(简称JN-HCO)对比可知:JN-HCO与YH-HCO具有相似的规律,在优化裂化条件下,优选加氢后密度为0.9623 g/cm~3。因此,通过对FCC重循环油选择性加氢,可以提高其催化裂化的转化率和汽油收率。基于前面的研究,结合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原料特征,将原料按组成分为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叁个集总,而将产物分为重油、柴油、汽油、液化气、干气与焦炭五个集总,得到八集总模型反应网络和数学表达式,利用Marquardt算法,在MATLAB软件上对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通过与传统重油催化裂化动力学参数对比可知:本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中25个速率常数均较高,而活化能的范围在33~94kJ/mol之间,略低于传统重油烃类活化能,原料的链烷烃更易生成液化气,而环烷烃更易生成柴油和汽油,且生成汽油的速率常数高于芳香烃生成汽油的速率常数。证明利用加氢改质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通过筛选催化剂,FCC重循环油更易于轻质化,从而提高汽油收率。通过对模型结果验证,该模型对主要产物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加氢后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反应的产物分布,可以为组合工艺的开发和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循环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基合成油炼油过程中裂化循环油发黑,通过对油质发黑进行原因分析和检验测试,找到循环油发黑解决方法,推动煤基合成油炼油技术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油论文参考文献

[1].陈勉之,郭倩雯,熊俊.自然循环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系数研究[J].变压器.2019

[2].蔡俊艳.煤基合成油炼油装置裂化循环油发黑原因探讨[J].山西化工.2019

[3].宫健峰,朱一盟.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运行问题及改进[J].炼油与化工.2019

[4].谢卫山,马宏,谢泽兵.长城全合成工业重负荷循环油在腈纶纺丝热辊轴承箱及齿轮箱的应用[J].石油商技.2019

[5].张二学,黄深根,白宏.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不同加氢改质流程探讨[J].中外能源.2018

[6].杨二龙,闫伟,王健,孙莺萁,李泽宇.非均质指数法识别低效循环油水井[J].特种油气藏.2018

[7].崔守业,许友好.加氢循环油与加氢蜡油混合作为催化裂化进料试验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8].李利辉,王继虎,竺嘉斌,黄燎云,刘懿谦.常减压常顶循环油系统在线脱盐脱酸防腐新技术[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8

[9].南杰.FCC重循环油加氢改质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10].肖俊.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催化加工利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标签:;  ;  ;  ;  

循环油论文-陈勉之,郭倩雯,熊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