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医院精神心理科;430000)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认知治疗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心理护理,基于此观察组运用认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变化及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90.0%较对照组73.33%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可提升其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认知治疗;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5-0082-01
在临床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疾病,目前该病症的发病原因尚未弄清,而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认识,且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未参与积极治疗,因而疾病易复发,且迁延难愈【1】。而造成患者疾病较高复发率的原因主要为服药依从性差,且患者对疾病缺乏一定认知,因而使得临床治疗受到了不利影响【2】。因此本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认知治疗的运用效果做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31.5±4.3)岁。观察组18例,女12例,年龄为26-65岁,平均年龄为(32.7±5.6)岁。两组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且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心理护理,基于此观察组运用认知治疗,具体为:(1)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即对患者性格特征、病史等予以详细了解后,与其加强交流和沟通,以构建和谐的良好医患关系。(2)健康教育。将疾病临床表现、病因、药物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等疾病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同时告知其疾病康复,婚恋生育及其生存等相关知识,指导其通过医生博客、相关书籍等学习疾病知识,以促使其可对自身病情表现形式以及症状有一定了解和掌握。(3)认知干预。即积极引导患者将服用药物与病情好转联系起来,提升其分析辨别精神症状的能力,积极帮助其纠正错误的疾病认知,同时告知其维持治疗的目的、作用和效果,以消除其对不良反应的去节和对药物的错误认识,从而是其能积极坚持用药治疗,从而促使其疾病有效康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3】进行评估,分值高低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变化及服药依从性(分为依从、被动、拒绝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ANS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见表1。
表1两组PANSS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为复发率高。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时若不维持治疗,则1年内约有50%左右会复发,而5年内则约有80%左右会复发【4】。针对此类患者,预防和治疗复发的关键在于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因而多数未能坚持用药治疗。而针对此类患者,在临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期间对其加强认知疗法干预,不仅能极大的改善其服药的依从性,同时还能使其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既能促使其形成健康的性格,还能积极的参与到临床用药治疗中,从而达到改善自身病情,提升临床疗效的目的。本文的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90.0%较对照组73.33%显著较高,且P<0.05。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治疗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可提升其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国英,彭乐存,曹艺苧,沈凤丽,叶尘宇.内观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的探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3):465-468.
[2]刘旭恩,沈姣,谢艳丽,赵晓川.加减薯蓣丸联合西药及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06):589-592.
[3]杨正兴.药物联合认知治疗对早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症状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09):1433-1436.
[4]王汉婵,陈彦杏,谢文娇,肖勃,丘春柳,谢思斯.认知治疗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0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