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拉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苗族,消防知识,文化逻辑,实践效用
巴拉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元,罗芳艳[1](2017)在《巴拉河流域苗族消防知识的文化逻辑与实践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拉河流域苗族在消防实践中形成一套系统的传统生态知识,背后隐含敬畏自然的生命伦理和群体互惠的社会逻辑。敬畏和互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知识,并试图规避感性的个体性行动,进而回归理性的社会集体规范中。但由于个体性差异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导致应对实践的多样性。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到来,传统生态知识如何调整自身满足不断变化生态环境之需要已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米提斯"知识可以为传统生态知识实践效用提供洞察和启示。(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梁波[2](2017)在《76家环保违规小选矿企业全部拆除 巴拉河流域盐边河段再无工矿企业》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20日,黄昏时分,盛夏的巴拉河依然闷热。在一个叫石家坪子的山坳里,火热的拆除工地上,挖掘机、吊车、重型货车来往穿梭,已经连续奋战近13个小时的100多人的拆除队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最后的扫尾工程——按照盐边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当天打响了巴拉河流域环(本文来源于《攀枝花日报》期刊2017-07-21)
王炎松,史瑶,易宇[3](2016)在《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景观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景观资源评价的角度,对黔东南地区巴拉河流域的5个山地聚落群进行了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旨在为自然生态、原生文化、民居建筑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实地调研与访谈资料为依据,运用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旅游学、美学等多学科作为理论研究基础,选取聚落外部景观、聚落内部景观、聚落人文景观和聚落旅游潜力景观元素构成因子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因子体系的权重并制定评分标准,通过"德尔菲法"获取问卷数据,对当地的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量化评价.以"朗德"上寨为例,评价结果是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较为脆弱,在旅游规划上应采取较为谨慎的策略,以保护为主展开景区项目开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何树杰[4](2015)在《贵州巴拉河流域“2015.5.27”暴雨洪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5月26~27日,贵州巴拉河流域中上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形成了1949年以来巴拉河流域第3大洪水,共造成雷山、凯里、台江3个县(市)7个乡(镇)1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分析了巴拉河流域"2015.5.27"暴雨洪水的成因、暴雨时空分布、暴雨特性与重现期、洪水特性与重现期及洪水预报情况,为其他流域暴雨洪水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防汛抗旱》期刊2015年04期)
张圣微,申芮,陈哲,刘廷玺,恩克巴图[5](2015)在《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产力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以巴拉噶尔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ASA模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巴拉噶尔河流域2012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利用当年7月份研究区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2为0.75,平均相对误差为4.13%,表明该模型在本区域是适用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和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研究区NPP的空间分布是顺着河流流向的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研究区内NPP在年内月际水平上与两个气候驱动因子存在显着关系,Pearson相关性数据显示降水量和月均温与NPP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滞后效应分析显示,NPP主要受降雨影响;双因素协同分析表明,温度和降水量对于NPP存在正协同效应,但温度不如降水作用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炎松,沈俊萍,易宇[6](2012)在《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景观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聚落景观元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了黔东南地区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的景观内外构成。在对巴拉河流域5个特色聚落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和审美印象提炼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域的发展提出聚落景观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的策略和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2年11期)
孙小龙,姜萍,张晓松,赵星,吴毅[7](2012)在《贵州乡村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设计研究——以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是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密集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名录的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研究,可以有效地展示和充分发挥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此,季刀苗寨就是一个案例。(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胡展耀[8](2011)在《基督教在巴拉河流域苗族社区的传播历史考——基于对南花村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以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为考察中心,从宗教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对基督教在崇巫尚鬼的苗族社区的传入、传播过程及组织形式进行初步考证。(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蒋丽芹,苏日娅,曹炳汝[9](2010)在《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的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把乡村环境、生态、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深度体验旅游。巴拉河流域是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但其在黔东南旅游圈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黔东南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仍不相称,通过分析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必然性,提出巴拉河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0年06期)
王炎松,陈牧,邵星[10](2010)在《巴拉河流域苗寨的聚落格局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拉河流域是苗族"长裙苗"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分布着众多传统的苗族聚落。该文从这些聚落在流域中的分布、山水环境来认识聚落选址规律,并从聚落内部的单体建筑和重要节点的定位原则来认识单个聚落的布局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该地区苗族聚落体系的整体格局特征。(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0年01期)
巴拉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7月20日,黄昏时分,盛夏的巴拉河依然闷热。在一个叫石家坪子的山坳里,火热的拆除工地上,挖掘机、吊车、重型货车来往穿梭,已经连续奋战近13个小时的100多人的拆除队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最后的扫尾工程——按照盐边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当天打响了巴拉河流域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拉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金元,罗芳艳.巴拉河流域苗族消防知识的文化逻辑与实践效用[J].怀化学院学报.2017
[2].梁波.76家环保违规小选矿企业全部拆除巴拉河流域盐边河段再无工矿企业[N].攀枝花日报.2017
[3].王炎松,史瑶,易宇.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景观综合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4].何树杰.贵州巴拉河流域“2015.5.27”暴雨洪水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5
[5].张圣微,申芮,陈哲,刘廷玺,恩克巴图.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产力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以巴拉噶尔河流域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15
[6].王炎松,沈俊萍,易宇.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景观特征初探[J].中外建筑.2012
[7].孙小龙,姜萍,张晓松,赵星,吴毅.贵州乡村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设计研究——以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
[8].胡展耀.基督教在巴拉河流域苗族社区的传播历史考——基于对南花村的调查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9].蒋丽芹,苏日娅,曹炳汝.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的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
[10].王炎松,陈牧,邵星.巴拉河流域苗寨的聚落格局特征初探[J].华中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