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岸传播交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听友会,非遗文化,专家点评,经验总结
两岸传播交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真[1](2019)在《传统对台广播在新传播格局下如何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以“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邀请了多位两岸专家、知名媒体人,从活动形式、活动意义、传播成效等多个角度总结了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在台湾岛内引发共鸣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新传播格局下对台广播以文化植入岛内,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7期)
姚付龙,朱诚,马春梅,蒋小芳,蔡天赦[2](2018)在《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13200 cal aB.P.以来环境演变及对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但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研究材料使学者们对该区域的气候演变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另外,新石器时代环境演变对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也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我们在长江叁角洲西部高淳地区获得了一个13200 cal a B.P.以来的406 cm厚湖泊沉积剖面,依据孢粉、腐殖化度、烧失量、元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记录重建了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路线,研究表明:13200~4400 cal a B.P.期间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但在早期有波动,属于从冷干向暖湿转化的过渡期,4400 cal a B.P.以来以温凉湿润为主要特征,另外,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不稳定,高淳剖面古气候代用指标记录了叁次气候突变事件,分别为"新仙女木"事件、"8.2 ka"事件和"4.2 ka"事件,6000~4000 cal 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过程有利于长江叁角洲西部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沿古中江两岸分布的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表明古中江是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石晓岚[3](2017)在《海峡两岸交流视野下的闽南语新媒体传播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闽南语既是闽南文化的载体,也是闽南文化的资源。闽南地区和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同胞的主要方言均为闽南语,闽南文化渗透日常生活中,是牵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连接。在海峡两岸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做好闽南语传播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闽南语的主流媒体传播以电视传播为主,厦漳泉电视台都为闽南语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闽南语的传承危机,仅仅依靠政府、依靠传统媒体是不够的。新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闽南语传播可以利用新媒介获得更好的传承,实现跨时空传播。(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谢清果,姚家君[4](2016)在《老子传播思想视阈下的两岸文化交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岸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民众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基本路径。然而,文化交流也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两岸共有的传统文化经典本身就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岸民众集体无意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深度以《道德经》中蕴藏的传播思想来审思当前的两岸文化交流,以期增强交流效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6年04期)
王敬[5](2016)在《构建民间交流平台 促进两岸中医药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 敬)“第叁届中医中药台湾行暨2016年两岸中医中药学术交流会”于7月9~10日在台湾新北、彰化市召开,其中新北为第一站,彰化为第二站。此次活动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医中药,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通过中医药文化展览、养生讲座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6-07-11)
丁立福,胡庚申[6](2015)在《问题导向·知行并举·综观整合·对外传播——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于2015年6月24-26日在台南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台湾长荣大学主办,台湾翻译学学会、香港浸会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等多家单位协办。本届研讨会以"翻译与跨文化交流:对话与沟通"为主题,涵盖了下列七项议题:(1)翻译理论研究的回望与前瞻;(2)翻译、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3)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与翻译生态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5年06期)
颜纯钧[7](2015)在《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从政治地理到传播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看来,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是在实现"叁通"前后才逐渐展开的。这很容易产生一个印象,似乎这种交流完全由政治气候的转暖来决定,而和电影传播的内在规律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两岸分治的漫长岁月里,电影交流不仅没有中断,甚至渐成绵延之势。这个异彩纷呈的传播景观,既超越于政治,又跨越了地理。(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5年04期)
陈培华[8](2015)在《试论流行音乐在海峡两岸间的交流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形式,流行音乐交流中大众的、草根的因素能够避开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在两岸社会关系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流行音乐在两岸间的交流通过对台湾风情的描绘,大中华民族的想象以及人性情怀的表达来构建两岸社会民众的情感交流平台,融合凝聚人民的价值观念,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本文来源于《现代台湾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曾淑贤[9](2014)在《凝聚两岸合作交流的契机,让中华文化价值重现并得以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尊敬的江苏省政府曹省长,文化厅徐厅长,这次主办单位方书记还有徐馆长,各位贵宾,各位先生女士,很高兴今天能够再度造访南京图书馆。而且特别的是这次除了汉学研究中心之外呢,我们有台湾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各个公共图书馆,都是卓越图书馆的代表来到南京参与这一次的玄览论坛。首先要非常感谢曹省长和徐厅长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方书记还有徐馆长的大力推动。2012年10月18号,在方书记还有徐馆长的支持之下,我们带(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4年12期)
何池[10](2014)在《论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俗及其传播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漳州白礁村有位乡村郎中,名叫吴夲,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不仅平日里对平民百姓送医赠药,还曾在闽南遭瘟疫时"活人无数",在他因采药从山崖跌下而不幸去世后,老百姓"深感其恩,塑像立祠祀之"。后来这位乡村医生在历代朝廷的追封中从最初的"显佑真人",到明永乐十七年,被封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此为今天"保生大帝"信仰之由来),遂成为黎民百姓的保护神。明清时期,闽南人来到台湾,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开发台湾,开发时期的台湾不仅多台风地震,还瘴疠横生,孤立无助的闽南籍垦民很自然地把家乡擅长医药、能给(本文来源于《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期刊2014-10-29)
两岸传播交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但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研究材料使学者们对该区域的气候演变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另外,新石器时代环境演变对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也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我们在长江叁角洲西部高淳地区获得了一个13200 cal a B.P.以来的406 cm厚湖泊沉积剖面,依据孢粉、腐殖化度、烧失量、元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记录重建了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路线,研究表明:13200~4400 cal a B.P.期间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但在早期有波动,属于从冷干向暖湿转化的过渡期,4400 cal a B.P.以来以温凉湿润为主要特征,另外,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不稳定,高淳剖面古气候代用指标记录了叁次气候突变事件,分别为"新仙女木"事件、"8.2 ka"事件和"4.2 ka"事件,6000~4000 cal 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过程有利于长江叁角洲西部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沿古中江两岸分布的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表明古中江是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岸传播交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真.传统对台广播在新传播格局下如何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以“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为例[J].东南传播.2019
[2].姚付龙,朱诚,马春梅,蒋小芳,蔡天赦.长江叁角洲西部地区13200calaB.P.以来环境演变及对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影响研究[J].地层学杂志.2018
[3].石晓岚.海峡两岸交流视野下的闽南语新媒体传播探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4].谢清果,姚家君.老子传播思想视阈下的两岸文化交流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6
[5].王敬.构建民间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传播[N].中国中医药报.2016
[6].丁立福,胡庚申.问题导向·知行并举·综观整合·对外传播——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5
[7].颜纯钧.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从政治地理到传播地理[J].电影艺术.2015
[8].陈培华.试论流行音乐在海峡两岸间的交流与传播[J].现代台湾研究.2015
[9].曾淑贤.凝聚两岸合作交流的契机,让中华文化价值重现并得以传播[J].新世纪图书馆.2014
[10].何池.论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俗及其传播交流[C].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