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变质论文-崔一兵

接触变质论文-崔一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变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触变质作用,隐伏花岗岩,大地电磁测深,钻探

接触变质论文文献综述

崔一兵[1](2019)在《辽西杨家杖子隐伏花岗岩及其接触变质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本文主要依托“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项目,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地震、钻探等一系列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727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514.79m、喜鹊沟JK-5井于1159.92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验证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160m~1750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向下钻遇379.02m开始发育热接触变质显示,见有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大理岩中偶见针状透闪石,变质程度为钠长石-绿帘角岩相,称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带;558.41m进入透辉石大理岩带,出现含有透辉石、钙铝榴石等变质矿物的大理岩,相当于角闪角岩相,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700m后有热液交代矿物产生,粉砂质泥岩发生角岩化,碳酸盐岩出现矽卡岩化,且发育辉钼矿化,岩石以钙铝榴石透辉石岩、透辉石岩、金云母透辉石岩、堇青石角岩、红柱石-堇青石角岩等为特征,称为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1159.92m钻遇至花岗岩。从花岗岩体向上依次发育热接触变质内带,厚度500m;热接触变质中带,影响厚度大约100m左右;热接触变质外带,厚度180m,180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隐伏花岗岩的侵位热接触变质影响距离大约780m左右。此外,钻遇到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时代为183.7~186.1Ma,与外围虹螺山大花岗岩基成因类型一致,表明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虹螺山大岩基是连通的;另外,JK-5全取芯也充分证明了早侏罗世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带存在,同时发育矽卡岩型辉钼矿化;从岩体接触带到出现矽卡岩辉钼矿化大约500m厚,在钻进百余米的花岗岩中仍然有辉钼矿化,表明杨家杖子钼矿的矿体即产于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也产于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表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依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项工作为杨家杖子矿区再找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常青,崔一兵,胡鹏月,徐学纯,刘云虎[2](2019)在《辽西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 727 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 514. 79 m、喜鹊沟JK--5井于1 159. 92 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大地电磁测深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 160~1 750 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的花岗岩体是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影响厚度780 m±,接触变质内带,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影响厚度约500 m,发育辉钼矿化;接触变质中带,透辉石大理岩带,角闪角岩相,影响厚度100 m±,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接触变质外带,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钠长石--绿帘角岩相,宽度180 m,180 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杨家杖子钼矿的主要矿体均产于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刘鹏华[3](2019)在《岩浆接触热变质煤XRD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探究岩浆接触热变质煤化学结构差异,利用X射线衍射,定量讨论煤结构参数与煤变质程度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李新站,宋振涛,张彦海,李杨[4](2018)在《河北省永年县洪山岩体中辉石正长岩的热接触变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岩属于高温结晶成因,作为受体一般不易发生热接触变质现象,所以热接触变质的岩浆岩比较少见,地质人员对其了解较少。以永年县洪山岩体中的热接触变质辉石正长岩为例,说明岩浆岩的热接触变质现象。辉石正长岩在热接触变质过程中,其中的普通辉石先退变质为角闪石,再进变质为紫苏辉石和普通辉石。正长石则发生K的迁出和Na、Ca的迁入。正长石从边缘向核部,逐渐被斜长石所交代,形成反环带构造。原岩的斑状结构也逐渐变为角岩结构。(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吴峻,陈孔全,张锋,沈均均,刘金帅[5](2018)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浅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浅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等方法,研究了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解剖了典型接触变质带油气藏的储层发育特征,据此,对溱潼凹陷浅层侵入岩接触变质带的储层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围岩受侵入岩的影响发生蚀变,形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接触变质带在测井曲线上表现出高自然伽马、中等声波时差、中等自然电位和高电阻率等特征。接触变质带在垂向上发育在侵入岩上、下两侧,在发育厚度上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的厚度是影响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育在火山通道附近且厚度较大的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吴峻[6](2018)在《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岩浆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浅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为研究对象,从接触变质带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等方面入手,综合岩心观察、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测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方法,研究了次火山岩以及其接触变质带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解剖了典型接触变质带油气藏的储层发育特征,建立了成藏模式,据此,对溱潼凹陷浅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的储层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围岩受次火山岩的影响,发生蚀变,形成次火山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泥岩蚀变明显,砂岩次之。接触变质带在测井曲线表现出高自然伽马,中等声波时差,中等自然电位和高电阻率等特征,尤其对电阻率较为敏感,可以较为有效的识别接触变质带。接触变质带在垂向上发育在次火山岩上、下两侧,在发育厚度上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上接触变质带发育厚度大于下接触变质带。典型的接触变质带储层油气藏有3种,包括接触蚀变型、断层遮挡型和火山通道遮挡型。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的厚度是控制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育在火山通道附近且厚度较大的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能松,陈冰寒,Roger,Mason,杨婷婷,夏彬[7](2018)在《用接触变质作用标志初步判别北京房山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同心状房山岩体接触变质晕中变斑晶-基质关系与变质作用P-T轨迹样式的结合可以区分岩浆底劈式侵位与气球膨胀式侵位机制.例如,该房山岩体南侧接触变质晕中的下马岭组泥质变质岩的变斑晶-基质关系显示强烈的面状压扁应变变形,其变质作用P-T轨迹具等压加热趋势,综合前人成果估算该岩体4个依次侵位的岩石单元的最终就位岩浆结晶深度彼此近于一致,倾向于认为该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为气球膨胀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勤,张文,李霞[8](2017)在《接触变质作用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页岩气可以吸附或以游离态赋存在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具有自生、自储、自盖的成藏特征。接触变质作用会显着改变页岩的矿物组成、有机地化、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等多方面的特征,导致页岩气的丢失。因此,接触变质作用对页岩的影响不仅成为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热点问题,也是认识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浙西北安吉(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期刊2017-10-15)

周成龙[9](2017)在《接触变质煤表面改性与强化浮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因岩浆侵入而被局部吞蚀和焦化,从而生成大量的接触变质煤。本文样品采自宁夏煤田,由于受到高温作用,样品表面的烷基侧链减少,并且形成大量蜂窝状孔隙结构,难以通过浮选有效回收。接触变质煤可浮性差,当不添加捕收剂,只加入1 kg/t起泡剂仲辛醇进行浮选试验时,样品的可燃体回收率为9.81%,大量的低灰煤粒未得到有效回收。选取煤油与重油作为改性药剂,通过研磨与调浆两种途径促进药剂与煤样的作用,探究了药剂用量、磨矿时间、搅拌强度和调浆时间对样品改性效果的影响,并运用SEM、FTIR、诱导时间测定仪等手段探究其改善接触变质煤浮选效果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磨矿和调浆可以不同程度地促使药剂与微细低灰颗粒在煤粒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与填充,增加了颗粒表面的疏水性位点以及颗粒与气泡之间的有效粘附面积,加强了接触变质煤的矿化,接触变质煤的可浮性得到显着改善。当磨矿中重油用量为10 kg/t时,宁夏煤田接触变质煤的可燃体回收率可以达到87.70%。为探究改性措施对不同品质接触变质煤的适用性,将低灰接触变质煤与高灰颗粒按不同比例混匀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高灰颗粒的存在不影响改性药剂与接触变质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黎诗宏[10](2017)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伟晶岩接触变质带铯元素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中的矿床规模大、品位富、矿种多、埋藏浅、选矿性能好、地质特征代表性强,是全国稀有金属矿的典型代表。稀有金属伟晶岩脉侵位及形成过程中,在其围岩中形成富有稀有元素的接触变质岩。因此,本论文在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X03号脉(超大型锂矿床)和NO528号脉(典型铌钽矿床),对其接触变质带的分带性、岩石学特征,以及铯等稀有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探讨铯等稀有元素的赋存状态,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寻找铯矿提供一定的找矿方向,也为该地区伟晶岩矿床中提取铯矿物提供理论依据。获得主要认识有:(1)X03号和NO528号稀有金属矿床的围岩均遭受了近脉接触变质,由内到外形成了电气石化和堇青石化。电气石化带内形成了电气石微晶片岩。电气石多为黑色长柱状、针状自形晶体。堇青石化带形成了含堇青石的角岩、堇青石化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片岩,与电气石化带界线较清晰。交代作用主要为堇青石化、黑云母化、白云母(绢云母)化等。(2)X03号和NO528号稀有金属矿床接触变质岩石中,均富集Cs、Li和Rb等稀有元素,且叁者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其中X03号的Cs元素含量平均值为486×10-6,Cs2O为0.008%~0.212%,平均值达0.052%,达到了伴生Cs2O综合利用最低工业品位0.05%~0.06%;NO528号脉下方的少量样品Cs元素达到了伴生铷铯综合回收参考性工业指标,但Cs元素含量在总体上高于伟晶岩中的含量。(3)X03号和NO528号稀有金属矿床接触变质岩石中,由接触蚀变作用形成的新生云母(多硅白云母、锂铷铯铁叶云母、富铁黑云母)中均富集Cs、Li和Rb等稀有元素,尤其Cs元素均值能达最低工业品位,其Cs平均含量分别为1970.5ppm、4406ppm和882.29ppm。另外X03号接触变质带中电气石中赋存有少量的Li元素;堇青石、钛铁矿和金红石均赋存有少量的Cs元素;NO528号接触变质带中红柱石受退变质作用形成的白云母中赋存有少量的Li、Rb和Cs元素。(4)接触变质带中Li、Rb和Cs稀有元素主要是由Rb和Cs元素置换云母中两个复式硅氧层之间较弱的联结点K元素,Li、Mn和Fe等元素则是置换铝氧八面体中的Al元素,与被置换剩余的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由接触蚀变作用形成的新生云母中。(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3-25)

接触变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 727 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 514. 79 m、喜鹊沟JK--5井于1 159. 92 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大地电磁测深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 160~1 750 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的花岗岩体是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影响厚度780 m±,接触变质内带,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影响厚度约500 m,发育辉钼矿化;接触变质中带,透辉石大理岩带,角闪角岩相,影响厚度100 m±,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接触变质外带,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钠长石--绿帘角岩相,宽度180 m,180 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杨家杖子钼矿的主要矿体均产于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变质论文参考文献

[1].崔一兵.辽西杨家杖子隐伏花岗岩及其接触变质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郑常青,崔一兵,胡鹏月,徐学纯,刘云虎.辽西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J].世界地质.2019

[3].刘鹏华.岩浆接触热变质煤XRD特征[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4].李新站,宋振涛,张彦海,李杨.河北省永年县洪山岩体中辉石正长岩的热接触变质现象[J].矿产与地质.2018

[5].吴峻,陈孔全,张锋,沈均均,刘金帅.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浅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8

[6].吴峻.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与分布特征[D].长江大学.2018

[7].陈能松,陈冰寒,Roger,Mason,杨婷婷,夏彬.用接触变质作用标志初步判别北京房山岩体的岩浆侵位机制[J].地球科学.2018

[8].王勤,张文,李霞.接触变质作用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2017

[9].周成龙.接触变质煤表面改性与强化浮选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10].黎诗宏.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伟晶岩接触变质带铯元素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D].西南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接触变质论文-崔一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