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指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马鲁顺[3](2021)在《影响直肠癌预防性远端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影响直肠癌预防性远端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以指导制定合理的策略规避使手术难度增加的风险。方法:回顾性搜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行直肠癌预防性远端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之后,有176名患者符合条件,其中男性103例,女性73例。以手术时间作为手术难度的衡量指标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BMI、既往腹部手术史;直肠癌根治手术相关资料:初次手术方式、初次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新辅助放疗、新辅助化疗、中人氟安植入、术中洛铂灌注、辅助放疗、辅助化疗、造口类型、造口与回盲部距离、是否发生吻合口漏、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手术相关资料:吻合方法、还纳手术时间、手术间隔时间等因素是否与手术难度有关。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还纳手术时间(89.66±26.72)分钟,其中0~60分钟的20例,61~120分钟的136例,大于120分钟的20例,中位手术时间88分钟。分类变量与还纳手术时间的关系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有BMI(P=0.042)、既往腹部手术史(P<0.001)、初次手术方式(P<0.001)、造口类型(P<0.001)、辅助放疗(P=0.027)。定量变量与手术时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enter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既往腹部手术史(P<0.001)、初次手术方式(P<0.001)、造口类型(P<0.001)与还纳手术时间密切相关。结论:1、直肠癌根治术后回肠远端预防性造口还纳手术的难度与多种因素有关,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单腔造口以及初次手术方式为开腹会明显延长二期还纳手术的时间。2、从患者初次手术开始即应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尽量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合理选择造口类型以及积极进行宣教,尽可能避免导致造口还纳手术难度增加的因素。
范嵩[4](2021)在《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术后出现吻合口漏,仍使术者和患者面临的巨大风险。很多术者选择行预防性造口或挽救性造口,以减少出现吻合口漏的风险及出现吻合口漏后的临床症状。术者最初的决定一般是临时性造口,会在吻合口漏风险期度过之后再行造口还纳手术,但并有部分患者的临时性造口不能够按计划还纳。目的:临时性造口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改善吻合口漏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然而,临时性造口1年之内未能还纳,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性转变为永久性造口,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造口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探讨经腹直肠前切除术临时性造口转变为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在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并临时性造口的直肠癌病例资料。在本研究中,临时性造口包括预防性造口(即经腹直肠切除术的同时行造口手术)和挽救性造口(即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而再次行造口)。共235例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6例,女性79例,全组预防性造口218例,挽救性造口17例。回肠末端造口190例,横结肠造口45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位随访23(14~44)个月。2020年9月~10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及未能还纳原因、肿瘤是否复发及远处转移等情况。造口永久化定义为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造口仍无还纳。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4~4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12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有143例(60.9%)成功还纳,造口还纳时间距造口手术时间平均时间6.9个月,中位数为6(3~15)个月。预防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141例(64.7%),还纳平均时间为6.9(3~15)个月;挽救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2例(11.8%),还纳平均时间为6个月。92例(39.1%)转变为永久性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导致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可能因素包括术前贫血、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挽救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后并发症分级大于2级、横结肠造口、肿瘤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有局部复发及术后远处转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腹部手术史(OR=4.614,95%CI:1.862~11.433,P=0.001)、开腹手术(OR=62.399,95%CI:6.888~564.188,P<0.0001)、术前贫血(OR=11.293,95%CI:2.792~45.672,P=0.001)、术后病理分期(OR=2.017,95%CI:1.312~3.100,P=0.001)、术后放化疗(OR=5.691,95%CI:2.227~14.546,P<0.0001)、远处转移(OR=46.002,95%CI:4.187~505.359,P=0.002)是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术前贫血,术后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远处转移的患者,临时性造口有较高的造口永久化风险,临床医师需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作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以减少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潜在的医疗纠纷。
陈达伟[5](2021)在《顺行灌肠改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探索》文中认为背景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围手术期放化疗,目前直肠癌的保肛率已达90%甚至更高。然而,直肠癌保肛手术切除了直肠及相关的神经,术后会出现排便功能的问题,尤其是术后早期阶段。术后出现的排便状态改变被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对于预期术后长期生存的患者,难治性的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及大便失禁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LARS的治疗还没有一套完整公认的治疗体系,而且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目的本研究对比分析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患者,探讨经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在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为保肛术后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入组的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均选取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患者,将患者分为无预防性造口组(A组)与预防性造口组,随机将预防性造口组分为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无预防造口组和对照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未予顺行灌肠治疗,治疗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予顺行灌肠治疗,每组20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根治术前、造口还纳术后1月、造口还纳术后3月、造口还纳术后6月的LARS评分及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对其术后控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对入组病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三组病例之间年龄、工作状态、文化水平、性别、术前术后放化疗、术后肿瘤分期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肿瘤距肛缘距离较其余两组大,B组与C组肿瘤距肛缘距离没有统计学差异。2.术前及术后随访数据:A组术后LARS评分及Wexner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LARS评分及Wexner评分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B组LARS评分均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24.4±9.0 VS 34.3±4.2,;术后6月14.0±9.2 VS 22.0±9.5,P<0.05);术后3月、6月B组Wexner评分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5.0±2.7 VS 6.9±2.3;术后6月2.3±1.8 VS 3.6±1.7,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比较高,顺行灌肠可能是改善LARS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朱汉建[6](2021)在《预防性回肠造口对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患者术后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业内关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实施预防性造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对吻合口瘘的保护作用上,而在其对患者术后相关功能影响的探讨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对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患者术后的肛门功能、排尿功能、性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拓宽对中低位直肠癌实施预防性造口价值的认识,为临床医师选择造口与否提供新参考。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我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行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有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将患者分为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组和未造口组。施行预防性造口的患者于根治手术后3个月左右行小肠造口还纳术。2、使用Wexner大便失禁评分量表对造口组造口还纳术后和未造口组前切除术后经肛排便后的1月、3月、6月进行肛门功能随访评分;使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IIEF-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分别对两组患者前切除术后1月、3月、6月进行排尿功能、性功能、心理焦虑和抑郁状况、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和各个量表的随访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62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造口组25例,未造口组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临床病理分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等临床基线数据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口组出现1例(4%)吻合口瘘,未造口组出现1例(2.7%)切口感染、2例(5.4%)吻合口瘘,上述入组病例的并发症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造口组患者在造口期间发生1例(4%)造口粘膜分离和1例(4%)粪水性皮炎,均通过对症处理和造口护理成功治愈。2、造口组与未造口组患者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在经肛门排便后1月为(3.4±4.1 vs 5.5±3.4,P<0.05),3 月为(1.9±3.3 vs 3.7±3.3,P<0.05),6 月为(1.4±2.7 vs 2.9 ±3.0,P<0.05),两组患者经肛排便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控制不佳的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排便情况有所好转,且造口组经肛排便后,排便控便能力表现较好,各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口组和未造口组男性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在术后1月为(7.8±2.2 vs 8.4±2.5,P>0.05),3月为(5.3±1.1 vs 5.4±1.4,P>0.05),6月为(3.1±0.9 vs 2.7±0.9,P>0.05);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在术后1月为(10.9±1.7 vs 10.0±1.5,P>0.05),3 月为(16.4±1.8 vs 16.0±1.1,P>0.05),6 月为(19.9±1.3 vs 19.5±0.8,P>0.05)。两组男性患者在根治术后的排尿功能和勃起功能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造口组和未造口组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在术后1月为(5.9±1.4 vs 4.6 ± 1.2,P>0.05),3 月为(4.9±1.0 vs 3.3±1.0,P>0.05),术后 6 月为(0.5±1.8 vs 0.1±0.2,P>0.05),造口组患者在造口还纳前更多的表现为轻度焦虑心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口还纳后焦虑心理消失,未造口组术后均无焦虑心理。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在术后1月为(2.2±1.6 vs 2.5±1.7,P>0.05),3月为(0.6±1.2 vs 0.3±0.7,P>0.05),6 月为(0.2±0.8 vs 0.1±0.3,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理抑郁,在各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共有15个领域评分,造口组和未造口组患者躯体功能领域评分在术后1月为(85.1±6.2 vs 80.4±8.5,P<0.05),3月为(98.7±4.7 vs 91.2±7.2,P<0.05);总体健康状况领域评分在术后1月为(67.7 ± 13.9 vs 56.5±11.6,P<0.05),3 月为(76.0±14.1 vs 69.6±9.5,P<0.05),6 月为(87.3±15.8 vs 79.3±11.0,P<0.05);腹泻领域评分在术后 1 月为(40.0±30.4 vs 59.5±26.2,P<0.05),3 月为(22.7 ±30.0vs 39.6±22.0,P<0.05)。造口组在上述领域表现较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领域评分在各随访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行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有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其经肛排便后控便能力表现较佳,这提示预防性回肠造口有助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较好较快恢复。2、预防性回肠造口对于男性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3、预防性回肠造口不会造成患者心理抑郁,但会引起患者轻度焦虑,该心理状态在造口还纳后消失。4、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术后短期内的生活质量较好。
陈娇[7](2021)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干预方案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函询构建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干预方案,并将该方案应用于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探究干预方案对结直肠癌患者造口自我护理、社会心理适应性及造口自我效能的影响,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方案构建和干预研究两个阶段。1.方案构建: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讨论,制定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初始干预方案,通过对18名长期从事胃肠肿瘤方向的临床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确定最终的干预方案。2.干预研究:选取76名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评价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影响。结果:1.专家函询结果:18位专家平均年龄(45.11±8.16)岁,工作20年以上者达66%;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提出意见率分别为100%和28%;第一轮专家权威系数和Kendall和谐系数分别为0.944和0.224,第二轮为0.939和0.307。从两轮专家函询结果判断本研究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构建的干预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2.干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73名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时间效应(F=129.017,P<0.001)、组间效应(F=4.287,P=0.042)、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F=4.178,P=0.017)均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出院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造口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出院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口自我效能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造口照护、社交自我效能、饮食选择、从事劳动信心、保持活力信心、造口自理能力、自我效能总分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照护、社交自我效能、保持活力信心、造口自理能力、自我效能总分的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照护、社交自我效能、保持活力信心、造口自理能力、自我效能总分的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出院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造口照护、社交自我效能、保持活力信心、造口自理能力、自我效能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查阅文献、小组会议,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提高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心理适应性,对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彭柏富[8](2021)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癌症研究数据,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当中排在第三位,而死亡率则高居第二位。在消化道癌症中,结直肠癌一直位于首位,而且近十年表现出明显年轻化的倾向。在我国,结直肠癌中直肠癌所占比例更高,特别是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厘米以内的超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总数的七成以上。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低位直肠癌的多学科协同治疗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多世纪以来,腹部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提出,可通过彻底切除远端结肠、直肠、肛门括约肌和会阴盆底组织,从而根治性切除肿瘤,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永久性腹壁肠造口,对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社会心理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创伤,甚至有相当比例患者不堪忍受人工肛门带来的不便早早放弃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以扩大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机会。但是,ISR也有潜在的风险,包括肿瘤复发的风险和手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问题。迄今为止,比较ISR和APR的长期预后结局和报道ISR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研究并不多,且这些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入组病例数量少无法避免潜在的偏倚,患者术前基线特征不匹配等等。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比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1.回顾筛选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ISR或AP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病例,并收集相关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特征,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美国麻醉协会评分、基础疾病情况、既往腹部手术史等。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4.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生存及肿瘤病理学结果,如肿瘤直径、位置、病理学TNM分期、术中淋巴结获取数、随访资料等。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制作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长期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使用LARS评分和Wexner评分随访评估ISR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5.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全面文献搜索,获取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比较的对比性研究文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进行相关指标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行Meta分析汇总研究数据。结果1.纳入74例患者进行分析,43例患者接受了ISR手术,31例患者接受了APR手术。2.ISR组和APR组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协会评分、基础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ISR组手术时间(261.8 vs.319.2min,P<0.01)、术中出血量(185.8 vs.375.0mL,P<0.01)与APR组相比显着更低。而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ARS评分(14.8±6.5)和Wexner评分(5.9±2.7)显示ISR术后患者总体肛门功能令人满意。5.Meta分析方面,共纳入12篇回顾性对比性研究,汇总数据得出森林图,显示ISR组对比APR组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病人在五年总生存率、五年无瘤生存率、三年局部复发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特定病例中,ISR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手术资料和术后恢复,相比APR术式,ISR术中出血量较少而且手术时间较短。同时ISR和APR两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结局相仿,且随访资料显示ISR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总体令人满意。综上,ISR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保肛术式。
翟巧娜[9](2021)在《皮桥造口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皮桥造口相较于常规造口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行保护性肠造口术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一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58例,年龄33-79岁,均于造瘘术后6个月左右或化疗后1个月行造口还纳术。对皮桥造口组与常规造口组在年龄、性别、BMI、肿瘤分期、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基础情况及造瘘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还纳时间等术中及术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年龄≥65岁、BMI≥25和不同造口部位病例进行分层比较。结果:1.两组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桥造口组造瘘手术时间(10.00±4.00min)明显短于常规造口组造瘘手术时间(28.00±8.0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通气时间和还纳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造口回缩发生率分别为3.8%、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患者皮桥造口组在造瘘手术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中的情况均优于常规造口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老年患者术后通气时间和还纳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BMI≥25患者皮桥造口组在造瘘手术时间(11.00±3.00min VS 32.00±4.25min)和造口回缩发生率(2.6%VS 17.6%)中情况明显优于常规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纳手术时间、造口周围皮炎发生例数及还纳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部位皮桥造口组造瘘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造口组造瘘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通气时间、还纳手术时间、总并发症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皮桥造口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促进术后恢复;2.老年、肥胖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应用皮桥造口可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发生,较常规造口有明显优势,有很大临床推广价值。
阎勇[10](2020)在《干预化护理在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干预化护理在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试验组行干预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院4个月时造口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4个月时的排便管理评分、造口袋更换评分、造口紧急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干预化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增强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问题。
二、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影响直肠癌预防性远端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及预防性造口的研究进展 |
2.1 术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的分析 |
2.1.1 性别 |
2.1.2 体重指数 |
2.1.3 营养状态 |
2.1.4 术前新辅助治疗 |
2.1.5 糖尿病 |
2.1.6 药物的长期使用 |
2.1.7 肿瘤的位置与大小 |
2.1.8 吻合口的张力与血供 |
2.1.9 其他存在争议的因素 |
2.2 预防性造口的理论依据及选择 |
2.3 预防性造口的类型与比较 |
2.4 预防性造口的并发症及防治 |
2.4.1 早期并发症 |
2.4.2 晚期并发症 |
2.5 预防性造口还纳时机选择与造口永久化 |
2.6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选择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手术难度衡量指标 |
3.4 围手术期处理 |
3.5 手术方式 |
3.6 观察指标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临床资料 |
4.2 单因素筛选变量 |
4.2.1 分类变量 |
4.2.2 定量变量 |
4.3 多因素筛选变量 |
第5章 讨论 |
5.1 手术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既往腹部手术史 |
5.1.2 初次手术方式 |
5.1.3 造口类型 |
5.1.4 肥胖 |
5.1.5 辅助放疗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标准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诊断标准 |
3.2 一般资料 |
3.3 手术操作方法 |
3.4 随访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分类标准 |
3.6.1 TNM分组的标准 |
3.6.2 ASA的分组标准 |
3.6.3 贫血的分组标准 |
3.6.4 术前白蛋白水平的分组标准 |
3.6.5 Clavien-Dindo分级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与患者因素的关系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BMI |
4.2.4 糖尿病史 |
4.2.5 术前贫血 |
4.2.6 术前白蛋白水平 |
4.2.7 吸烟史 |
4.2.8 腹部手术史 |
4.2.9 高血压病史 |
4.3 与肿瘤因素的关系 |
4.3.1 肿瘤的位置 |
4.3.2 病理分期 |
4.3.3 术后化疗 |
4.3.4 局部复发 |
4.3.5 远处转移 |
4.3.6 术前梗阻 |
4.3.7 新辅助 |
4.4 手术因素 |
4.4.1 化疗药灌洗 |
4.4.2 手术方式 |
4.4.3 造口的时期 |
4.4.4 造口的位置 |
4.4.5 吻合口漏 |
4.4.6 Clavien-Dindo分级 |
4.4.7 ASA分级 |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5.1 腹部手术 |
4.5.2 术前贫血 |
4.5.3 手术类型 |
4.5.4 造口时期 |
4.5.5 横结肠造口 |
4.5.6 吻合口漏 |
4.5.7 病理分期 |
4.5.8 术后化疗 |
4.5.9 局部复发 |
4.5.10 远处转移 |
4.5.11 Clavien-Dindo |
第5章 讨论 |
5.1 患者因素关系 |
5.1.1 性别 |
5.1.2 年龄 |
5.1.3 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 |
5.1.4 低白蛋血症、BMI |
5.1.5 糖尿病 |
5.1.6 腹部手术史 |
5.2 肿瘤因素关系 |
5.2.1 肿瘤的位置 |
5.2.2 术后病理分期 |
5.2.3 术后放化疗 |
5.2.4 术后局部复发 |
5.2.5 远处转移 |
5.2.6 术前梗阻 |
5.2.7 新辅助治疗 |
5.3 手术因素的关系 |
5.3.1 术中化疗药灌洗 |
5.3.2 手术方式 |
5.3.3 造口的时期 |
5.3.4 造口位置 |
5.3.5 吻合口漏 |
5.4 其他因素 |
5.5 不足和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顺行灌肠改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前言 |
1.1 LARS的定义 |
1.2 LARS的诊断 |
1.3 LARS的发病因素及机制 |
1.4 LARS的治疗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3 主要手术材料和流程 |
2.4 术后处理 |
2.5 顺行灌肠操作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随访患者基础资料 |
3.2 顺行灌肠患者操作过程情况 |
3.3 随访患者肛门直肠功能评分 |
3.3.1 三组患者Wexner大便失禁评分 |
3.3.2 三组患者LARS评分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预防性回肠造口对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患者术后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收集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2.3 评价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 |
3 两组患者排尿和性功能评分 |
4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 |
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干预方案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结直肠癌 |
1.4.2 造口 |
1.4.3 适应性领导理论 |
第2章 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构建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干预方案 |
2.1 组建研究小组 |
2.2 查阅文献 |
2.3 小组会议 |
2.4 德尔菲专家函询 |
2.4.1 专家的选择 |
2.4.2 制定函询表 |
2.4.3 统计学方法 |
2.4.4 函询结果 |
第3章 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剔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类型 |
3.2.2 样本量的确定 |
3.2.3 分组方法 |
3.2.4 干预方法 |
3.2.5 研究工具 |
3.2.6 资料收集 |
3.2.7 质量控制 |
3.2.8 伦理原则 |
3.2.9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两组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
3.3.3 两组患者社会心理适应性比较 |
3.3.4 两组患者造口自我效能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
4.2 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能够提高结直肠癌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 |
4.3 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能够提高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
4.4 适应性领导理论干预方案对结直肠癌患者造口自我效能有一定效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我国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疾病自我隐瞒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临床资料汇总及评价指标定义 |
2.2 Meta分析 |
2.2.1 文献检索筛查 |
2.2.2 主要和次要结果 |
2.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2.2.4 数据综合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1.1 筛选患者及入组情况 |
3.1.2 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肿瘤情况 |
3.1.3 术后短期疗效结果 |
3.1.4 病理分期和长期肿瘤学结果 |
3.1.5 术后肛门功能随访 |
3.2 .Meta分析资料 |
3.2.1 文献筛查和质量评估情况 |
3.2.2 患者基线特征和相关结局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皮桥造口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保护性肠造口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应用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影响直肠癌预防性远端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 马鲁顺. 吉林大学, 2021(01)
- [4]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范嵩. 吉林大学, 2021(01)
- [5]顺行灌肠改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探索[D]. 陈达伟.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预防性回肠造口对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患者术后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D]. 朱汉建. 扬州大学, 2021(02)
- [7]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干预方案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陈娇. 南昌大学, 2021(01)
- [8]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D]. 彭柏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皮桥造口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D]. 翟巧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干预化护理在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阎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0)
标签:直肠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