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脑膜微循环论文-郝少君,孔学军,陈维亮,管志江,李文俊

软脑膜微循环论文-郝少君,孔学军,陈维亮,管志江,李文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脑膜微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脑片,脑膜微循环模型,血瘀模型,脑络通胶囊

软脑膜微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郝少君,孔学军,陈维亮,管志江,李文俊[1](2018)在《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种小鼠,SPF级,♀♂各半,随机分为清脑片组、脑络通组(高、中、低剂量脑络通胶囊混悬液)、空白组及模型组6组,灌服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 d,记录小鼠平静后2 min内的血流灌注量。取结扎(空白组做假手术)前110~12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前的平均灌注量,取230~24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后的平均灌注量,并进行分析。另取60只KM小鼠,SPF级,♀♂各半,随机分为6组,给药方法同前,每天给药1次,连续灌服15 d。除空白组每天后腿肌注生理盐水外,其他5组每天后腿肌注地塞米松0.8 mg·kg~(-1),连续肌注15 d。于第16天灌药及肌注后1 h,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全血黏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显着减少(P<0.01)。脑络通组和清脑片高剂量组可显着改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脑血流量减少(P<0.01);清脑片中剂量明显改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脑血流量减少(P<0.05)。高剂量清脑片组可显着降低高切和中切黏度(P<0.01),中剂量清脑片组可明显减低高切和中切黏度(P<0.05);高、中剂量清脑片组可明显降低低切黏度(P<0.05)。结论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以及小鼠血瘀模型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8年05期)

巩彦龙,宋敏,刘涛,刘建鸿,董万涛[2](2016)在《MoorVMS激光多普勒仪测量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MoorVMS激光多普勒血流温度监测仪是一种新型检测血流的仪器,临床、科研皆可应用,科研中可监测动物不同组织的血流量、血氧饱和度、温度等;操作系统简单、灵敏度高、可自动分析数据及生成报告、便于携带是其优点。目前应用Moor VMS激光多普勒血流温度监测仪不开颅法测量大鼠颞叶基底部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方法未见相关报道,将对其测量方法作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6年12期)

刘蜜,宋丹丹,李玉珍,徐菲菲,陶天琪[3](2015)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大鼠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PTSD组(n=12)。采用单程延长刺激法复制PTSD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及软脑膜微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的改变;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组大鼠在旷场中穿行格数及直立次数显着减少(P<0.01);肠系膜及软脑膜细动脉、细静脉管径明显变细(P<0.05),血流速度趋缓;血浆NA和ET-1含量显着升高(P<0.01),但eNOS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PTSD大鼠存在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陈密,周梅,陈当,郭莲军[4](2015)在《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蝙蝠葛酚性碱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用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去掉动脉夹,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BI2000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开放式颅窗观察各组小鼠软脑膜微静脉、微动脉血流速度和微小血管开放数目,以及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缺血损伤组软脑膜微小动脉、静脉血管直径明显缩小,血流速度缓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蝙蝠葛酚性碱可剂量依赖性增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软脑膜微小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开放数目。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可增加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脑软膜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后脑软膜微循环障碍,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14期)

王希东,郝少君,李文俊,张正臣[5](2015)在《抗眩颗粒对小鼠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抗眩颗粒对小鼠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取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别灌服抗眩颗粒、养血清脑颗粒混悬液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 d。于第10天后开始测定。记录小鼠平静后2 min内的血流灌注量。取结扎前110~12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前的平均灌注量,取230~240 s的血流灌注量平均值作为结扎后的平均灌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显着减少(P<0.01)。抗眩颗粒和养血清脑颗粒均可显着改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脑血流量减少(P<0.01)。结论抗眩颗粒对小鼠脑膜微循环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06期)

张晋,杨磊,郭莲军[6](2011)在《蝙蝠葛诺林碱对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蝙蝠葛诺林碱对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制备开放式颅窗,采用BI2000图像分析系统监测小鼠软脑膜微循环,并在软脑膜局部滴加去甲肾上腺素复制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局部给予蝙蝠葛诺林碱对小鼠软脑膜微小血管管径和开放数目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蝙蝠葛诺林碱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软脑膜微动脉和微静脉收缩均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软脑膜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血管开放数目减少有明显的逆转作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蝙蝠葛诺林碱能扩张小鼠软脑膜微小血管管径,增加微小血管开放数目,改善小鼠软脑膜微循环。(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王轩,贾丽丽,孙保亮,杨明峰,张颜波[7](2009)在《阻断颈淋巴加重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软脑膜脑微循环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SAH组(B组)、颈淋巴阻断+SAH组(CLB+SAH组,C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和血气,在体观察脑膜微循环血流及管径变化。结果各组动物生理指标相对恒定。B、C微动脉、微静脉明显痉挛,而C组更为严重;A组软脑膜微循环血供丰富,血流快速无凝集。B、C组微循环血流多呈泥沙样流动,甚至可见血流郁滞、摆动,以C组更为显着。结论脑淋巴引流途径在SAH后脑微循环障碍和脑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循环》期刊2009年05期)

谢忠明,曾昭炜[8](200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兔软脑膜微循环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白色微小血栓(白微栓)数量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分析。方法采用L-蛋氨酸皮下注射法建立HHcy家兔模型,应用"颅骨窗口法"和微循环闭路检测系统观察其软脑膜微血管中白微栓数量及微血管口径变化;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平行观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内皮素-1(ET-1,用ELISA)、血清一氧化氮(NO,用化学比色法)水平;并对HHcy所致ET-1、NO血液浓度变化和微血管口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中白微栓数量增加(23.00±6.00个/minvs4.00±1.00个/min,P<0.01),伴微血管口径缩小(80.80±6.30μmvs110.20±7.20μm,P<0.01),ET-1明显增加(168.40±13.20ng/Lvs93.25±13.20ng/L,P<0.01),NO明显降低(22.83±3.53μmol/Lvs38.31±3.20μmol/L,P<0.01);vWF有所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127.10±32.33%vs119.55±43.56%,P>0.05)。相关分析显示,模型兔Hcy水平升高与ET-1血浆浓度成正相关(r=0.727,P<0.01);与NO血清浓度成负相关(r=-0.48,P<0.05)。模型组ET-1含量升高时,微血管收缩明显,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5);而NO与ET-1的变化相反,微血管收缩时,NO含量降低,微血管扩张时,NO含量升高,两者呈良好正相关关系(r=0.613,P<0.05)。结论HHcy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变化及白微栓增多与HHcy引起的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T-1/NO等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失调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循环》期刊2009年04期)

谢忠明,曾昭炜[9](200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兔软脑膜微循环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白色微小血栓(白微栓)数量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分析。方法 :采用L-蛋氨酸皮下注射法建立HHcy家兔模型,应用"颅骨窗口法"和微循环闭路检测系统观察其软脑膜微血管中白微栓数量及微血管口径变化;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平行观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内皮素-1(ET-1,用ELISA)、血清一氧化氮(NO,用化学比色法)水平;并对HHcy所致ET-1、NO血液浓度变化和微血管口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中白微栓数量增加(23.00±6.00个/min vs 4.00±1.00个/min,P<0.01),伴微血管口径缩小(80.80±6.30um vs 110.20±7.20um,P<0.01),ET-1明显增加(168.40±13.20ng/L vs 93.25±13.20ng/L,P<0.01),NO明显降低(22.83±3.53umol/L vs 38.31±3.20 umol/L,P<0.01);vWF有所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127.10±32.33%vs 119.55±43.56%,P>0.05)。相关分析显示,模型兔Hcy水平升高与ET-1血浆浓度成正比(r=0.727,P<0.01);与NO血清浓度成反比(r=-0.48,P<0.05)。模型组ET-1含量升高时,微血管收缩明显,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5);而NO与ET-1的变化相反,微血管收缩时,NO含量降低,微血管扩张时,NO含量升高,两者呈良好正相关关系(r=0.613,P<0.05)。结论 :HHcy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变化及白微栓增多与HHcy引起的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T-1/NO等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失调有关。(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期刊2009-08-01)

郭爱新[10](2009)在《镇眩颗粒对VBI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镇眩颗粒对VBI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所显示的脑微循环血流量进行观察。结果镇眩颗粒能够增加模型大鼠30、45、60、75min的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镇眩颗粒能够改善大鼠软脑膜微循环。(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2009年06期)

软脑膜微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oorVMS激光多普勒血流温度监测仪是一种新型检测血流的仪器,临床、科研皆可应用,科研中可监测动物不同组织的血流量、血氧饱和度、温度等;操作系统简单、灵敏度高、可自动分析数据及生成报告、便于携带是其优点。目前应用Moor VMS激光多普勒血流温度监测仪不开颅法测量大鼠颞叶基底部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方法未见相关报道,将对其测量方法作以研究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脑膜微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郝少君,孔学军,陈维亮,管志江,李文俊.清脑片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及血瘀模型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

[2].巩彦龙,宋敏,刘涛,刘建鸿,董万涛.MoorVMS激光多普勒仪测量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

[3].刘蜜,宋丹丹,李玉珍,徐菲菲,陶天琪.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大鼠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5

[4].陈密,周梅,陈当,郭莲军.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

[5].王希东,郝少君,李文俊,张正臣.抗眩颗粒对小鼠脑膜微循环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

[6].张晋,杨磊,郭莲军.蝙蝠葛诺林碱对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7].王轩,贾丽丽,孙保亮,杨明峰,张颜波.阻断颈淋巴加重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软脑膜脑微循环异常[J].中国微循环.2009

[8].谢忠明,曾昭炜.高同型半胱氨酸兔软脑膜微循环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J].中国微循环.2009

[9].谢忠明,曾昭炜.高同型半胱氨酸兔软脑膜微循环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C].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2009

[10].郭爱新.镇眩颗粒对VBI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J].齐鲁药事.2009

标签:;  ;  ;  ;  

软脑膜微循环论文-郝少君,孔学军,陈维亮,管志江,李文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