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粒子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辐射效应,单粒子瞬态,片上测量
单粒子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蒋见花,向一鸣,周玉梅[1](2015)在《单粒子瞬态脉冲的片上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组合逻辑电路的单粒子瞬态(Single-Event Transient,SET)特性的片上测量方案。基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350nm SOI工艺,设计了一款集脉冲收集、测量、自测试于一体的SET辐射测试芯片。通过激光脉冲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为在此工艺上开展加固研究奠定基础。分析了影响片上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提出了用于修正测试结果、提高精度的校正方法。(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5年04期)
范辉,沈东军,刘建成,宋雷,史淑廷[2](2014)在《单粒子试验束斑均匀性测量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粒子试验中,束流均匀性是指待辐照器件位置平面上离子束斑注量密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辐照器件的束流品质,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单粒子试验中待辐照器件的离子注量准确测量。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美国的A&M大学等都在其相应的单粒子试验装置上建立了束流均匀性测量系统,美国、欧空局对单粒子试验中束流均匀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束流非均匀度应小于±10%。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单粒子试验中样品平面的束斑均匀性,设计并实现了单探测器束斑均匀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4年00期)
蒋冬舜,孙友梅,马朋,段敬来,刘杰[3](2014)在《PPAC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中对束流均匀度测量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粒子效应(SEE)加速器地面模拟需要离子束具有较好的均匀度,针对回旋加速器单粒子效应模拟的束流特点,建立了一套以位置灵敏平行板雪崩探测器(Parallel Plate Avalanche Counter,PPAC)为基础的均匀度探测系统并完成了带束测试,对它的结构、工作原理、均匀度获得方法及带束测试结果进行描述。为验证PPAC测量结果准确性,在带束测试过程中,前方同时放置PET膜测量穿过PPAC探测器的粒子分布,与离子径迹测量结果对比,给出PPAC的均匀度的测量误差在5%之内。探测器具有50 mm×50 mm的灵敏面积和小于1 mm的位置分辨,符合单粒子效应实验对束流均匀度测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4年04期)
蒋冬舜[4](2014)在《PPAC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均匀度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的空间辐照环境可以使航天器的电子学系统发生瞬时或永久性的损伤,由单个重离子或者高能质子引起的半导体器件逻辑状态改变,称为单粒子效应。加速器地面模拟是开展单粒子效应基础理论研究、在轨错误率预测及器件空间应用资质评估最有效的手段。为了保证地面模拟实验的准确性,要求重离子束流具有较高的均匀度。在加速器地面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中建立有效的均匀度测量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PPAC(The parallel plateavalanche counter)平行板探测器应用于单粒子效应实验的均匀度测量中,通过数据获取系统和分析软件PAW (Physics Analysis Workstation)实现了均匀度的实时测量和分析,所选探测器位置分辨为1mm,探测效率大于97%,灵敏区面积为5050mm2,满足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中对束流均匀度的实时测量和分析的要求。通过加速器实验测试验证得到以下结论:1、PPAC探测器制作工艺简单,可以根据实验需要制作各种形状和不同的灵敏面积。由于其探测效率高,位置分辨好于1mm,能够用来测量单粒子效应实验中的束流均匀度。2、PPAC的操作页面简洁明了,与之匹配的PAW分析软件指令简单,可快速准确地得出一维和二维谱,对束流均匀度进行定性分析,比较直观形象。3、利用均匀度公式将均匀度量化,对束流均匀度定量分析,准确度较高,且用时较短。总之,PPAC均匀度探测器可以实现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中束流均匀度的快速准确测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05-01)
张战刚,Liu,Jie,Hou,Mingdong,Sun,Youmei,Zhao,Fazhan[5](2012)在《SOI SRAM器件单粒子翻转测量的离子临界射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ingle event upsets(SEU)arise from the deposited energy by single energetic particle in sensitive volumes of a memory circuit.Before reaching the sensitive volume,incident particles must have enough projected range to penetrate throughthe top overlayers(e.g.,metallization layer,passivationlayer,or sub-(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2年00期)
宿晓慧,毕津顺,刘刚,罗家俊,韩郑生[6](2013)在《空间辐射单粒子瞬态脉冲宽度测量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辐射单粒子瞬态脉冲宽度测量电路,该电路采用多级子电路实现。利用上/下拉驱动能力不对称的反相器构成缓冲器使单粒子脉冲宽度逐级减小,检测各级减小信号对RS锁存器的驱动情况,参照仿真得到的输入脉冲宽度同锁存器翻转情况对照表,反推待测单粒子瞬态脉冲宽度。该电路采用片上测量方法,降低了对高频测量仪器的苛刻要求,易于飞行搭载试验,可以用于分析空间辐射环境;采用数字信号输出,使得测量结果不易受外界噪声干扰;本文提出的电路设计易于扩展和延伸,改变电路尺寸和测量级数,便可以调节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仿真表明,在0.18微米CMOS部分耗尽SOI电路工艺下,本文提出的11级测量电路,能够对脉宽不超过245ps的单粒子正脉冲进行准确测量,最大误差不超过60ps,平均误差约为22ps。(本文来源于《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3)
郭龑强[7](2013)在《强耦合双光学微腔系统的构建及单粒子的操控与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个的二能级原子和单模的量子化场相互作用构成了量子光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它给了物质与波进行一次单独对话的机会,人们一直希望这次对话尽快开始,进而找到一把发掘大自然最基本元素的钥匙。到了1946年,E. M. Purcell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盒子”内,原子的自发辐射会发生改变,这极大地挑战了A. Einstein的自发辐射理论,人们更需要证实在这个“小盒子”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系统中物质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被量子化到单个原子与单个光子的水平,并保护脆弱的粒子不被外界环境所破坏,人们开始发掘单个原子、光子、甚至场(真空)的物理本质。现今人们已成功构建并实现了单个原子与腔场的强相互作用(强耦合),利用单个原子进行信息的存储,通过单个光子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读取,实现了对单个量子态的测量和控制。人们可以确定性地操控单个粒子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量子信息传递的非定域性,实现了量子比特之间的量子通信,并构建多比特的量子逻辑门。进而突破测量理论,不仅可以对单个原子进行量子非破坏性测量,而且测量精度可达到量子极限。至此Cavity QED系统在未来构建量子网络,实现高速精确的量子计算及精密测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强耦合双光学微腔的构建及单原子的俘获与测量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搭建完成一套高精细度双光学微腔系统,包括真空系统,磁光阱冷却与俘获原子系统,两个高精细度光学微腔,锁定两个微腔的频率链系统,及单个原子偶极俘获和荧光探测系统。两个高精细度的光学微腔均达到强耦合,耦合强度及腔与原子损耗为(g。,κ,γ)/2π=(10.6,2.3,2.6)MHz,并置于同一真空气室内。频率链系统用于完成对两个光学微腔的锁定。磁光阱冷却与俘获系统用于俘获腔上方的原子团。单原子偶极俘获系统用于在自由空间中俘获单个原子。荧光探测和收集系统包括对辐射光场信号的探测和采集分析,以及控制整个系统工作的时序控制程序。2、对单个原子的俘获和测量。利用远失谐微米尺度的光学偶极阱成功俘获单个原子,并对单个原子进行成像。测量得到单个原子辐射荧光的非经典统计特性,光场呈明显的反聚束效应,单原子辐射荧光的二阶相干度为g‘2)(τ)=0.12±0.02,单个原子在亮阱中的寿命为9s,在暗阱中的寿命约为18s。3、光场非经典统计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基于普通商用单光子探测器的一种新的非经典判据,此方案中分别采用叁或四探测器,考虑了系统效率和背景噪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场的非经典统计特性。结果表明与可分辨光子数的单探测器相比,此方案降低了对系统效率的要求,实验上分别验证了相干光场和热光场的结果,理论与实验基本符合。4、基于双Cavity QED系统飞行比特之间的纠缠转移。以实验上现有的高精细度双光学微腔系统为基础,理论研究纠缠从光场向两个飞行原子之间的纠缠转移,克服实验上的一些技术难题,不需要将两原子同时和同步地俘获在微腔内。研究了两种非高斯纠缠光场驱动下的结果:NOON态和纠缠相干态(Entangled Coherent State, ECS)。并数值模拟了实际实验条件下的结果,结果表明纠缠可以有效地转移给两个飞行的原子。引入损耗分析研究了整个纠缠转移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发现在损耗很大时,两原子间只存在很弱的量子关联。(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范辉,何安林,刘建成,惠宁,高丽娟[8](2011)在《质子单粒子效应试验中的中子本底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质子单粒子效应试验中,辐照微电子器件时往往会伴随中子产生,这部分中子是质子单粒子效应试验中本底中子的主要部分。产生的中子不仅影响质子束流的纯度、实验设备的安全,同时中子引起的单粒子效应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因此,我们选取长计数器作为测量工具,对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1年00期)
张战刚,刘杰,侯明东,苏弘,孙友梅[9](2011)在《单粒子效应加速器试验中倾角测量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粒子效应地面加速器模拟测试中,经常使用倾角测量方法来提高入射离子的有效LET值。试验发现,具有相同LETeff的垂直入射离子和倾角入射离子,在SRAM中产生的多位翻转率、多位翻转图形和单粒子翻转截面出现不同。测试器件的各向异性导致,器件朝向对倾角离子在器件中产生的多位翻转产生影响。倾角测量方法的适用性与离子种类和测试器件相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01)
张站刚[10](2010)在《倾角入射测量方法对单粒子翻转的影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or single event upsets(SEU)testing in laboratory,angled ion strikes are commonly used to increase 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of incident ions by cosine law,i.e. LETeff=LET/cos(θ),where LETeff is the "effective" LET of particles incident at an angle θ from the chip-surface normal to the beam direction.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LET has been widely used,it may suffer from inherent failings [1,2]. Compared with normal incidence particles with identical effective LET,angular inciden(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0年00期)
单粒子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单粒子试验中,束流均匀性是指待辐照器件位置平面上离子束斑注量密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辐照器件的束流品质,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单粒子试验中待辐照器件的离子注量准确测量。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美国的A&M大学等都在其相应的单粒子试验装置上建立了束流均匀性测量系统,美国、欧空局对单粒子试验中束流均匀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束流非均匀度应小于±10%。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单粒子试验中样品平面的束斑均匀性,设计并实现了单探测器束斑均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粒子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蒋见花,向一鸣,周玉梅.单粒子瞬态脉冲的片上测量[J].微电子学.2015
[2].范辉,沈东军,刘建成,宋雷,史淑廷.单粒子试验束斑均匀性测量程序设计[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4
[3].蒋冬舜,孙友梅,马朋,段敬来,刘杰.PPAC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中对束流均匀度测量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4
[4].蒋冬舜.PPAC在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实验均匀度测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
[5].张战刚,Liu,Jie,Hou,Mingdong,Sun,Youmei,Zhao,Fazhan.SOISRAM器件单粒子翻转测量的离子临界射程(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2
[6].宿晓慧,毕津顺,刘刚,罗家俊,韩郑生.空间辐射单粒子瞬态脉冲宽度测量电路研究[C].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7].郭龑强.强耦合双光学微腔系统的构建及单粒子的操控与测量[D].山西大学.2013
[8].范辉,何安林,刘建成,惠宁,高丽娟.质子单粒子效应试验中的中子本底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1
[9].张战刚,刘杰,侯明东,苏弘,孙友梅.单粒子效应加速器试验中倾角测量方法的适用性研究[C].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张站刚.倾角入射测量方法对单粒子翻转的影响研究(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