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股骨长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骨骨折,儿童,内固定,预后
股骨长度论文文献综述
罗义,王林,陈梦婕,马琪超,王隼[1](2019)在《弹性髓内钉在儿童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包括斜型或粉碎型儿童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髓内钉组(18例,接受弹性髓内钉治疗)、钢板组(16例,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以及临床预后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矢状位成角、冠状位成角、肢体不等长。结果研究对象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3.0)岁;粉碎型骨折22例,长斜型骨折12例。根据Winquist粉碎型分度,Ⅰ度12例,Ⅱ度6例,Ⅲ度和Ⅳ度各2例。对于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钢板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髓内钉组(P均<0.05)。其他的临床指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髓内钉组住院费用为(2.27±0.32)万元,明显低于钢板组[(4.59±2.62)万元](P=0.001)。结论弹性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疗效相似,但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费用更低。尽管两种置入物都可以用于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但本研究的结果更支持使用弹性髓内钉。(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岳宇航,余京杭,李连永,张立军,李祁伟[2](2019)在《股骨短缩截骨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下肢骨性长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短缩截骨对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接受切开复位与Dega髋臼成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LLD)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并行切开复位与Dega髋臼成形术治疗,且获得至少1.5年随访的单侧DDH患儿49例(49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手术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股骨截骨组和非股骨截骨组。股骨截骨组28例(28髋),非股骨截骨组21例(21髋);平均年龄22.1(18~44)个月;男6例(6髋),女43例(43髋);T?nnisⅡ型47髋(股骨截骨组26髋,非股骨截骨组21髋),TonnisⅢ型2髋(股骨截骨组2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侧髋臼指数(AI)以及末次随访中心边缘角(CEA)和双下肢骨性长度,并比较2组的LLD。结果股骨截骨组与非股骨截骨组患儿平均手术年龄分别为(23.0±8.0)个月和(20.9±4.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术前AI分别为37.3°±6.6°和39.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末次随访AI分别为16.6°±7.3°和23.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CEA分别为25.5°±9.5°和17.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患肢骨性长度较健侧平均长(0.5±0.7)cm和(0.9±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行走年龄T?nnisⅡ~Ⅲ型DDH患儿接受切开复位和Dega髋臼成形术治疗时,无论是否同时接受股骨近端短缩截骨,术后均存在患肢过长,且未接受股骨短缩截骨的患儿患肢过长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杨宁,杨进,白小军,窦群立[3](2018)在《主钉长度对行PFNA-Ⅱ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钉长度对行PFNA-Ⅱ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2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长钉组和短钉组,每组60例。分别选择长度为240 mm和170 mm主钉进行PFNA-Ⅱ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主钉抵触股骨前皮质发生率、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短钉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长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钉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均显着少于长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钉组患者主钉抵触股骨前皮质发生率显着低于长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长度PFNA-Ⅱ术式主钉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长度170 mm主钉应用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进程快等优势,价值优于长度240 mm主钉。(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赵瑞凯[4](2018)在《叁种不同长度钢板固定Vancouver 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PFF)已经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的第二大并发症,仅次于髋关节假体松动。因患者并发症、不能部分负重、不能在原位植骨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是相当困难的。随着目前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高现状的出现,如何提高老年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对于我们骨科医生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老年患者假体周围骨折的固定强度并避免再骨折,加快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我们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发生于距假体尖较远的C型假体周围骨折,临床应用股骨远端锁定固定时,假体尖和钢板近端之间的间隔多大才能最大可能避免术后股骨再次骨折的发生?为探索研究股骨远端锁定钢板距假体尖端距离对术后股骨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计了叁种不同长度钢板固定C型骨折的模型,进行多种应力作用下的生物力学测试以指导临床治疗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钢板长度的选择,减少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取12根女性尸体股骨标本,将所有实验所用股骨标本进行QCT扫描(扫描部位分别为股骨髁和股骨干),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以排除统计学差异,将扫描结果相似、股骨标本大小相近的股骨分别分入3组(每组4根),所有尸体股骨标本依次装配型号、规格均相同的水泥型股骨假体,其后按组分别装配9孔(238mm)、7孔(198mm)、5孔(158mm)股骨远端锁定钢板,然后将所有股骨实验模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进行内外四点弯曲刚度测试实验、前后四点弯曲刚度测试实验、轴向压载刚度测试实验及扭转刚度测试实验。结果:采用238mm股骨远端锁定钢板的第1组前后四点弯曲刚度中值为1120.950 N/mm(22.93 N/mm),内外四点弯曲刚度中值为1271.0N/mm(25.27 N/mm)轴向压载刚度中值为1851.65 N/mm(19.78 N/mm),扭转刚度中值为7.7541 N·m/度(0.11 N·m/度)。采用198mm股骨远端锁定钢板的第2组测得刚度值依次为926.675 N/mm(10.68 N/mm)、1073.6N/mm(179.21 N/mm)、1573.25 N/mm(23.38 N/mm)、6.9989 N·m/度(0.14N·m/度)。采用158mm股骨远端锁定钢板的第3组测得刚度值依次为344.075 N/mm(29.49 N/mm)、416.7 N/mm(20.16 N/mm)、1032.45 N/mm(30.88 N/mm)、6.2551 N·m/度(0.26 N·m/度)。各个试验中测得无损刚度值均随着钢板长度的减小而减小。结论:该研究为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关于假体尖端和钢板间隙大小趋势变化引起刚度不同的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整体结构随着股骨远端锁定钢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刚度增大可以获取更强的结构稳定性,从而确保骨折尽快骨性愈合。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定位钢板位置以防止固定失效而导致骨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刘新民[5](2018)在《小儿股骨近端内翻截骨后股骨内翻角度与短缩长度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ediatric hip plate,LCP-PHP)行股骨内翻截骨术,其内翻角度与股骨近端短缩长度之间的关系,并验证我们推导出计算股骨近端短缩长度计算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55例DDH患儿(55髋)股骨内翻截骨术前和术后即刻髋关节X线片,其中男12例,女43例;年龄2岁~10岁(平均5.6岁);左侧30例,右侧25例。将X线片导入Digimizer软件采用直接测量法量出每例患儿的术后股骨近端短缩长度值(ΔS)。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几何关系分析,推导出股骨近端短缩长度的叁角函数计算式为c(sinθ_1-sinθ_2),c为股骨头中心至股骨截骨近端最内侧点距离、θ_1为术前c与截骨线的夹角,θ_2为内翻截骨后c与截骨线夹角。通过Digimizer软件测量计算式所需参数,将结果带入推导出的计算式得出股骨近端短缩长度计算式值(Δ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一般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和相关性分析,验证推导出计算式的可行性。结果:55例DDH患儿直接测量法和计算式计算法内翻截骨后股骨短缩长度分别为:内翻角度<10°短缩长度分别为(1.93±0.82)mm,(1.94±0.81)mm;内翻角度为10°~20°短缩长度分别为(6.11±2.12)mm,(6.16±2.11)mm;内翻角度>20°短缩长度分别为(9.97±2.49)mm,(9.96±2.37)mm。55例DDH患儿术前术后X线片直接测量法和计算式计算法的c和股骨近端短缩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直接测量法和计算式法95%一致性界限在-0.80mm和+0.74mm之间,差值均数为-0.03mm,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有较高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P<0.001),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为显着相关。结论:综上所述,DDH患儿应用LCP-PHP内翻截骨实际上是以股骨近端截骨面的内侧最低点为轴点进行内翻,股骨近端以该点与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为半径做圆弧形内翻,因此可以通过叁角函数关系计算出股骨近端内翻后短缩的长度。我们推导出的叁角函数计算式能准确计算出DDH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时不同的内翻角度所致的相应的股骨近端短缩长度,适合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王迎春,丁明,于利锋,廖炳辉,甄志雷[6](2017)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长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长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0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于术后采用X线和双能量CT扫描叁维重建的方法,测量评估股骨隧道入口定位、出口位置和股骨髁大小,分析以上因素对股骨隧道长度的影响。结果 Bernard四格表法X轴定位在不同股骨隧道长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Y轴定位在不同股骨隧道长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股骨髁大小在不同股骨隧道长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股骨隧道长度与Bernard四格表法X轴定位为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30.15+25.34x,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0.06,P=0.01;与Bernard四格表法Y轴定位为负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2.26-16.21x,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0.07,P=0.00。股骨隧道长度与股骨髁大小成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13.60+2.54x,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0.18,P=0.00。不同隧道出口位置下的股骨隧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股骨隧道出口距股骨远端的距离在不同股骨隧道长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成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25.35+2.51x,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0.153,P=0.01;术中行髁间窝成形术与未行髁间窝成形术在股骨隧道长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AC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长度和入口定位、股骨髁大小、股骨隧道出口位置距股骨远端的距离相关,这可在术前进行隧道长度的预评估并作为术中定位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冯勇,许伟华,王若禺,张波,叶树楠[7](2017)在《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技术与单纯术前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的下肢长度中的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技术与非导板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调整中的作用比较。方法我院于2016年10月~20017年3月间收治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骨关节炎单侧髋关节患者60例(下肢短缩畸形在1cm内),患者年龄为25~6l岁,平均48岁;患者分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30例患者术前行双髋CT并用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术前模板测量;另外一组患者30例单纯术前模板测量。所有患者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完成。患者常规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及抗凝治疗;术后第一天进行骨盆平片和双下肢全长正位片的影像学评估。结果单纯术前模板测量组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6min;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组时间48-8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6 1min,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术前模板测量组双下肢不等长2mm-8mm,平均误差4mm,超过5mm两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不等长感;联合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组双下肢不等长1mm-5mm,平均不等长约2.2mm,该组患者没有不等长超过5mm,无患者有下肢不等长感觉。结论 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约增加手术时间5-10分钟,但可以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尤其降低不等长大于5mm发生。对于髋关节置换本身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郭梓恒[8](2017)在《成人DDH行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联合THA治疗中截骨长度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讨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简称DDH)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简称THA)中,行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时,不同截骨长度对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为术前计划及术中实际截骨长度提供一定相关的参考数据和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的患者资料,共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2例患者,全部为Crowe分型的IV型,应用手术方式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联合粗隆下短缩截骨术,均选用生物型假体。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35岁-54岁,中位数46.4岁。21例为单侧,1例双侧。分别于术前,术后的第叁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对病人患侧髋关节进行评估。所采用的髋关节评估方式包括了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肢体肌电图(EMG),患肢血管超声,髋关节等比例X线片,单足站立实验(Trendelenburg征),双下肢长度及异常步态等。采集术前计划截骨长度,术中实际截骨长度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以SPSS17.0软件做相关统计分析,其中连续型变量采用t检验,最后得出相对应的统计数和P值。P<0.05视为有统计意义,p>0.05视为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共22例患者,其中20例患者未出现坐骨神经股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神经刺激症状,分别于术后第叁个月,第六个月完全缓解。术前共有17例患者为重度跛行,另外5例为中度跛行,患者术后均进行系统功能锻炼,术后步态恢复良好,其中步态恢复正常者19例,另有3例为轻度跛行,并伴有单足站立实验阳性(Trendeleburg征)。术前髋关节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系统)为35~62分,平均评分为38分,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达到了84.5±4.5分,其中功能评分为36.8±8.6分,疼痛评分为37.2±4.6分,患者肢体畸形评分为3.0±0.8分,髋关节活动度评分为3.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P<0.05),髋关节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5.9±1.6分,恢复为末次随访的1.6±1.2分,术后髋关节疼痛问题得到解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5)。术中截骨长度为20mm~65mm,平均截骨长度31mm,术前患肢缩短范围20~55mm,术后共有18例患者达到双下肢等长,3例患肢平均缩短5~10mm,1例患者患肢延长为8mm。结论:术前的严谨计划,详尽的术前检查,术中的谨慎的操作,是成人DDH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在充分松解周围软组织情况下,延长下肢。笔者认为关于肢体延长的安全范围,应采用百分制或其他更具个体化意义的数学单位来测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国荣,李建有,吴锋锋[9](2016)在《股骨偏心距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及肢体长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偏心距重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及肢体长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93例单侧THA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男性35例,女性58例;年龄43~82岁,平均54.7岁;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对股骨偏心距、双下肢的长度差进行测量,并对髋关节恢复功能作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0-56个月,平均27.3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3.5%,显着高于非重建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重建股骨偏心距对肢体长度有显着影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重建股骨偏心距,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和恢复双下肢的长度。(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张强[10](2016)在《股骨偏心距的变化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从现代全髋关节置换之父John Charnley提出并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60多年了,人工关节假体的材料从最早使用的不锈钢到5、60年代采用的钴-铬合金、钛合金,发展到现在常规用的钴-铬-钼合金;假体头与髋臼界面也从最初的金-金、金-聚乙烯发展到陶-陶、陶-聚乙烯;还有70年代后先后发展出3代骨水泥技术以及根据压配原则提出的Full-fit和Press-Fit方式以达到固定牢靠和延长假体寿命的目的。尽管有了这些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技术的支持与发展,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患者解除髋关节疾患所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也改善了患侧髋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术后也还是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并发症,如:假体松动、假体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双下肢不等长以及脱位[1][2][3]等。其中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是引起术后患者不满意的常见因素之一。髋关节是身体重力和外展肌共同的作用支点,它们之间的动力平衡对维持骨盆水平位置及正常的行走步态起着关键的作用。髋关节的稳定因素分为:1.静力平衡(或解剖平衡)有:股骨偏心距、外展肌力臂、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双下肢长度等因素;2.动态平衡,即软组织平衡,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关节在运动时的进一步稳定,是由软组织及骨性结构参与的平衡。而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 FO)不仅是动态平衡及静力平衡之间的联系纽带,其对术后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的稳定性意义重大,是稳定髋关节的重要参数之一。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 FO)是指:股骨头旋转中心至股骨干长轴的垂直距离,[4]髋关节初次置换或翻修手术后股骨假体偏心距是股骨头假体旋转中心到股骨柄假体长轴的垂直距离,术后的假体偏心距是由股骨颈长和颈干角以共同决定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一个正常(或自身固有)的髋关节生物力学是非常重要的,股骨偏心距被认为是影响股骨假体几何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重建髋关节股骨偏心距对于得到功能良好髋关节系统至关重要。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原则上还是要以恢复关节功能、预防脱位为主,同时兼顾控制双下肢长度的差异。[4][5]股骨偏心距增加对稳定髋关节有两大积极作用,一是增加外展肌等长收缩;二是增加外展肌力臂。[6]外展肌力臂与臀中肌活动的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个角度称为髂转子角(图1),图1,髂转子角定义为旋转中心与髂前上棘连线和旋转中心与大粗隆顶点连线的夹角,它与股骨偏心距和髓腔走向有关。外展肌肌力随着髂转子角的变化而变化,任何旋转中心和股骨偏心距的变化都会导致髂转子角的变化,进而影响外展肌平衡骨盆所需的力。另外大粗隆滑移截骨法也是增加髂转子角来增加外展肌的作用力臂来改善外展肌肌力。[7][8]重建股骨偏心距可以增加外展肌力臂改善外展肌肌力,[7][9]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然而旋转中心的位置虽然对股骨偏心距的大小没有影响,但是就确定假体类型的偏心距大小不变而言,旋转中心位置会对外展肌力臂产生影响,旋转中心水平内移会导致外展肌松弛,髋关节不稳定,易出现髋臼撞击及脱位,进而增加髋臼杯磨损,减少假体寿命;而旋转中心水平外移,则会导致人体重力力臂增加,外展肌力效率降低,患者产生不适感。Soong等[10]的研究表明适宜的股骨偏心距可以使髋关节获得最大的稳定性,改善行走时的步态,减少置换后发生跛行的可能性。[11][12][13]重建髋关节股骨偏心距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1)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脱位;(2)紧张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尤其是外展肌群,使外展肌群发挥最大效率)减小股骨假体与髋臼间的反作用力及减少相关带来的磨损,获得的理想的假体寿命;(3)尽量获得双下肢等长。增加股骨偏心距同时可以延迟下肢长度,尽量将双下肢长度差异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否则[14]下肢不等长超过1.5cm患者,可出现跛行、行动障碍、腰腿疼痛等问题。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时,解决疼痛并获得相等的双下肢长度及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是手术的主要目的,目前关于股骨偏心距重建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其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假体寿命以及假体磨损率方面的关系,而对其与双下肢长度差异的量化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重建股骨偏心距与双下肢长度的量化关系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目的:通过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偏心距差异,分析由于偏心距的改变引起的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探索偏心距的变化引起并发症的规律,进而指导临床的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资料: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关节外科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由同一术者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及术后标准双髋正位等比例片,病人资料40例,男28例,女12例;25例单侧股骨头坏死或双侧股骨头坏死者仅单侧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Ficat分期:Ⅲ为15例、Ⅳ为10例,15例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K-L分期:Ⅲ期为5例,Ⅳ期为10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7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8个月,资料较为完整。方法:对40例由同一术者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术后标准的双髋正位等比例片进行影像学回顾性测量,用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3.0版本软件测量参数包括术前、术后股骨偏心距(两侧)、双下肢长度差异、颈干角以及术后保留股骨距长度、假体头尺寸、旋转中心位置变化等,并记录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双下肢不等长、脱位以及不适主诉,并将每个患者对应的术前、术后偏心距差值及术前、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变化值在术前、术后偏心距差值(n)与双下肢长度差值变化值(k)象限图(n-k)中进行描点。根据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Harris评分,通过归纳总结可将这40例患者分为叁个组A组(黄色椭圆x2+y2/4=1内)、B组(红色椭圆x2/1.52+y2/9=1内黄色椭圆x2+y2/4=1外的环形区)、C组(红色椭圆x2/1.52+y2/9=1外)。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比较。Harris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间点进行评价。结果:运用方差分析可知,股骨偏心距变化为n(H2-H1)在叁组之间的存在显着性差异,C组均值最大,B组次之,A组最小(P=0.038<0.05)。术前、术后双下肢差异变化k(k=m-d)在叁组之间的存在显着性差异,B组均值最大,C组次之,A组最小(P=0.00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31±6.02提高到86.39±9.22,优良率为75%;B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8.07±5.62提高到77.86±7.04,优良率为42.9%;C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8.80±6.21提高到62.50±7.25,优良率为0%。结论:1.严格控制重建偏心距与术前偏心距差值的绝对值在安全区内(即黄色椭圆内),可以将双下肢术前术后差值控制在20mm以内,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控制术前术后偏心距差值的绝对值在高危区内(黄色椭圆与红色椭圆之间),可以将双下肢术前术后差值控制在30mm以内,不可接受的不等长及脱位率发生较高;术前术后偏心距差值的绝对值在危险区外(红色椭圆外),双下肢不等长会引起并发症及脱位。2.术前患侧偏心距较健侧小的患者,术后偏心距缩短10mm以上发生术后脱位风险高。3.重建股骨偏心距同时,控制双下肢长度差异最小,还需兼顾股骨距的保留以及假体颈干角与患者固有颈干角的差异;降低术后脱位的风险不仅要控制偏心距变化还需兼顾髋臼的深浅及周围软组织张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股骨长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短缩截骨对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接受切开复位与Dega髋臼成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LLD)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并行切开复位与Dega髋臼成形术治疗,且获得至少1.5年随访的单侧DDH患儿49例(49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手术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股骨截骨组和非股骨截骨组。股骨截骨组28例(28髋),非股骨截骨组21例(21髋);平均年龄22.1(18~44)个月;男6例(6髋),女43例(43髋);T?nnisⅡ型47髋(股骨截骨组26髋,非股骨截骨组21髋),TonnisⅢ型2髋(股骨截骨组2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侧髋臼指数(AI)以及末次随访中心边缘角(CEA)和双下肢骨性长度,并比较2组的LLD。结果股骨截骨组与非股骨截骨组患儿平均手术年龄分别为(23.0±8.0)个月和(20.9±4.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术前AI分别为37.3°±6.6°和39.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末次随访AI分别为16.6°±7.3°和23.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CEA分别为25.5°±9.5°和17.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末次随访患肢骨性长度较健侧平均长(0.5±0.7)cm和(0.9±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行走年龄T?nnisⅡ~Ⅲ型DDH患儿接受切开复位和Dega髋臼成形术治疗时,无论是否同时接受股骨近端短缩截骨,术后均存在患肢过长,且未接受股骨短缩截骨的患儿患肢过长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股骨长度论文参考文献
[1].罗义,王林,陈梦婕,马琪超,王隼.弹性髓内钉在儿童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2].岳宇航,余京杭,李连永,张立军,李祁伟.股骨短缩截骨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下肢骨性长度的影响[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3].杨宁,杨进,白小军,窦群立.主钉长度对行PFNA-Ⅱ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
[4].赵瑞凯.叁种不同长度钢板固定Vancouver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5].刘新民.小儿股骨近端内翻截骨后股骨内翻角度与短缩长度之间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8
[6].王迎春,丁明,于利锋,廖炳辉,甄志雷.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长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
[7].冯勇,许伟华,王若禺,张波,叶树楠.3D打印股骨旋转中心定位导板技术与单纯术前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的下肢长度中的作用比较[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8].郭梓恒.成人DDH行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联合THA治疗中截骨长度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王国荣,李建有,吴锋锋.股骨偏心距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及肢体长度的影响[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10].张强.股骨偏心距的变化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