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齐鲁士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诗,齐鲁地区,儒家文化,士人心态
齐鲁士人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彤[1](2017)在《唐代士人的齐鲁行迹与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齐鲁地区与关中政治区联系密切,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从政治角度来看,齐鲁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因此,也较为容易地受到政治的影响;从文化传统来看,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着齐鲁地区文化繁荣的场面;从社会状况及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地理环境、社会习俗还是经济基础,齐鲁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唐代齐鲁地区诗歌的创作主体整体上呈现出宦游诗人多、本土诗人少的特征;另一方面,齐鲁地区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特色鲜明,因此,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成为齐鲁地区诗歌重点表现的对象,并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综合考察唐代齐鲁地区诗歌创作的情况和特点,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不同的时期。初盛唐时期由于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士人们多以为官、寓居、漫游等方式来到齐鲁,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书写着齐鲁的山水风物,历史人文。在盛唐气象与齐鲁地区崇儒学、尚政治的文化碰撞交融下,诗歌意境阔大,语言上呈现出自然质朴的特色。士人们的入世心态,思乡情结,生命观照都热烈鲜明地表现出来。相较而言,中晚唐士人在齐鲁地区的诗歌创作明显要沉寂许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及中晚唐混乱的政治格局使得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齐鲁地区也深受其害,这直接影响了士人的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风貌。这一时期游历齐鲁的士人多以“游览者”的身份创作诗歌,他们的视野从广阔的山川大河转向身边的细微之物,由抒发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转向关注现实的悲欢与生存,诗歌意境也从开阔明朗走向清冷幽寂。他们的心态也从积极乐观、昂扬进取变为低沉悲观、徘徊惆怅,由感兴咏怀变为怀古伤今。(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7-04-01)
李红艳[2](2013)在《魏晋时期山东士人对儒学典籍研究的时代意蕴——齐鲁文化视域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红艳[3](2011)在《魏晋时期山东士人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以齐鲁文化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山东士人在政治思想与实践中,继承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创新齐鲁文化的政治理论,使齐鲁文化不断吸收玄学、佛教等政治思想,进而推进齐鲁政治文化的实践。魏晋政治表明: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对稳定政治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如果缺失了民本仁政则不利于长治久安。同时,秉承齐鲁文化的山东士人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还起着保存和传播儒家文化、促进少数民汉化的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韩晓燕[4](2010)在《齐鲁士人与两汉地方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期,众多齐鲁饱学之士以行政官员、民间儒者的不同身份,通过兴学传经、隆礼倡德、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开展教化,对统治的巩固、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韩晓燕[5](2005)在《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齐鲁地区是两汉时期官吏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学者对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大都是按照人物排列,采取分散的、孤立的个案研究方式,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从宏观上对两汉时期齐鲁士人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群体化研究,至于结合政治学原理,从治国理论高度来审视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关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本文正是以两汉历史上关系国家盛衰的中央政治、地方治理两大问题为基本线索,从整体上考察两汉时期齐鲁士人在这些政治领域的实践作为,力求在两汉社会大背景下总结出他们对两汉的突出贡献及其经验教训。上篇“齐鲁士人与两汉中央政事”,这是全文的主体与铺垫,具体又分为齐鲁士人与中央决策、中央咨议、中央行政叁个章节。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齐鲁士人是参与中央决策的重要人物,其中不乏布衣之士上书进言乃成大功、立大业者。他们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远的谋略,辅助统治者对两汉历史上一些错综复杂且又关系国家兴衰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做出较为正确的抉择。无论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参与决策,这些齐鲁士人都为汉帝国封建大厦上层建筑的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保证最高决策权的正确运行,封建皇帝需要智囊集团参议朝政,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用集体智慧弥补皇帝专断的阙失。两汉皇朝智囊集团中,许多齐鲁籍学识渊博的学者以及有从政经验的官吏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皇帝咨询、时政利弊,他们或是积极对策,或是议政陈事,更有人不顾身家性命,敢于对皇帝直言诤谏,从而成为推动两汉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齐鲁士人是两汉中高级官僚集团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才华出众,颇有建树,特别是在汉代“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格局中,齐鲁士人在任相人数及分布时期上的突出优势,尤为体现出齐鲁士人与两汉中央行政的密切关系。这些齐鲁籍政治家和清官循吏的作为,对两汉政局的稳定、政风的维护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下篇“齐鲁士人与两汉地方治理”,这是全文的重点与深化,主要由齐鲁士人与地方吏治、地方经济、地方治安、地方教化四个章节构成。地方吏治好坏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两汉地方治理中,改善吏治正是齐鲁籍官员的实践活动较为集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秉公办案、为民伸冤;惩奸罚恶、不畏权贵;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这基本涵盖了他们在律己、执法及治吏等方面的贡献,对两汉地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20)
齐鲁士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齐鲁士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彤.唐代士人的齐鲁行迹与诗歌[D].烟台大学.2017
[2].李红艳.魏晋时期山东士人对儒学典籍研究的时代意蕴——齐鲁文化视域下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
[3].李红艳.魏晋时期山东士人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以齐鲁文化为基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
[4].韩晓燕.齐鲁士人与两汉地方教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5].韩晓燕.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D].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