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克氏菌论文-周琳

考克氏菌论文-周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考克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考克氏菌,U(Ⅵ),辐照,生物矿化

考克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琳[1](2019)在《γ-辐照作用下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介导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环境中铀污染废水的大量产生。本文针对易迁移的U(Ⅵ)开展研究,以考克氏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γ-辐照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存活和耐受铀的能力进行研究;对比γ-辐照和自然环境中光催化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对U(Ⅵ)还原、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阐明光催化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对U(Ⅵ)的还原机制和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机制;对比γ-辐照和无辐照环境中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率和光催化TiO_2半导体矿物电极对U(Ⅵ)的还原率的总和与γ-辐照催化TiO_2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介导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率,研究γ-辐照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光生电子与考克氏菌对U(Ⅵ)的耦合作用。获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克氏菌在γ-辐照场中的活性和对铀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考克氏菌在接受辐照剂量为6000 Gy的辐照后仍具有较高活性,在U(Ⅵ)浓度0~100 mg/L范围内仍可正常生长,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辐射抗性和对铀的耐受性,即使在γ-辐照和U(Ⅵ)毒害的双重作用下仍然具有较好的活性,因此能够作为后期实验用微生物。(2)在单室半导体矿物光催化还原U(Ⅵ)的研究中,对比TiO_2和ZnS半导体矿物电极光催化还原U(Ⅵ)效果,选择效果较好的TiO_2电极作为后续实验用半导体矿物电极。i-t曲线和EIS结果表明,在光或γ-辐照催化反应后,TiO_2半导体矿物电极传递电子的阻力增大,电子传输能力减弱,电极表面有铀矿物生成,占据光催化反应活性位点,使其光催化活性降低。根据实验结果和对γ-辐照后半导体矿物的特性分析,推测导致辐照作用下光催化半导体矿物电极还原U(Ⅵ)的能力弱于氙灯光催化还原的能力的原因是辐照作用促使水分子电离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了U(Ⅵ),同时改变了半导体矿物禁带宽度,使得光生电子量变少,导致U(Ⅵ)还原率降低。(3)考克氏菌对U(Ⅵ)的矿化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下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在pH=5.0时最好。菌体用量增加有利于考克氏菌对铀的去除,最大吸附量为184.0 mg/g。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机制为:首先,通过静电作用铀被快速吸引到考克氏菌表面,随后以配位的形式被菌体上的磷酸基团、氨基、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吸附,同时与菌体释放的含磷酸盐类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含磷铀沉淀而被固定至细菌表面。与此同时部分铀进入菌体胞内,与胞内磷酸盐类物质结合形成矿物沉淀。在此过程中,大量六价铀在菌体胞内或胞外被还原成四价铀而发生沉降。菌体上沉淀主要为UO_2和磷酸铀酰化合物。此结果说明磷酸或磷酸基团是引起考克氏菌生物矿化U(Ⅵ)的主要生物基团。而在γ-辐照作用时,由于考克氏菌表面出现大量褶皱,菌体表面积增大,吸附位点增多,使得辐照下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率增高。但由于磷酸基团因辐照而减少,导致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作用受到抑制。(4)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介导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和γ-辐照下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与考克氏菌对U(Ⅵ)的去除都起着协同作用。但不同的是光照环境中,光催化TiO_2半导体矿物产生的光电子促进了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作用,而辐照作用下由于磷酸基团消失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难以进行。(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周磊,董发勤,刘明学,边亮,聂小琴[2](2019)在《准铜砷铀云母与玫瑰色考克氏菌的界面作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砷在控制环境中铀迁移方面可能发挥着积极作用,砷酸根可与铀酰离子形成铀云母类次生矿物M(UO_2)_2(AsO_4)_2·8-1_2H_2O,其中M可为Cu、Ca、Ba、Fe_2+、Mn_2+、Mg等。准铜砷铀云母(Cu(UO_2)_2(AsO_4)_2·8H_2O)是一种高度不溶于水的矿物,是控制铀和砷迁移的重要矿物相。作者从川西北某含铀-铜-砷多金属矿区发现该矿物,并通过原位傅里叶红外流动反应池(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周琳,董发勤,张伟,周磊,熊鑫[3](2019)在《生物磷参与的考克氏菌对铀的矿化行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核武器和核能发电的研发。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核废料的产生,这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其化学毒性和放射性也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铀作为典型的放射性元素和重要的核燃料,在各种放射性废物中大量存在。因此,研究铀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作为自然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成分,可以直接将铀固定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杨娇娇,龙中儿,黄运红[4](2019)在《嗜根考克氏菌翻译延伸因子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大量可溶性重组蛋白EF-P用以构建以EF-P蛋白为靶标的新型、高效抗细菌抗生素筛选模型,研究嗜根考克氏菌DC2201 efp基因的体外克隆、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首先对efp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经PCR特异性扩增获得efp基因并将其插入表达质粒pET-29a(+)中,重组质粒(pET-29a(+)-efp)转化至表达宿主菌株E.coli 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起始菌体浓度、温度、IPTG终浓度、时间)获得大量可溶性目的蛋白,最后对表达产物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及SDS-PAGE、MALDI-TOF-TOF鉴定.结果获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25 kDa的蛋白条带,与预测的目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大小相符.选择O_(D600 nm)(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赖爱兰[5](2018)在《嗜根考克氏菌EF-P的表达调控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EF-P(Elongation factor P)是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的蛋白质翻译延伸因子,因其L型结构与tRNA类似,可挽救聚脯氨酸导致的翻译延宕,减缓核糖体的失速效应。EF-P虽然不是细菌生存的必需蛋白,但是对细菌自身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一些致病菌的毒性维持至关重要。目前有关细菌EF-P的研究集中在它的来源、结构、功能、作用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至今未发现有关于细胞内EF-P自身表达调控的文献报道。本研究以常用药敏靶菌嗜根考克氏菌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环境因子作用下的EF-P表达规律及其启动子序列,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温度、pH、部分抗生素)对嗜根考克氏菌ef-p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嗜根考克氏菌ef-p的表达受环境因子的显着影响,为可调型表达;细菌在最适生长条件下,EF-P表达稳步上调,而在远离最适条件下,EF-P的表达在短时间内亦呈现上调趋势,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上调回落显着;2.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嗜根考克氏菌全基因组序列,得到嗜根考克氏菌ef-p基因启动子区域位于ef-p基因上游210 bp以内;3.以AcGFP1为报告基因,pET-32a(+)为骨架质粒,采用DNA体外重组方法构建了原核启动子探测质粒pET-32a(+)*:AcGFP1,连接克隆得到的嗜根考克氏菌ef-p基因启动子片段后转化宿主细胞Rosetta(DE3),检测荧光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确定ef-p基因上游210 bp即为ef-p启动子。上述研究结果为阐明嗜根考克氏菌EF-P自身的转录调控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鹏[6](2016)在《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的拮抗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样小单孢菌JXNU-1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稀有放线菌,前期已系统地研究了该菌发酵产抗生素的工艺过程,建立了分离纯化抗生素的方法,并获得了层析纯的单组分、粉末状抗生素产品,经初步分析确定其为一核苷类抗生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抗菌机理进行了系统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64 ug/mL。12 h后,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的杀菌率达到99.6%。显微镜观察表明,抗生素处理后的菌体的形态变大。(2)DAPI染色结果显示,DAPI可以和嗜根考克氏菌内的DNA和RNA结合,经过抗生素JX作用12 h后,菌体内的DNA和RNA含量呈无明显变化,表明抗生素JX对菌体核酸的合成无明显影响。(3)分析了嗜根考克氏菌分别在0、1/2MIC、4/5MIC和MIC的抗生素JX作用下的细胞壁含量变化,发现在一定的抗生素浓度范围内,嗜根考克氏菌细胞壁的含量随抗生素作用浓度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当抗生素浓度达到MIC时,嗜根考克氏菌细胞壁含量比对照组细胞壁增加了76.5%。由此可知,抗生素JX显着促进了嗜根考克氏菌细胞壁的合成。(4)研究分析了嗜根考克氏菌在终浓度为0、1/2MIC、4/5MIC和MIC的抗生素JX作用下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嗜根考克氏菌蛋白质的含量随抗生素JX的含量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嗜根考克氏菌在不含抗生素的NB肉汤中培养时的蛋白质含量为38 mg/g,而在MIC的抗生素条件下培养的细胞蛋白质含量为18 mg/g。由此可知,抗生素JX显着抑制了嗜根考克氏菌蛋白质的合成。(5)采用iTRAQ技术对1/2MIC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嗜根考克氏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1780个蛋白中有149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表达上调蛋白106个(上调倍数≥1.20,P≤0.05),表达下调蛋白43个(下调倍数≤0.833,P≤0.05)。在抗生素的胁迫下,肽聚糖合成相关酶Mur G表达上调,蛋白质合成延伸因子EF-P表达下调。本文研究为揭示炭样小单孢菌JXNU-1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陈鹏,黄运红,李非,李素珍,龙中儿[7](2016)在《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肽聚糖合成的影响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的核苷类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肽聚糖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声破壁、称重法研究抗生素对嗜根考克氏菌细胞壁含量变化,采用iTRAQ技术对抗生素处理前、后嗜根考克氏菌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生素JX作用下,嗜根考克氏菌细胞分裂被抑制,细胞壁含量升高;iTRAQ技术鉴定了抗生素胁迫下的嗜根考克氏菌细胞中的1 780个蛋白,其中差异表达蛋白149个,包括表达上调蛋白106个,表达下调蛋白43个,上调表达蛋白中包括有一与肽聚糖合成的相关酶MurG。本研究为揭示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的抗菌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明,梁湘,骆健美,周明华[8](2015)在《一株产电菌嗜根考克氏菌(Kocuria rhizophila)的分离及其产电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天津泰达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间的污泥为接种物,启动并运行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从富集的阳极生物膜上分离得到了一株纯培养的微生物菌种,命名为P2-A-5.研究发现,菌株P2-A-5的16S rDNA序列与菌株Kocuria rhizophila DC2201具有100%的同源性,结合该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将其归属为嗜根考克氏菌(Kocuria rhizophila).通过化学剂处理、底物种类和浓度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菌株K.rhizophila P2-A-5经0.5 mg·L-1溶菌酶处理45 min后,接种到以2.0 g·L-1海藻糖为底物的阳极液中运行MFCs,其功率密度达到314.8 m W·m-2,比优化前(74.9 m W·m-2)提高了320.3%.这是首次对K.rhizophila种内微生物产电性能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应用的报道,其成果对于丰富产电微生物的多样性,挖掘更多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菌种,提高其产电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娟娟[9](2014)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KDF3及其胞外蛋白酶KRP3在腐乳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乳作为中国传统的发酵制品,营养价值极为丰富。然而腐乳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质量不稳定和发酵周期过长等问题。纯菌接种发酵腐乳和酶法生产腐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克东腐乳是我国典型的细菌发酵型腐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研究了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的菌株特性;利用酶学技术研究了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蛋白酶KRP3的酶学性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做为发酵剂制备克东腐乳,利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的蛋白酶KRP3进行酶法制备克东腐乳,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最终利用发酵工程技术,优化了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过程参数。为酶法和纯菌接种发酵克东腐乳奠定基础。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的菌株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并且具有较强的蛋白水解能力,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8.0,对10%的NaCl和15%的乙醇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蛋白酶KRP3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KRP3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8.0。温度在20℃~40℃之间、pH6.0~8.0范围内,蛋白酶KRP3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0℃保温30min即可灭活;对11%的NaCl和10%的乙醇均有很好的耐受性;而且Ca2+和Mn2+可显着增强酶的催化活性。利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作为发酵剂制备克东腐乳的研究结果表明,就成熟度分析而言,玫瑰考克氏菌制备的腐乳在发酵90d时,水分含量、氨基态氮、总酸度均达到成熟指标;就质构变化而言,玫瑰考克氏菌制各腐乳硬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小,黏着度和硬度呈负相关;30~120d,硬度由1100g减小到300g,黏着度由4.6gsec增大到52gsec;就多肽变化而言,总峰面积由发酵30d的13811.5mAU×s增大到120d的62941.8mAU×s。不同多肽峰的此消彼长反映出蛋白质逐步转变为不同种类多肽的过程;就游离氨基酸变化而言,30~120d内,氨基酸总量由968.8mg/100g腐乳增大到2070mg/100g腐乳,必需氨基酸总量由337.25mg/100g腐乳增大到988.7mg/100g腐乳,呈鲜味氨基酸谷氨酸高出其阈值最多;其次为呈甜味氨基酸赖氨酸。在这些风味氨基酸共同作用下,形成腐乳独特的风味。利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的蛋白酶KRP3进行酶法制备克东腐乳研究结果表明,就成熟度和质构分析而言,蛋白酶KRP3虽然水解了腐乳内部大的胶粒状蛋白质聚集体,使其蛋白质胶粒明显变小且出现孔洞,但其腐乳样品与玫瑰考克氏菌KDF3制备腐乳的成熟度和质构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就多肽变化而言,总峰面积由发酵60d的10428.4mAU×s增大到120d的13100mAU×s,变化不显着;不同多肽峰的此消彼长反映出蛋白质逐步转变为不同种类多肽的过程;就游离氨基酸变化而言,从60-120d内,游离氨基酸总量由161.64mg/100g腐乳增大到315.75mg/100g腐乳,必需氨基酸总量由123.07mg/100g腐乳增大到148.89mg/100g腐乳;其中呈鲜味的谷氨酸高出其阈值最多;其次为呈苦味的缬氨酸。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配方以及对该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添加量为14.19g/L、大豆蛋白胨:酵母浸粉=1:1添加量为71.42g/L、磷酸氢二钾添加量为5.16g/L,在此条件下该菌菌落总数可达4.60x109CFU/mL。玫瑰考克氏菌KDF3的培养结果表明该菌体最适温度为30℃,pH为8.0,振荡频率为150r/min,在此条件下该菌菌落总数可达6.24×109CFU/mL。基于上述实验结果,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可作为潜在发酵剂菌株应用于腐乳的生产;而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 KDF3蛋白酶KRP3,不适合以单一酶的形式应用于腐乳的生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李娟娟,陈红,郭力强,李春秋,刘懋[10](2014)在《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KDF3胞外蛋白酶KRP3酶学性质与水解大豆蛋白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传统细菌发酵腐乳中筛选出一株对大豆蛋白具有良好水解活性的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KDF3。在研究了该菌株胞外蛋白酶KRP3的酶学性质基础上,利用氨基酸检测技术分析了该酶水解大豆蛋白产生的氨基酸指纹图谱。实验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8.0,在20~40℃和pH 5.0~7.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0℃保温30min即可灭活;对10%的乙醇和11%的NaCl均有很好的耐受性;Ca2+和Mn2+对该酶激活作用显着。由该酶水解大豆蛋白产生的氨基酸图谱可知,总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明显增加。由以上结果可知,该酶在酶法促熟和酶法发酵腐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4年02期)

考克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砷在控制环境中铀迁移方面可能发挥着积极作用,砷酸根可与铀酰离子形成铀云母类次生矿物M(UO_2)_2(AsO_4)_2·8-1_2H_2O,其中M可为Cu、Ca、Ba、Fe_2+、Mn_2+、Mg等。准铜砷铀云母(Cu(UO_2)_2(AsO_4)_2·8H_2O)是一种高度不溶于水的矿物,是控制铀和砷迁移的重要矿物相。作者从川西北某含铀-铜-砷多金属矿区发现该矿物,并通过原位傅里叶红外流动反应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考克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琳.γ-辐照作用下半导体矿物光生电子介导考克氏菌对U(Ⅵ)的生物矿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2].周磊,董发勤,刘明学,边亮,聂小琴.准铜砷铀云母与玫瑰色考克氏菌的界面作用过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周琳,董发勤,张伟,周磊,熊鑫.生物磷参与的考克氏菌对铀的矿化行为初探[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杨娇娇,龙中儿,黄运红.嗜根考克氏菌翻译延伸因子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条件优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赖爱兰.嗜根考克氏菌EF-P的表达调控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6].陈鹏.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的拮抗作用机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7].陈鹏,黄运红,李非,李素珍,龙中儿.炭样小单孢菌JXNU-1产抗生素JX对嗜根考克氏菌肽聚糖合成的影响及其机理[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8].李明,梁湘,骆健美,周明华.一株产电菌嗜根考克氏菌(Kocuriarhizophila)的分离及其产电性能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5

[9].李娟娟.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rosea)KDF3及其胞外蛋白酶KRP3在腐乳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10].李娟娟,陈红,郭力强,李春秋,刘懋.玫瑰考克氏菌(Kocuriarosea)KDF3胞外蛋白酶KRP3酶学性质与水解大豆蛋白产物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4

标签:;  ;  ;  ;  

考克氏菌论文-周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