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现代性论文-严诗喆

日常现代性论文-严诗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常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爱玲,散文,现代性,日常

日常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严诗喆[1](2019)在《“不相干”的“现代性”——张爱玲散文中的“日常”话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聚焦张爱玲散文中有关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叙述,考察以她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如何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以区别于宏大国族叙事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建构一套独特的反思"现代性"话语。相比于小说,散文/小品文这一体裁,在处理琐碎日常方面更具灵活性。关注张爱玲散文独立于小说的研究价值,更能有效把握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日常书写,反思现代民族国家论述中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杨筑慧[2](2019)在《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以腻资村垃圾问题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的渗透正悄然改变着以文化为寓所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下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性的同时,更面临着环境问题和文化变迁的双重挑战。云南文山县以腻资村壮族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与现代性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共谋的结果,基于此,从主位和客位角度解析垃圾这一普遍性问题的社会文化成因实质。(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谢娟林[3](2019)在《论《叁言》中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冯梦龙的《叁言》用白话文记录了此期社会变迁中显露的新事物、新气象和形成的新观念。本文着重分析《叁言》中士人、市民等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认为其中包含着现代性因素,而且《叁言》中描述的日常生活佐证了晚明是中国现代性生发的源头,在日常生活图式规训下萌生的中国的现代性属于内生原发型。论文认为在晚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开始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新雇佣关系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崛起、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社会习俗由俭崇奢等,这些新因素表明晚明中国出现了现代性的因素。晚明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叁言》这部作品正反映了晚明各阶层生活和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而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重要方面----现代性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日常生活中潜藏着多种复杂的矛盾和可能,它本身的压抑性和同质性并存,日常生活虽具有压抑性,但蕴含着变革和颠覆的潜力。本文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正文部分重点分析《叁言》中的士人群体和市民阶层,从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中看晚明的现代性,并探寻中国现代性的源头。论文认为晚明时期的社会转型伴随着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加剧士人的分化,所以,本文从“无位而文者”的基层士人、官僚士大夫阶层和亦商亦儒的士子叁个方面论述士人的日常生活,认为经济的发展刺激士人对士节的重新认识,也使得他们从经典化的士格走向世俗人生。白银货币化推动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赖转变到对物的依附,实物经济转向货币经济,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看到农耕文学向商业文学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对财色的认知取向及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用启蒙后的市民意识反抗社会权力附加在他们思想中的日常生活准则。明清之际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西方的现代性确实对中国的现代性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也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转变,推动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但不能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属于“外发型”。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因子的生长点,早期启蒙思潮是我国传统文化自觉走向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叁言》中士人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思维已初步具备近现代启蒙特征,而此种启蒙思想恰是现代性的重要表现。所以,正是由于晚明时期的社会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开始转向近现代社会,为中国现代性的内生原发提供了土壤。(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期刊2019-05-01)

侯文辉,万江[4](2019)在《日常的回归与镜像的隐喻——再看新编川北灯戏《包公照镜子》的现代性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包公以铁面无私、睿智若神示人,然而川北灯戏《包公照镜子》却以它独特的艺术视角刻画出了一个平凡、日常而又丰满的包公形象。本文拟从角色塑造的"日常化"回归、剧情设计的"镜像化"隐喻、表演形态的"固本培元"叁个视角对《包公照镜子》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并对以"重返"为理念的当代戏曲艺术生产所秉承的文化立场和表达方式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1期)

王海萍,李晓晴[5](2019)在《现代性视域下日常生活与个体需要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早期思想中的两个焦点,它们集中表现为赫勒以"多元需要""多元生活方式"为出发点,从微观结构探索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理论研究。然而,当"现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系,以"现代性"为视角,将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置放于现代性的问题域作出重新思考和审视自然成为赫勒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赫勒后期思想的理论要点,尝试通过解读并梳理现代性条件下"家""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选择"叁者的特殊含义及其内在关联,重新审视、思考和探查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背景下,现代人是如何对其生活方式(需要)作出理性选择,进而过上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的。(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3期)

韩德信,王晓华[6](2018)在《现代性与乡村日常生活关系的文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与乡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场中的一道鲜明色彩。乡村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与单调性、自然性与恒久性、经验的固化与思维的惰性、纲常伦理与礼仪习俗的伦理作用等特征。这些特征与现代性之间形成矛盾。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作家还是站在现代化立场上,以文学的形式批判乡村日常生活,90年代之后,乡村日常生活以正面的形象进入作家视野,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是简单的冲突与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黄雅婷[7](2018)在《现代性的文学形态建构:身体、空间与性别——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书写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研究场域中,"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之一。世俗生活的常态化书写透过身体、空间与性别为关键词的文化表征不断被阐释。身体的生产与消费、空间的扩张与消弭、性别的展示与压抑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透析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内具体嬗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廓清现代性与"后"学之间的关联,辨明现代性的发展特征是建构现代性的中国形态的前提。(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郑文惠[8](2018)在《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周瘦鹃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从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两面向,论析周瘦鹃1910—1920年代发表在报刊空间中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除考掘小说文本叙事中的"日常性"(everydayness)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价值与表征的考古学意义,如何无声无息地赋予了社会前进、改变的一种重要基础与革命动能外,也探究在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及工业化的劳动分工之下,小说文本如何预示了身体、伦理与知识等现代化世俗大众须锤炼的自我技术,及小说文本空间所触及的现代化危机与伦理辩证。也尝试分析周瘦鹃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对应于新媒体、新主题、新时代、新都市,集中探讨周瘦鹃社会讽喻小说的美学结构如何廓绘出都市文化复杂流动、变幻莫测的文化症候,以突出上海都会空间中世俗大众多元共生的情感样态。在民国初期通俗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又如何提供一种普世的浪漫主义真理,以调节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裂缝,并绘制出世俗日常生活非同时的共时性的大众感觉气象图,而对位出上海都市文化完整的"片断整体性"。(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司空[9](2018)在《自由、日常生活与信仰——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致力于使人成为人的问题,这在集体和个人两个层面都有效。在集体层面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抗争,即集体成人之路;在个人层面则是个人如何实现自己的命运,而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的抗争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这一主题,自由、日常生活与信仰叁个关键词勾勒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线索。其中自由是起点,信仰是终点,而日常生活则是现代性理论展开的舞台。(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晨阳[10](2018)在《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其日常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上。她吸收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和荒凉,又将西方精神形态的现代性转变为日常形态的现代性;延续了"五四"启蒙现代性中对人性的解放思想,同时将个人理想主义转变为个人生活主义;继承了"左翼"革命现代性中对冲突斗争的描写,又用细节的"小"补充了革命话语的"大",最终形成张爱玲所独有的日常现代性特质,这不仅是她文学创作角度的选择,也是其文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日常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性的渗透正悄然改变着以文化为寓所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在当下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性的同时,更面临着环境问题和文化变迁的双重挑战。云南文山县以腻资村壮族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与现代性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共谋的结果,基于此,从主位和客位角度解析垃圾这一普遍性问题的社会文化成因实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常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严诗喆.“不相干”的“现代性”——张爱玲散文中的“日常”话术[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9

[2].王欢,杨筑慧.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以腻资村垃圾问题的个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谢娟林.论《叁言》中日常生活的现代性[D].喀什大学.2019

[4].侯文辉,万江.日常的回归与镜像的隐喻——再看新编川北灯戏《包公照镜子》的现代性启示[J].四川戏剧.2019

[5].王海萍,李晓晴.现代性视域下日常生活与个体需要的选择[J].学术交流.2019

[6].韩德信,王晓华.现代性与乡村日常生活关系的文学思考[J].励耘学刊.2018

[7].黄雅婷.现代性的文学形态建构:身体、空间与性别——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书写说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8

[8].郑文惠.身体政治与日常现代性:周瘦鹃社会讽喻小说的都市叙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9].赵司空.自由、日常生活与信仰——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8

[10].李晨阳.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J].北方文学.2018

标签:;  ;  ;  ;  

日常现代性论文-严诗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