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图论文-申念红

社会意图论文-申念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意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头胎幼儿,亲社会意图,白谎,情绪理解

社会意图论文文献综述

申念红[1](2019)在《教师亲社会意图对4-6岁头胎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如何科学教养头胎幼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长期以来也是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白谎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和情绪理解方面也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幼儿白谎行为的研究并不涉及头胎幼儿,在研究内容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行为的影响,缺乏教师意图、动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而教师的亲社会意图与头胎幼儿白谎行为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头胎幼儿的白谎行为、情绪理解和教师亲社会意图叁者之间进行关系探究,并探究头胎幼儿情绪理解在教师亲社会意图和幼儿白谎行为之间是否起到调节作用,最后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讨论教师应如何促进头胎幼儿白谎行为和情绪理解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头胎幼儿为主体,采用实验法来对阿坝州某幼儿园的123名头胎幼儿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为叁部分:第一,头胎幼儿的情绪理解在教师亲社会意图与幼儿白谎行为间的调节作用;第二,头胎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第叁,教师亲社会意图对头胎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在情绪理解中,头胎幼儿与二胎幼儿均为男孩时,头胎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水平最高;(2)头胎幼儿的白谎行为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增长;(3)头胎幼儿的白谎行为在二胎幼儿性别上差异显着,二胎是妹妹的头胎幼儿更容易表现出白谎行为;(4)在教师亲社会意图引导下,第一次白谎实验中没有表现出白谎行为的头胎幼儿其白谎行为水平有显着提升,这就证明教师亲社会意图对头胎幼儿白谎行为有明显促进作用。(5)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教师亲社会意图对头胎幼儿白谎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头胎幼儿情绪理解在教师亲社会意图与幼儿白谎行为之间具有显着调节效应。根据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首先,教师应把头胎幼儿白谎行为和其情绪理解的一般特征结合以此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将头胎幼儿白谎行为和其情绪理解的特点加入家园共育;最后,幼儿园与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头胎幼儿的教育对策建设。(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庆鹏,刘静丽,黄慧,黎洁,寇彧[2](2012)在《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意图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而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借助假设的冲突情境,考查了327名青少年(男生146人,女生181人)对重要他人的观点的预期及其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与其预期的重要他人观点的偏离程度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个人健康—他人健康"、"个人学业—他人学业"、"人际关系—诚实品质"叁种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行为意图分别与预期的父母、教师、同伴的观点偏离度最小。预期重要他人观点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受到青少年对相应观点认可度的调节,在高认可度水平上,预期重要他人观点正向预测亲社会意图;在低认可度水平上,上述预测作用并未显现。该结果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且受到生活事件领域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2年04期)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3](2011)在《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道德判断研究中,道德难题可分为亲身难题(personal dilemma)和非亲身难题(impersonal dilemma)。本研究假设先前意图的私人意图的利益最大化可能是解释高冲突难题的有效视角。研究围绕3个问题设计了3个实验进行考查:(1)同样是高冲突亲身难题,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将会做出怎样的判断?(2)认知、时间负荷对被试的道德判断有怎样的影响?是否会使被试的判断出现逆转?(3)私人意图卷入的程度对高冲突亲身难题判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功利性判断会出现逆转吗?实验结果表明:(1)高冲突亲身难题中,婴儿哭泣难题,被试做出功利性判断,天桥难题,被试做出非功利性判断。(2)认知负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私人意图道德难题功利性判断的比例。(3)时间负荷对高冲突亲身难题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被试在私人意图道德难题中依然采取功利性判断。(4)私人意图卷入低,被试的功利性判断出现逆转,被试倾向于做非功利性判断;私人意图卷入高,被试倾向于做出功利性判断。(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林斗秀[4](2011)在《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道德判断研究中,道德难题(moral dilemma)可分为亲身难题(personal dilemma,例如,天桥难题)和非亲身难题(impersonal dilemma,例如,电车难题),人们往往对亲身难题进行非功利性判断,而对非亲身难题做出功利性判断(Greene et al.,2001)。但是,在高冲突亲身难题中,同样是牺牲1个人救5个人,被试却并非都进行非功利性判断,有的情境下(例如,哭泣的婴儿难题),被试则进行功利性判断。高冲突亲身难题与意图关系密切,影响被试在这种难题中判断的因素,除了负性情绪外,意图也是应当考查的重要变量(Schaich et al.,2006:Greene et al.,2009)。本研究探索意图在高冲突亲身难题中的作用,我们假设先前意图的私人意图的利益最大化(个人卷入)可能是解释高冲突难题的有效视角。在天桥难题中,个体卷入程度小,被试选择“不会”的反应,称其为社会意图道德难题;类似于哭泣的婴儿难题,个人被高度卷入,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称其为私人意图道德难题。为了检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试对高冲突亲身难题的判断是否与国外一致以及被试在高冲突亲身难题中进行道德判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围绕3个问题设计了3个实验进行考查:(1)同样是高冲突亲身难题,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将会做出怎样的判断?(2)认知、时间负荷对被试的道德判断有怎样的影响?是否会使被试的判断出现逆转?(3)私人意图卷入的程度对高冲突亲身难题判断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功利性判断会出现逆转吗?实验结果表明:1、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试做出的判断与国外一致,即在高冲突亲身难题中,对于婴儿哭泣难题,被试做出功利性判断,而在天桥难题中,被试做出非功利性判断。2、认知负荷与时间负荷对被试的影响有限,认知负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私人意图道德难题功利性判断的比例,被试在哭泣的婴儿难题中仍然倾向于功利性判断,反应时不仅没有延长,反而缩短了,即在认知负荷的影响下,加速了被试的判断;在认知负荷的作用下,社会意图道德难题的反应时延长,即在认知负荷影响下,被试受到了干扰,心中的道德准则有所动摇,但依然采取非功利性判断。3、时间负荷对高冲突亲身难题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实验设置了倒计时,但是被试在私人意图道德难题中依然采取功利性判断,即尽管时间紧迫,然而,“救人心切”;另外,在时间负荷影响下,被试在社会意图道德难题中,依然保持非功利性判断。4、私人意图卷入程度对高冲突亲身难题判断差异的分析显示,私人意图卷入低,被试的功利性判断出现逆转,被试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判断;私人意图卷入高,被试倾向于做出功利性判断。(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社会意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意图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而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借助假设的冲突情境,考查了327名青少年(男生146人,女生181人)对重要他人的观点的预期及其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与其预期的重要他人观点的偏离程度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个人健康—他人健康"、"个人学业—他人学业"、"人际关系—诚实品质"叁种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行为意图分别与预期的父母、教师、同伴的观点偏离度最小。预期重要他人观点对亲社会意图的影响受到青少年对相应观点认可度的调节,在高认可度水平上,预期重要他人观点正向预测亲社会意图;在低认可度水平上,上述预测作用并未显现。该结果表明不同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且受到生活事件领域的制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意图论文参考文献

[1].申念红.教师亲社会意图对4-6岁头胎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D].西华师范大学.2019

[2].张庆鹏,刘静丽,黄慧,黎洁,寇彧.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3].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4].林斗秀.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社会意图论文-申念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