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养血通脉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养血通脉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中医证候,颅内血流动力学
养血通脉汤论文文献综述
李习文[1](2018)在《养血通脉汤辅治VBI型眩晕疗效及对中医证候、颅内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养血通脉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中医证候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就诊的VBI型眩晕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养血通脉汤,2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流速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5. 16%、82. 2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证候积分均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着(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养血通脉汤辅助治疗VBI型眩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着,应用价值高。(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8年24期)
蔡奕,李智,刘羽[2](2010)在《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3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敏使朗联合养血通脉汤治疗,中医治疗组仅采用养血通脉汤口服治疗,西医治疗组仅采用敏使朗口服治疗,疗程为3周,评估各组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亦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结论: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0年08期)
秦蔡云[3](2009)在《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目前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由于西比灵,尼莫地平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使有效率显着提高,但无论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疗法,其复发率均较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显效率及减少复发仍然是临床医师不懈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大进展,对伴随症状的整体改善有明显优势,特别在缓解期,中医药可根据患者不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和现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根据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本次研究尝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养血祛风,化痰逐瘀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并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将7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养血通脉汤(鸡血藤30g、首乌15g、枸杞12g、黄芪15g枣皮12g、天麻15g、姜半夏12g、川芎15g、葛根15g、丹参15g、钩藤15g、泽泻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尼莫地平:20mg,每天叁次。对照组:尼莫地平,20mg,每天叁次。疗程为叁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证候积分、总体疗效、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9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82%,经Ridit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药物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3)颅内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P<0.05)。(4)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养血通脉汤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9-05-24)
王学仁,吴森,张彩霞,刘子群[4](1997)在《养血通脉汤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养血通脉汤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王学仁吴森张彩霞刘子群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252500)关键词养血通脉汤/视网脉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指眼底视网膜静脉血栓导致血液回流障碍。致使眼底出血,视力骤然下降的一种眼部病变。笔者自1992年2月...(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1997年06期)
班秀文[5](1991)在《养血通脉汤》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剂组成:鸡血藤2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6g,丹参15g,皂刺10g,路路通10g,香附6g,穿破石20g,甘草6g。性质功效:活血祛瘀剂。养血活络,通脉破瘀。主治病证:冲任损伤,瘀血内停所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积(疒征)瘕。输卵管不通,盆腔炎,附件炎的瘀血证型。服用方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加减运用:输卵管不通致不孕症者,加炮山甲粉5g;盆腔炎、附件炎而带下量多,色黄稠者加马鞭草15g,土茯苓15g;盆腔炎、附件炎致小腹疼痛者加蒲黄6g,五(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1991年03期)
养血通脉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3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敏使朗联合养血通脉汤治疗,中医治疗组仅采用养血通脉汤口服治疗,西医治疗组仅采用敏使朗口服治疗,疗程为3周,评估各组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亦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结论: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血通脉汤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习文.养血通脉汤辅治VBI型眩晕疗效及对中医证候、颅内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8
[2].蔡奕,李智,刘羽.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0
[3].秦蔡云.养血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4].王学仁,吴森,张彩霞,刘子群.养血通脉汤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J].光明中医.1997
[5].班秀文.养血通脉汤[J].广西中医药.1991
标签:养血通脉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 中医证候; 颅内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