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何亮伟,耿婷,李艳静,黄文哲,王振中

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何亮伟,耿婷,李艳静,黄文哲,王振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药物性肝损伤

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文献综述

何亮伟,耿婷,李艳静,黄文哲,王振中[1](2017)在《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以谷胱甘肽捕获反应性代谢物研究药物肝损伤的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药物性肝损伤""Reactive metabolites""Glutathione conjugate""Liver injur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3年1月-2016年4月在Pub 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机制、化学药物和中药的肝损伤研究、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的检测及其研究实例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2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由基于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钙离子平衡破坏与细胞膜损伤、胆汁淤积与胆小管受损、自身免疫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造成。对乙酰氨基酚、小檗胺、莫沙必利、去甲阿佐昔芬等单一成分的化学药物经肝脏代谢后可产生反应性代谢物,引起肝脏的毒副作用。溴芬酸、乙溴替丁、氯丙嗪、他克林、曲格列酮、曲伐沙星等化学药物因导致肝损伤而最终撤市。有100多种中草药和30多种中成药可引起药源性肝损伤。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等药用植物来源单体成分的毒性已被认为与其生成反应性代谢物有关。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捕获剂,与多种反应性代谢物(Michael受体、环氧化物、芳烃环氧化物、卤代烃等)形成的复合物可由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以中性丢失扫描质荷比(m/z)为129及负离子模式下以前体离子扫描m/z为272检出。反应性代谢物导致体内毒性的经典例子除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外,还有蝙蝠葛碱、绿原酸和奥美拉唑。结论:药物代谢酶介导的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的生成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进行有效地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在临床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对肝损伤进行早期检测预警。(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07期)

刘民生[2](2016)在《兔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压力反应性与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代谢之间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兔液压损伤脑外伤颅高压模型,监测兔颅脑损伤伤后颅内压(ICP)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计算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指数(PRx)变化。通过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指数(PRx)测定,获得维持足够脑组织氧供时最佳脑灌注压(CPPopt)。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5只,雌雄不限,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常规监测股动脉血压和脉率。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兔颅脑损伤模型。在损伤侧置入ICP监测探头,常规监测ICP值。在损伤对侧的硬膜外置入带球囊导管,实验组20只,0.1ml/10min球囊内注水。对照组5只,球囊不注水。实时监测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PRx并记录数值。在T0、T15、T30、T60、T90五个时间点间断抽取颈静脉球血,监测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动物死亡后取取颈髓以上全脑,观察脑大体病理学变化。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录入整理,采用SAS8.1进行统计学处理。所采用方法为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动物模型制备完成后,MAP、ICP随时间增加球囊体积的变化,先保持相对恒定,而后逐渐升高,达一定峰值后逐步下降。CPP随着时间的变化先是保持相对平稳,后逐步降低。PRx值与MAP、ICP、CPP有密切相关性。对T01、T15、T30、T60和T90五个时间段,PRx与Ca O2、PRx与Cjv O2、PRx与CERO2、PRx与CPP四组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r分别为-0.711、-0.773、0.700和-0.845,四组P值均为<0.001。对照组:脑病理学观察可见兔脑组织颜色呈乳白色,形态正常,无肿胀移位现象。光镜下可见脑组织结构均匀,细胞形态保持完整,核仁清楚,细胞及血管周围组织间隙正常。实验组:脑病理学观察可见脑实质表面呈片状出血灶,脑组织淤血呈紫色,尤其脑干和小脑最明显。光镜下观察全脑组织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瘀血,红细胞拥挤管腔,局部血管破裂,脑实质内呈点片状出血。脑组织水肿不明显,未见细胞固缩和坏死现象。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兔硬膜外球囊注水法建立兔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模型,一方面可预防颅内压升高过快或过高而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可防止颅内压过度波动造成动物循环大幅波动。此方法稳定可靠严密,易于标准化,具有推广的价值,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ICP、CCP与PRx之间存在相关性,PRx可能有助于确定TBI后最佳CPP。脑灌注压(CPP)值降低,可以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PRx与脑代谢之间存在相关性。联合脑代谢指标的测定,对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是否受损的评估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6-01)

叶美玲[3](2015)在《药物代谢酶促反应性代谢物的寡肽探针质谱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通过代谢一般生成高极性、低毒性的产物以排出体外,但也有部分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类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中间体,这类物质易与生物大分子蛋白、核酸等共价结合导致肝脏损伤、机体过敏等药物不良反应。反应性代谢物因其高反应性、低稳定性以及低含量的特点,通常采用捕获试剂与之生成稳定加合物后进行检测。目前已有报道采用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作为捕获剂,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方法,但仍存在捕获范围窄、检测灵敏度低及不便质谱解析等特点,因此探索一种新型高效的捕获试剂和质谱探针,对新药早期药代筛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研究具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基于捕获官能团(主要为氨基和巯基)的反应特性,本文以氨基酸为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与优化一系列的寡肽探针和质谱标签,并对其捕获效率和质谱行为进行了功能验证。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综合考察了氨基酸构型、肽键连接位点、氨基酸序列、末端残基种类等寡肽结构因素,设计、合成了系列用于捕获并检测反应性代谢产物的寡肽探针,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系统表征,进一步探讨了寡肽探针的质谱裂解规律。2、建立了检测寡肽探针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反应性代谢产物NAPQI的加合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分析方法,以此考察各寡肽探针的捕获性能和质谱裂解行为,最终筛选出L-构型氨基酸、肽键为α连接位点的WCK作为捕获反应性代谢产物的寡肽探针。3、选取了甲灭酸、呋喃、雌二醇等六种代表性药物底物,采用肝微粒体体外药物代谢反应体系,充分运用质谱的中性丢失扫描、增强子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等检测模式,对WCK捕获反应性代谢产物的有效性进行了功能验证。根据反应性产物加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通用表征药物代谢活化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不同结构药物反应性代谢产物的质谱鉴别。(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沈琦[4](2014)在《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体外转运及其反应性代谢物的细胞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种子胚芽----莲子心是广泛应用的食品和传统中药材,有清心理气、去热固精血之效。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莲心碱、异莲心碱是莲子心生物碱的主要成分,它们的母核相似但甲氧基数量和位置不同,同属于双苄基异喹啉单醚键型生物碱。诸多研究证实此叁种生物碱均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等心血管效应,其中甲基莲心碱还具有抗肿瘤、抗HIV的功效。文献调研表明甲基莲心碱能下调P-gp的表达逆转多药耐药性,莲心碱口服吸收差、脑中分布量少,提示莲子心生物碱与ABC转运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利用稳定高表达人源P-gp及MRP2的MDCK转基因细胞系进行体外转运研究预测甲基莲心碱及类似物的体内处置过程。此外,甲基莲心碱增强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及自身直接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从代谢激活的角度重点研究甲基莲心碱人肝微粒体的代谢情况以及应用稳定高表达人源CYP3A4的MDCK转基因细胞系及人肝癌细胞系HepG2阐明甲基莲心碱的代谢增毒机制。1.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与ABC转运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为阐明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与ABC转运家族的相互作用解释其吸收和分布特征,本章应用实验室构建的稳定高表达外排转运体的MDCK细胞模型进行细胞积聚和双向转运实验。MTT实验测定叁种生物碱对细胞的毒性,为后续实验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提供依据。细胞积聚实验表明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在MDCK-MDRl细胞的积聚量明显少于MDCK细胞,并且P-gp的外排作用能被抑制剂逆转提示叁种生物碱均可能是P-gp的底物。甲基莲心碱、莲心碱及异莲心碱在细胞单层膜的双向转运实验中净外排率均大于2,加入P-gp的经典抑制剂GF120918和CsA均能使净外排率降至1左右,说明叁者均为P-gp的底物。但甲基莲心碱与异莲心碱在高浓度时净外排率显着下降,提示P-gp对两者的转运存在饱和现象。实验测得3个生物碱的Papp (A-B)均小于3×10-6cm/s,其中莲心碱在10-40μM浓度范围内Papp(A-B)<1×10-6Cm/s,表明莲子心生物碱的透膜能力较弱预测体内口服吸收较差。此外,莲心碱在MDCK-MRP2与MDCK细胞的积聚量相似,双向转运实验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方向性,所以莲心碱不是MRP2的底物。2.甲基莲心碱的体外代谢研究初步推测甲基莲心碱人肝微粒体孵育的主要代谢产物结构,对甲基莲心碱的相关代谢酶进行确证并测定去甲基氧化反应的酶动力学参数。本章利用LC-MS/MS碎片信息与前期甲基莲心碱狗肝微粒体代谢的代谢物结构信息,与莲心碱、异莲心碱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对照初步推测代谢物主要分为两类,二去甲基产物(M1,m/z597.4)和去甲基产物(M2-1, m/z611.4, M2-2和M2-3,m/z611.3)初步推测分别为2-N-2'-N-去二甲基甲基莲心碱,莲心碱,2’-N-去甲基甲基莲心碱,2-N-去甲基甲基莲心碱。运用化学抑制剂法和重组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酶的方法对甲基莲心碱代谢酶亚型进行确证,结果表明CYP3A4参与了所有去甲基代谢物的生成,CYP2C8和CYP2D6则主要分别参与了去甲基代谢物M2-3和M2-2的生成,计算相关酶动力学参数。在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甲基莲心碱代谢为4个亚甲基醌反应性代谢产物能被亲核试剂GSH捕获,分别为M3([M+H]+, m/z902.4), M4-1([M+H]+,m/z916.4), M4-2([M+H]+, m/z916.4)及M5([M+H]+, m/z930.4).同样利用化学抑制剂法和单一重组P450酶方法确证CYP3A4是参与甲基莲心碱氧化代谢生成亲电子中间体的主要代谢酶。GSH浓度依赖性实验表明甲基莲心碱反应性代谢物与GSH结合存在非酶催化,GSTA1, GSTT1及GSTP1亚型催化形成M3, M4-1, M4-2和M5的作用微弱,预测GSTT1等位无效突变体对甲基莲心碱的代谢解毒无显着影响。3. CYP3A4介导的甲基莲心碱细胞毒性研究从代谢增毒角度研究甲基莲心碱潜在的肝毒性,为甲基莲心碱的抗肿瘤增敏和直接抗肿瘤活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对比MTT实验甲基莲心碱与类似物莲心碱、异莲心碱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细胞毒性,说明甲基莲心碱的细胞毒性最大并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毒性增强。为说明甲基莲心碱反应性代谢物对细胞生存的影响,在稳定高表达人源CYP3A4的MDCK细胞模型加入GSH的合成阻断剂BSO和氧化清除剂NAC进行MTT研究。IC50(mock+Nef)28.65±1.08μM> IC50(MDCK-CYP3A4+Nef+NAC)25.77±1.08μM> IC50(MDCK-CYP3A4+Nef)19.34±1.04μM> IC50(MDCK-CYP3A4+Nef+BSO)12.49±1.06μM,结果显示BSO增强甲基莲心碱对MDCK-CYP3A4细胞毒性,而NAC保护细胞减弱毒性作用,与MDCK-CYP3A4细胞相比,mock细胞对甲基莲心碱更耐受。不同给药组在HepG2细胞模型上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甲基莲心碱对利福平诱导HepG2细胞毒性最明显,与BSO联用组其次,即IC50(HepG2+Nef)36.55±1.06μM> IC50(HepG2+Nef+NAC)35.64±1.13μM> IC50(HepG2+Nef+BSO)27.02±1.03μM> IC50(HepG2+Nef+Rif)15.05±1.22μM>。此外,在HPLC法测定细胞内GSH水平实验中可以发现GSH含量均表现为给药后时间依赖性的不同程度的下降,MDCK-CYP3A4细胞的GSH含量下降幅度大,速度明显快于mock细胞,并且甲基莲心碱处理MDCK-CYP3A4细胞,其细胞内的GSH含量均受到联用剂BSO和NAC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谢岑,钟大放,陈笑艳[5](2011)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反应性代谢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报道一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在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反应性代谢物,然后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DNA)共价结合,导致毒性。在药物发现和开发阶段进行反应性代谢物筛查,对上市药物进行反应性代谢物监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常,反应性代谢物具有亲电性,能被小分子亲核试剂(如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氰离子、胺类等)体外捕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并鉴定这些结合物的结构是研究反应性代谢物的基本方法。本文综述了液相色谱与不同质谱仪联用(叁重四极杆、离子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高分辨质谱仪)检测反应性代谢产物的方法以及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刘佳,钟大放,陈笑艳[6](2009)在《小檗胺人肝微粒体及大鼠胆汁中反应性代谢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胺在人肝微粒体及大鼠胆汁中的反应性代谢物。方法:将小檗胺与人肝微粒体、NADPH和谷胱甘肽共同孵育后,采用LC-MSn方法,检测小檗胺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大鼠灌胃给与小檗胺40 mg/kg后收集胆汁,采用LC-MSn方法检测大鼠胆汁样品中代谢产物。结果:使用谷胱甘肽作为捕获剂,在人肝微粒体样品中,发现两种[M+H]~+为m/z 914.3的小檗胺原形药物谷胱甘肽结合物;进行二级质谱分析,发现两者均可生成失去脱水谷氨酸的碎片m/z 896.3(-129 Da)以及碎片离子m/z641.2(-273 Da,-(GSH-H2S))和m/z 607.2(-307 Da,-GSH)。且谷胱甘肽结合物的形成具有NADPH依赖性。在大鼠胆汁中除发现上述两种原形药物谷胱甘肽结合物外,还发现[M+H]~+为m/z 912.3的谷胱甘肽结合物,推测其为小檗胺氧化脱氢谷胱甘肽结合物。结论:小檗胺在氧化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亚甲基醌反应性代谢中间体,可进一步与谷胱甘肽等亲核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3)

陈笑艳,邓泮,李聃,钟大放[7](2009)在《快速鉴定4-壬基苯酚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反应性代谢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4-壬基苯酚(4-NP)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抗氧剂、农药乳化剂等,在工业生产中被排放到水和大气环境中,而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研究证实该化合物能产生很强的生殖毒性,这可能是其体内代谢过程形成的反应性代谢中间体与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而引起。本实验拟采用亲核试剂谷胱甘肽(GSH)作为捕获剂,鉴定4-NP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反应性代谢中间体。方法:4-NP在加入NADPH和GSH的体系中与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共孵育。采用UPLC/Q-TOF质谱仪,在ESI源负离子模式下鉴定4-NP的代谢产物。采用Matabolynx软件对Q-TOF MS采集数据进行处理,选用"GSHscreening"方式筛选谷胱甘肽结合物。结果: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孵化体系中,共检测到5种GSH结合物,分别为4-NP的GSH结合物,4-NP单羟基和双羟基代谢物的GSH结合物(各两个)。在进行产物离子扫描时,这些结合物均产生GSH的特征碎片离子m/z 272。这些GSH结合物的生成依赖于NADPH。通过与合成的对照品比较,4-NP的GSH结合位点优先在苄位,表明4-NP在微粒体中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形成苯醌代谢中间体。结论:4-NP在肝微粒体中,在氧化酶的催化下能够生成反应性代谢中间体,进一步与谷胱甘肽等亲核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3)

张信中,李迎[8](2009)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候选药物在体内向反应性代谢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人们不希望其生成能共价结合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的反应性代谢物。作为候选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性质整体评价的一部分,许多制药公司已开始采用多种体内外筛选方法研究其是否有生成反应性代谢物的可能,并鉴定反应性代谢物的性质。发现问题化合物后,通过合适的结构修饰使潜在的生物转化减少至最低。因此,检测、鉴定和定量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在药物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叁级四极杆质谱是用于分析活性代谢产物的常规方法。在过去3年间,为改善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实现高通量筛选,已发展了许多新的质谱方法。本文重点阐述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和鉴定反应性代谢物的最新进展,尤其关注线性离子阱(LTQ)、混合叁级四极杆-线性离子阱(Q-trap)和高分辨LTQ-静电场轨道阱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曾毅力[9](2009)在《反应性氮代谢物及其清除剂对NK细胞抗K562细胞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源性、内源性反应性氮代谢产物(RN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活性的影响;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二氢氯组胺清除外源性、内源性RNM、保护NK细胞的作用。方法:1.在NK+K562(E/T=10/1)细胞培养体系中,先后加入外源性ONOO-及其清除剂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二氢氯组胺,分别观察RNM、K562细胞抑制率、TNF-β、IFN-γ的产量及6小时、24小时NK活细胞百分率变化。2.采用IL-2及PHA为激活剂,加入MO+NK+K562(E/T=10/1,E/MO=10/2)细胞培养体系中,产生内源性RNM,观察不同浓度的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二氢氯组胺组对RNM的清除作用及K562细胞抑制率、TNF-β、IFN-γ的变化。结果:1.在NK+K562(E/T=10/1)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外源性ONOO-后,K562活细胞数量和NK细胞活性显着降低;而在NK+K562+ ONOO- (E/T=10/1)组中加入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RNM,分别从260.30±9.51umom/L降低到178.65±10.00 umom/L、185.02±8.166umom/L、二氢氯组胺组无清除作用;NK活细胞百分比分别从79.87±1.021%上升到91.133±0.67%、88.03±1.46%、82.6±0.76%;K652细胞抑制率(KIR)从43.84±0.178%上升到59.35±1.078%、56.64±0.827%、51.41±1.47%;同样TNF-β、IFN-γ产量和较对照组升高。在清除外源性RNM、保护NK细胞、提高NK细胞抗K562细胞活性方面,硫普罗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作用相似(P>0.05),但均显着优于二氢氯组胺(P<0.01)2.在IL-2/PHA+NK+MO+K562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二氢氯组胺后,叁种药物在清除内源性RNM方面保护NK细胞方面与清除外源性RNM作用相似,TIP组、GSH组随着各药物浓度的增加,RNM、ROM产量逐渐减少,而TNF-β、IFN-γ产量和KIR则逐渐升高;DHT不能清除RNM。结论:外源性ONOO-对NK、K562细胞有毒性,可使NK细胞的抗瘤(抗K562)活性下降;MO呼吸爆发产生的RNM、ROM可使NK细胞的抗瘤(抗K562)活性下降。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均可通过清除ROM、RNM保护NK细胞,提高NK细胞抗瘤活性,且对ROM、RNM的清除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在清除ROM、RNM及提高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方面,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效应相当,但均优于二氢氯组胺,且毒副作用较低,有望成为新的免疫佐剂用于白血病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中。(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郑美珠,潘敬新,陈志哲[10](2008)在《反应性氮代谢物在白血病中的多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性氮代谢物(RNM)是机体代谢过程中,由细胞内存在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产生的一系列高活性氮中间体,具有比反应性氧代谢物(ROM)更强的氧化与硝化活性,通过多条途径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证据表明,RNM可能不仅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在白血病的治疗中也发挥不同效应,本文就RNM在白血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8年13期)

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建立兔液压损伤脑外伤颅高压模型,监测兔颅脑损伤伤后颅内压(ICP)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计算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指数(PRx)变化。通过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指数(PRx)测定,获得维持足够脑组织氧供时最佳脑灌注压(CPPopt)。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5只,雌雄不限,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常规监测股动脉血压和脉率。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兔颅脑损伤模型。在损伤侧置入ICP监测探头,常规监测ICP值。在损伤对侧的硬膜外置入带球囊导管,实验组20只,0.1ml/10min球囊内注水。对照组5只,球囊不注水。实时监测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PRx并记录数值。在T0、T15、T30、T60、T90五个时间点间断抽取颈静脉球血,监测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动物死亡后取取颈髓以上全脑,观察脑大体病理学变化。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录入整理,采用SAS8.1进行统计学处理。所采用方法为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动物模型制备完成后,MAP、ICP随时间增加球囊体积的变化,先保持相对恒定,而后逐渐升高,达一定峰值后逐步下降。CPP随着时间的变化先是保持相对平稳,后逐步降低。PRx值与MAP、ICP、CPP有密切相关性。对T01、T15、T30、T60和T90五个时间段,PRx与Ca O2、PRx与Cjv O2、PRx与CERO2、PRx与CPP四组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r分别为-0.711、-0.773、0.700和-0.845,四组P值均为<0.001。对照组:脑病理学观察可见兔脑组织颜色呈乳白色,形态正常,无肿胀移位现象。光镜下可见脑组织结构均匀,细胞形态保持完整,核仁清楚,细胞及血管周围组织间隙正常。实验组:脑病理学观察可见脑实质表面呈片状出血灶,脑组织淤血呈紫色,尤其脑干和小脑最明显。光镜下观察全脑组织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瘀血,红细胞拥挤管腔,局部血管破裂,脑实质内呈点片状出血。脑组织水肿不明显,未见细胞固缩和坏死现象。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兔硬膜外球囊注水法建立兔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模型,一方面可预防颅内压升高过快或过高而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可防止颅内压过度波动造成动物循环大幅波动。此方法稳定可靠严密,易于标准化,具有推广的价值,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ICP、CCP与PRx之间存在相关性,PRx可能有助于确定TBI后最佳CPP。脑灌注压(CPP)值降低,可以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PRx与脑代谢之间存在相关性。联合脑代谢指标的测定,对脑血管压力反应性是否受损的评估有一定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参考文献

[1].何亮伟,耿婷,李艳静,黄文哲,王振中.谷胱甘肽反应性代谢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

[2].刘民生.兔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压力反应性与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代谢之间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

[3].叶美玲.药物代谢酶促反应性代谢物的寡肽探针质谱表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沈琦.甲基莲心碱和类似物体外转运及其反应性代谢物的细胞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谢岑,钟大放,陈笑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反应性代谢物[J].质谱学报.2011

[6].刘佳,钟大放,陈笑艳.小檗胺人肝微粒体及大鼠胆汁中反应性代谢物研究[C].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7].陈笑艳,邓泮,李聃,钟大放.快速鉴定4-壬基苯酚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反应性代谢物[C].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8].张信中,李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

[9].曾毅力.反应性氮代谢物及其清除剂对NK细胞抗K562细胞作用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9

[10].郑美珠,潘敬新,陈志哲.反应性氮代谢物在白血病中的多重作用[J].医学综述.2008

标签:;  ;  ;  

反应性氧代谢物论文-何亮伟,耿婷,李艳静,黄文哲,王振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