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江苏省新沂市铁路医院江苏新沂22140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64.2%。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黏膜和黏膜下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到结肠其他部位。病情多缠绵、反复发作,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根治方法。笔者根据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5~2008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按照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选择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共163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9.1岁;病程1~12年,平均6年。病变部位:直肠24例,乙状结肠41例,全结肠15例。病情程度:轻型43例,中型32例,重型5例。其中腹痛者36例,黏液便者32例,血便者37例,里急后重者39例。对照组81例,男37例,女44例;年龄19~60岁,平均38岁;病程1.2~11.5年,平均6年。病变部位:直肠25例,乙状结肠42例,全结肠13例。病情程度:轻型45例、中型35例、重型1例。其中腹痛者37例,黏液便者43例,血便者36例。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贫血、肝功能损害等。肠外表现:皮肤损坏,关节炎,口腔溃疡及硬化性胆管炎。
1.3结肠镜表现肠粘膜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1.4病情分期急性活动期占70.5%,缓解期占9.26%,慢性活动期占20.24R。
1.5排除病例有严重并发症者,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排除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4g/d,分4次口服,缓解期2g/d,分4次口服;加方药愈结汤灌肠,方药组成:黄芪30g,黄柏30g,苦参30g,大黄6g,白芨20g,丹参20g,蒲黄20g,白芷10g,甘草20g,水煎,取汁200ml,分四次灌肠使用。灌肠方法:所有患者均经直肠给药。嘱其晚餐进食半流食,睡前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将中号灌肠管头部用凡士林润滑,边推药边插管,插入深度约20~25cm,保留6~8h。
2.2对照组只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4g/d,分4次口服,缓解期2g/d,分4次口服。
以上所有病例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期间均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禁饮酒。
3疗效观察
3.1疗效
评判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2]。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仅轻度病变,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肠膜病变好转,为好转;临床症状和黏膜病变无改善,为无效。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64.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经χ2检验),P<0.05。
3.2.2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各测量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都正常,对照组血常规3例、肝功能2例出现异常,可见治疗组用药安全性高,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饮食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抑郁及焦虑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细胞因子[3]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得到了重视。其发病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已经成为世界重视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4]。
临床特点以腹痛、腹泻及便血常见,呈单一表现者少见,合并肠外表现的少见。直肠受累时以便血为主要表现,并伴里急后重感。累及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则以腹泻为主;累及升结肠及右半结肠则以腹痛为主。发热多见于全结肠受累,其临床表现也与肠黏膜病变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有报道[5]称,病变累及左半结肠以下占79.1%,累及全结肠及单纯右半结肠者偏少。
在治疗方法上,现代医学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其不良反应多,影响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显示了很大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属“泄泻”“痢疾”“便血”“腹痛”等范畴。其病因有二:其一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以湿邪为主,湿热之邪客于肠胃,湿盛而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之不同,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其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脾胃,或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横犯脾土,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酿湿生热。泄泻之本,无不由之脾胃。泄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总之,本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湿热或饮食所伤或劳倦过度致脾气受损,湿从内生,湿滞日久,多从热化,温热蕴蒸,壅滞肠间,传导失司,与气血搏结,损伤血络,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日久波及于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难愈。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热壅滞结肠)为该病的关键。治疗宜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兼调理气机,化淤行血,消积导滞,坚阻固涩。灌肠方药愈结汤中,黄柏、苦参、大黄,清热燥湿;蒲黄,活血化淤;白芨,主痈肿,恶创,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白芷,治带下,肠有败脓。与黄芪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解毒和化淤收敛愈肠。以上中药外用,结合口服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陈治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
[3]张继平.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2):57-59.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6.
[5]刘福旭,徐涛.溃疡性结肠炎273例结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