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程涌

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程涌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丹红注射液,血液流变,改善

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涌[1](2015)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临床治疗的改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27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按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135例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9%,中途有2例因其它因素终止治疗,对照组的135例中总有效率为77.8%,其中死亡1例,提前终止治疗2例,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受检查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受检查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5年01期)

雷衡东[2](2014)在《血液流变学特性与介电特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恶疾之一。目前,大多数血液检测方法都为侵入式或者体外检测,不仅对人体存在伤害,还难以准确地检测血液性质。血液疾病的发生一般伴随着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进而影响血液整体的介电特性。因此,研究血液流变特性与介电特性的关系有助于使用电磁学方法对血液的状态进行非侵入式检测,为诊断某些血液疾病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血液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与血流变特性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经典的血液叁元件模型,介绍了血液介电特性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阻抗法、电桥法等介电特性测量方法的比较,选取二电极法和四电极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血液介电特性展开测量。介绍了血液流变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探索了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等因素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总结了血液流变特性的测量指标及方法。其次,基于血液的Maxwell-Frick方程,详细推导了动态血液电导率与血流变特性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对血液介电常数和血流变特性的关系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介电常数与粘度、血细胞压积等参数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动态血液介电特性与血流变特性的同时测量装置,为实时研究两者关系奠定基础。最后,基于兔高血脂模型,在10k Hz-100MHz频段内对血液介电特性进行了实际测量。实验对不同浓度Na Cl溶液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进行了测量,通过与Na Cl溶液介电特性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测量了不同血流变条件下血液的介电特性,并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血流变特性与介电特性强相关。(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11-01)

顾向阳,柯红林,曹明根[3](2012)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脂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脂代谢特点。方法收集突发性聋病例66例,健康对照者85例,根据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观察对象作血液流变性及脂代谢指标检测,检测结果在突发性聋病例与对照组间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突发性聋病例有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青年及女性突发性聋病例甘油叁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循环障碍在突发性聋发病中有重要意义;脂代谢异常是突发性聋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2年09期)

欧希,刘晓平,刘吉奎,熊沛[4](2012)在《羟乙基淀粉溶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腹腔镜气腹及术中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0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于术前、建立气腹后、使用HES130/0.4溶液(对照组使用林格氏液)后、术后四个时间点检测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ESRK)、红细胞刚性指数(R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结果建立气腹后患者WBV、PV、RI、E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使用HES130/0.4溶液后,患者WBV、HCT、EAI、ESRK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术后非老年患者指标恢复正常,但老年患者WBV、PV、HCT、EAI仍有升高。结论腔镜手术中气腹影响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而术中使用HES130/0.4溶液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2年02期)

张燕,黄勇[5](2011)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的血液流变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红细胞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分别测定4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心病组)和3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红细胞弹性模量、黏性系数、表面积/体积等。结果 (1)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呈高黏状态,全血和血浆黏度增加,聚集指数增加,血沉加快,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2)肺心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表面积/体积降低,红细胞膜弹性模量、黏性系数增加。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变形性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其几何形状和细胞膜黏弹性异常,不利于变形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1年11期)

恽时锋,张立波,董敏,赵志刚,许龙详[6](2010)在《不同品种实验兔血液流变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市售中国白兔与我院自繁培育的封闭群新西兰白兔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集新西兰白兔和中国白兔的血液样品,分别检测比较其WBV(高、中、低切变率)、PV、HCT、ESR等1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1)新西兰白兔与中国白兔不同性别间血液流变学特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新西兰白兔和中国白兔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低切Rls,还原粘度中切Rms,还原粘度高切Rhs及红细胞电泳指数RIE5个指标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9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实验兔的血液流变学特性与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恽时锋,张立波,董敏,赵志刚,许龙详[7](2010)在《新西兰白兔血液流变学特性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我院自繁培育的封闭群新西兰白兔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和动态变化。方法采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新西兰白兔的血液样品,分别检测其WBV(高、中、低切变率)、HCT、ESR等15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检测获得了新西兰白兔15项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值和动态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新西兰白兔血液学流变学特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我院自繁培育的封闭群新西兰白兔血液流变学特性非常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常红升,廖琦,马银燕[8](2010)在《新近确诊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方法将30例新近确诊的成人2-DM伴急性ACI患者作为实验组,22例无DM的AC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特点。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全血低切粘度、低切还原粘度、低切相对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人早期2-DM发生ACI时,血液流变学变化是以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全血低切粘度显着增高为主要表现,而由红细胞刚性增强所致的全血高切粘度(包括其相对粘度和还原粘度)虽有所增高,但未获组间显着差异。血浆粘度和血细胞比容则不增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0年03期)

许振波[9](2008)在《雌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口服利维爱(每片含7-甲异炔诺酮2.5mg)替代治疗24周,另选30例健康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雌二醇(E2)水平,对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血液流变学特点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比绝经后健康妇女血液黏度增高(P<0.05),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所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及高血糖相关,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更好地防治血管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08年24期)

杨冬梅[10](2008)在《室温对库存血血液流变学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库存血在室温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变化。方法取健康献血员血液12袋,放置在室温下,分别在0min、30min、1h、2h抽取血液,对红细胞计数及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等进行测定。结果1h、2h后,全血低切黏度增加(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也增加,与刚出库时相比有显着性变化(P<0.01)。结论库存血在室温条件下,其流变学特性有显着性变化,应在出库后尽早输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液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恶疾之一。目前,大多数血液检测方法都为侵入式或者体外检测,不仅对人体存在伤害,还难以准确地检测血液性质。血液疾病的发生一般伴随着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进而影响血液整体的介电特性。因此,研究血液流变特性与介电特性的关系有助于使用电磁学方法对血液的状态进行非侵入式检测,为诊断某些血液疾病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血液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与血流变特性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经典的血液叁元件模型,介绍了血液介电特性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阻抗法、电桥法等介电特性测量方法的比较,选取二电极法和四电极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血液介电特性展开测量。介绍了血液流变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探索了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等因素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总结了血液流变特性的测量指标及方法。其次,基于血液的Maxwell-Frick方程,详细推导了动态血液电导率与血流变特性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对血液介电常数和血流变特性的关系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介电常数与粘度、血细胞压积等参数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动态血液介电特性与血流变特性的同时测量装置,为实时研究两者关系奠定基础。最后,基于兔高血脂模型,在10k Hz-100MHz频段内对血液介电特性进行了实际测量。实验对不同浓度Na Cl溶液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进行了测量,通过与Na Cl溶液介电特性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测量了不同血流变条件下血液的介电特性,并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血流变特性与介电特性强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涌.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

[2].雷衡东.血液流变学特性与介电特性关系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3].顾向阳,柯红林,曹明根.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脂代谢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

[4].欧希,刘晓平,刘吉奎,熊沛.羟乙基淀粉溶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

[5].张燕,黄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的血液流变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1

[6].恽时锋,张立波,董敏,赵志刚,许龙详.不同品种实验兔血液流变学特性[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

[7].恽时锋,张立波,董敏,赵志刚,许龙详.新西兰白兔血液流变学特性动态变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

[8].常红升,廖琦,马银燕.新近确诊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J].四川医学.2010

[9].许振波.雌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

[10].杨冬梅.室温对库存血血液流变学特性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血液流变学特性论文-程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