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机制论文-André,L,Abraham,K,Hofmann,A,Monin,L,Kleinhanns,I,C

组成机制论文-André,L,Abraham,K,Hofmann,A,Monin,L,Kleinhanns,I,C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古代,硅同位素,大陆地壳生长

组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André,L,Abraham,K,Hofmann,A,Monin,L,Kleinhanns,I,C[1](2019)在《硅同位素组成揭示早太古代大陆地壳生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厚长英质陆壳的行星,其中30%~70%部分早在3.0 Ga前就已经形成。富钠的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富钾的GMS(花岗岩-二长岩-正长岩)是组成这一阶段地壳最主要的两类岩石,也是理解地壳早期大陆地壳生长的关键,但是目前对于这些花岗质岩石如何从基性源岩演变而来却并不清楚。硅是大陆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且具有相似的硅同位素组成。一般情况下,岩浆演化和分异过程只能导致Si同位素有限的分馏,例如玄武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秉政[2](2019)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增生楔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就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分布于准噶尔陆块的东北缘,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属东准噶尔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单元。本文在对卡拉麦里地区野外地质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区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位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呈构造侵位于早石炭世卡拉麦里增生楔中,在右旋韧脆性剪切作用下,蛇绿混杂岩内各单元间均呈构造侵位的接触关系,边界表现为近于平直的断裂或弧状断裂,平面上混杂岩总体显示为透镜状形态的特征。该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叁种不同的REE配分模式,从REE配分曲线右倾、Eu正异常,到REE平坦,LREE稍富集、无Eu异常,总体表现为洋中脊玄武岩(MORB)到岛弧拉斑玄武岩(IAB)过渡的特征。叁种分配模式显示了该地区MORB到SSZ型的演化趋势,揭示了卡拉麦里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运动。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Ir明显富集,Ru,Rh明显亏损,Pd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特征。该区的Pt富集,Pd亏损可能与洋岛玄武岩在上地幔的俯冲带上参与了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本次测得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中条带状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8.5±1.7Ma,地球化学、年代学结果综合显示早泥盆世该地区有弧后环境的洋盆打开,其源区可能存在弧下地幔、消减板片流体,残余洋岛等多种组份。(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胡芸芸[3](2019)在《城镇污水厂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DOM组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污染减排工作逐步提升日程,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污水日处理能力高达1.88×10~9 m~3/d。污水处理厂尾水就近排入河流、湖库是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普遍的排放方式,也是尾水回用的重要途径。然而,尽管污水处理厂执行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但尾水排放对于受纳水体的潜在风险却不能忽视。本研究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受纳水体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手段,明晰了尾水溶解有机质(Effluent organic matter,EfOM)在受纳水体中的转化历程,探究了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DOM组成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的结果:(1)城市河流(南淝河)水体DOC含量和致色有机质(Chromogenic DOM,CDOM)总量沿程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其荧光有机质(Fluorescent DOM,FDOM)及其荧光组分在南淝河沿程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这表明叁维荧光光谱-荧光区域积分法(EEMs-FRI)技术能更灵敏地分析流域环境中DOM的变化。从不同亲/疏水功能基团来说,疏水性组分DOM(Hydrophobic DOM,HPO-DOM)是南淝河水体DOM的主要组分,占总量的52.33%±5.38%,显着高于亲水组分DOM(Hydrophilic DOM,HPI-DOM)和过渡组分DOM(Transphilic DOM,TPI-DOM)的贡献。另外,南淝河水体DOM分子量以<30 kDa组分为主,占到总量的73%左右。且不同亲/疏水组分DOM和不同分子量的DOM在南淝河水体中呈现了化学“分异”现象。(2)尾水排入受纳水体后,紫外光(UVA和UVB)辐照和土着微生物均能降解尾水EfOM,且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规律。另外,紫外光辐照能促进土着微生物对DOM的利用,甚至导致受纳水体中微生物源DOM增加。经计算,紫外光辐照(4 d)和土着微生物降解(30 d)能削减入河尾水EfOM总量的67%左右,但仍有33%左右能稳定存在于受纳水体中。且紫外光辐照和土着微生物能改变入河尾水EfOM的组成结构。(3)从流域尺度来说,由于光漂白或土着微生物的作用,污水处理厂尾水EfOM排放会对受纳水体DOM的化学组成产生显着影响。可生物降解的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酪氨酸)呈显着降低(P<0.05或P<0.01),类富里酸物质显着增加(P<0.05或P<0.001),而难生物降解物质(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物质)含量却保持相对稳定。且不同亲/疏水组分(HPI-DOM、HPO-DOM和TPI-DOM组分)的环境行为也不尽相同。综上所述,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会改变受纳水体DOM的组成,且不同化学组分因光漂白和土着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分异”现象。上述研究结果能深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的生态风险研究,也能为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6)

张慧[4](2019)在《极端干旱和物种组成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碳交换影响及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工业革命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全球的大气循环和气候格局变化显着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比如极端干旱、强降水、热浪等事件。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呈现暖干化的趋势,降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极端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极端干旱的发生时间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与平均气候变化相比,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具有不确定性。极端干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比如对生态系统碳交换和生物量等的影响。同时,极端干旱还会影响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组成,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灌丛化,影响了资源的分配和生态系统功能。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极端干旱的单次事件的影响,往往忽略了不同时期的干旱,即干旱发生时间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草原是全球陆地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我国不同类型的草地面积为4亿公顷,我国草原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40%,并且占有了 16.7%的碳贮量。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严重受到水分有效性的制约。极端干旱事件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交换。极端干旱导致的草原灌木化使得生态系统的功能服务受到了威胁。本研究以我国北方的内蒙古半干旱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动物生态研究站搭建的极端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Biodiversity:ECEB)研究平台。研究极端干旱和物种组成变化(草原灌木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我们采用了统计分布极值定义极端干旱事件,具体为根据当地可获得的最长60年气象数据,根据耿贝尔极值理论(Gumbel I distribution model)定义连续30天的无效降水为极端干旱事件。实验主要包括两个处理:极端干旱处理主要包括生长季前期干旱(D1)、生长季中期干旱(D2)、生长季后期干旱(D3),还有一个周围环境对照(CK);物种组成处理主要包括两种禾草物种组成(G2)、两种灌木物种组成(S2)、两种禾草和两种灌木组合的物种组成(C3),外加一个原始植被组成处理(W)。分别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研究了生长季早期、中期、后期的极端干旱和物种组成对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交换影响,并探究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碳交换、土壤碳氮等元素分析、土壤矿化速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产力和碳交换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等研究内容。帮助理解在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强度和频率增加、干旱发生时间不确定性、物种组成变化的条件下,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响应情况和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原始植被条件下,极端干旱显着影响了干旱处理期的土壤含水量。生长季早期干旱的土壤含水量最低。(2)在原始植被条件下,极端干旱在处理期间造成了植物荧光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效率即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降低,且低于生理最适值0.75-0.85,其中早期干旱的效应最为强烈。植物表现出极端干旱下光合生理胁迫,但在统计上差异不显着。在处理结束后,植物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有较好恢复。羊草和大针茅对叁个时期的极端干旱响应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在生长季的早期极端干旱中,羊草的负响应更为强烈。(3)在原有植被条件下,生长季的早期极端干旱的影响强于生长季的中期和后期极端干旱,显着降低了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并且使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变为碳排放。极端干旱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显着作用,但羊草和大针茅的相对生物量和相对多度有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土壤含水量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EE和土壤温度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路径分析表明非生物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可以直接影响了初级生产力,还可以通过生物因子(群落光合潜力)影响了初级生产力。(4)在组合物种组成条件下,极端干旱显着降低了叁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生长季早期干旱的土壤含水量最低。极端干旱对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有效磷有显着影响,而植物组成对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有效磷没有显着影响,极端干旱和物种组成对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有效磷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极端干旱、植物组成对土壤总氮没有显着影响。(5)对组合物种组成条件下的统计分析发现,极端干旱显着降低了净生态系统碳吸收(P=0.05)、生态系统呼吸(P<0.01)、总初级生产力(P<0.01),并且年际效应显着(P<0.01)。其中生长季早期干旱的碳吸收最低,负效应最强。物种组成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P<0.01)、生态系统呼吸(P<0.01)、总初级生产力(P<0.01)影响显着,并且年际效应显着(P<0.01)。灌木物种组成的碳吸收能力最强。极端干旱(F=7.97,P<0.01)和物种组成(P=10.05,P<0.01)处理对总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有显着影响。生长季中期干旱对生物量的负影响最强,禾草物种组合的生物量最高,灌木物种组成的生物量最低。(6)在组合物种组成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和NEE(P=0.05)、Re(P<0.01)、GPP(P<0.01)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土壤温度和NEE(P<0.01)、Re(P<0.01)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干旱处理中,Re对GPP的贡献大于干旱处理以外的时期,说明了干旱处理中碳损失的趋势加大,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综上,生长季的早期极端干旱趋势加大,对生态系统的负影响要强于生长季中期和后期干旱,草原灌木化会在短时间内较好抵御极端干旱,在降水格局变化的地位不容忽视。本研究为制定草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针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为以后加强干旱的早期预防准备工作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牛帅星[5](2019)在《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产物组成及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煤热解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气氛对煤热解叁相产物的组成及分布会产生重要影响。CO_2部分替代水蒸气用于碎煤加压气化炉中来降低含酚废水排放、具有CO_2捕获循环利用的煤气化多联产系统、CO_2/CH_4催化重整等技术均涉及到CO_2作用下的煤热解反应特性。因此,为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为涉及CO_2参与的煤热解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对CO_2在煤热解过程中的作用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研究中,选取某褐煤分别在450oC、500oC、550oC、600oC下进行热解实验,收集热解产物分析其产率及分布规律。热解气使用拉曼在线气体分析仪进行分析,半焦使用Raman光谱、FTIR、XRD、元素分析仪进行分析,焦油使用GC-MC、CG×GC-MC、NMR、FTIR、元素分析仪进行分析。考察不同温度下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产物产率分布及物质组成的影响,同时结合模型化合物实验提出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相较于N_2气氛,褐煤在CO_2气氛下进行热解会消耗更多的半焦,生成更多的热解气及热解水,其中,600oC时,热解水产率明显提高,CO、CH_4、C_2H_6、C_3H_8在各温度下产率均较高,在600oC之前,H_2的产率较高,当温度超过600oC后,H_2产率反而降低了。焦油产率在450oC时较低,当温度升高到500oC后,焦油产率相对较高。(2)相较于N_2气氛,450oC时,褐煤在CO_2气氛下进行热解有利于分子量较小的BTEX、PAHs、Phenols的生成及焦油中芳香C的含量增加。600oC时,有利于焦油中脂肪烃及醚类物质含量增高及酚类物质含量降低。同时促进了焦油中总的C元素含量增加,O元素含量降低,总的C元素中芳香C的含量降低,脂肪C含量升高。(3)褐煤在低温下(450oC)进行热解时,CO_2气氛对焦油的裂解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并且其更多的是促进热解挥发分中脂肪侧链的裂解,同时也会促进挥发分中大环物质(大于3环)的裂解,导致了CO_2气氛下获得的焦油中芳烃碳含量更高。(4)褐煤在高温下(600oC)进行热解时,CO_2气氛在促进焦油裂解的同时,本身与挥发分发生反应生成焦油这一过程也变得较为明显。CO_2气氛不仅有利于挥发分的裂解并且有利于促进羟基和氢自由基的组合,从而形成更多的热解水,还会更有利于挥发分中小环化合物(小于3环)的开裂,同时CO_2气氛促进挥发分中脂肪侧链的断裂,并且还促进芳香族化合物本身芳环结构的开裂,从而形成更多的脂肪族化合物,CO_2提供了C源与挥发分发生反应生成焦油,进而促使焦油中C含量增加。(5)高温下CO_2气氛更易促进H自由基形成有机小分子气体或有机化合物,且H自由基更有可能在较高温度下转移到相对重质的热解气相及液相产物中。(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郑诗嘉[6](2019)在《白簕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其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inn.)Merr.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攀援状灌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瘀止痛、补中益气等功效。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通过水提醇沉法从白簕茎中制备粗多糖ATP(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polysaccharide),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中性多糖ATP1和酸性多糖ATP2、ATP3。ATP1经过反复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获得分子量均一的中性多糖ATP1-1,药理实验证实ATP1-1可使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值降低,其降糖机制与调节肝糖代谢相关。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白簕多糖的脱色工艺进行系统的考察,对ATP1-1的降糖机制进行深入探索,证实了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同时对酸性多糖ATP2和ATP3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均一分子量的多糖组分,采用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糖组成。研究内容对分析白簕多糖的化学结构、阐明白簕多糖的降糖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充分利用白簕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鉴于白簕多糖的色素含量较高,给多糖结构的分析鉴定造成干扰,因此对白簕多糖的脱色工艺进行系统考察。采用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法进行脱色工艺研究,对比NKA-9、S-8、HPD450、AB8、D101和HPD600这6种树脂的脱色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多糖浓度、树脂用量、振摇速度、振摇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进而采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佳脱色工艺参数。结果表明S-8和HPD450两种树脂脱色效果较好,最佳工艺均为:30 mL浓度为15 mg/mL的白簕多糖溶液与5g树脂混合均匀,以85 r/min的速度振摇8 h。在上述工艺条件下,S-8的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88.89%和61.86%;HPD450的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87.20%和64.62%。进一步考察了两种树脂混合后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S-8与HPD450树脂混合脱色效果优于单一树脂,按S-8:HPD450=1:4比例进行混合时,协同作用更佳,脱色率为89.78%,多糖保留率为69.35%。2、采用连续5天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每周剪尾取血测血糖,每天检测小鼠体重和饮食饮水量。结果表明ATP1-1能提高糖尿病小鼠体重,降低饮食饮水量,降低血糖并改善糖耐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研究胰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胰腺凋亡相关因子进行检测,进一步阐明ATP1-1降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TP1-1能改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凋亡,修复胰岛,同时可降低死亡受体途径上的自杀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及其受体Fa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通过抑制Fas/FasL的相互作用,减少细胞毒性,达到抑制凋亡级联反应来减少胰岛B细胞死亡的作用,从而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研究发现ATP1-1对线粒体途径的B细胞淋巴瘤2家族(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提高Bcl-2/Bax比值。通过维持Bcl-2和Bax的动态平衡,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来抑制细胞凋亡,减缓胰岛素抵抗,减轻糖尿病。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果与qPCR结果相符合,表明ATP1-1可能是通过调节Fas/FasL和Bcl-2/Bax来保护胰岛B细胞,起到降低血糖作用。3、采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对白簕酸性多糖ATP2和ATP3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组分ATP2-1和ATP3-1。紫外光谱扫描确认两种多糖不含蛋白质和核酸。高效渗透凝胶色谱法测得ATP2-1的数均分子量Mn为4370(Da),重均分子量Mw为8990(Da),分布宽(D)为2.06。ATP3-1的数均分子量Mn为68700(Da),重均分子量Mw为75200(Da),分布宽(D)为1.09。采用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酸性多糖ATP2-1和ATP3-1进行单糖组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TP2-1由D-甘露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少量D-半乳糖醛酸组成,摩尔比为1.0:1.2:5.8:7.3:2.8。ATP3-1由L-鼠李糖、D-半乳糖醛酸、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少量D-葡萄糖、D-甘露糖组成,摩尔比为1.0:4.1:2.6:2.9。此外对多糖的水解时间,衍生化时间和温度进行工艺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多糖水解时间为6 h,衍生化时间为40 min,衍生化温度为60℃。高碘酸氧化结果表明ATP3-1含有1-6位键合的糖基或非还原性末端糖基和少量1→2或1→2,6或1→4或1→4,6键型。(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9-05-28)

李一雄,郑建平[7](2019)在《扬子西缘下地壳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来自云南六合地区深源捕虏体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克拉通西缘从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板片俯冲和地幔柱上涌等构造事件,因此其深部地壳物质遭受了复杂的改造作用。新生代早期,扬子西缘再次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在41~31Ma期间沿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发育大量富碱岩浆活动,这些碱性火山岩携带了丰富的深源捕虏体,为研究深部地壳的组成与演化提供了天然样品。位于扬子西缘六合地区的正长斑岩(锆石U-Pb年龄(34.3±2.6)Ma)中发现了多类富含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徐建兵,程斌,韦志伟,邓倩,廖泽文[8](2019)在《高过成熟页岩气中烃类组成的成因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中有机质生成的气态烃类在满足自身的储存需求后,将发生排烃和烃类运移。这两个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分馏作用会造成常规储层中气藏的干燥系数增大,而滞留在页岩中的烃类气体具有较高含量的C2以上的组分(Price and Schoell,1995b;Snowdon,2001)。页岩气本质上是滞留在页岩地层系统中的天然气,因此按照运移分馏理论,页岩气的烃类组成应该(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农秋云,刘嘉琪,单体中[9](2019)在《猪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品种差异及脂肪酸沉积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肉是我国消费者最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品质及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猪肉中脂肪酸的含量与组成直接影响着肉的品质,如pH、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等;同时,脂肪酸含量及组成与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调控猪肉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已成为畜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遗传、营养等多方面因素调控。本文在简述了脂肪酸与肉品质的关系及沉积机制的基础上,论述了猪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品种差异及其营养调控途径和转基因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调控猪肉中脂肪酸沉积进而生产功能性猪肉产品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明,孙晓霞,石学法,张文强,范德江[10](2019)在《印度洋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稀土元素组成和富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采自印度洋深海中最常见的两类生物成因沉积物——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开展了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Y(REY)含量的系统分析,探讨了两类沉积物中REY的组成特征、物质来源和富集机制。研究表明,钙质软泥以富含CaO和Sr为主要特征,硅质软泥则富集SiO_2、Al_2O_3、Fe_2O_3等。钙质软泥中ΣREY平均含量为40.56×10~(-6),轻稀土元素(LREE)略有富集,REY有向细粒沉积物中富集的特征,PAAS标准化后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均表现为Ce负异常、Eu和Y正异常;REY以自生来源为主,继承了海水的组成特征,同时也受到了热液流体物质和洋底玄武岩风化产物的影响。硅质软泥中ΣREY的含量为248.54×10~(-6),LREE相对富集,REY在4Φ以细的沉积物中富集;研究站位沉积物中ΣREY含量处于边界品位附近,但在细粒级沉积物中重稀土元素(HREY)含量则达到了工业品位;该类沉积物细粒组分中REY主要来自陆源或火山碎屑组分中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吸附作用,粗粒组分中REY来源则主要与生物作用相关;硅质软泥中REY的富集与沉积物中磷灰石等矿物相关,部分不同来源的REY可能是在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中再次分配向磷灰石、钙十字沸石等矿物中富集。(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组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分布于准噶尔陆块的东北缘,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属东准噶尔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单元。本文在对卡拉麦里地区野外地质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区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位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呈构造侵位于早石炭世卡拉麦里增生楔中,在右旋韧脆性剪切作用下,蛇绿混杂岩内各单元间均呈构造侵位的接触关系,边界表现为近于平直的断裂或弧状断裂,平面上混杂岩总体显示为透镜状形态的特征。该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叁种不同的REE配分模式,从REE配分曲线右倾、Eu正异常,到REE平坦,LREE稍富集、无Eu异常,总体表现为洋中脊玄武岩(MORB)到岛弧拉斑玄武岩(IAB)过渡的特征。叁种分配模式显示了该地区MORB到SSZ型的演化趋势,揭示了卡拉麦里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运动。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变质橄榄岩具有Ir明显富集,Ru,Rh明显亏损,Pd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特征。该区的Pt富集,Pd亏损可能与洋岛玄武岩在上地幔的俯冲带上参与了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本次测得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中条带状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8.5±1.7Ma,地球化学、年代学结果综合显示早泥盆世该地区有弧后环境的洋盆打开,其源区可能存在弧下地幔、消减板片流体,残余洋岛等多种组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André,L,Abraham,K,Hofmann,A,Monin,L,Kleinhanns,I,C.硅同位素组成揭示早太古代大陆地壳生长机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2].李秉政.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增生楔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就位机制[D].新疆大学.2019

[3].胡芸芸.城镇污水厂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DOM组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4].张慧.极端干旱和物种组成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碳交换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5].牛帅星.CO_2气氛对褐煤热解产物组成及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6].郑诗嘉.白簕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其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

[7].李一雄,郑建平.扬子西缘下地壳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来自云南六合地区深源捕虏体的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徐建兵,程斌,韦志伟,邓倩,廖泽文.高过成熟页岩气中烃类组成的成因机制探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9].农秋云,刘嘉琪,单体中.猪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品种差异及脂肪酸沉积的调控机制[J].动物营养学报.2019

[10].刘明,孙晓霞,石学法,张文强,范德江.印度洋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稀土元素组成和富集机制[J].海洋学报.2019

标签:;  ;  ;  

组成机制论文-André,L,Abraham,K,Hofmann,A,Monin,L,Kleinhanns,I,C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