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局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本文主要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常见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和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合同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建设工程合同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确立的,而且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和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项目管理的灵魂,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起到总控制和总保证的作用。同时在合同制定和履行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建设领域加强对工程建设合同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工程合同管理的意义
建设工程合同作为加强工程监管与解决经济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做好工程合同的科学管理,作为适应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国内建筑市场平稳发展,有助于实现建设工程的有效监管,更有助于规范参与主体的总体行为,维护多方主体间合法利益。
1.1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是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
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建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也对建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尽量减少行政指令性干预,增强法律、规章与经济方式来有效监管建筑市场环境,健全建设项目参与主体内部的制度建设,以合同协议作为法律依据,来实现对承包与发包双方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1.2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有效监管的需求
建设工程从勘察、设计与施工,需要涉及多行业间的协作运转,而工程合同是维系该类协作按照预期目标正常运转的法律保障,通过对建筑工程合同实行综合管理,可以针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与工程费用方面,完成对工程项目的高效监管,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合理的进行汇总、调度与整改,实现对工程参与人员、财物、机械的优化调度,统筹管理控制建设工程的运营状态,规避与减少施工中的成本、安全风险,达到建设工程建设的既定目标,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3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是规范主体方行为的需求
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是工程招投标、实施与竣工结算期对承发包双方进行约束与界定的法律性文件,作为施工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对于维护建筑参与主体开展公平招投标、保障工程质量、减少施工周期与缩减工程造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从当前或内建筑市场交易活动现状来分析,存在许多法制观念落后、不正当恶意竞争的问题,加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间存在的地位不平等性,难以维护双方的各自利益。当建设工程施工中出现工程量、施工成本与工期延误等问题时,迫切要求通过双方认可的法律依据来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建设主管单位通过对工程合同管理进行监督与引导,可以起到对建设工程参与各方进行约束的目标,规范参与主体的义务与行为。
1.4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是适应市场国际化的需求
当前国际工程建筑市场正蓬勃发展,必须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求,敦促国内建筑市场必须依照国际工程招投标管理进行合同管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质量、投资与进度的管理控制,引进国际标准的合同范本,以合同的方式,明确业主方、设计单位、咨询公司与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方之间的权力、责任与利益,提升合同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2.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2.1.1.工程合同存在的主观风险
⑴项目管理风险,管理者素质低下,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⑵招投标阶段现场条件、招标文件研究不深入,报价失误。
⑶工程承包合同中一般都有风险条款和一些明显的或隐含的对施工单位不利的条款。
2.1.2.工程合同存在的客观风险
⑴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风险。现代工程规模大,功能要求高,需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施工单位面临技术力量,施工力量,装备水平,资金供应不足、周转困难,在国际工程中还常常出现对当地法律、语言不熟悉,对技术文件、工程说明和规范理解不正确或误解等风险。
⑵业主资信风险:应对业主的资信进行评价,以控制风险程度(如业主的业绩、管理运作能力、经济状况);预防因业主无力支付工程款,致使工程被迫中止(业主的信誉差,有意拖欠或少付工程款;业主因管理运作能力差经常改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打乱工程施工秩序,但又不愿意给施工单位以补偿等)
⑶外界环境的风险:在国际工程中,工程所在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发生战争、禁运、罢工、社会动乱等造成工程中断或终止);经济环境的变化(如通货膨胀、汇率调整、工资和物价上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变化(如新的法律颁布,国家调整税率或增加新税种,新的外汇管理政策等);现场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施工技术难度大,特殊的自然环境(如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电供应、建材供应不能保证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如百年未遇的洪水、地震、台风等,以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
2.2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建设工程合同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授权与部门化管理,缺乏相应的有力管理机构,造成对合同双方程序订立的不够严谨、资质审查相对不够严格、风险核算与评估不够科学,对合同管理的监管能力相对匮乏;合同制定之后,为避免承担违约责任,责任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当出现履行条款变更时,承发包双方往往不能及时履行变更手续或签订补充合同,因此当出现此类纠纷时,往往现行法律无法根据合同效力维护受损方的利益。
2.3法律意识淡薄,乙方维权难
据调查,建设工程项目针对任务发包与承包方面,某些建设单位存在不按照法律与行政规章,对拟建设的工程项目,不及时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进行报建与审批,工程承发包之前不进行公开的招标与投标等,违背相关约定程序的情况,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有时尽管存在形式上的招投标活动,但建设单位基于成本控制与利润驱使的目的,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等情况时有发生,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格的非正常情况,难以保障承包单位的合法经济利益,承包单位低价中标之后,为维护自身利益降低施工造价、以次充好,对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与质量保障,带来一定的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失。
在签订建设工程项目合同时,因建设工程承发包方的法律意识淡薄,有时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进行任务分包时,故意回避业主义务,发生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全面、风险管控不科学等情况,甚至导致采用口头形式进行任务委托、强行要求垫资施工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以此转嫁建设工程的施工风险。当工程后期施工或竣工结算时,因为缺乏健全的合同依据,造成参建主体多方出现维权难的局面。
2.4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合同管理的功效不足
建设工程项目包含的分部、分项任务较多,涉及的学科门类与业务种类较多,其工程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上特征对合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法律理论修养,又要具备专业的造价管理、会计核算相关的专业技能,因而专业化的管理者相对匮乏。同时,建设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对于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将其定位于事务性的合同文本管理,因而对其资金设备投入与技能培训相对较少,当发生工程项目经济纠纷的情况下,仅凭合同管理者本身难以快速从合同内容发现问题,而多是向外部法律机构进行专项求助,影响了合同管理在优化企业资源管理、监督工程建设流程方面的效力。
2.5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或企业虽引进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宣贯工作不到位,具体执行人没认识到系统的优越性,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3.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
3.1强化风险识别,进行风险控制
在合同签订前对风险做全面分析和预测,主要考虑工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种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发生的时间,风险的影响(工期、费用)。对风险采取有效的对策和计划,防止或避免风险的发生,有效的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1.1.企业内部风险评估
当前企业合同签约过程中大多存在乐观签约、“关系”签约等对签约对象资信情况考察不细、法律关系模糊不清及风险评估缺失等现象。一旦产生经济纠纷诉诸法律时,往往出现虽有白纸黑字的合同并双方签字画押,但合同程序上不合法或合同内容无约束及约束无法执行等尴尬处境。因此,签订合同前,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认真审查合同相对方的资信情况,切实做好对合同相对方的风险评估。要对合同相对方的工商登记、资产、信誉、经营状况及履约能力等进行认真调查,对于公民个人开办或控制、无资产、操作不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要尽量规避。对于资信情况不明朗,但确有经济业务往来的,要尽量通过严格财物控制、第三方或本人提供担保等方式予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3.1.2.合同条文研究、审查,排除风险
随时关注合同环境及边界条件的变化,对合同条款认真进行研究和评估,尤其是对工程技术难点重点,对合同关于风险的特殊约定条款,以确保达到合同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便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对合同协议书、合同条件、图纸、技术规范等文件进行分析与交底:
⑴分析合同文件,研究合同内容;
⑵识别合同风险,制定风险对策;
⑶分解合同工作,落实合同责任;
⑷合同分析作为项目合同执行计划的重要参考,包括:工程总体安排、施工方案、总体计划和施工组织计划;图纸会审结果、人工、材料、机械计划需求量、采购计划;技术会审、技术方案;工程成本计划;分包实施计划;变更索赔策划;合同职责划分等。
3.1.3.回避潜在风险
项目部应认真辨识与合同有关的风险,并认真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制订可行的风险管理对策,重视和加强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减少和规避合同风险。主要有:充分利用合同条款,增设保值条款,增设风险合同条款,增设有关支付条款,外汇风险的回避,减少施工单位资金、设备的投入,加强索赔管理,进行合理索赔等。
3.1.4.风险转移
向保险公司投保;向分包商转移部分风险。
3.2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组织网络,是指企业要由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合同的管理机构,使企业合同管理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制度网络,一是指企业要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二是指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过程,但对合同的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等往往重视不够。施工企业应建立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每周工作报送制度。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对项目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形成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则是指将各种合同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责任,通过合同任务的层层分解将任务落实到人,协调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每周工作报送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上级有关部门,能够确保上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3.3加强法律建设,减少合同纠纷
一方面,施工单位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其中合同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认真约定,即草率签订,特别是对违约责任,违约条件未做具体约定,都直接导致了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另一方面,针对一些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建立培训机制,加强法律培训是关键一环。在法律培训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对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大合同法、财税法、担保法等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营销和市场契约意识。要通过制度化的经济法律知识和营销业务知识专门培训以及人才重组,建设一支精通法律、熟悉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队伍,建立健全责、权、利一致的营销责任制度,从而保障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参与竞争,保障合同安全,减少合同违约风险,维护合同权益。
3.4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监督,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当事人了解、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使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符合规范,避免缺款少项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防止出现显失公平和违反条款;另一方面便于合同管理机关加强监督检查,也有利于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及时裁判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3.5推行合同及相关文件搜集和归档管理
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同属重要法律文件,发生之后应及时建帐并妥善保存。重视合同文本而不重视相关资料归档的情况在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涉及专业多,面临情况复杂。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之后,很多具体问题要依靠相应资料予以解决。
依照法律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主张权利要有证据支持,否则,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在实践中,由于缺乏证据意识,一些企业陷入“有理无据”的尴尬境地,在经济纠纷中吃尽苦头,造成一些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法律注重证据”,因此,要保留好合同书、签证、往来文件、结算凭证等文书原件,企业合同管理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经济合同文本、往来文件、凭据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旦涉及经济纠纷,要及时调查经济往来记录,查阅原始档案,搜集、保全相关证据,提高胜诉的机率。
为此,做好资料归档工作决不是简单的文档管理问题,应专人负责,负责到底。另外,要加快合同管理信息化步伐,及时应用先进管理手段,改善合同管理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结束语:工程合同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合同管理水平,才能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朱爱峰,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