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二指肠壶腹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
十二指肠壶腹部论文文献综述
隗永秋,武珊珊,张澍田,周巧直,李鹏[1](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ESD+EMR)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应用ESD术及ESD+EMR术治疗的14例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SD+EMR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转归、病理结果及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14/14)。其中ESD 4例,完全切除率为100%(4/4),ESD+EMR 10例,完全切除率为80%(8/10)。总体并发症发生4例(4/14,28. 6%),均为围手术期穿孔。在4例ESD的操作中,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最大直径较大(16 mm),术前予外科手术备案,术中发生穿孔(1/4,25. 0%),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好转出院。在10例ESD+EMR的操作中,发生穿孔3例(30%,3/10),其中2例行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后好转; 1例为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不佳,转外科开腹探查修补术后好转出院。ESD组与ESD+EMR组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16±7)、(1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71);手术时间分别为(71. 8±39. 7)、(32. 0±18. 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2)。结论对于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的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及ESD+EMR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相比于ESD,ESD+EMR操作更快捷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王铭,赵凯梁[2](2019)在《壶腹部周围癌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壶腹部周围癌患者采用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壶腹部周围癌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对照组采取局部肿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两组术后进行随访3年,分析患者手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术后死亡率;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26.38±8.18mL、83.24±14.82分钟)、(29.38±7.54mL、96.82±15.97分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57.89%、50.0%)、(76.32%、65.79%),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5.26%、13.1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壶腹部周围癌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痛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6期)
倪争艳[3](2019)在《优质护理在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34例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于围手术期给予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血糖监测管理、加强呼吸道管理、管道护理、健康宣教等全面的综合的优质护理干预,对其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该次研究中,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住院天数为16~59 d,平均住院天数为31 d,护理总满意度为97.06%。结论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创伤大,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整个围手术期,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邹家乐,柴宁莉,翟亚奇,杜晨,李隆松[4](2018)在《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on-ampullary duodenal lesions,NAD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切除NADLs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3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4例行改良ESD术。整块切除率为83. 3%,R0切除率为79. 2%。其中6例(8. 3%)病变发生穿孔、5例(6. 9%)发生迟发出血。68例(94. 4%)进行了术后随访,其中8例(11. 1%)术后复查时病变局灶复发并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结论内镜下治疗NADLs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由于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冬梅[5](2018)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省荣军医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奥美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各39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奥美拉唑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艾司奥美拉唑组患者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时间、幽门螺杆菌(Hp)根除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艾司奥美拉唑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及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艾司奥美拉唑组患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及疼痛评分低于奥美拉唑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艾司奥美拉唑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Hp根除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根除Hp,加速溃疡愈合,缩短疗程,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辛国军,田明国,王吉军,赵国忠,张多强[6](2018)在《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15例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采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手术要点及手术效果。结果成功完成15例手术,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55±322)m L,平均手术时间为(183±56)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胰瘘,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例,发生胆瘘1例。术后随访时间6~60个月,术后饮食及营养状况良好,随访期内肿瘤复发4例(26.67%)。结论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较小,最大限度保留胃肠道功能,并同时达到根治性切除效果,是老年壶腹部肿瘤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肝胆胰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7](2017)在《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分组,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融合、直径、血管结构(VP)和表面结构(SP),比较不同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搜集表浅型隆起病变72例,35例(48.61%)为炎症,17例(23.61%)为胃黏膜异位,12例(16.67%)为胃上皮化生,8例(11.11%)为腺瘤。4种病变中,腺瘤易单发、直径更大,炎症病变SP多与周边黏膜一致,VP及融合对部分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应用NBI可以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及阳性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张鹏[8](2017)在《术中偶然发现壶腹部占位行一期或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合并有壶腹肿瘤、胆管癌或胰头癌的急腹症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型叁甲医院通过各种诊疗手段多能在术前明确诊断并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进行PD手术;但在有些情况下,剖腹手术患者可能在术中发现存在壶腹周围肿瘤,手术医生需要面临抉择是否同时行PD手术的情况。这种两难情况在发展中国家的基层医院更为频繁。紧急情况下,行一期PD手术或二期PD手术的手术指征以及治疗效果尚缺乏临床证据支持。资料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0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西中心医院就诊的共计137例诊断明确行PD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27例紧急剖腹术中诊断为腹膜后或胰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7例紧急剖腹术中诊断为腹膜后或胰腺癌的患者按是否进行同期切除分为2组,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紧急一期PD手术,17例患者接受了二期PD手术治疗。通过卡方检验,Fisher检验或Student t检验分析了常规PD与急症PD,一期PD和二期PD之间的手术花费、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急症PD相比,常规PD住院时间短(P<0.001),出血少(P<0.001),手术时间短(P<0.001),成本较低(P<0.001)。在急症一期和二期PD之间,二期PD失血量少(P = 0.014),一期PD住院时间短(P = 0.004)、手术时间较短(P = 0.047)、治疗费用低(P = 0.003)。一期和二期PD患者在胆漏、胰瘘、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别。结论:常规PD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最佳的治疗方式,应尽可能完善术前检查,降低术中出现需要手术医生进行抉择的情况的发生率。当急症PD不可避免时,一期或二期PD的决定依赖于对患者总体状况的判断。一期行PD的患者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更少,二期行PD的患者血量较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0)
严小凯[9](2016)在《63例壶腹部周围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后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总结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壶腹部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2008.01-2011.01收治的63例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的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存时间。Log-rank单因素分析住院时间、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合并疾病情况、吸烟史、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周围血管及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A199、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壶腹部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显示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平均值为36.07±6.74(月),中位数为29(月),最低值为2(月),最高值为84(月),1年累计生存率为79.4%,3年累计生存率为41.9%,5年累计生存率为19.2%。其中男性44例(69.8%),女性19例(30.2%),男女患者比例为2.32:1;临床表现为黄疸者为52例(82.5%),无黄疸的11例(17.5%);术前合并高血压的13例(20.6%),糖尿病8例(12.7%),冠心病5例(7.9%);术后出现胆瘘25例(39.7%),胰瘘6例(9.5%);肿瘤位于胰头(HP)26例(41.2%),肿瘤位于胆总管末端(BD)15例(23.8%),肿瘤位于Vater壶腹(V)11例(17.5%),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DP)11例(17.5%);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的17例(27.0%);有神经侵犯15例(23.8%);有周围大血管侵犯的14例(22.2%),其中门静脉侵犯7例(11.1%),肠系膜上静脉侵犯7例(11.1%);原发肿瘤有周围组织浸润的44例(69.8%);高分化组8例(12.7%),中分化组34例(54.0%),低分化组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周围组织侵犯、周围神经侵犯、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P值均小于0.05)与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其中胰头癌预后最差,平均生存时间21.36±7.87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7.7%、16.5%、0,有周围神经侵犯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2.07±10.52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16.6%、0,肿瘤直径大于2.0cm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为29.58±7.62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8%,30.8%、12.3%,有周围组织侵犯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1.16±7.95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别为75.0%、28.0%、14.5%,有血管侵犯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3±6.31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21.4%、0,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23.71±8.04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12.8%、0;住院天数、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合并疾病情况、吸烟史、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A199、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部位(P=0.001<0.05)以及周围神经侵犯(P=0.018<0.005)是影响壶腹部周围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壶腹部周围癌多发生于男性,中老年居多,最易发生在胰头部,其次是胆总管末端,最易出现的临床症状为梗阻性黄疸、腹痛及体重减轻,并且多伴有瘤标异常(CA199升高)、血ALB及血总胆红素升高。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周围组织浸润、神经侵犯、血管侵犯以及淋巴转移是影响VP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肿瘤部位与周围神经侵犯是壶腹部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住院天数、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合并疾病情况、吸烟史、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A199、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05)
乔山,李君梅[10](2015)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肿瘤等疾病的效果,探讨手术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总结该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胰十二指肠手术治疗的32例病例临床资料,探讨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经验。(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81期)
十二指肠壶腹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析壶腹部周围癌患者采用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壶腹部周围癌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对照组采取局部肿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两组术后进行随访3年,分析患者手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术后死亡率;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26.38±8.18mL、83.24±14.82分钟)、(29.38±7.54mL、96.82±15.97分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57.89%、50.0%)、(76.32%、65.79%),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5.26%、13.1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壶腹部周围癌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痛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指肠壶腹部论文参考文献
[1].隗永秋,武珊珊,张澍田,周巧直,李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2].王铭,赵凯梁.壶腹部周围癌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倪争艳.优质护理在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系统医学.2019
[4].邹家乐,柴宁莉,翟亚奇,杜晨,李隆松.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
[5].王冬梅.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6].辛国军,田明国,王吉军,赵国忠,张多强.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15例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8
[7].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7
[8].张鹏.术中偶然发现壶腹部占位行一期或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评价[D].山东大学.2017
[9].严小凯.63例壶腹部周围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后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6
[10].乔山,李君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