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纳米材料论文-隋意,刘小鱼,孙晓华

双相纳米材料论文-隋意,刘小鱼,孙晓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相纳米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熔覆,纳米颗粒,纳米稀土,小尺寸效应

双相纳米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隋意,刘小鱼,孙晓华[1](2018)在《陶瓷相纳米材料在激光熔覆材料中的作用及引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激光熔覆技术是指将需要的涂层材料置于基体待熔覆表面,采用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一系列参数使其和基材待熔覆表面熔化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从而形成能够改善基材表面的抗氧化、抗腐蚀、抗热震等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激光熔覆技术不仅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无污染等"光加工"的特点,而且在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涂层致密度等方面与热喷涂技术和物理气相沉积等表面(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8年09期)

薛娟[2](2017)在《银、氧化锌双相沉积钙基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部分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作骨修复材料、支架材料或者药物缓释材料载体。但是,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性能较弱,常常会引发感染问题。本研究通过制备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双相沉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来改善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抗菌性能,并进一步提高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采取同时沉积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先沉积纳米银后沉积纳米氧化锌和先沉积纳米氧化锌后沉积纳米银叁种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基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同时沉积工艺只能得到羟基磷灰石-银纳米复合材料,其它两种工艺能够制备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随着锌源和银源比例逐渐增加,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图谱中纳米氧化锌的特征峰强度先增强后削弱;当比例为6:1时,纳米氧化锌特征峰的强度最高。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锻烧温度对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银的沉积有一定影响,与450℃煅烧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750℃煅烧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底制备复合材料中纳米银的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也更窄;锌元素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中的掺杂对复合材料也有影响,可以有效促进纳米氧化锌在纳米HA表面的沉积,但是所得纳米氧化锌的粒径稍大。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表明,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同时沉积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可以同时促进银离子和锌离子的释放;将纳米银沉积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可以加快模拟体液中钙离子浓度的下降,将纳米氧化锌沉积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的效果正好相反。(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丁贺伟[3](2017)在《M-Nd-Fe-B(M=Pr,Co,Dy,Tb)/Fe_7Co_3纳米双相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复合型纳米晶永磁材料是由软磁性相和硬磁性相在纳米范围内复合而成的永磁材料,通过饱和磁化强度高的软磁性相与磁晶各向异性常数高的硬磁性相间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实现磁耦合,获得较高的矫顽力,进而发展成新一代的高性能永磁材料。Nd-Fe-B纳米复合磁体更是以其优异的磁性能在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和需求量不断增加,缺点是居里温度低、温度稳定性差等。本文首先用气体雾化法制备出Fe_7Co_3粉末,再用快淬工艺制备Nd-Fe-B/Fe_7Co_3纳米复合磁体,通过单独添加或复合添加替代元素和改善工艺参数提高合金的磁性能。试验发现,对于不同Pr含量的复合磁体,薄带的物相均由Pr_2Fe_(14)B硬磁性相和Fe_7Co_3软磁性相组成。720℃退火后,快淬薄带Pr_8Fe_(86)B_6/Fe_7Co_3晶粒间的交换作用最大,磁性能最好:矫顽力H_(ci)=4994.3 Oe,剩磁σ_r=47.9 emu/g,剩磁比σ_r/σ_s=0.41。在Pr-Nd-Fe-B/Fe_7Co_3纳米复合磁体中添加不同含量的Co,发现Co的添加改变了Fe与稀土原子间的3d-4f电子相互作用,使Fe-Fe的负交换积分变成Fe-Co的正交换积分,硬磁性相整体交换作用增强,提高了居里温度,扩大了Nd-Fe-B纳米复合磁体的高温应用范围。Co代替Fe后,使Fe晶体中3d~+副能带的空穴数减少,3d~-副能带的空穴数增加,合金的磁化强度增大,最好的磁性能出现在Co含量为4%时,此时矫顽力H_(ci)=5986.1 Oe,剩磁σ_r=51.7 emu/g,剩磁比σ_r/σ_s=0.48。合金中添加重稀土元素Dy和Tb后形成各向异性场较高的(Dy,Pr,Nd)_2(Fe,Co)_(14)B和(Tb,Nd)_2(Fe,Co)_(14)B化合物,大幅提高Nd-Fe-B系纳米复合磁体的矫顽力,Co元素的存在可以部分补偿磁体剩磁和饱和磁化强度的降低。结论表明:当Dy和Tb的含量分别为0.2%和0.3%时,退火薄带的磁性能最好,最好的磁性能分别为矫顽力H_(ci)=7237.9 Oe,剩磁σ_r=60.5 emu/g,剩磁比σ_r/σ_s=0.54和矫顽力H_(ci)=7512.9 Oe,剩磁σ_r=59.3 emu/g,剩磁比σ_r/σ_s=0.55。快淬速度是影响合金磁性能的关键因素。随快淬速度的增加,薄带的物相主要由软磁性相和非晶相组成,晶化处理后,得到晶粒尺寸细小且均匀的微观组织,增强了软硬磁相相邻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获得较好的磁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山雪[4](2017)在《Nd_2Fe_(14)B/Fe_3B型纳米双相材料凝固组织及磁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XRD、DSC、PPMS测试方法和JADE及MAUD分析软件,研究了快淬速度及退火工艺对Nd_9Fe_70Ti_3C_1Nb_3B_(14)薄带微观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不同的淬速(辊速Vs=10,15,20,25,30 m·s~(-1))制备了Nd_9Fe_70Ti_3C_1Nb_3B_(14)合金快淬薄带,并研究了快淬组织。结果表明:在淬速15 m·s~(-1)和20 m·s~(-1)之间有一个临界淬速,在临界淬速以下制备的低淬速薄带由非晶和少量Nd2Fe14B、Fe3B和α-Fe相组成,而在临界淬速以上制备的高淬速薄带由完全非晶构成。随着淬速的提高,薄带中非晶的热稳定性逐步提高。研究淬速对Nd_9Fe_70Ti_3C_1Nb_3B_(14)薄带样品晶化相变的影响。低淬速薄带晶化过程的相变为AP(非晶)+Nd_2Fe_(14)B+Fe_3B+α-Fe→Nd_2Fe_(14)B+Fe_3B+α-Fe+Nd_3Fe_(20)B_2→Nd_2Fe_(14)B+Fe_3B+α-Fe,而高淬速薄带晶化过程的相变为AP(非晶)→AP′+Nd_3Fe_(20)B_2→Fe_3B+Nd_3Fe_(20)B_2→Nd_2Fe_(14)B+Fe_3B+α-Fe。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各个淬速Nd9Fe70Ti3Nb3B14薄带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各淬速薄带磁性能先变大后变小。各薄带都有一个最佳退火温度,而且高淬速组薄带的最佳退火温度(1060 K)高于低淬速组薄带最佳退火温度(1010 K)。优化退火后,低淬速薄带的晶粒较高淬速薄带更为细小。尽管不同淬速薄带的Br差别不大,但低淬速薄带的最佳H_(cj)和(BH)_(max)分别比高淬速薄带的高28.41%和20.12%。研究了退火时间对不同淬速薄带样品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薄带样品晶化后的相组成均是Nd_2Fe_(14)B,Fe_3B和α-Fe叁相。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薄带样品的Nd_2Fe_(14)B相含量逐渐增多,α-Fe相含量逐渐变少,晶粒尺寸变大。薄带的磁性能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优化退火后,尽管不同淬速薄带的Br值相同,低淬速薄带的最佳H_(cj)值及(BH)_(max)值较高淬速薄带分别提高48.06%和34.49%。(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4-14)

易娟[5](2016)在《稀土掺杂四方相纳米晶LnVO_4-BiVO_4连续固溶体荧光材料发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稀土掺杂连续四方相固溶体材料LnVO4-BiVO4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下转换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是上转换材料的研究。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与水热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稀土掺杂的四方相LnVO4-BiVO4完整连续固溶体高亮度荧光粉,并运用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同实验相结合,对固溶体结构特性及近紫外光和可见光激发下的发光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其在红色荧光粉,白光LED用荧光粉、近红外到紫外光上转换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Eu3+离子、Dy3+离子和Yb3+离子、Tm3+离子、Er3+离子分别是形成下转换(Stocks)和上转换(反Stocks)荧光最为重要的稀土离子,这些稀土离子的发光行为与LnVO4-BiVO4固溶体基质相互作用联系紧密,本文分别以以上稀土离子掺杂固溶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稀土发光与基质结构性能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利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两个方面的结合制备得到的样品,通过XRD、 Raman、TEM等测试分析,证明共沉淀法与水热法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连续四方相LnVO4-BiVO4纳米晶固溶体材料,首次达到了稀土离子含量从0过渡到1,晶体结构并没有因为成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计算得到固溶样品的晶格常数,且晶格常数随着固溶度的变化满足Vegard's法则。固溶体的形成,使得样品的激发光谱由200nm-400 nm之间的一个宽带激发峰和400nm-500 nm之间的一系列尖峰组成,尤其是可见光范围的激发得到增强。为研究可适应不同芯片激发的荧光粉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样品EuxBi1-xVO4 和 GdxBi0.95-xVO4:0.05Eu3+在紫外光和466 nm的可见光监测下的发射光谱中,观测到了从400 nm-700 nm之间的一系列尖锐发射峰,其中,红光区619 nm (5Do→ 7F2)的强度随着x值的变化而变化。对YxBi0.95-xVO4:0.05Dy3+荧光粉的光谱分析表明,在308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峰主要位于483 nm(蓝光4F9/2→ 6H15/2)和574 nm(黄光4F9/2→6H13/2)附近,蓝光与黄光复合产生白光发射。研究了x值对发光光谱强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分析计算了色坐标。在上述固溶体荧光材料中,按要求对固溶度进行调控,得到不同的荧光输出。第一性原理和漫反射光谱分析证明了固溶体形成了杂质能级,这种杂质能级能有效促进半导体带隙跃迁的能量传递,使得荧光粉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对氧化物的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Yb3+离子敏化作用,首次设计合成四方相BiVO4纳米晶可以成为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上转换基质材料。在Yb3+/Er3+体系中,主要发射峰在绿光区;在Yb3+/Tm3+体系中,在980 nm激光激发下观察到很强的800 nm近红外上转换发射光谱。在、bVO4-BiVO4固溶体,980nm激发下观察到了300 nm的紫外上转换光,表现为反常单光子过程。分析其相应的近红外光和紫外增强机制,提出并解释了单光子的饱和现象。(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唐桂萍[6](2016)在《Nd_2Fe_(14)B/Fe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材料是现代工业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磁能积是衡量永磁材料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理论计算表明各向异性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是实现磁能积突破的一条可行途径,但是块体材料的制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块体各向异性纳米双相复合磁体的制备可分别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途径实现。通过自下而上方法制备各向异性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首先要制备出各向异性的纳米级永磁颗粒,再通过表面包覆等手段与软磁相复合,最后通过磁场取向成型得到各向异性的块体材料。本文以各向异性的HDDR-Nd_2Fe_(14)B粉末为原始材料,利用主相Nd_2Fe_(14)B相和晶界富稀土相的强度差异,采用低能球磨技术制备了单畴尺寸各向异性硬磁颗粒,系统研究了显微结构以及磁性能随颗粒尺寸的变化规律。随着球磨时间延长,原始颗粒通过沿晶断裂不断细化,球磨36小时后,得到的Nd_2Fe_(14)B颗粒尺寸在600纳米以下,并且球磨粉体晶粒尺寸没有发生变化。在球磨24小时后,所得颗粒依然保持有4.9 kOe的矫顽力,具有良好的各向异性。基于自下而上的思想,本文以各向异性的HDDR-Nd_2Fe_(14)B粉末为硬磁性相,利用Fe(CO)5在一定温度下热分解的简便性和有效性,成功地制备出了纳米复合永磁材料。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软磁含量对复合磁粉的显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随着软磁含量的不断增加,纳米Fe颗粒逐步在硬磁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包覆层。软磁相包覆量为12 wt.%时,饱和磁化强度由原始粉体的141 emu/g上升到150.5 emu/g,剩磁也由原始粉体的131 emu/g增加到136 emu/g。通过测试计算得到Henkel-Plot曲线,结果表明软硬磁性相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换耦合作用。制备各向异性块体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另一种方法为热压热变形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本文将具有高矫顽力和富稀土相的快淬磁粉MQU-G和相组成为α-Fe、R2Fe14B的贫稀土双相快淬磁粉MQP-15-7相结合,采用热压热变形的方法制备各向异性永磁块体,探索了热压、热变形磁体的磁性能以及微观结构随两种粉体混合比例(MQU-G:MQP-15-7=X:(1-X))的变化。随着富稀土粉体的添加,磁体各向异性不断增强,磁能积从X=0时的7.6 MGOe上升到X=0.8时的21.6 MGOe.(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1)

周伟飞[7](2015)在《快淬NdFeB(Co,Nb,Ti,Zr,Cu,P)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d Fe B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是一种由软磁相和硬磁相复合而成的新型磁性材料。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和优化成分来进一步提高其磁性能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调整Nd Fe B系合金成分、优化熔体快淬工艺及采用后续退火处理的方法来制备具有优异磁性能的快淬带材。同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差式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洛伦兹透射显微镜(Lorentz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LTEM)等方法对带材的磁性能、微观结构和磁结构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传统Nd Fe B系成分的基础上复合添加不同种类的元素,研究其对快淬带材磁性能、晶化机制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Co的添加提高了材料的剩余磁化强度(Br),但是降低了矫顽力(Hc);Nb的添加明显提高了材料的Hc;Ti的添加促进了软磁相晶粒长大和材料Hc的提高;Zr的添加主要提高了合金的晶化温度(Tx);Cu的添加可以增多软磁相的形核质点,促进软磁相的先行析出和晶粒的长大;而P的添加也促进了软磁相的析出和晶粒的长大,并且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Br和最大磁能积((BH)max)。2.对不同合金成分的快淬非晶条带进行退火处理,研究添加元素对退火后条带磁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元素添加后,退火条带晶粒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耦合现象。其中,Co的添加降低了退火条带的Hc和饱和磁化强度(Bs);Zr和Nb的添加细化了晶粒;Ti的添加明显促进了软磁相晶粒的长大。3.为进一步研究退火对快淬条带的影响,本文选取不同结晶态的快淬条带进行不同工艺的热处理。结果发现,结晶条带退火后,磁性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恶化,而对非晶条带进行退火后得到的硬磁性能远低于通过控制转速直接快淬出的结晶条带。此外,磁场下退火极大的促进了软磁相的析出和晶粒的长大,同时却抑制了硬磁相的析出和长大,较无磁场退火进一步恶化了条带的磁性能。4.通过控制轮辊的转速来控制快淬速度,从而直接快淬出不同晶化态的快淬条带。同时,结合其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转速,最终得到最佳的快淬速度:20-30 m/s。通过对Fe81Nd10Co2Nb1B6合金快淬条带微观结构和磁结构的表征分析发现,在最佳快淬转速下制备的条带内部晶粒细小而均匀,晶粒大小在20 nm左右,这与理论模型要求的尺寸比较接近,而从有利于交换耦合作用的产生和磁性能的提高。此外,交换耦合作用导致条带内部产生大的闭合磁畴和涡旋态磁化结构,这对条带的硬磁性能的提高起到显着的影响作用。5.通过对Nd10Fe84B6和Nd7Fe90B3两组合金成分制备出来的快淬带材进行性能和结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Fe含量的增加和Nd、B含量的减少,快淬条带的磁性能和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硬磁性能的降低和软磁性能的提高。这表明,通过调整转速直接快淬的方法需配合一定的合金成分才能实现高性能磁性带材的制备。(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吕雪梅,刘亚凯[8](2014)在《液相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几种常用方法,主要介绍了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分别讨论了这些制备方法中影响纳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因素及其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网友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罗冬梅,周应龙,浦毅杰[9](2014)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双相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纳米纤维和基体之间应用无厚度指数型内聚力单元,建立纳米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损伤本构关系。利用MARC有限元分析纳米纤维与基体之间含界面损伤时,单一纳米纤维及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双相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受位移荷载作用时的应力-应变响应。结果表明:纳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损伤演化主要由内聚力单元的最大裂纹张开位移控制,与单一增强情况相比,纳米纤维与纳米颗粒的双相作用更有利于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内聚力模型能准确模拟纳米纤维与陶瓷基体之间的界面裂纹扩展,是研究纳米复合材料损伤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潘仲彬,刘进军,尹鸿运,潘晶,刘新才[10](2014)在《NdFeB基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NdFeB基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纳米复合双相材料的耦合机制和矫顽力机制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总结,包括晶粒交换耦合作用、成核理论、钉扎理论、成分关系理论、自钉扎理论、晶体内部缺陷钉扎作用、脱溶相对主相晶粒钉扎作用等相关理论,然后从元素替代、掺杂元素对双相复合材料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4年02期)

双相纳米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部分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作骨修复材料、支架材料或者药物缓释材料载体。但是,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性能较弱,常常会引发感染问题。本研究通过制备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双相沉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来改善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抗菌性能,并进一步提高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采取同时沉积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先沉积纳米银后沉积纳米氧化锌和先沉积纳米氧化锌后沉积纳米银叁种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基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同时沉积工艺只能得到羟基磷灰石-银纳米复合材料,其它两种工艺能够制备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随着锌源和银源比例逐渐增加,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图谱中纳米氧化锌的特征峰强度先增强后削弱;当比例为6:1时,纳米氧化锌特征峰的强度最高。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锻烧温度对羟基磷灰石-银-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银的沉积有一定影响,与450℃煅烧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750℃煅烧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底制备复合材料中纳米银的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也更窄;锌元素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中的掺杂对复合材料也有影响,可以有效促进纳米氧化锌在纳米HA表面的沉积,但是所得纳米氧化锌的粒径稍大。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表明,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同时沉积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可以同时促进银离子和锌离子的释放;将纳米银沉积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可以加快模拟体液中钙离子浓度的下降,将纳米氧化锌沉积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的效果正好相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相纳米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隋意,刘小鱼,孙晓华.陶瓷相纳米材料在激光熔覆材料中的作用及引入方法[J].稀土信息.2018

[2].薛娟.银、氧化锌双相沉积钙基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丁贺伟.M-Nd-Fe-B(M=Pr,Co,Dy,Tb)/Fe_7Co_3纳米双相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

[4].徐山雪.Nd_2Fe_(14)B/Fe_3B型纳米双相材料凝固组织及磁性能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7

[5].易娟.稀土掺杂四方相纳米晶LnVO_4-BiVO_4连续固溶体荧光材料发光性质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唐桂萍.Nd_2Fe_(14)B/Fe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及磁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周伟飞.快淬NdFeB(Co,Nb,Ti,Zr,Cu,P)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

[8].吕雪梅,刘亚凯.液相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J].网友世界.2014

[9].罗冬梅,周应龙,浦毅杰.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双相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损伤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

[10].潘仲彬,刘进军,尹鸿运,潘晶,刘新才.NdFeB基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研究进展[J].稀土.2014

标签:;  ;  ;  ;  

双相纳米材料论文-隋意,刘小鱼,孙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