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综述

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综述

贺霞(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从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争议是展开路径的不同:一是从心理学视角看传播;二是从传播学视角看心理。

【关键词】2004—2009年;传播心理学;研究综述

传播心理学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传播心理学研究大概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历史①,已经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教学上的普及,其间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和论文。从2004—2009年,我国学者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较之以往更加系统和全面。本文着重从最近五年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争议、研究学者及其代表著作、研究趋势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近五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争议

2008年1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首次工作会议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召开,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其中特别指出了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界定上。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可以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于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②因此,关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争议不休。

有研究者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概括讲就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的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③不难看出,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传播心理学,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心理,然后分析在这些研究领域中“需要心理学参与的都有哪些研究”。

传播心理学的另外一种研究角度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传播。有研究者将传播心理学研究问题先分为五类:媒介从业人员、受众、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研究方法。④然后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以上五类研究的影响。

以上两种视角的研究针对的都是大众传播,然而传播心理学的名称显然比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名称包含的内容要多。于是有学者在回顾了若干关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或问题的表述后,认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涉及人类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窄化,而应涉及包括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活动”。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可理解为对传播的心理学研究,还可理解为对传播与心理的关系研究。在前两类研究中,对传播的心理学研究显然在领域上大于对传播心理的研究,如再加上关系的研究,传播心理学的空间就会更广阔⑥。

二、近五年国内从事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

近五年,国内对于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其中,以刘京林、林之达、刘晓红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在传播心理学领域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专著。虽然有些著作出版时间较早,但仍不失为现在从事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学者提供方向与借鉴,所以在此有必要进行一一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京林教授的《大众传播心理学》,可以说是传播心理学领域的不老之作,年年都有修订版问世。这部著作提出: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传授者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该书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浙江大学方建移、章洁的《传媒心理学》,沿着纵向(心理学流派)和横向(传播主体心理)两条线索,对传播心理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释。书中对传播界重要问题如暴力和色情传媒的心理影响、传媒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传媒专题如新闻心理、广告心理、互联网心理也进行了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林之达教授的《传播心理学新探》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是一本在传播心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着重考察了受传者的心理,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传播的二级效果论),两个新发现(心理系统是人身上专门接收传播信息的接收器,也是传播信息的能量转换器;人类传播系统和人类心理系统是人类精神生产流水线上不可分离的两道工序)。

三、近五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研读传播心理学研究学者的著作后,不难发现近五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朝着以下三个趋势进行:

第一,开始了对传播心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心理学理论运用到传播学科中已不再是肤浅的、蜻蜓点水式的,而是有了一定的深度。社科院新闻所陈力丹教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心理观》从外部环境与传播心理、传播中的认同心理、传播中的心理障碍、传播中注意的形成、流言这5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心理观。中国传媒大学郭镇之教授的《传播学·受众研究·接受分析》一文则指出,大众传播的重点正在从信息的发布者向意义的产生者倾斜;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正在从外显的效果向内在的心理过程转移。这些观点给深入研究受众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开始了对传播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近五年,运用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方法,对传播者的心理素质、受众的接收心理进行量化分析的文章日渐增多。如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关于《电视观众收视行为和心理的研究》,中央电视台张令振的《电视对儿童侵犯性行为的影响》都作了量化分析。卜卫在《心理实验在传播研究中的作用》一文中,对同类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颇有见解的总结,“心理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某些因素,有效地测量和确定传播现象中的一些因果关系,以验证和发展传播学理论。”

第三,有了对建构传播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尝试。林之达教授的《关于学科资格确认的依据——以传播心理学为例》,以大量理论基础和事实论据阐述了确认传播心理学学科的必要性。它已经从自发的研究阶段进入了自觉的研究阶段,即使它在考察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上还很不深入,我们也可以使用这门学科的名称来讨论、切磋与这门学科有关的问题……”。

总之,随着传播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发展,“沿着二者的研究对象本来联系着的脉络去自然结合……”,作为新兴学科的传播心理学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京林:《刘京林自选集—新闻心理·传播心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3-18页。

[2]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6页

标签:;  ;  ;  

2004-2009年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