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规划论文-何纯夫,黄瓴

协作式规划论文-何纯夫,黄瓴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作式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资本,协作式规划,多方主体,社区更新

协作式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何纯夫,黄瓴[1](2017)在《基于文化资本的社区协作式规划研究——以重庆合川区草花街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经历了理性规划,倡导性规划和协作式规划的过程,但在中国社区规划中,仍存在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第二,沟通协商耗时过长。重庆市合川区草花街社区是重庆长江上游文化的发源地,但在社区改造中缺少足够的挖掘和保护。一方面低收入社区居民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渠道参与文化挖掘与社区更新的过程,利益诉求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规划师还只是技术力量的代表,缺少协调方法和沟通手段。本文在系统梳理了社区协作式规划理论基础上,以重庆市合川区草花街社区更新为例,运用了资产库搜集,半结构式访谈,多方参与讨论等研究方法。规划以文化资产为载体,探讨了草花街更新的规划流程,总结出"文化—协作式规划"的研究方法。规划从物质空间改造、文化资本挖掘、社区组织培育(公众生活重塑)等手段入手,并探索性的以"AAA方法"入手文化资本挖掘。以政府为主导的辩论(argumentation)法,以规划师为主导的分析(analysis)法和以居民为主导的评定(assessment)法共同作为社区协作式规划的方法反馈,为草花街更新和重庆社区规划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7-11-18)

秦波,朱巍[2](2017)在《协作式规划的实施路径探讨——以某市产业园规划修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的兴盛、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使我们所处环境更加多变,面临问题更为复杂。城市规划的思潮亦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发达国家规划理论界普遍相信:传统强调工具理性、蓝图导向的规划范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而以"沟通"与"协作"为载体,强调决策过程中各种力量"形成共识"的协作式规划则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范式~([1])。但目前为止,我国既有文献中将协作式规划理论运用于规划实践的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对具体实施路径的探讨更是寥寥。本文以南方某市产(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7年10期)

袁媛,蒋珊红,刘菁[3](2016)在《国外沟通和协作式规划近15年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民意识崛起,规划方法的转变亟需理论指导。简述沟通—协作式规划的理论要点,从文献时间分布、代表人物和文章、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内容五个方面切入,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14年间关于沟通式规划、协作式规划共324篇论文,利用CitespaceⅢ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从"政府放权"、"公众参与"、"伙伴关系"、"制度设计"、"协作方法"、"规划评价"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主要内容,以期能为我国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转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4](2016)在《深入推进协作式规划,中规院助力“中关村大街形象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3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建设办公室及北京中关村大街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关村大街形象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发布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召开。原中规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与北规院副总规划师石晓(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通讯》期刊2016年16期)

陈思如[5](2016)在《连州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协作式规划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街区,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飞速更迭,让城市的历史风貌延续岌岌可危。一方面,传统的保护理论与指导方法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元复杂的参与主体,利益各方博弈难以平衡,使得历史街区开发管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不足,造成规划成果与管理、实施之间严重脱节。城市的多样性也要求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在决策过程中能听取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让公众实质性地参与到保护中来。基于交流理性的协作式规划理论,将规划视为一个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从规划依始,受规划影响者就开始介入并和各利益方之间平等对话,这个交流过程的意见反馈直接影响到最终规划编制的制定。其通过多元的渠道、平台和叁方来达到协作多方交流讨论,实现复杂的利益各方共同探讨和制定最终的方案,沟通交流贯穿始终。,因此,其能很好地够适应未来多元化主体参与和复杂利益博弈的背景,从而解决物质空间问题转向解决社会空间问题,让规划更开放、可视化和通俗易懂,法制与民主等,促进规划师的角色转变,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协作式理论思想融入历史街区的保护中,以期探索有关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发现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正在横向扩充,由静态转向动态,多元的观察视角,政府的职能下放,公众参与的加重,都预示着有关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是一种多元共生的发展和动态可持续的保护过程,这一趋势也为协作式规划思想的融入提供了支撑。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参加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连州市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后文皆简称为“中山南项目”)项目实践,分析了其利用协作式规划理论的思想,通过协作公众、政府、参与竞赛院校、摄影策展方、建筑专家和规划专家等主要六方代表,制定帮助政府资金回收的空间方案,设定9大类和21个重点项目作为政府推动实施的“抓手”,分区进行风貌控制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几大手法来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改造模式和“整体规划,片区推进,分步实施,环改先行,文化引领”的改造思路,制定了“保存肌理,维护氛围;重点打造,渐进更新;交通微循环,公共空间最大化;维传统风貌,保时代特征”的设计策略,以此部署具体的开发时序和步骤来实现规划的可生长性。实践发现:基于交流理性的协作式规划理论思想在历史街区保护的运用中,应对未来多元主体参与、利益失衡的复杂背景时表现出良好的长远优势,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规划师理解和满足各方人群的需求,进而促进规划师的角色转变,也能有效地实现各方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探讨。通过实践,得出协作式规划的经验启示:访谈对话--达成共识、集思广益--决策论证、生态生长--分期开发、多元共生--分区控制。但与此同时,由于该理论需要由不同行为主体共同建立发展目标似乎显得过于理想化,在某些领域达成共识难度极大,西方协作式规划理论中的关于过程和结果的两套反馈调节体系在国内的发展也尚未深入。因此,规划过程中对话和达成共识的要求将延长规划编制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降低了决策者普遍注重的效率。而国内的形势是规划项目数量大、时间短、变化快的情况较多,也限制了协作式规划的实施。基于此,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存量规划的到来,未来在城乡更新领域将有更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更深一层次地研究协作式规划的应用和实施,继续拓展有关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实践及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顺,包存宽,何佳[6](2015)在《推进协作式城市规划环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战略环评研究(SEA)在国内发展已有二十年历程。学界对SEA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对SEA实证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持续增多,战略环境评价模式的研究也出现并有了一定发展,复旦大学教授包存宽、同济大学教授陆雍森等基于交流理性提出了协作式SEA,超越了技术理性的局限,将评价理解为一系列平等、公开对话和学习的过程,通过相关利益各方的平等对话和协商达成共识。(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期刊2015年Z4期)

张文宇,郭士永,郭伟志[7](2014)在《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式规划有利于解决在土地整治中方案难落实、村民参与不积极、利益关系不清等难题。本文从协作式规划理论及概念入手,分析其主要思想及其优势与不足,在借鉴西方规划编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规划编制的实践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协作式规划编制过程,最后总结土地整治项目中协作式规划编制的几点成功经验。(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4年15期)

袁媛,陈金城[8](2013)在《协作式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西方"协作式规划"理论,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外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研究前沿。然后,笔者以广州市同德街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运用虚拟民族志和半结构式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同德街控规优化过程的多方规划参与主体的协作机制展开研究,总结"同德围模式"的特点。研究认为,协作式规划已经能够在国内控规层面成功实践,特征是:"民意基础和舆论驱动力"、"决策者能放权"、"民间机构深得多方参与主体认可和支持"。协作式规划具有长远优势,能够适应未来多元主体参与、利益博弈复杂的背景,也能够有效的减少规划调整的成本,探讨协作式规划在控规层面的运用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期刊2013-11-16)

王婷,余丹丹[9](2012)在《边缘社区更新的协作式规划路径——中国“城中村”改造与法国“ZUS”复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法国都存在由于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形成的城市边缘社区—中国的"城中村"和法国的"ZUS",针对这些边缘社区面临的相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两国都对这些边缘社区进行了改造。借鉴法国在"ZUS"改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中国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应遵循协作式更新规划路径,即多元主体参与规划过程、界定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从解决物质空间问题转向解决社会空间问题、使更新规划法制化与民主化等,以达到缩小"城中村"与城市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融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2年02期)

刘刚,王兰[10](2009)在《协作式规划评价指标及芝加哥大都市区框架规划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的协作式规划模型的核心原则;并比较其与强调系统的理性模型在规划师的作用和规划过程的不同。文章同时介绍了印尼斯(Judith E. Innes)所提出的协作式规划模型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其评价体系强调在碎片化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的价值体系下,规划师如何通过规划过程建立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共识,编制规划方案和进行规划决策。结合芝加哥大都市区框架规划,这一协作式规划模型在规划实践中应用的典型案例,文章运用印尼斯的标准体系对该区域性规划进行评述。最后作者将分析协作式规划在中国规划实践中可能的应用,以及该评价体系对更广泛的规划项目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09年06期)

协作式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的兴盛、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使我们所处环境更加多变,面临问题更为复杂。城市规划的思潮亦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发达国家规划理论界普遍相信:传统强调工具理性、蓝图导向的规划范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而以"沟通"与"协作"为载体,强调决策过程中各种力量"形成共识"的协作式规划则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范式~([1])。但目前为止,我国既有文献中将协作式规划理论运用于规划实践的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对具体实施路径的探讨更是寥寥。本文以南方某市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作式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1].何纯夫,黄瓴.基于文化资本的社区协作式规划研究——以重庆合川区草花街更新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7

[2].秦波,朱巍.协作式规划的实施路径探讨——以某市产业园规划修编为例[J].城市规划.2017

[3].袁媛,蒋珊红,刘菁.国外沟通和协作式规划近15年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6

[4]..深入推进协作式规划,中规院助力“中关村大街形象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J].城市规划通讯.2016

[5].陈思如.连州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协作式规划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

[6].王顺,包存宽,何佳.推进协作式城市规划环评[J].环境经济.2015

[7].张文宇,郭士永,郭伟志.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8].袁媛,陈金城.协作式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3

[9].王婷,余丹丹.边缘社区更新的协作式规划路径——中国“城中村”改造与法国“ZUS”复兴比较研究[J].规划师.2012

[10].刘刚,王兰.协作式规划评价指标及芝加哥大都市区框架规划评析[J].国际城市规划.2009

标签:;  ;  ;  ;  

协作式规划论文-何纯夫,黄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