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土电阻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表面电阻率,无损检测法,养护效果
混凝土电阻率论文文献综述
熊云睿,宁晓骏,董福民,田野,周操[1](2019)在《电阻率法评价混凝土养护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主体的主要材料,工程质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混凝土质量,而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与后期的养护息息相关。本文提出表面电阻率法无损检测,通过测定不同养护方式下C30、C40和C50叁种强度的混凝土的表面电阻率,获取大量电阻率数据,作为评价混凝土养护效果的标准。结果显示:混凝土的表面电阻率与混凝土的养护方式以及混凝土的含水率有关系,含水率越高,混凝土的表面电阻率越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10期)
任申瑞,张楠楠,杨毅,黄芳,鲁刘磊[2](2019)在《基于电阻率法的硫铝酸盐水泥泡沫混凝土凝结时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阻率法测定了硫铝酸盐水泥净浆与泡沫混凝土的电阻率-时间特征曲线,探究了曲线中特征点与初凝时间的关系,提出了泡沫混凝土初凝时间的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净浆的电阻率特征曲线能间接反映其水化进程,净浆电阻率特征曲线可划分为潜伏期、凝结期、硬化期,其潜伏期与凝结期的拐点与其初凝时间点存在线性相关;泡沫混凝土电阻率特征曲线可划分为稳泡期、潜伏期、凝结期、硬化期,其初凝时间点为电阻率特征曲线中潜伏期与凝结期的拐点。电阻率法可用于测定泡沫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测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10期)
姚蒙[3](2019)在《基于电阻率法控制灌注桩混凝土超灌量的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桩基已经成为高层建筑、重型工业厂房、桥梁等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形式,在所有的桩基类型中,灌注桩的应用最为普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灌注桩的桩径和桩长不断地加大,单桩承载力越来越高。但由于灌注桩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混凝土浇筑量无法有效控制,所以混凝土超灌量控制成为成本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了能有效控制混凝土超灌量,并实时监测灌注过程的无损检测方法——电阻率法,通过建立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模型试验,自制了模型实验装置和测试系统,运用电阻率法利用混凝土与泥浆等其他不同介质的电阻率差异,对混凝土灌注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在灌注桩桩顶标高部分安装测试探头,测得桩顶标高界面物质的电阻率,以此来判断其是否为混凝土,并记录灌注桩灌注过程,进而控制混凝土的超灌量。主要研究结果有:1、通过电阻率法对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过程的记录对比,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过程电阻率变化特点的相似性,验证了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并通过模型试验对现场试验混凝土灌注过程进行了还原。2、分析了不同介质下混凝土模拟灌注过程中介质一稳定阶段、介质一与混凝土过渡阶段、混凝土稳定阶段的电阻率变化规律,对灌注桩桩顶标高的电阻率变化进行了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出在灌注过程的介质一稳定阶段电阻率变化符合线性规律,混凝土稳定阶段也符合线性规律,而在介质一为空气的灌注模拟试验中介质混合阶段电阻率直接急速下降,而在介质一为自来水时的灌注模拟试验中介质混合阶段电阻率呈阶梯式地下降。3、通过研究在不同介质下模拟试验灌注桩桩顶标高电阻率变化趋势,介质为空气时对应的是干灌桩,介质为自来水对应的是水下灌注桩,根据电阻率变化特点来指导工程现场的灌注过程,以此有效地控制灌注桩混凝土超灌量。4、通过上述试验验证了运用电阻率法来控制混凝土超灌量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4-02)
蒋何斌,陈建康[4](2018)在《碳纤维混凝土失水量—电阻率关联关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已逐步成为检测混凝土结构变形以及损伤破坏有效传感设备的基本材料,然而在某些严酷腐蚀环境下由于水分的侵入会使此类传感设备对建筑物的状态监测产生较大的干扰。因此,本文围绕碳纤维混凝土失水量和电阻率的关系展开了部分实验研究。首先,得到了不同碳纤维体积分数下混凝土静态初始电阻率的变化,发现两者近似满足指数型关系。随后,采用梯度加热和梯度冷却法,分别得到了两类(高、低)碳纤维混凝土所对应的电阻率-失水量关系曲线。最后,我们采用原位标记法以及ESEM环境扫描电镜细观实验对试样再次观察分析。证实了二次攀爬现象主要是由损伤和热激活导致的内部潜在水分大量流失,离子导电能力削弱而引起的电阻率快速上升。此外,ESEM图像也表明混凝土内部碳纤维能较好的分散开,且只有小部分区域存在团聚现象,本文所用试样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桑源,杨英姿[5](2018)在《基于电阻率的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阻率法检测混凝土的早期受冻损伤,研究了环境温度,水灰比、外加剂、矿物掺合料对立即受冻和预养后受冻混凝土电阻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受冻时电阻率随龄期的变化符合四参数Logistic函数方程,根据电阻率斜率的发展可将混凝土的早期受冻分为叁个阶段-温降及冰晶形成阶段、冰晶快速生长阶段以及结冰稳定阶段。受冻过程中电阻率的最大值与负温混凝土转入正温养护后的强度发展以及强度损失均满足幂函数关系,电阻率可以表征负温混凝土的受冻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8-11)
徐宗南[6](2018)在《混凝土电阻率监测和基于电阻率的混凝土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率是混凝土的重要特性,它代表了混凝土某个截面单位长度抵抗电流流过的能力,侧面反映了混凝土微观结构,表征了孔结构迂曲度和数量以及水饱和度。在钢筋锈蚀过程的各阶段,电阻率是重要参数之一,可以提供有关钢筋腐蚀的信息。电阻率与渗透性紧密相关,而渗透性又和耐久性紧密相关,因此电阻率在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混凝土电阻率,可用来表征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通过监测混凝土电阻率的变化可以间接推知混凝土的内部变化。电阻率测试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经济和非破坏性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表征混凝土的其他性能。目前的电阻率测试方法主要是测试凝结硬化以后的混凝土,本文设计的内嵌式电阻率监测传感器,由PVC塑料基座和石墨粉碳纤维改性砂浆组成,具有与混凝土基体相容性好、寿命长等优点,可以从混凝土开始浇筑的时刻开始监测整个生命周期内电阻率随时间的发展变化。本文根据Wenner四电极原理,设计一种混凝土电阻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混凝土电阻率的变化。解释电学理论基础Wenner四电极原理,推导电阻率计算公式。给出四电极传感器的设计,总结出目前较为完善的传感器制作过程。优选出电阻率最小的配比用于制作电极,对制作好的传感器,测试并验证其电极的电阻。改进电阻率测试方法,同时用无电极电阻率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其他测试技术对照,确定最终的测试方法和算法。研究电极形式、电极间距、试件厚度对电阻率测试的影响,确定后续研究采用的电极间距、试件厚度和电极形式等实验参数。测试试件的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氯离子扩散系数等性能指标,将电阻率与上述性能指标关联起来,提出相应的定量化的数学模型。优选出电阻率最小的配比M212制作电极,最终电极电阻约为几十到一百欧姆,比理论值稍大,各电极电阻值相差较小。最终的测试方法采用50Hz交流方波的信号,每个半周期采集16个数据。证明了螺栓突出与不突出两种形式的电极测试效果相同,确定了后续研究采用普通形式的电极,采用电极间距38mm,试件厚度70mm。获得了用电阻率表征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数学模型。证明了电阻率和强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规律,但二者基于28天龄期的相对值有近似的线性关系。获得了电阻率关于龄期的发展规律,可用双曲线方程或变换形式的线性方程描述。获得了用电阻率表征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指数规律,如果用电阻率倒数电导率来表示,电导率与氯离子扩散系数近似成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尤创[7](2018)在《高电阻率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混凝土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工程材料,高电阻率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一些材料以提高其绝缘性能,其广泛应用于地铁、电力工程。由于高电阻率混凝土密实性好、具有电阻率大的特性,因此能够有效减缓地铁工程中杂散电流引起的钢筋锈蚀问题。同时其应用于电力工程也能解决工程中的“跨步触电”现象,故高电阻率混凝土在未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P.0 42.5级水泥为基体材料,探讨水灰比、水泥用量、沸石粉、粉煤灰、硅灰、聚丙烯纤维等因素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沸石粉、粉煤灰、硅灰、聚丙烯纤维对电阻率均有提升作用且提升效果按硅灰、粉煤灰、沸石粉、聚丙烯纤维依次递减。其中以15wt%硅灰取代水泥,混凝土电阻率可以达到普通混凝土的3.67倍。在水泥用量、掺合料种类一定的条件下,设计正交试验,以28d混凝土电阻率作为性能参考指标,选取较优的配合比并进行优化处理,确定制备高电阻率混凝土最优配合比。采用XRD、SEM测试手段对混凝土的成分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按照试验最优配合比制备的混凝土,其28d电阻率为550Ω.m、抗压强度为54.7MPa。混凝土内部相互连通的孔隙较少,微观结构较为密实,对应的水化产物主要有水化硅酸钙凝胶、钙矾石、氢氧化钙。同时对高电阻率混凝土放射性、氯离子含量、耐候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高电阻率混凝土内照射、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15、0.23,均满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标准技术要求规定的数值(IRa≤0.9、Ir≤0.9);对应氯离子含量为0.018590%符合GB/T50010-2010、GB/T50476-2008氯离子含量要求;经过模拟自然环境作用后,对应混凝土抗压强度为55.2MPa。(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3)
桑源[8](2018)在《基于电阻率法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施工的混凝土易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发生早期受冻,导致材料结构的损伤。直接暴露在负温环境中的表层混凝土受冻最快,而大体积工程内部的混凝土则会由于水化放热而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正温而免受冻害。早期受冻造成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或停滞、结构疏松及不均匀性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对工程造成极大隐患。本课题提出了负温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的无损检测方法——电阻率法,利用混凝土正常水化硬化与结冰时电阻率的差异,可以方便快捷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结构发展及结冰过程。考虑寒冷气候条件下表层混凝土受冻和内部混凝土受冻的差异,本文采用立即受冻和预养受冻两种养护制度,研究温度、水灰比、外加剂以及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受冻时的电阻率影响,分析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混凝土受冻时电阻率——龄期关系符合四参数Logistic函数方程,依据电阻率随龄期的演变规律可将混凝土的早期受冻分为叁个阶段—降温及冰晶形成阶段,冰晶快速生长阶段以及结冰稳定阶段,负温养护温度越低,混凝土受冻越快,预养护可以降低混凝土受冻后的结冰量从而降低电阻率。当负温养护温度不同时,立即受冻的混凝土负温温度越低,混凝土结冰越快,预养时间的延长可以降低混凝土受冻后的电阻率,但是预养8h之后延长预养时间对提高混凝土受冻作用不大。立即受冻的混凝土,水灰比的增大会导致冻结后的电阻率增大,但是预养受冻时,较低水灰比的试件受冻后电阻率差别不大。外加剂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取决于外加剂的种类,防冻剂可以显着降低立即受冻混凝土结冰后的电阻率,早强剂对立即受冻的混凝土电阻率没有影响。预养受冻时,过长的预养时间对其受冻时的电阻率变化无明显影响。粉煤灰和矿渣会加大混凝土立即受冻后的电阻率而大掺量的硅灰将会降低混凝土受冻后的电阻率,预养时间不足时,被矿物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的混凝土抵抗受冻的能力不如空白组。本文总结出混凝土受冻后最大电阻率和强度以及强度损失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混凝土的ρ∞在小于某个值的范围内变化时,其对混凝土转入正温后的抗压强度和抗压强度损失率影响较大,而当ρ∞增大到一定程度,ρ∞的增长对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李斌[9](2018)在《基于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养护是指为水泥水化凝结硬化所提供的适当温湿度条件。养护不到位会影响水泥水化程度,混凝土收缩、抗碳化、抗渗透、抗冻融循环等耐久性能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水化的正常进行和补充蒸发减少的水分,最终达到降低毛细管孔隙率,抑制干燥收缩,提高耐久性的目的,混凝土早期养护过程中充分的湿度控制不容忽视。随着混凝土质量和性能要求的提高,混凝土表层质量和性能的发展速度快于混凝土养护效果评价方法的发展速度。现有混凝土早期湿养护好坏评价方法虽然各有优势,但在对养护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如测试过程需对试件进行破坏、操作复杂、测试精度较低和试验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对混凝土含水率的改变较为敏感,本课题提出基于不同养护方式下对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因素影响试验研究,该研究可为表面电阻率用于实际工程中检测混凝土湿养护提出建议,并为表面电阻率发展成为评价混凝土养护效果的一种方法奠定基础。除养护方式外,原材料、矿物外掺料、混凝土表层温度变化、强度等级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混凝土表面电阻率,为排除影响因素之间的干扰,本课题分别就原材料、矿物外掺料、混凝土表层温度变化、养护方式等方面对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改变细骨料种类,改变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改变混凝土表层温度等对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影响不大;同一种养护方式下,同一龄期,混凝土表面电阻率随强度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对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影响最为显着的是养护方式的改变;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表面电阻率随养护龄期增长呈现不同趋势的增长,潮湿养护良好的混凝土试件表面电阻率随龄期变化增长较为平缓,湿养护不充分以及干燥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试件在养护过程中,其表面电阻率一直呈现较大趋势增长。为了分析应用表面电阻率检测混凝土早期湿养护的可操作性,本文选出洒水7d后自然干燥养护及洒水14d后自然干燥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表面电阻率随龄期变化曲线为参考若测得混凝土在28d养护龄期内的表面电阻率随龄期变化规律与该曲线类似,则表明混凝土早期湿养护充分。(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魏建强[10](2018)在《硅灰对碳纤维混凝土强度及电阻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碳纤维混凝土中加入硅灰,研究了硅灰对碳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强度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硅灰对碳纤维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碳纤维混凝土相对素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了5.9%,抗折强度提高了25.8%,劈裂强度增加了了21.1%;加入硅灰后,碳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强度都有所增加;10%硅灰掺量时,抗压强度增加了39%,抗折强度提高了40.6%,劈裂强度提高了34.3%。加入硅灰后碳纤维混凝土电阻率也明显降低,3 d时两者电阻率降低了8.6Ω,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值越来越小。说明硅灰对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率也有明显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加入硅灰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混凝土电阻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电阻率法测定了硫铝酸盐水泥净浆与泡沫混凝土的电阻率-时间特征曲线,探究了曲线中特征点与初凝时间的关系,提出了泡沫混凝土初凝时间的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净浆的电阻率特征曲线能间接反映其水化进程,净浆电阻率特征曲线可划分为潜伏期、凝结期、硬化期,其潜伏期与凝结期的拐点与其初凝时间点存在线性相关;泡沫混凝土电阻率特征曲线可划分为稳泡期、潜伏期、凝结期、硬化期,其初凝时间点为电阻率特征曲线中潜伏期与凝结期的拐点。电阻率法可用于测定泡沫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测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土电阻率论文参考文献
[1].熊云睿,宁晓骏,董福民,田野,周操.电阻率法评价混凝土养护效果试验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任申瑞,张楠楠,杨毅,黄芳,鲁刘磊.基于电阻率法的硫铝酸盐水泥泡沫混凝土凝结时间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3].姚蒙.基于电阻率法控制灌注桩混凝土超灌量的模型试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9
[4].蒋何斌,陈建康.碳纤维混凝土失水量—电阻率关联关系的实验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5].桑源,杨英姿.基于电阻率的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评价研究[C].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徐宗南.混凝土电阻率监测和基于电阻率的混凝土性能表征[D].深圳大学.2018
[7].尤创.高电阻率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8].桑源.基于电阻率法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刘李斌.基于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表面电阻率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10].魏建强.硅灰对碳纤维混凝土强度及电阻率影响研究[J].当代化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