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角膜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程新梁,张元钧,陈辉[1](2010)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兔角膜愈合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2010年08期)
李琛[2](2010)在《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兔角膜病理影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对兔角膜病理影响的对比研究。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取32只兔的右眼行Epi—LASIK并去除角膜上皮瓣, 32只左眼行PRK,另外取2只兔(4只未手术眼)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h、1d、3 d、5 d、7 d、14d、1m、3m时间段取角膜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角膜前基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染色PCNA观察角膜切削缘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Ki-67观察中央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α-SMA观察中央角膜基质细胞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计数和半定量分析,从haze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RK和Epi-LASIK术后角膜前基质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在术后1d达到最低,术后各时间段PRK组比Epi-LASIK组前基质细胞数更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两手术组PCNA阳性细胞较空白对照组均有较高表达,术后3d增至最高,1m时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d、3 d、5 d、7 d、14dPRK组比Epi-LASIK组PCNA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h时Ki-67阳性细胞开始在前基质浅层有表达,至术后3d增至最高,1m时基本恢复正常,术后4h、1d、3 d、5 d、7 d、14dPRK组比Epi-LASIK组Ki-67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5d时α-SMA阳性细胞开始在前基质浅层有较高表达,至术后1m时Ki-67阳性细胞数增至最高,术后5 d、7 d、14d、1m、3m PRK组比Epi-LASIK组α-SMA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PRK和Epi-LASIK术后,7d之内Epi-LASIK组细胞之间结合更紧密,1m、3m时基质内胶原纤维排列更整齐。结论:1.、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角膜上皮损伤、增殖反应。2、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角膜基质细胞的损伤、增殖反应。3、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的潜能。4、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发生haze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5-01)
夏丽坤,周晶,高殿文,薛龙全,杜长虹[3](2008)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对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对接受Epi-LASIK或L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各36眼),采用WASCA Analyer波阵面像差仪检测术前、术后1,2wk,1,3,6mo时眼的各高阶像差值,应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眼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且术后1,2wk时增加最多,而后随术后时间推移总高阶像差和球差逐渐减少,至术后3mo时基本稳定,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1mo开始,Epi-LASIK组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明显小于LASIK组(P<0.05);两组术后眼的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但增加幅度没有球差增加的幅度大且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后眼的高阶像差比术前增加,球差增加较为明显;Epi-LASIK在避免术后高阶像差增加方面较LASIK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陈冲达,周行涛,戴锦晖,褚仁远,胡敏[4](2006)在《微型角膜刀法与乙醇浸润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角膜基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乙醇浸润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8只(96只眼)随机一只眼行 Epi-LASIK,另一只眼行 LASEK,余2只(4只眼)未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组。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UTP 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Ki-67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角膜组织α-SMA 蛋白来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情况,进行计数与半定量分析,对 haze 形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Epi-LASIK 与 LASEK 术后角膜基质中均有较多的 TUNEL 阳性细胞出现,在术后24h 达最高峰,LASEK 术后1周内细胞凋亡情况较 Epi-LASIK 明显(t=3.63、7.80、4.34、2.95,均P<0.01)。术后1周基质 Ki-67阳性细胞表达增高,72h 时达高峰,两组在1周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85、5.09、5.59,均 P<0.01)。α-SMA 阳性细胞在术后1周明显出现,3个月时仍有较高表达,在术后1个月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α-SMA 蛋白表达量的情况与α-SMA 阳性细胞数变化一致,均提示 LASEK 术后增高的情况较 Epi-LASIK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7.19、6.73,均 P<0.01)。结论 Epi-LASIK 较 LASEK 有着更少的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更弱的增殖以及向肌成纤维母细胞的转化,提示 Epi-LASIK 较 LASEK 有着更轻的 haze 反应几率。(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杂志》期刊2006年09期)
易虹,张鸣,鲁齐,葛卫周[5](2006)在《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磨镶术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 Epi-Lasik 手术技巧的掌握及该手术价值的理解。方法应用 KM-5000D 旋转式 Epi-Lasik 刀具,谨慎在近视患者100例(198眼)完成 Epi-Lasik 手术,术后戴 Acuvue 接触镜5d。观察术后1、2、5d 及2wk 角膜上皮瓣情况及术后1、2、3个月的视力和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结果除2眼上皮瓣游离,2眼上皮深及角膜基质层外,其余194眼上皮瓣制作良好。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上皮瓣水肿,舒适度基本如 LASIK。术后第5天取接触镜,上皮面光滑有不规则灰白样变者36眼占18.18%。术后2wk 接近或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8眼,占75%,0.5级 Haze 64眼,占32.32%,1级 Haze 32眼,占11.11%,无2级 Haze。术后3个月,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94眼,占98.21%。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行者134眼,占67.86%;0.5级 Haze 5眼,占2.52%,1级 Haze 3眼,占1.78%,无2级 Haze。结论 Epi-Lasik 掌握不难,成像质量高,疗效满意,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手术。(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170~171)(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对兔角膜病理影响的对比研究。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取32只兔的右眼行Epi—LASIK并去除角膜上皮瓣, 32只左眼行PRK,另外取2只兔(4只未手术眼)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h、1d、3 d、5 d、7 d、14d、1m、3m时间段取角膜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角膜前基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染色PCNA观察角膜切削缘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Ki-67观察中央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α-SMA观察中央角膜基质细胞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计数和半定量分析,从haze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RK和Epi-LASIK术后角膜前基质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在术后1d达到最低,术后各时间段PRK组比Epi-LASIK组前基质细胞数更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两手术组PCNA阳性细胞较空白对照组均有较高表达,术后3d增至最高,1m时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d、3 d、5 d、7 d、14dPRK组比Epi-LASIK组PCNA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h时Ki-67阳性细胞开始在前基质浅层有表达,至术后3d增至最高,1m时基本恢复正常,术后4h、1d、3 d、5 d、7 d、14dPRK组比Epi-LASIK组Ki-67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5d时α-SMA阳性细胞开始在前基质浅层有较高表达,至术后1m时Ki-67阳性细胞数增至最高,术后5 d、7 d、14d、1m、3m PRK组比Epi-LASIK组α-SMA阳性细胞数更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PRK和Epi-LASIK术后,7d之内Epi-LASIK组细胞之间结合更紧密,1m、3m时基质内胶原纤维排列更整齐。结论:1.、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角膜上皮损伤、增殖反应。2、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角膜基质细胞的损伤、增殖反应。3、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的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的潜能。4、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低发生haze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程新梁,张元钧,陈辉.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兔角膜愈合的实验研究[J].眼科研究.2010
[2].李琛.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兔角膜病理影响的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0
[3].夏丽坤,周晶,高殿文,薛龙全,杜长虹.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08
[4].陈冲达,周行涛,戴锦晖,褚仁远,胡敏.微型角膜刀法与乙醇浸润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角膜基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6
[5].易虹,张鸣,鲁齐,葛卫周.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磨镶术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