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陆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别形象,广告文化,价值转向
大陆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闫烁,裴华秀,卢佳华[1](2019)在《近十年中国大陆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广告的内容受到整体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其本身也承担着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的职责。本文根据"涉入强度与产品类型的购买决策模型"选取了中国大陆四种商品的代表性品牌近十年来的广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构建的性别形象及其变迁进行分析,通过广告中男女性别形象建构的变化窥探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趋势,进而为未来广告发展寻觅一种合理的路径和转向。(本文来源于《广告大观(理论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莉[2](2019)在《2014年以来大陆犯罪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4年的《白日焰火》一片以来,大陆犯罪片呈现出新的创作模式,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是其最大的特色以及成功的要素,人性的挖掘则是其一贯主题,人物的吸引力提到了与叙事并肩的高度。犯罪片作为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类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面向市场时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对《白日焰火》《心迷宫》《暴雪将至》《爆裂无声》四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总结了叁种类型的女性:被利用的女性、贤妻良母式女性以及被污名化的女性。这叁类型女性中,一方面,有着电影中对女性的传统表达,另一方面,女性人物的反抗,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独立的女性意识的生长。这些影片在保持其深刻的人性挖掘主题不变的基础上,呼唤着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形象的继续书写,也呼唤着更丰富的女性形象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9期)
仇莉莉,石瑀[3](2019)在《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形象选编研究——以苏教版和翰林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形象是影响学生学识和品德的重要外在因素,教师以自身的形象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教科书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本文考察了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师形象的选编,并得出小学语文教科书编纂教师形象的经验和启示:教师形象的编纂要有生活化与个性化意蕴;教师形象的编撰要有文化与道德意蕴;教师形象的编撰要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和启迪。(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邓玲[4](2019)在《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电视剧“大女主”形象塑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以来,“大女主”一词成为电视剧行业的热点,“大女主”电视剧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大女主”及“大女主”电视剧做出严格、系统的定义,对“大女主”这种特殊的电视剧文化现象的研究也较少,更缺乏对其核心——“大女主”形象塑造的研究。21世纪以来,塑造“大女主”形象的大陆电视剧可以追溯至2000年的《大明宫词》。近年来,大陆“大女主”电视剧题材、形象类型、性格特征以及塑造方式等逐渐丰富,“大女主”形象塑造已成为东西方电视剧女性角色发展的共同潮流。大陆电视剧所塑造的“大女主”形象敢于与男权抗争,维护自身的利益,依靠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保持独立,挣脱了男性“附庸物”的枷锁。她们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改变了行动听从者的被动地位,掌握主动权,成为行动的决策者。她们具有果敢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扭转了既往电视剧中女性形象普遍存在的软弱性格,强调自身的理想与抱负,掌握话语权。通过性格塑造,大陆电视剧增加了“大女主”形象的艺术魅力和作品的吸引力。大陆电视剧运用多种塑造方式及技巧,力求塑造出生动、立体、典型的“大女主”形象,一是使“大女主”处于冲突的漩涡之中,令“大女主”成为推动矛盾产生、发展和解决的中心人物;二是将“大女主”置于多维人物关系的支配地位,尤其在与男性的关系中,女性占据主动地位,令“大女主”成为人物关系中的强势一方,以加强“大女主”性格的刻画。“大女主”形象塑造在国内外皆获得热烈的反响,尤其2018年我国大陆“大女主”电视剧收视和社会评价都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主要可以归因于电视剧观众观看心理的转变、电视剧创新的需求以及电视剧市场的影响的改变叁方面。“大女主”形象塑造的兴起既是对观众审美变化的回应,也是对裹足不前的电视剧创作的突破,更是对市场环境的呼应,这些因素致使“大女主”形象塑造风靡一时。因此,大陆电视剧塑造“大女主”形象具有一定的价值,一是突破了既往电视剧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将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为电视剧的主要焦点;二是丰富了女性形象性格塑造的类型,使女性形象更为丰满。然而,“大女主”形象塑造也有一定的局限,一是模式化创作引发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二是过度娱乐化导致文化内涵浅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胡乃月[5](2019)在《大陆都市剧中“男闺蜜”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女性形象研究成为显学相反,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太好。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影视市场一片火热,为迎合女性受众的需求,男性形象不断更新发展。至此,新形象的出现和审美的变迁,让有关影视剧中的男性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点,以大陆都市剧中的“男闺蜜”这一全新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社会性别、消费主义与后现代相关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对其进行深挖,以期把握“男闺蜜”诞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动因,揭露其身后的文化密码。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划分为叁章。绪论部分概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论背景,重点厘定了“男闺蜜”的概念,划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准确范围,明确了论文思路。第一章从历时性角度对大陆都市剧男性形象的发展轨迹做纵向梳理,指出男性形象由“阳刚大男人”向“贴心小男人”的转变,进而引出本文讨论的对象“男闺蜜”。随后从共时性角度,将“男闺蜜”与同时期的“暖男”“霸道总裁”形象进行对比,指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得到“男闺蜜”的特殊之处,为下文进一步探讨做足准备。第二章从符号学角度对“男闺蜜”这一形象进行探析,挖掘这一非语言符号系统背后的文化内涵。第叁章则在前文的基础上,将“男闺蜜”这一形象置于社会语境中,从两性关系、消费主义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其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结语部分指出“男闺蜜”这一形象仍是一种对男性的神化,一种对父权制的强化,强调都市剧中的男性形象应摆脱沦为男性霸权代言人的境地,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更新。(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宋贺扬[6](2019)在《大陆游客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来源,大陆游客这一主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举足轻重。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海外媒体对大陆游客的报道并不尽然都是对其客观、真实和全面的反映,而是存在着单一、片面和刻板化的报道模式和报道框架,没有反映出大陆游客的全貌。媒介建构的大陆游客形象是否与大陆游客自身的真实形象相吻合不仅是判断媒体是否客观公正的重要标准,更对两地民众之间的正确认知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将大陆游客媒介形象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选取香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纸面媒体——《南华早报》,梳理其在1997年至2017年共二十年来关于中国大陆游客的报道,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报道样本的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关键词分析和报道引述方式共八个方面进行量化统计,同时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具体的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考察香港主流媒体向香港民众建构了怎样的大陆游客形象,是否如实反映了大陆游客的全貌。研究发现《南华早报》建构的大陆游客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境外旅游的受害者、违法犯罪的实施者、矛盾纠纷的制造者、社会环境的破坏者以及文化秩序的忽视者,并归纳出影响大陆游客媒介形象建构的六个因素:大陆游客自身的原因、媒介商业主义倾向的泛滥、受众从众心理的影响、两地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外宣传手段的匮乏以及法律规章制度的缺失。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提升大陆游客素质、坚持客观平衡报道、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加强两地交流互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未来中国大陆游客媒介形象的合理化建构提供建议与启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潘爱玲[7](2019)在《新世纪中国大陆犯罪片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青春片与喜剧片的突起到同质化严重从而呈现疲软态势,犯罪片获得发展空间。犯罪片作为经典的类型电影之一,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间,影片在质量、数量、口碑及票房上都取得卓越成绩。新世纪中国大陆犯罪片增加对反面人物形像的关照,一改单一的恶人形象,融入“人性化”因素,打破以往反面人物的“脸谱化”特征,反面人物不再只是作为正面人物的衬托,更甚至于作为犯罪片的主要角色。其复杂性与真实性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现实问题,令观众自省。新世纪中国大陆犯罪片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呈现为两类,一是“纯粹”式反面人物。据犯罪动机与自身特点又可以细分为叁种:物欲型的贪婪者、情绪型的迷失者、封建传统的愚昧者,在传统刻画的基础上加入情感分析。第二种分类相较于第一种而言,更具人性化,关注反面人物的心理刻画,主要分为思想挣扎中的融合式犯罪者和善恶博弈下的转化式犯罪者。这类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贴近现实,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其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形象是多元的。犯罪片对于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必定要依托于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空间上,主要通过幽暗的黑色空间与写实的现实空间,影射反面人物的压抑心理与生存现状。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通过多元交叉的叙事视角,使反面人物形象更具有反差性,凸显人性化一面。视听元素上,运用极端化的影调、运动的变焦镜头、细节化音乐描幕出反面人物真实动态。真实的形象刻画给观影者带来人性、社会以及心理层面的哲理性思考。犯罪片中反面人物形象凸显其社会价值:揭示社会问题,关注边缘人物生存,呼吁人性存善,注重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思考,达到减少犯罪心理产生,降低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玢[8](2019)在《中国大陆老年题材电视剧中的老年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以“老龄问题”为主题的电视剧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老年题材电视剧也逐渐脱离于家庭伦理剧,成为家庭伦理剧的亚类。老年题材电视剧通过叙述一个家庭或者是几个家庭的故事,折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反映当今社会中众多家庭所不得不面临的有关“养老困境”“财产保卫”“黄昏恋”等老年问题。老年题材电视剧揭示了目前我国老年人面临的多元语境:银色浪潮与未富先老的社会语境;文化转型与伦理呼唤的文化语境;老年人失语与污名化的媒体语境。老年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老年人形象可以分成“强权的传统家长”“开通的新型长辈”“依附的无奈老人”叁种类型。老年题材电视剧运用了相形对写的叙事手法、真实还原的情节设置以及人物境遇的空间表达等多样叙事策略,以及对视听元素的多元符号呈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老年人形象。在多重语境下塑造的老年人形象,展现了老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生存状态、情感状态,可为如何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老年题材电视剧将镜头聚焦于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表达老年群体内心的渴望与需求,有助于大众超越现实层面去理解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在刻板印象中,老年人总是伦理和道德的权威以及传统的象征,因此,在电视剧中老年人也往往作为传统文化符码和道德伦理的主体而存在,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宣传者。此外,负面话题的聚焦以及角色的同质化,使剧中的老人书写面临着一定困境,是老年题材电视剧在进行老年人形象塑造时应该思考并改进的层面。(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向忆秋[9](2018)在《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形象以及复杂、立体的美国形象等几种基本模式。就正面美国形象而言,大陆旅美作家从多重维度进行建构,台湾旅美作家更重视精神维度的美国形象。与大陆旅美作家主要从道德、政治、法律、种族等维度建构美国形象不同,台湾旅美作家主要从美学、艺术的维度加以建构,较少直接突出意识形态性。大陆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更多彰显了弱国子民的异国想象和国族想象;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基本上反映了漂泊失根的"精神游子"对美国的想象性建构。(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徐冰[10](2018)在《试论21世纪以来大陆电视剧中伶人形象的“符号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以戏曲这一行业为表现内容的大陆电视剧,其中伶人形象的"符号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在舞台之下,也坚持把自己活成悲剧主角,有些成为自己演过的角色的影子,在性格气质、人生走向上,与所沉浸的那个角色无限接近。现实当中鲜少出现的极端情况,在电视剧的世界里却成为常态。原因有二:一、奇观呈现的需要。梨园行和其它行业类似的情况被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忽略,突出的是异于其它行业的地方。二、外行的臆想。认为生活与剧情、本人与角色如出一辙才是极致的演员的人生。(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9期)
大陆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14年的《白日焰火》一片以来,大陆犯罪片呈现出新的创作模式,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是其最大的特色以及成功的要素,人性的挖掘则是其一贯主题,人物的吸引力提到了与叙事并肩的高度。犯罪片作为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类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面向市场时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对《白日焰火》《心迷宫》《暴雪将至》《爆裂无声》四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总结了叁种类型的女性:被利用的女性、贤妻良母式女性以及被污名化的女性。这叁类型女性中,一方面,有着电影中对女性的传统表达,另一方面,女性人物的反抗,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独立的女性意识的生长。这些影片在保持其深刻的人性挖掘主题不变的基础上,呼唤着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形象的继续书写,也呼唤着更丰富的女性形象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陆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闫烁,裴华秀,卢佳华.近十年中国大陆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变迁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9
[2].张莉.2014年以来大陆犯罪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9
[3].仇莉莉,石瑀.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形象选编研究——以苏教版和翰林版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4].邓玲.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电视剧“大女主”形象塑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胡乃月.大陆都市剧中“男闺蜜”形象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6].宋贺扬.大陆游客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潘爱玲.新世纪中国大陆犯罪片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刘玢.中国大陆老年题材电视剧中的老年人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向忆秋.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10].徐冰.试论21世纪以来大陆电视剧中伶人形象的“符号化”倾向[J].美与时代(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