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木构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庄氏庄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文化
大木构架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曼,梅剑平[1](2019)在《庄氏庄园大木构架营造技艺及文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样式名称、做法工艺以及受力方面,对莒南庄氏庄园传统大木构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产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测。研究结果表明,庄氏庄园建筑的大木构架是正统文化与莒南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即以抬梁为基础,结合当地气候、经济及民俗文化产生了"垛梁"和"重梁瓜柱"两种大木构架。这一研究的开展,期望能对北方地区明清民居的研究有所补充,为北方明清民居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探索山东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渊源与变迁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平[2](2018)在《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以木结构建筑作为主流,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木结构体系,大木构架技术是中国古代匠师营造技艺的智慧结晶,是传统营造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木构架的形式、材质、尺度、比例等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的等级、体量、造型,直观地体现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广府大木构架是广府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南越土着文化与中原、江南、巴楚等地方文化互相融合发展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形态上较中原的“官式”做法更加杂糅。在广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作用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体系表现出更多“层迭”与“连架”、“抬梁”与“穿斗”、“官式”与“民间”间的博弈与权衡,最终发展成相对独立、别具特色的的混合型木构架体系。本文旨在研究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类型学、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特点、分布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广府殿堂与厅堂构架类型、形态、尺度、比例、技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广府大木构架的形制、营建规律、时代风格、技术源流和谱系特征。首先,从广府地方建筑体系研究的角度,参照中国古建筑构架体系的分类标准,尝试从广府大木构架的承重体系、挑檐形式、柱梁方式、屋顶形式、功能性质、建筑等级等方面对比分析,将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广统殿堂、厅堂建筑各类型构架基本特点、地域分布、占比情况、谱系特征等。其次,对广府殿堂、厅堂建筑大木构架,从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构架形态、构造做法等方面入手,探寻广府大木构架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设计手法、时代风格、谱系特征等。再次,从广府传统建筑大木构件和构造做法入手,对驼峰、水束、出檐的形制、特征、分布、演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大木构件的纹样类型、分布特征、发展源流入手,对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谱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的对象、时间地域范畴、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讲述了广府民系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和文化背景,并对广府传统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发展脉络进行阐述;第叁章从宏观角度对广府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进行界定,并对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构架的类型、特征、分布进行梳理;第四、五章从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广府殿堂和厅堂建筑大木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尺度特征、设计规律、谱系特征;第六章,从典型的广府大木构件及构造做法——驼峰、水束与出檐入手,对其形式、纹样、比例、尺度、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广府大木构件与构造做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为广府传统建筑构架断代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尝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类型、规律、形制进行分析,探索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设计规律、时代风格和谱系特征,旨在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0-10)
蔡军,全晴[3](2017)在《姑苏明清民居中厅堂大木构架设计体系研究——以主体空间为内四界的扁作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主体空间为内四界的扁作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证、田野调查、BIM技术应用等方法,对姑苏明清民居中厅堂的大木构架样式、构成、构件细部及模数关系进行研究,试图解明姑苏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设计体系。此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挖掘香山帮原生木作营造技术,可对苏州明清民居研究进行补充,并为苏州乃至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成丽,吴婷婷[4](2017)在《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以鼓浪屿黄氏小宗祠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木构架不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也代表了当时营造技术的发展水平,饱含古人智慧,其保护与修缮一直是当代文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以黄氏小宗祠堂的保护修缮工程为契机,结合现状勘察、修缮设计和施工的全程跟进,记录大木构架的修缮技术和木作匠师的营造技艺,探讨相关的构造逻辑与材料取用原则,彰显闽南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和成就,以期为大木作的研究、修缮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7年04期)
张亚宣[5](2017)在《延福寺大殿大木技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武义延福寺大殿的个案剖析出发,抽取大木构架这一角度,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大殿大木构架存在的诸多线索加以分析解读,并提出作者的思考。首先,对延福寺大殿的勘测结果作有效分析,包括构架形制判定和大殿基本尺度的复原。其次,选取大木构架的几处典型作法分别进行讨论,结合相关案例的比较,从木构现象差异找出本质差异。再者,以延福寺大殿的个案分析比较作为起点,梳理江南大木构架时空发展变化的规律。最后,说明构架的整体关联性,对大殿构架复原作合理推测。作为个案的研究成果,作者分析了构架细节性的节点,如山、檐面札牵的榫卯节点,中叁椽袱、顺栿串等构件节点;解答了之前未解决的问题,如对侧脚、下檐、转角及厦两头造的探讨;层层推进,在实证基础上,对构架复原作出新的推测。从大木构架的整体研究得出结论,大殿兼具时空节点的特征,同一时空下匠作谱系亦具有差异性。写作思路上,从微观推及宏观,再从共性中讨论个性,以小题作为切入点,后置于更大的视角中去看待个案研究,力求小中见大,全面深入。(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16)
蔡军,蒋帅[6](2016)在《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具有典雅、精细、秀美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气质,以及灵活、多样、与环境巧妙结合的特性,独具一格,很值得研究。文章从吴文化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手,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平面形状、构架体系及构件细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分类与特征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挖掘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的渊源与变迁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李哲扬[7](2015)在《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建构逻辑的角度切入,对潮州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系统与历史尝试进行解读。通过对具体梁架节点的细化理解,进一步准确认识该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系统"混合式"特征的内涵与规律。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排列与归纳分析,总结该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与演变规律;并以该系统中典型构件"木瓜"的发展演变为例,论证"融合"是潮州传统建筑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李哲扬[8](2015)在《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建构逻辑的角度切入,对潮州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系统与历史尝试进行解读。通过对具体梁架节点的细化理解,进一步准确认识该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系统"混合式"特征的内涵与规律。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排列与归纳分析,总结该地区传统大术构架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与演变规律;并以该系统中典型构件"木瓜"的发展演变为例,论证"融合"是潮州传统建筑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李哲扬[9](2014)在《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与形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3.斗立桐顾名思义,"斗立桐"即特指将桐柱立于斗上的组合方式,也就是《新编鲁般营造正式》等元明以来南方流传匠书中所谓"使斗立又童"的样式。潮州的斗立桐也往往和驼峰结合使用,由驼峰承托斗,斗托桐柱(图2—31~图2-36)。斗立桐虽与桐柱密切关联,但匠人对二者有明确区分。在使用上,前者的等级比后者高,装饰效果也较强,(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李哲扬[10](2014)在《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与形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外观形态,构架的建构方式以及构架所从属的建筑之属性,对广东潮州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对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样式形制、时代特征、类型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在对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时,通过对隔架构件的归类、对比和统计研究,探索在构架形态直观表象之下的建构逻辑,并以之作为区分构架体系的关键线索。传统建筑构架的类型与其建筑服务对象的差别关联。(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大木构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以木结构建筑作为主流,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木结构体系,大木构架技术是中国古代匠师营造技艺的智慧结晶,是传统营造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木构架的形式、材质、尺度、比例等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的等级、体量、造型,直观地体现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广府大木构架是广府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南越土着文化与中原、江南、巴楚等地方文化互相融合发展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形态上较中原的“官式”做法更加杂糅。在广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作用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体系表现出更多“层迭”与“连架”、“抬梁”与“穿斗”、“官式”与“民间”间的博弈与权衡,最终发展成相对独立、别具特色的的混合型木构架体系。本文旨在研究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类型学、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特点、分布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广府殿堂与厅堂构架类型、形态、尺度、比例、技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广府大木构架的形制、营建规律、时代风格、技术源流和谱系特征。首先,从广府地方建筑体系研究的角度,参照中国古建筑构架体系的分类标准,尝试从广府大木构架的承重体系、挑檐形式、柱梁方式、屋顶形式、功能性质、建筑等级等方面对比分析,将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广统殿堂、厅堂建筑各类型构架基本特点、地域分布、占比情况、谱系特征等。其次,对广府殿堂、厅堂建筑大木构架,从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构架形态、构造做法等方面入手,探寻广府大木构架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设计手法、时代风格、谱系特征等。再次,从广府传统建筑大木构件和构造做法入手,对驼峰、水束、出檐的形制、特征、分布、演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大木构件的纹样类型、分布特征、发展源流入手,对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谱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的对象、时间地域范畴、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讲述了广府民系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和文化背景,并对广府传统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发展脉络进行阐述;第叁章从宏观角度对广府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进行界定,并对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构架的类型、特征、分布进行梳理;第四、五章从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广府殿堂和厅堂建筑大木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尺度特征、设计规律、谱系特征;第六章,从典型的广府大木构件及构造做法——驼峰、水束与出檐入手,对其形式、纹样、比例、尺度、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广府大木构件与构造做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为广府传统建筑构架断代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尝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类型、规律、形制进行分析,探索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设计规律、时代风格和谱系特征,旨在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木构架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晓曼,梅剑平.庄氏庄园大木构架营造技艺及文化特征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
[2].王平.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蔡军,全晴.姑苏明清民居中厅堂大木构架设计体系研究——以主体空间为内四界的扁作厅为例[J].建筑学报.2017
[4].成丽,吴婷婷.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以鼓浪屿黄氏小宗祠堂为例[J].新建筑.2017
[5].张亚宣.延福寺大殿大木技术探析[D].东南大学.2017
[6].蔡军,蒋帅.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征研究[J].南方建筑.2016
[7].李哲扬.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下)[J].古建园林技术.2015
[8].李哲扬.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上)[J].古建园林技术.2015
[9].李哲扬.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与形制(下)[J].古建园林技术.2014
[10].李哲扬.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与形制[J].古建园林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