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响应论文-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

电离层响应论文-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离层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地磁扰动

电离层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1](2019)在《低纬(海南)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3—2016年期间子午工程海南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数据,分析了高低两种太阳活动条件下纬向和垂直向漂移对近磁静、中等磁扰和强磁扰叁种地磁活动水平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间纬向漂移各季节均以西向为主,随地磁活动无明显变化,白天日出附近和夜间漂移在各季节均以东向为主,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减弱程度在分季最大,在夏季最小;日间垂直漂移在零值附近变化,且不受地磁活动和季节影响,日落附近漂移仅在分季受到地磁活动的抑制,午夜前垂直漂移在分季受到抑制,在冬季因强磁扰而反向,夏季无明显规律,子夜至日出后垂直漂移在各季节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小.与赤道区Jicamarca相比,两地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相近,但在幅度和相位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两地区的地理位置、背景电场和风场结构等不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余侯芳,于晓,甄卫民[2](2019)在《基于多手段观测的海口站电离层闪烁对地磁暴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利用CHAMP卫星等离子体密度就位观测数据和海口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2004年1月、2月和11月叁次地磁暴期间海口站的电离层闪烁特征.我们发现海口站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就磁暴期间B_z分量和Dst指数的观测值来说,2004年11月的磁暴事件最强,其次是1月的,2月的最弱.而地基闪烁监测仪的观测结果表明:1月磁暴事件期间,L波段电离层闪烁最强,闪烁指数S_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超过80%;2月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闪烁持续时间最长,S_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接近63%;11月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无电离层闪烁现象出现.CHAMP卫星和地面闪烁监测仪观测到的结果一致,表明多重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通常同时存在,但是小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通常会先消失.对比上述叁次实验的观测结果,我们推断造成电离层响应特征差异的原因与环电流的影响有关,Aarons准则可较好地解释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同时跨赤道风场可能也有贡献,它通过增加沿场向积分的Pedersen电导率,降低了R-T不稳定性,从而抑制了电离层闪烁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慧,严颂华,陈能成,陈泽强[3](2018)在《利用GPS数据研究江西区域电离层对台风“潭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3年8月22日途经江西的台风"潭美"为研究背景,利用江西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获取的GPS数据反演高精度TEC,对台风"潭美"登陆前后多天电离层的TEC进行了分析,发现:8月22日电离层TEC变化存在异常,且在台风登陆前TEC变化在逐渐增大,台风过境后TEC变化值出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对台风登陆前后一段时间的TEC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后,认为8月22日电离层TEC的扰动很可能与台风有关;对台风当天即8月22日各站点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台风路径越远,TEC的扰动强度越小。进一步确认8月22日的电离层异常与台风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李祥雨,牛超,徐步云,刘代志[4](2017)在《中低纬度电离层暴对磁暴的响应分析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中低纬度电离层暴时响应的研究现状,研究了中低纬度电离层暴对磁暴的响应,收集了电离层分析指数和主要模型,为进一步开展中低纬度电离层暴对磁暴的响应分析与建模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叁)——军民融合与地球物理》期刊2017-10-23)

董免,朱士涛,张安学[5](2017)在《数字射线追踪及电离层冲击响应函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射线跟踪技术利用地理信息、到达角信息及射线的数次反射和/或折射等,一起来预测静止不变环境中的任何位置处,窄带接收信号功率和宽带信道冲激响应或传递函数。相对于高频、超高频电磁波,电离层介电特性在一个波长的范围内变化是很小的,因此高频电磁波的传播满足几何光学的要求。射线追踪方法是基于近似的一种高频计算方法。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与散射问题均可由Maxwell方程组和边界条件联立求解。我们创新性地给出了电磁波在电离层传播时的冲击响应函数的求解过程,并进一步将冲击响应函数应用到求解电磁波传播轨迹的应用中,为以后的电离层电磁波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计算工具。(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0-16)

乐会军,刘立波,陈一定,任志鹏,万卫星[6](2017)在《太阳辐射剧变下电离层热层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极紫外及X射线辐射是地球高层大气的最主要的离化源和加热源。太阳辐射剧烈变化仅直接影响着电离层的光化学过程,还对电离层动力学过程,甚至对作为电离层背景的热层大气都可能产生非常显着的影响。太阳辐射剧烈变化有两种类型,一个是日食过程,引起日食区电离层受到的太阳辐射显着减少;另一个是太阳耀斑爆发过程,导致电离层受到的太阳辐射突然增强。对耀斑和日食事件电离层效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电离层变化的认识和对相关的电离层光化学和动力学(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十二)——2017 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期刊2017-10-15)

王康[7](2017)在《基于GPS技术研究南极电离层在磁暴下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与磁层、中高层大气存在耦合关系,是连接近地空间和日地空间的纽带,与人类的空间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电离层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电离层会导致无线电信号质量下降、导航与定位精度降低、天基雷达系统成像质量变差等,同时电离层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的孕育、发生、消散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性,因此电离层研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极区电离层与磁层、行星际空间直接相连,物理形态和机理与中低纬地区存在差异,在空间物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极区电离层的变化非常复杂,多种电离层过程和多个空间现象经常同时发生,这些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中低纬地区的电离层,甚至日地空间环境,因此极区电离层的研究对全球电离层也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由于太阳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磁暴会导致电离层的异常扰动,对通讯系统、空间飞行器、导航定位精度等造成严重影响。磁暴对电离层的扰动在不同地理位置、地方时、季节会出现不同的扰动形态,同时受到磁暴等级的影响。磁暴对电离层扰动的某些规律特性及物理机制仍没有完全解决,通过分析极区磁暴对电离层响应特征,可以更深入探究磁层与电离层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在采用球冠谐函数对南极电离层建模的基础上,对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利用GPS技术研究南极电离层TEC的方法,在收集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POLENET(The Polar Earth Observing Network)和 CACSM(Chinese Antarctic Center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的 GPS 数据基础上,采用球冠谐分析理论对南极电离层TEC进行提取,分析了时空分布特征,并对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电离层探测及研究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基于GPS技术进行电离层反演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高精度电离层TEC的计算中周跳的探测和修复、粗差的剔除、硬件延迟的解算等工作。主要介绍球冠谐分析理论建立南极电离层TEC模型的方法。2、采用球冠谐函数模型对太阳活动低年2009年和太阳活动高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球冠谐函数的基函数在区域内具有正交性,球冠谐函数的系数的零阶项C0,0可以反映区域内的电离层TEC值的平均含量,对比球冠谐函数的零阶项系数与实测TEC日均值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 0.97以上,验证了球冠谐模型参数具有的物理意义,并对其频谱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南极地区整体和局部地理位置电离层TEC季节变化、周日变化,在西南极地区发现了明显的威德尔海异常现象,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3、通过球冠谐函数模型对2012年10月地磁暴期间电离层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地磁暴期间电离层日均值与地磁指数有显着的正相关,尤其在两次磁暴发生时刻,TEC值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此次电离层暴为负相暴。采用球冠谐分析模型计算并绘制了全南极地区每隔2小时的电离层VTEC分布,分析表明,在全南极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进,TEC值在08:00 UT之后进一步下降,日侧和夜侧均出现下降,在纬度较高的区域TEC下降更为明显,说明此次电离层负相暴在全南极区域出现。(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立波,陈一定,乐会军,袁运斌,杜爱民[8](2016)在《“120°E子午链上空电离层响应和应用模式”一般性科技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研究显示,电离层呈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可以将这些变化分为气候尺度和天气尺度的变化。该研究有选择地简要介绍在电离层气候学特性方面取得的相关进展,涉及如下内容:(1)电离层的季节变化,通过对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和模式模拟,展示了在不同高度上季节变化特性的地区与全球图像:(2)电离层的太阳活动性依赖,特别是系列工作发现,电离层电子密度对太阳极紫外(EUV)辐射通量的响应趋势,在统计上可存在准线性、放大和饱和叁种变化类型,与所处的高度和经纬度、季节、地方时有关;(3)电离层建模。这些工作深化了对电离层状态与基本过程的认识,有助于研究电离层的天气过程,并能够为以后电离层建模、预报和相关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20期)

钟嘉豪,雷久侯,Wenbin,Wang,乐新安,Alan,G.Burns[9](2016)在《2015年3月强磁暴恢复相期间顶部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长时间负相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利用多个低轨卫星的顶部电离层电子总含量观测数据,分析研究2015年3月强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顶部电离层暴时响应的地方时、高度和经度变化特性。2015年3月强磁暴由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引起,是本太阳活动周期中最强的磁暴(Dst=-228nT)。此磁暴主相结束后4天内,行星际磁场By和Bz,太阳风速度等参数的相对变化幅度很少,为对顶部电离层在恢复相的长时间状态特性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理条件。低轨卫星的顶部电离层电子总含量观测得到的是低轨卫星与(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期刊2016-10-15)

吴晨,陈罡,张绍东,李雅贤[10](2016)在《高太阳活动下中纬电离层对2013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SSW)的响应研究至今还不是很清楚,尤其在中纬地区以及在高太阳活动条件下。本次研究,利用了位于120°E子午链(30.5°N-42.8°N)上的八个电离层探测仪探测点,包括七个斜测仪探测点和一个位于武汉的垂测仪,观测电离层在SSW期间的变化,同时,利用武汉流星雷达,记录了MLT区85-96 km高度上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变化。我们发现,在2013 SSW发(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期刊2016-10-15)

电离层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合利用CHAMP卫星等离子体密度就位观测数据和海口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2004年1月、2月和11月叁次地磁暴期间海口站的电离层闪烁特征.我们发现海口站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就磁暴期间B_z分量和Dst指数的观测值来说,2004年11月的磁暴事件最强,其次是1月的,2月的最弱.而地基闪烁监测仪的观测结果表明:1月磁暴事件期间,L波段电离层闪烁最强,闪烁指数S_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超过80%;2月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闪烁持续时间最长,S_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接近63%;11月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无电离层闪烁现象出现.CHAMP卫星和地面闪烁监测仪观测到的结果一致,表明多重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通常同时存在,但是小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通常会先消失.对比上述叁次实验的观测结果,我们推断造成电离层响应特征差异的原因与环电流的影响有关,Aarons准则可较好地解释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同时跨赤道风场可能也有贡献,它通过增加沿场向积分的Pedersen电导率,降低了R-T不稳定性,从而抑制了电离层闪烁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离层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低纬(海南)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2019

[2].余侯芳,于晓,甄卫民.基于多手段观测的海口站电离层闪烁对地磁暴响应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9

[3].闫慧,严颂华,陈能成,陈泽强.利用GPS数据研究江西区域电离层对台风“潭美”的响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4].李祥雨,牛超,徐步云,刘代志.中低纬度电离层暴对磁暴的响应分析初探[C].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叁)——军民融合与地球物理.2017

[5].董免,朱士涛,张安学.数字射线追踪及电离层冲击响应函数的应用[C].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2017

[6].乐会军,刘立波,陈一定,任志鹏,万卫星.太阳辐射剧变下电离层热层响应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十二)——2017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7

[7].王康.基于GPS技术研究南极电离层在磁暴下的响应特征[D].武汉大学.2017

[8].刘立波,陈一定,乐会军,袁运斌,杜爱民.“120°E子午链上空电离层响应和应用模式”一般性科技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6

[9].钟嘉豪,雷久侯,Wenbin,Wang,乐新安,Alan,G.Burns.2015年3月强磁暴恢复相期间顶部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长时间负相响应[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2016

[10].吴晨,陈罡,张绍东,李雅贤.高太阳活动下中纬电离层对2013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的响应[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2016

标签:;  ;  ;  

电离层响应论文-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