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吸滞后论文-许诗婧,袁肖肖

解吸滞后论文-许诗婧,袁肖肖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吸滞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煤阶,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表征

解吸滞后论文文献综述

许诗婧,袁肖肖[1](2019)在《高煤阶储层煤层气解吸滞后现象定量表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推理提出了残余吸附气量和解吸滞后系数2个定量表征指标,并通过甲烷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吸滞后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残余吸附气量改造后的Langmuir吸附模型适用于高煤阶煤储层等温解吸数据的拟合;残余吸附气量和解吸滞后系数能够定量表征煤层气解吸滞后程度;煤样残余吸附气量和解吸滞后系数受储层物性特征影响,渗透率越低,孔隙半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残余吸附气量和解吸滞后系数越大。解吸滞后现象导致煤储层实际解吸压力降低,需要用等温解吸曲线来推算实际的解吸压力,且解吸滞后大大降低了煤层气的采出程度和解吸效率。(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6期)

蔺亚兵,贾雪梅,马东民[2](2016)在《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及其评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解吸特性是影响煤层气采收率和制定煤层气排采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认为煤层气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煤层气解吸滞后主要受温度、压力、水分、煤孔隙特征、煤变质程度等因素影响。对煤层气解吸理论研究,将煤层气解吸类型划分为微观解吸和宏观解吸两类。针对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概念,认为在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降低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越明显。结合煤层气解吸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煤层气解吸曲线判定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的理论评判方法。今后要进一步对煤层气解吸滞后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中要注意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排采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S1期)

庞源[3](2015)在《瓦斯解吸滞后效应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储在煤中的瓦斯是一种潜在的非常规能源的同时,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之一,从能源利用和防治煤矿灾害两方面考虑,瓦斯抽采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瓦斯吸附解吸规律得到广泛研究,大量吸附解吸实验与瓦斯抽采资料表明,瓦斯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但目前针对瓦斯解吸滞后效应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瓦斯吸附解吸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瓦斯解吸滞后效应机理作为研究目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在总结土壤、高分子聚合物、有机材料等其他多孔介质关于定量描述滞后效应的经验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瓦斯解吸滞后效应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分别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和瓦斯解吸模型对吸附解吸数据进行精确拟合,根据拟合后的曲线采用提出的基于滞后面积比的滞后系数计算方法计算解吸滞后系数,根据解吸滞后系数的大小来定量描述解吸滞后效应的强弱。其次,针对煤的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煤的物质组成特征和孔隙与表面特征,开展工业分析、煤岩组分鉴定、压汞、液氮吸附等实验测试了煤质、煤的显微组分、孔隙度、孔容、孔径分布特征、孔隙类型和形态以及比表面积等煤的物性特征相关参数,总结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质组成特征和孔隙表面特征。再次,分别在煤阶、温度、含水率不同的条件下开展煤样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不同煤阶、温度、含水率等条件下瓦斯吸附解吸及滞后特征,计算不同条件下的解吸滞后系数,得出随着煤阶的降低,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瓦斯解吸滞后程度越来越小;随着温度等的升高,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瓦斯解吸能力逐渐增强,瓦斯解吸滞后程度越来越小;随着煤样含水率的增大,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和瓦斯解吸能力都降低,瓦斯解吸滞后程度越来越大。最后,在相关实验研究煤的物性特征及吸附解吸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煤质、孔隙结构、温度、水分等各种因素对瓦斯解吸滞后的影响,得出煤样灰分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分含量,煤样孔隙度,微孔数量,比表面积等参数和瓦斯解吸滞后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这些参数的值越大,瓦斯解吸滞后系数越大;墨水瓶形孔和细颈瓶孔隙的数量显着影响着瓦斯解吸滞后效应;温度的升高由于使甲烷分子动能增加,吸附解吸平衡向解吸方向发展,因而解吸滞后程度逐渐降低;煤样含水率的增大,由于水锁作用的增强解吸滞后程度逐渐增强。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总结,归纳出瓦斯解吸滞后效应机理,并分析了对现场瓦斯抽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金贵,吕家珑,李宗仁[4](2013)在《镉在土壤中吸附的能量特征和解吸滞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吸附-解吸反应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以我国12种典型农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批次平衡法,研究重金属镉在农田土壤中吸附的能量特征和解吸滞后效应。[结果]供试土壤对镉的吸附均为自发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促进土壤对镉的吸附。土壤镉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可以用来预测土壤镉的解吸能力。土壤对重金属镉吸附的主要机理为化学键力。镉在土壤中的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随着镉平衡液浓度的增加,各供试土壤中镉解吸的滞后效应增强。供试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越高,滞后系数越大。这可能与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较高时,镉在土壤中形成难解吸的内圈配合物和碳酸镉沉淀有关。[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5期)

马东民,马薇,蔺亚兵[5](2012)在《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不同温度点的等温和吸附/解吸的实验,综合分析认为,煤层气在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和煤阶提高,解吸滞后特征显着,温度增大解吸滞后现象不显着。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分子构成和孔隙结构导致了煤的物性差异,这是煤层气降压解吸滞后与升温解吸滞后差异的主要原因。实践中,在煤层气井排采后期,用升温解吸技术促进残余气解吸是提高煤层气采出率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蔺亚兵[6](2012)在《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吸附—解吸特性是决定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因素。煤层气业界大多数人认为煤层气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但是大量吸附—解吸实验与现场煤层气井排采资料表明,吸附过程和解吸过程并非完全可逆,且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吸附—解吸可逆造成临界解吸压力的误判和排采工作制度控制的失误,直接影响煤层气井的产量与持续稳定生产。论文通过对当前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活跃地区不同煤阶、差异水分、不同粒径的煤样进行甲烷的吸附—解吸、煤质分析、孔隙分析、电镜扫描、液氮吸附、压汞等实验,结合煤层气地质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和现场排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中阶煤中孔隙以小孔和微孔为主,且小孔的比例要高于微孔的比例,高阶煤主要以微孔为主。微孔对比表面积的贡献最大,小孔次之,其次是中孔和大孔。进行宏观煤岩组分分离,发现黄陵镜煤和铁法煤孔隙连通性最好,寺河暗煤和柳林煤次之,寺河镜煤和黄陵暗煤较差。随着煤阶增高、温度降低、粒径减小、含水率降低,甲烷在煤基质上吸附能力增强,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增高;水分、温度及粒径差异对低阶煤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影响不明显。煤层气吸附—解吸不可逆,解吸滞后于吸附。煤层气的解吸热、煤基质的孔喉特征以及水分是影响煤层气解吸滞后的主控因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煤层气解吸机理进行了拓展研究。提出了煤层气微观解吸和宏观解吸及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概念。将研究成果与现场排采相结合,提出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新的判断方法,以及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评判方法。煤层气储层含气饱和度越小、渗透率越低解吸滞后效应越明显,对煤层气井的产量影响越大,高阶煤储层较低阶煤储层更明显。研究成果对煤层气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煤层气井产量预测及开发规划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2-06-30)

王方,张承东[7](2011)在《1,1,2,2-四氯乙烷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研究及解吸滞后的新型模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1,1,2,2-四氯乙烷(1,1,2,2-tetrachloroethane,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并用一种新型解吸模型——"双元平衡解吸(Dual-EquilibriumDesorption,DED)模型"对其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符合传统的线性吸附模型,lgKoc的平均值为1.86;解吸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解吸后的lgKo(c平均值约为4.88)显着大于初始值,且与吸附相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土壤性质无相关性。DED模型比传统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拟合TeCA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邓建才,蒋新,王芳,卢信,余贵芬[8](2005)在《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批量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与解吸时间对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的浓度随其解吸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二者间可用经验指数公式表达.阿特拉津连续解吸5d后,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从50μg.L-1增加到2 000μg.L-1时,对应解吸率分别为23.1%、30.4%、33.0%、36.4%和38.5%.土壤吸附阿特拉津与对应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浓度关系可用传统和依时解吸等温线2种方式描述.无论传统还是依时解吸等温线都与吸附进行到168h的吸附等温线之间存在着解吸的滞后现象.传统和依时Freundlich解吸等温线参数能对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滞后作用进行量化,滞后系数ω只适合传统解吸等温线的滞后量化,而滞后系数H和λ对2类解吸等温线都适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5年06期)

何振立,朱祖祥,袁可能[9](1988)在《几种粘粒矿物和土壤表面吸附态磷的解吸 Ⅰ吸附和解吸滞后的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可变电荷粘粒矿物和矿物学性质不同的代表性土壤对磷酸根的等温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磷酸根的解吸等温线一般都滞后于吸附等温线。滞后的程度以铁、铝氧化物最大;含较多铁和铝氧化物的酸性土壤其次;高岭石、蒙脱石和中性、石灰性土壤较小。磷酸根的解吸率一般都随着吸附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各吸附饱和度下,解吸率都明显低于吸附磷的同位素(磷)交换率。在恒定pH和离子强度下,解吸主要涉及结合能较低的吸附态磷。可变电荷表面紧结合态吸附磷在同样条件下是极难解吸的,从而引起磷酸根吸附和解吸不可逆转。此外,吸附态磷还可能通过次生化学反应而转化成不溶性磷酸盐化合物,对这种形态磷就不能通过简单的水液平衡而发生可逆性的解吸作用,而必须加以某种化学处理(例如适当酸化或用有机物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4期)

解吸滞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层气解吸特性是影响煤层气采收率和制定煤层气排采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认为煤层气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煤层气解吸滞后主要受温度、压力、水分、煤孔隙特征、煤变质程度等因素影响。对煤层气解吸理论研究,将煤层气解吸类型划分为微观解吸和宏观解吸两类。针对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概念,认为在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降低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越明显。结合煤层气解吸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煤层气解吸曲线判定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的理论评判方法。今后要进一步对煤层气解吸滞后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中要注意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排采的负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吸滞后论文参考文献

[1].许诗婧,袁肖肖.高煤阶储层煤层气解吸滞后现象定量表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9

[2].蔺亚兵,贾雪梅,马东民.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及其评判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

[3].庞源.瓦斯解吸滞后效应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4].王金贵,吕家珑,李宗仁.镉在土壤中吸附的能量特征和解吸滞后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5].马东民,马薇,蔺亚兵.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2

[6].蔺亚兵.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7].王方,张承东.1,1,2,2-四氯乙烷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研究及解吸滞后的新型模型模拟[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8].邓建才,蒋新,王芳,卢信,余贵芬.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J].环境科学.2005

[9].何振立,朱祖祥,袁可能.几种粘粒矿物和土壤表面吸附态磷的解吸Ⅰ吸附和解吸滞后的机理(英文)[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

标签:;  ;  ;  ;  

解吸滞后论文-许诗婧,袁肖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