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入器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入器械,质粒,基因
介入器械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林,贺迎坤,李天晓,刘刚,胡延忠[1](2019)在《涂布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可涂布于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人VEGFA(NM_001025366)目的序列设计引物制备目的基因及载体,双酶切载体p IRES2-ZsGreen1和目的基因homo VEGFA进行连接后转化入大肠杆菌,构建质粒p IRES2-ZsGreen1-homo-VEGFA并测序鉴定。结果:目的基因VEGFA已连接到载体pIRES2-ZsGreen1,大小约1400 bp,与人VEGFA(NM_001025366)目的序列比对结果一致,未见变异。质粒p IRES2-ZsGreen1-homo-VEGFA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可用于涂布介入器械表面进行下一步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孙安强,杨雅清,赵程程,樊瑜波,邓小燕[2](2018)在《血流动力学原理在心血管植介入器械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血管系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力学原理,例如主动脉弹性腔理论、血管残余应力理论、旋动流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表现,也可以作为指导心血管植介入器械设计的重要参考。方法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出发,设计了多种心血管植介入器械,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和体外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详细研究动脉系统中旋动流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用于血管搭桥手术并可以诱导产生旋动流,进而改善局部血流环境的偏心搭桥血管构型;基于伯努利方程理论,设计了变截面血管支架,以改善血管局部的压力环境;在Fung先生残余应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黄楠,李敬安,魏来,李世琪,苏红[3](2016)在《心血管介入器械表面修饰新策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支架等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的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研究显示,损伤部位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能显着降低再狭窄比率,避免血栓的形成,而该过程与内皮细胞所处的周细胞环境、底层组织拓扑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等微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系统讨论了以上3种要素对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的影响,并给出了作者在材料表面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周细胞环境,主要通过调控平滑肌细胞为收缩型表型,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性因子释放;对于底层拓扑结构,可在材料表面制备微/纳图形进行仿生构建,进而调控内皮形态和分布呈体内生理状态;对于细胞外基质,可通过细胞脱附技术获得或将细胞外基质成分接枝在材料表面,赋予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申芳瑜[4](2016)在《用于血管介入器械表面改性的铜介导原位催化产生一氧化氮涂层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NO(一氧化氮)是健康的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它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调控血压、抑制凝血、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扩张血管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常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NO释放不足。从病理学角度看,通过管理人体内源性NO供体来替代或增加NO的方式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的研究已着眼于在植入心血管器械材料表面进行组成和结构设计,使其具有释放NO的功能。Cu(Ⅰ)能够催化人体中的储存NO的物质S-亚硝基硫醇(RSNO)释放出更多的N0,多巴胺聚合涂层中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能将Cu(Ⅰ)螯合在材料表面。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构建一个聚多巴胺载铜涂层,其具有催化内源性供体释放NO的功能,可用于心血管材料及器械的表面改性。本论文制备了反应时间分别为24h、48h、72h的多巴胺涂层。在此基础上,将聚多巴胺层样品与CuCl2溶液反应,通过聚多巴胺涂层中的酚羟基鳌合铜来制备装载铜的聚多巴胺涂层。通过酚羟基定量、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光电子能谱(XPS)、椭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水接触角、分别表征了不同反应时间聚多巴胺涂层以及载铜聚多巴胺涂层的表面组成和化学结构、涂层厚度、表面形貌和亲水性。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调节多巴胺反应时间来调控聚多巴胺涂层厚度和表面的酚羟基含量,随着多巴胺沉积时间的增加,涂层厚度增加,聚多巴胺涂层的表面酚羟基官能团密度由0.12nmol/cm2增加到0.22nmol/cm2。对聚多巴胺涂层表面的酚羟基官能团密度的调控可进一步调控Cu的装载量,随着表面酚羟基密度增大,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的Cu(Ⅰ)的装载量增加,样品表面长期的NO催化释放活性增强;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和体外动态全血实验结果均表明相比于涂层,具有催化释放的NO功能的PDA48Cu3涂层比不锈钢、Ti、单纯的聚多巴胺涂层更能够显着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血栓形成。随着多巴胺沉积时间的增加,内皮细胞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的活性和细胞密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沉积较长时间的多巴胺样品不利于内皮细胞生长,这可能是PDA72表面酚羟基过高的浓度对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毒性。在有供体存在的情况下,载铜样品均比相同时间沉积的单纯聚多巴胺涂层具有更好的内皮细胞粘附和增殖行为;随着多巴胺沉积时间的增加,聚多巴胺表面巨噬细胞活性和单位面积炎性因子的表达均降低,但载铜样品相比于单纯聚多巴胺涂层并未对炎性因子TNF-α和IL-1表达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地构建了载铜聚多巴胺涂层。这种涂层能在催化剂铜的作用下原位催化产生NO,其体外结果表明该涂层表面具有抗凝血、内皮友好以及不表现炎性反应,具有应用于心血管器械表面改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桂林,陈海英,王洋[5](2015)在《血管支架之外的其他五类血管介入器械专利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专利技术分析出发,对除血管支架之外的其他血管介入器械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在产业状况分析和专利数据检索的基础上,对全球和中国范围内的其他血管介入器械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就我国发展其他血管介入器械技术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发明与专利》期刊2015年11期)
杨晓辉[6](2014)在《介入器械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13期)
刘洋,吴远浩,郑玉峰,奚廷斐[7](2014)在《介入器械分类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到2030年心血管疾病将造成大约2500万人死亡。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中国正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都将会是一个重大命题。介入治疗具有介入创伤小、手术危险小、疗效明显等特点,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文回顾了介入治疗装置及器械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同时对国内介入治疗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4年09期)
金梅,韩玲[8](2014)在《介入器械的革新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历史经历了60年的历程,不做外科开胸手术治愈先心病是介入医生先锋的潜心研究的不变目标。翻开这段历史,20世纪50年代,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钢丝导管切割狭窄的肺动脉瓣。1953年,先驱者Rubio-Alvarez,在一例肺动脉瓣膜切开术中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尝试,他当时使用的是自己亲自改良的输尿管,通过导管里的金属丝去切开融合的肺动脉瓣,挽救了1例10个月大的婴儿,是个了不起的壮举。我们(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张军委[9](2013)在《血管介入器械的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类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放射介入疗法对治疗此类疾病效果明显,针对传统介入手术医生的培训无法经常在临床环境下进行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现类似血管介入治疗模拟训练系统这样的设备用于介入手术培训。血管介入治疗模拟训练系统由介入手术器械的运动控制系统和虚拟介入手术软件系统组成,本课题主要对前者进行了研究,自主设计开发了一种血管介入手术器械运动控制系统。介入手术器械有导丝、导管、支架、气囊等,本系统以导丝和导管为例,设计的血管介入器械运动控制系统由叁部分组成:导管/导丝位移信息采集装置、导管/导丝受力装置和系统测试软件。导管/导丝位移信息采集装置采用了Avago公司生产的ADNS-7530激光位移传感芯片,实时采集导管/导丝的推、拉和旋转操作时造成的位移。导管/导丝在血管中移动时的受力采用模拟方式,仿真导管/导丝受力以及力的测量装置称为力反馈装置,该部分由力反馈装置机械结构、力反馈执行部件、力反馈控制部件以及导管/导丝受力检测装置组成。系统测试软件使用MFC开发设计,主要是模拟和验证介入手术训练系统要求的功能。主控制单片机采用凌阳公司生产的SPCE06I A芯片。系统研究范围涵盖了医学、机械、电子、通讯等领域。在当前医学模拟训练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的背景下,本课题自主设计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血管介入器械运动控制系统,对于建立和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模拟训练产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J.Haegele,J.Rahmer,B.Gleich,J.Borgert,H.Wojtczyk[10](2013)在《磁性粒子成像:心血管介入器械的显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采用磁性粒子成像(MPI)的不同方法显示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使用2个(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导管。采用稀释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25mmol/LFe)或NaCl溶液充盈球囊。将2个导管插入血管体模,体模内装满与球囊内相反的NaCl或稀释的SPIO。此外,注射1.4mL的纯SPIO(500mmol/LFe)后注入5mL氯化钠溶液,经SPIO标记的球囊导管进入NaCl填充的血管体模,记录此过程。采用研究阶段的MPI设备记录影像。所有影像的视野都采用3.6cm×3.6cm×2.0cm。结果采用MPI方式,2个球囊导管都可以显示,具有较高的时间(每张图像21.54ms)和空间分辨率(≤3mm),无运动伪影。所有影像以46帧/s的叁维数据速度显示视野内的移动、球囊的膨胀与收缩以及注射SPIO的情况。结论以较高时间分辨力显示SPIO标记的心血管介入器械,同时应用SPIO示踪剂进行监测是可行的。对于临床导管和导丝的不同标记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在应用对比剂后显示它们在血管系统内的走行。(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介入器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心血管系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力学原理,例如主动脉弹性腔理论、血管残余应力理论、旋动流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表现,也可以作为指导心血管植介入器械设计的重要参考。方法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出发,设计了多种心血管植介入器械,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和体外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详细研究动脉系统中旋动流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用于血管搭桥手术并可以诱导产生旋动流,进而改善局部血流环境的偏心搭桥血管构型;基于伯努利方程理论,设计了变截面血管支架,以改善血管局部的压力环境;在Fung先生残余应力理论的基础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入器械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林,贺迎坤,李天晓,刘刚,胡延忠.涂布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
[2].孙安强,杨雅清,赵程程,樊瑜波,邓小燕.血流动力学原理在心血管植介入器械设计中的应用[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3].黄楠,李敬安,魏来,李世琪,苏红.心血管介入器械表面修饰新策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
[4].申芳瑜.用于血管介入器械表面改性的铜介导原位催化产生一氧化氮涂层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6
[5].桂林,陈海英,王洋.血管支架之外的其他五类血管介入器械专利现状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
[6].杨晓辉.介入器械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
[7].刘洋,吴远浩,郑玉峰,奚廷斐.介入器械分类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
[8].金梅,韩玲.介入器械的革新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希望[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
[9].张军委.血管介入器械的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J.Haegele,J.Rahmer,B.Gleich,J.Borgert,H.Wojtczyk.磁性粒子成像:心血管介入器械的显示[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