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旅游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消费者,视觉识别系统,价值主张,网站域名,集团产品,五星,维度,结构性改革,二维码
中国旅游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菀[1](2019)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布全新品牌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菀)11月7日,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主题为“星相伴·行无疆”的品牌形象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集团全新品牌标志。集团视觉识别系统、新的网站域名“WWW.CTG.CN”、邮箱域名“@CTG.CN”、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也正式发布。(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9-11-08)
李践尧[2](2019)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以美食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在国内丰富的传统美食文化的构成下,每个地区独特的美食文化往往能吸引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专门前往目的地来寻求味蕾上的快感,这样就发展出了以主打传统美食文化的旅游农家乐,结合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在人们对于吃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国内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了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通过对于传统美食文化的钻研,开发地方特色的菜品,以满足不同地方人的口味。文章主要探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分析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30期)
于鹏,张宏梅[3](2019)在《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国际旅游情境下,从韩国潜在旅游者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了分析。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有积极正面的认识,但对中国国民和环境管理评价较为负面;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情感形象是积极正面的;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存在显着差异。期待本研究能为中国旅游形象塑造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有效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9年01期)
王丽娜,李华[4](2019)在《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负面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及宣传国家形象等综合功能。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对滞缓,本研究将试图从入境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寻阻碍和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研究将基于外国游客的英文网络游记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方法分析游客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感知的来源,并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游客负面感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叁个:第一,文化差异的双面效应;第二,旅游服务和接待质量有待提高;第叁,旅游产品和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另外,游客的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负面感知主要来源于目的地社会、旅游企业和旅游吸引物,针对这叁个层面,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孙玉铖[5](2019)在《《中国旅游报》对山东旅游形象媒介呈现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中国旅游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与山东旅游形象相关的传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报对山东省旅游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发现,该报在山东旅游形象呈现方面,虽然尝试面面俱到,但是仍有报道侧重点。报纸媒介呈现的焦点集中在乡村旅游方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质朴的旅游形象,而忽略了齐鲁大地其他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内涵。(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2期)
周永博[6](2018)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地形象研究绵延已近50年,是旅游这门"年轻"学科中延续较为久远的一个领域。理论方面,早期研究更多关注目的地形象的定义、结构及其测量,后续研究则主要围绕目的地形象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变化过程展开。在实践中,树立好的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也是地方营销的重要手段。当前,目的地形象面临新媒体营销环境的诸多挑战——媒介多元化、内容碎片化、交流社群(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周永博[7](2018)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地形象研究绵延已近50年,是旅游这门"年轻"学科中延续较为久远的一个领域。理论方面,早期研究更多关注目的地形象的定义、结构及其测量,后续研究则主要围绕目的地形象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变化过程展开。在实践中,树立好的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也是地方营销的重要手段。当前,目的地形象面临新媒体营销环境的诸多挑战:媒介多元化、内容碎片化、交流社群化、(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权玹廷[8](2018)在《浅谈跨文化环境中中国旅游形象内容与传播策略——以韩国大韩航空广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韩航空推出的中国旅游形象广告一直吸引广大韩国受众关注。旅游广告不仅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对受众的旅游目的与旅游形式产生影响。本文以大韩航空的中国旅游形象广告为对象,试图探讨旅游广告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内容与策略,为旅游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告大观(理论版)》期刊2018年01期)
石栋奇[9](2017)在《来华美国游客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数据显示,亚太地区2014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3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比5%。此外,美国商务部旅行旅游产业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来华美国游客2013年达111.8万人次,2014年增长到112.7万人次,同比增长0.8%。显然,作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来华美国游客0.8%的游客增长率远低于整个亚太5%的增长率。为了解美国游客对中国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需求,改善中国旅游现状、提高来华美国游客数量,本文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以TripAdvisor和Facebook两大社交媒体作为数据源,获取了2011-2016(第一季度)年五年间来华美国游客产生的有关中国旅游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大样本数据。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法,获取来华美国游客对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功能性属性评价、情感评价和整体评价,研究了美国游客的认知、情感状态,总结了其所持有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认知形象和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同时,引入游客满意理论和游客忠诚理论,结合影响旅游目的地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美国游客持有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为历史性正面目的地形象,其中情感形象优于认知形象,正面情感形象评价占比75%、正面认知形象评价占比69%。2)对来华美国游客最具拉力的中国目的地形象载体为大熊猫,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拉力依旧是历史、自然和文化景观。此外,这类具有唯一性和传统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形象载体,是美国来华游客满意度最高、最易产生忠诚的领域或旅游产品。而环境质量、社会环境和服务质量属于低满意度领域,对来华美国游客忠诚产生负面影响。最具市场价值的领域和城市是“游”和北京,高市场价值的城市与具有高关注度的旅游吸引物或事件具有高耦合度。3)对来华美国游客形成推力的旅游动机中,来华美国游客所在州人口、GDP和教育水平为关键影响变量,族裔则需要人口、GDP这两项介入变量为显着变量时,才对美国游客来华具有显着性推力作用;对来华美国游客中国旅游目的地原生形象和引致形象影响最大的信息渠道为社交媒体,尤其是专业功能型社交媒体。针对本次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达到提升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美国来华游客数量、扩大海外旅游市场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刘静[10](2017)在《《中国旅游报》旅游报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好坏代表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可程度。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仅能够刺激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该地区的旅游发展,而且能够让旅游者对整个地区产生良好的印象,有利于整个地区的良性发展。《中国旅游报》的旅游报道对旅游行业专业人士和旅游者来说具有权威性,旅游报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关于旅游报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关系的研究很少,所以研究旅游报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旅游报》的旅游报道在旅游传播方面是极具代表性的,尤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中国旅游报》2008年至2016年共3467篇景区新闻版的旅游报道作为主要的研究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中国旅游报》旅游报道的报道内容、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区域、报道模式的特点,发现《中国旅游报》的旅游报道存在报道面广、影响力大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报道区域偏向性明显等局限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由认知形象、情感性形象、整体形象叁个要素构成。在认真分析了中国目前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后,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和《中国旅游报》旅游报道的特点出发,归纳出《中国旅游报》旅游报道建构旅游目的地形象时,具有借助环境、文化底蕴、报纸的自身优势来打造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点。从分析中得出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存在忽视现实语境、过于强调传统语境;缺少受众反馈、过度看重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对新媒体的利用少、过于依赖传统媒体;缺少舆情监管、危机处理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第一,立足现实、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第二,重视受众、重点打造受众反馈机制;第叁,整合传播、综合利用新旧媒体平台;第四,创新内容,重点传播特色旅游品牌;第五,防范危机、重视优化舆论环境。(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06)
中国旅游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如今以美食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在国内丰富的传统美食文化的构成下,每个地区独特的美食文化往往能吸引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专门前往目的地来寻求味蕾上的快感,这样就发展出了以主打传统美食文化的旅游农家乐,结合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在人们对于吃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国内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了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通过对于传统美食文化的钻研,开发地方特色的菜品,以满足不同地方人的口味。文章主要探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分析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构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旅游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王菀.中国旅游集团发布全新品牌形象[N].中国旅游报.2019
[2].李践尧.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
[3].于鹏,张宏梅.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J].当代韩国.2019
[4].王丽娜,李华.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负面感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9
[5].孙玉铖.《中国旅游报》对山东旅游形象媒介呈现的探究[J].视听.2019
[6].周永博.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二)[J].旅游学刊.2018
[7].周永博.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一)[J].旅游学刊.2018
[8].权玹廷.浅谈跨文化环境中中国旅游形象内容与传播策略——以韩国大韩航空广告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8
[9].石栋奇.来华美国游客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0].刘静.《中国旅游报》旅游报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7
标签:旅游集团; 旅游消费者; 视觉识别系统; 价值主张; 网站域名; 集团产品; 五星; 维度; 结构性改革;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