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无机碳论文-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

可溶性无机碳论文-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无机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碱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盐基离子,剖面分布

可溶性无机碳论文文献综述

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1](2018)在《不同含盐量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及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干旱区盐碱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动态分布特征,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7种不同电导率土壤的0—100 cm剖面,采用临近样地,随机布点的方法,研究该地区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对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及盐基离子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的可溶性无机碳平均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先减小后增加,表现为浅层0—50 cm含量少,深层50-100 cm含量聚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盐基离子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加深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减少,具有较强的表聚性。研究区域土壤盐基离子组成以Ca~(2+)、SO_4~(2-)为主,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27%和29%;K~+、Mg~(2+)含量较少,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13%和7%。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与EC呈显着负相关(R~2=0.83,p<0.05),与pH无显着相关性(R~2=0.17,p>0.05),盐基离子平均含量与EC呈显着正相关(R~2=0.85,p<0.05),与pH无显着相关性(R~2=0.07,p>0.05),表明土壤EC的增加会影响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聚积。(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彦辉,匡武,杨劭[2](2016)在《滇池福保湾水体可溶性无机碳与蓝藻水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蓝藻水华暴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分析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水体中无机碳浓度与浮游藻类浓度,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福保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CO_3~(2-)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水体pH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O_2浓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总无机碳浓度和HCO_3~-浓度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蓝藻水华的生消是导致水体无机碳形态与浓度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2期)

高慧慧,杨立梅,张超,王英姿,孙秀梅[3](2016)在《ICP-MS法测定赤石脂煅制前后21种可溶性无机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赤石脂Halloysitum rubrum煅制前后21种可溶性无机元素(Be、Bi、Mg、Al、Ti、V、Cr、Mn、Fe、Co、Ni、Cu、Zn、Ga、As、Zr、Cd、Sn、Sb、Ba、Pb)的含有量。方法测定赤石脂煅制前后可溶物在水和人工胃液中的含有量,ICP-MS法对人工胃液溶出物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分析,SIMCA-P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煅赤石脂可溶物的含有量高于生赤石脂,而且其在人工胃液中的含有量明显高于水中。赤石脂煅制前后可溶出无机元素含有量差异明显,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着的8种元素(Al、Zn、Cu、Mn、Pb、Sb、Ba、Ga),其溶出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赤石脂常以煅制品的原粉形式内服而不入煎剂有着一定道理。(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6年06期)

陈月芳,张超兰,黄河,姚胜勋,李方圆[4](2015)在《有机无机营养物料对莠去津污染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可溶性无机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评估外源有机无机营养物质在莠去津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室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有机无机物料对莠去津污染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可溶性无机磷的影响。[结果]外源有机、无机营养物质均显着提高了莠去津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其中单施腐熟猪粪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最明显,比对照增加了98.4%,其次是NP肥配施、单施紫云英、单施N肥,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8.6%、23.7%、16.4%,增加较少的是单施P肥和单施水稻秸秆的处理,仅仅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5%和4.3%。与土壤微生物量磷不同的是,单施腐熟猪粪、单施磷肥以及NP配施的处理土壤可溶性无机磷明显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5.0%、42.3%和40.2%;而莠去津单施氮肥、紫云英和水稻秸秆的处理土壤可溶性无机磷则显着降低,分别减少了29.1%、13.2%和13.7%。[结论]施用有机无机营养物料可加快土着微生物的生长,促进了莠去津的消解,有利于莠去津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吕小叁[5](2014)在《青弋江芜湖段春季可溶性无机氮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青弋江芜湖段9个断面的水质状况,研究该段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氨氮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硝态氮浓度为2007年的2~3倍,氨氮浓度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氨氮和硝态氮浓度与DO浓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pH变化受到沿岸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有关部门保护青弋江水环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5期)

杨文斌,李阳,孙共献[6](2014)在《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模拟研究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对上覆水、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浓度、赋存形态及DIN扩散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苦草对上覆水中DIN的去除效果均强于间隙水,对各形态DIN的去除差异:NO-2-N>NH+4-N>NO-3-N;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的去除效果明显强于苦草,但对间隙水中DIN的去除效果弱于苦草;金鱼藻和苦草减少了NH+4-N和NO-2-N的扩散通量,显着增加了NO-3-N的扩散通量,使NO-3-N取代NH+4-N成为间隙水向上覆水中扩散DIN的主要形态,但对NO-3-N和NH+4-N扩散通量的影响,金鱼藻和苦草之间差异不显着;金鱼藻和苦草增加了上覆水和间隙水中3种形态DIN含量比例的变化幅度,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含量比例影响强于苦草,对间隙水中DIN含量比例的影响弱于苦草.总体来讲,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形态影响较大,苦草对间隙水中DIN形态影响较大,两者对DIN扩散通量的影响差别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李阳[7](2014)在《沉水植物对浅水湖泊中可溶性无机氮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浅水湖泊,如巢湖、太湖,都出现了外源氮的过量输入,外源氮的输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其中过量的可溶性无机氮对水生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威胁。沉水植物是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重要调节者,其以自身的形态特征、群落结构特征及生理活动影响着其周围的环境,对水体生产力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沉水植物除了直接吸收湖泊水体中硝酸盐,还可以间接的促进微环境中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并且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此外,DNRA和微生物的固定也是硝态氮的重要去除途径,这些过程都会影响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本研究选择长江中下游常见沉水植物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试验模拟方法,分别进行了两组试验,其一选取形态差异较大的金鱼藻和苦草,研究其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的影响;其二选择穗花狐尾藻进行研究,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更深入的探讨可溶性无机氮在浅水湖泊中的归去和循环。从试验中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金鱼藻和苦草对上覆水中DIN(可溶性无机氮)的去除效果均强于间隙水,对各形态DIN的去除差异:NO2--N>NH4+-N>NO3--N。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的去除效果明显强于苦草,但对间隙水中DIN的去除效果弱于苦草。(2)金鱼藻和苦草减少了NH4+-N和NO2--N的扩散通量,显着增加了NO3--N的扩散通量,使NO3--N取代NH4+-N成为沉积物向上覆水中扩散DIN的主要形态,但金鱼藻和苦草对NO3--N和NH4+-N扩散通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3)金鱼藻和苦草增加了上覆水和间隙水中3种形态DIN含量比例的变化幅度,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含量比例影响强于苦草,对间隙水中DIN含量比例的影响弱于苦草。(4)在穗花狐尾藻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沉水植物吸收、异化硝酸盐还原成氨(DNRA)和转化为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47.54%、25.24%、12.76%、0.52%、1.21%;在对照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DNRA作用和转化为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32.74%、30.79%、0.54%、5.83%。(5)在穗花狐尾藻组和对照组中约87.24%和69.90%的硝态氮进行了转化。反硝化作用是去除两处理组中硝态氮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微生物的固定作用,穗花狐尾藻的直接吸收也对硝态氮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DNRA作用和DON对硝态氮的去除作用较小。穗花狐尾藻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加快了硝态氮在微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微环境对外源硝态氮的去除。由以上试验结论可以看出,不同形态的沉水植物对浅水湖泊垂直方向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根系发达的苦草对间隙水影响更明显,并且沉水植物形态差异与不同的代谢方式会导致DIN在水-沉积物界面的通量不同。沉水植物对可溶性无机氮的去除作用,除了自身的吸收外,还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增加反硝化作用去除氮的速率。研究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沉水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可为研究该流域湖泊氮迁移转化规律和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朱家红[8](2013)在《橡胶树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的生物合成包括聚异戊二烯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叁个不同的生化过程。在延伸过程中,每延伸1个异戊二烯基,就要释放1分子焦磷酸(PPi),PPi的累积会抑制橡胶的生物合成,焦磷酸酶对PPi的及时水解,对橡胶的生物合成和橡胶产量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3个橡胶树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并对它们的分子特征和表达调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旨在更深入的揭示橡胶树中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克隆了3个橡胶树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HbSIP1、HbSIP2和HbSIP3,分别编码216、215和216个氨基酸。3个基因编码区均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内含子的剪接符合GT-AG原则。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bSIP1、HbSIP2和HbSIP3与其他植物中的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具有典型的植物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结构特征,含有24个特别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其中15个与蛋白的活性密切相关)和一个二价金属离子结合序列。构建了3个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HbSIP1/2/3,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GST-HbSIP21/2/3。对3个融合蛋白GST-HbSIP1/2/3进行了纯化,纯化的蛋白都具有水解PPi的活性,且活性明显依赖Mg2+的存在;GST-HbSIP1/2/3的最适PH值分别为7.5、8.0和7.5;Km值分别为98.4μM、194.7μM和138.6μM。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bSIP1/2/3在橡胶树叶、皮、花和胶乳中均有表达,其中HbSIP1和HbSIP3在胶乳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乙烯(ET)、茉莉酸(JA)、高温、低温、聚乙二醇(PEG)和H2O2等处理均能上调HbSIP1的表达,而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则下调HbSIP1的表达;HbSIP2在ET、JA、SA、PEG和H2O2等处理下表达上调,在高温处理下表达下调,而在ABA和低温处理下表达无明显变化;JA/SA、PEG和H202能上调HbSIP3的表达,高温和低温都能下调HbSIP3的表达,而ET处理后HbSIP3表达基本稳定。分别分离了HbSIPl/2/3的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297bp/1482bp和844bp的启动子序列,其中HbSIP15'端非编码区中存在一个1499bp的内含子。3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均存在多个典型的真核生物启动子基本元件、应答激素和胁迫信号元件及转录因子结合元件。构建了分别含HbSIP1/2/3启动子序列1196bp、791bp和844bp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1381-P1/P2/P3,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表明P2和P3可以驱动GUS的表达。通过酵母单杂交初步筛选获得调控HbSIP1的转录因子1个(HbZF-HD)、调控HbSIP2的转录因子3个(HbGATA、HbWRKY和HbbHLH)、调控HbSIP3的转录因子2个(HbZF和HbMyb2)。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6个转录因子在橡胶树叶、皮、花和胶乳中均有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初步筛选获得与HbSIP1/2/3互作的蛋白41个,这些蛋白涉及蛋白合成、蛋白修饰与活性调节、胶乳基础代谢、橡胶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及信号转导等过程。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进一步证HbSIP1/2/3均能与橡胶延伸因子互作。(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3-11-01)

刘丽娟,王玉刚,李小玉[9](2013)在《干旱区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干旱区水土作用下可溶性无机碳的动态特征,以民勤绿洲为例,利用地统计学、RS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流域尺度上研究了0~10 cm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0~10 cm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平均含量为0.056 g C·kg~(-1),线性模型为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的最优拟合模型;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呈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南部坝区含量最高,中部泉山区居中,北部湖区最低;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迭加表明,整个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主要分布在0.05~0.06 g C·kg~(-1)范围,耕地和沙地中的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整体较高,而林地、草地和盐碱地中的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则较低;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与HCO3-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土壤离子呈显着负相关,而与pH呈弱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干旱区水土作用下表层土壤动态性碳传输具有显着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朱家红,徐靖,于晓惠,畅文军,张治礼[10](2013)在《橡胶树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焦磷酸酶对橡胶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将已克隆的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编码区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上,构建3个焦磷酸酶基因表达载体(pGEX-HbSIP1、pGEX-HbSIP2和pGEX-HbSIP3),再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GEX-HbSIP1、pGEX-HbSIP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pGEX-HbSIP3只在补充稀有密码子的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35.4%、43.7%和18.5%。对原核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纯化,获得3种可溶性重组蛋白GST-HbSIP1、GST-HbSIP2和GST-HbSIP3,总回收率分别约为7%、8%、3%。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3种焦磷酸酶蛋白的分子特性、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可溶性无机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蓝藻水华暴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分析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水体中无机碳浓度与浮游藻类浓度,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福保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CO_3~(2-)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水体pH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O_2浓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总无机碳浓度和HCO_3~-浓度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蓝藻水华的生消是导致水体无机碳形态与浓度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无机碳论文参考文献

[1].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不同含盐量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及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J].地球环境学报.2018

[2].张彦辉,匡武,杨劭.滇池福保湾水体可溶性无机碳与蓝藻水华的相关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6

[3].高慧慧,杨立梅,张超,王英姿,孙秀梅.ICP-MS法测定赤石脂煅制前后21种可溶性无机元素[J].中成药.2016

[4].陈月芳,张超兰,黄河,姚胜勋,李方圆.有机无机营养物料对莠去津污染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可溶性无机磷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

[5].吕小叁.青弋江芜湖段春季可溶性无机氮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4

[6].杨文斌,李阳,孙共献.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

[7].李阳.沉水植物对浅水湖泊中可溶性无机氮迁移转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4

[8].朱家红.橡胶树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调控[D].海南大学.2013

[9].刘丽娟,王玉刚,李小玉.干旱区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3

[10].朱家红,徐靖,于晓惠,畅文军,张治礼.橡胶树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原核表达[J].热带作物学报.2013

标签:;  ;  ;  ;  

可溶性无机碳论文-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