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叙事论文-刘艳

纪录片叙事论文-刘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纪录片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语境,认同

纪录片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19)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以食物、人物、文化为叙述线索,塑造了全球各地不同民族的美食场景,表现的是文化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以及围绕食物延伸出的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美食作为人的延伸,作为发挥认同作用的延伸,经由人这一主体的语言所构成的语境,表达了文化与人协同发展的意义。通过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的主体性,塑造出不同民族的个性,影像文本所呈现的多元视听语言符号,让观众在接触另一种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文化潜在价值和人类共享的人文精神有所思考。(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李都[2](2019)在《“互联网+”时代下文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献纪录片亟待在创作理念与方法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对传统的叙事策略进行革新。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分析文献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题材内容和叙事方式叁个层面梳理我国文献纪录片叙事的演变趋势,并对典型文献纪录片进行叙事解析。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受众收视心理的改变以及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使我国文献纪录片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坚持叙事语言表达的艺术化,实现叙事技术的多样化,展现国际化叙事形态,成为我国文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武梦环[3](2019)在《试论饮食类纪录片叙事元素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形成了种类繁多、门类甚广的各类美食。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饮食类纪录片大量涌现,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首播以来,褒贬不一,一直是人们热议的对象。饮食类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重要种类,而叙事元素是饮食类纪录片的重要元素。本文在叙事元素方面对饮食类纪录片进行了探讨,对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饮食类纪录片的制作有些帮助。(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3期)

张楷,龚鑫[4](2019)在《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人物纪录片的拍摄而言,掌握正确的叙事策略不但能够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也是衡量纪录片拍摄水平的重要因素。从目前的纪录片拍摄来看,人物纪录片在拍摄中叙事需要注重的因素较多,只有掌握正确的叙事策略,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叙事方法,才能够使人物与故事有效的融为一体,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以故事刻画人物的目的。本文以人物纪录片的拍摄实际为例,重点探讨了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人物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持。(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3期)

林娟芳[5](2019)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日纪录片叙事特点比较——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广播公司的传统文化纪录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园林》《手艺》与日本NHK的《Japanology》《工匠达人》等系列片,寻找制作者对内容和叙事的表达差别,进而分析制作者话语意识的区别。通过比较可知两者跨文化传播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差异:一是对于纵向代际传承的叙事表达方式不同;二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的日常链接感的表述差异。NHK纪录片对于传统文化充满信心的叙事方式,使得其自身文化对外传播时更具渗透性,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庆福,彭璐[6](2019)在《《大太平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自然纪录片创作中对生态哲学的思考也逐渐深入。文章以《大太平洋》为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切入,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该纪录片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中的新突破。(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赵冬梅[7](2019)在《论全航拍影像纪录片叙事中的“超越在场”元素——以《航拍中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已推出两季,因采取航拍俯瞰角度进行拍摄,给受众一种"超越在场"的盛大视听体验。航拍技术和其他高科技的投入打破了受众身体感知的限制,自然风景与社会历史的无缝衔接给予受众独特的审美观照,贴合宏大叙事的视听语言增进了受众的沉浸感。这些都成为《航拍中国》全航拍影像叙事方式的组成元素。(本文来源于《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庞玉立[8](2019)在《以毕业设计《窑变》探析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取材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客观记录,但在创作过程中又会基于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来加以选择、组接、经过再创造由此而形成的一项纪实性表现艺术。人物纪录片作为其一,则是以记录人物为主,通过真人真事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以此来传递人生价值。本文将结合毕业设计《窑变》,分别从叙事、声音以及社会历史环境来分析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以此来为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经验。(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6-15)

高俐[9](2019)在《系列微纪录片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普遍化,中国逐渐进入媒体融合时期。人们的生活时间逐渐碎片化,也习惯于利用手机去每日浏览所需,为了更好的迎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微纪录片应运而生。为适应人们社会聚合性理念探求的观赏需要,由此又由微纪录片形式催生了系列微纪录片的新样式。当前对系列微纪录片的研究成果很少,本研究对系列微纪录片叙事的主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研究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分析两个层次。理论研究部分,将系列微纪录片放在融媒体语境下,对其叙事进行整体研究。首先绪论,主要介绍系列微纪录片叙事背景和意义,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创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是系列微纪录片创作概述,对系列微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发展脉络和类型进行梳理;再次是对系列微纪录片的叙事进行概述,主要讨论系列微纪录片在当下融媒体时代的叙事语境及特征主要是什么,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局限,并针对系列微纪录片提出叙事理论认知。最后是系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具体应用。其叙事策略的总结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故事,技巧,风格,结构和话语,论述在这几个方面的叙事策略如何进行设置,又如何达到相应的艺术与叙事表达效果。实践应用层面,阐述系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毕业作品《守艺人》中的具体运用。《守艺人》定位为系列微纪录片。首先,阐述《守艺人》的叙事策划,从选题、创作构思、拍摄剪辑、叙事诉求等环节展开;然后,承接以上叙事策划,从故事讲述、叙事技巧、结构风格、叙事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分析,系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守艺人》中的运用。两个层面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研究推动了系列微纪录片《守艺人》的创作,《守艺人》的创作也深化了本人对系列微纪录片叙事的认识。当然,本文的研究以及毕业作品创作依然存在不全面,会不断积累分析完善。(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郭涵[10](2019)在《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大屏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成为用户收看网络视频的主要平台。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同样借助移动媒体的力量成为消费文化的新景观。不难发现,“微纪录片+移动媒体”的模式更加符合用户的现实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团队推出适合移动端用户观看的微纪录片,纪录片不再被局限于一块电视屏幕上,而是能够借助移动媒体使内容产品实现最大化的传播覆盖。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这里的“基于移动媒体”是指以移动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使用移动媒体观看微纪录片,消解了接受时空的局限性,拓宽了传播渠道。观众在收视环境、观影方式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自由,收视心理与接收习惯发生了改变。微纪录片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到都应作出调整与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探索出适合移动端传播的创作模式。本文在借鉴现有纪录片叙事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移动媒体为基点,以经典叙事学理论中“故事”与“话语”为框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创作实践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创作规律研究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本文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阐释了本次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微纪录片与移动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移动媒体的主要特征做出明确概括,主要论述了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简约化“的传播样态,具体体现在时长的简短;内容契合受众简约化的审美追求;创作手法因“简”而求变;传播受众垂直化四个方面。第二章,主要阐释了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主题表达。简约化的传播样态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空洞,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对于主题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主题内容表达诉求单一;定位于年轻受众的审美趣味;饱含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主题内容的建构做出规律性总结。第叁章,主要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框架对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从故事内容建构、叙事话语、非叙事话语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微纪录片在移动媒体上进行传播,观众的收视习惯与审美需求产生了变化,微纪录片在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上都要相应做出调整。除此之外,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可利用“文字”作为非叙事话语参与叙事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第四章,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在影像造型上呈现出感官化的特点,笔者从构图、光线、色彩、景别、镜头的运用与处理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笔者结合创作实践经验,从选题、拍摄对象、受众分析、拍摄大纲四个方面对影片具体创作进行阐述。本文通过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总结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规律,探析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趋势,力求延长微纪录片的生命力,促进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纪录片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献纪录片亟待在创作理念与方法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对传统的叙事策略进行革新。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分析文献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题材内容和叙事方式叁个层面梳理我国文献纪录片叙事的演变趋势,并对典型文献纪录片进行叙事解析。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手段的革新、受众收视心理的改变以及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使我国文献纪录片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坚持叙事语言表达的艺术化,实现叙事技术的多样化,展现国际化叙事形态,成为我国文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纪录片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J].视听.2019

[2].李都.“互联网+”时代下文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J].视听.2019

[3].武梦环.试论饮食类纪录片叙事元素存在的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9

[4].张楷,龚鑫.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

[5].林娟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日纪录片叙事特点比较——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广播公司的传统文化纪录片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9

[6].王庆福,彭璐.《大太平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J].声屏世界.2019

[7].赵冬梅.论全航拍影像纪录片叙事中的“超越在场”元素——以《航拍中国》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

[8].庞玉立.以毕业设计《窑变》探析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D].贵州民族大学.2019

[9].高俐.系列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郭涵.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纪录片叙事论文-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