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偶极子论文-胡帅,吴波,周天军

印度洋偶极子论文-胡帅,吴波,周天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洋偶极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预测,印度洋偶极子,全场同化,异常场同化

印度洋偶极子论文文献综述

胡帅,吴波,周天军[1](2019)在《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回报技巧:全场同化和异常场同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洋偶极子(IOD)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变率主导模态之一,对于区域乃至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准确预报IOD对于短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建立了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其初始化方案采用"集合最优插值—分析增量更新"(EnOI-IAU)方案,能够同化观测的海洋次表层温度廓线资料。本文分析了IAP-DecPreS季节回报试验对IOD的回报技巧,重点比较了全场同化和异常场同化两种初始化策略下预测系统对IOD的回报技巧。分析表明,8月起报秋季IOD,无论从确定性预报还是概率性预报的角度,基于全场同化的回报试验技巧均高于异常场同化的回报试验。对于5月起报的秋季IOD,基于两种初始化策略的回报试验技巧相当。研究发现,全场同化策略相对于异常场的优势主要源于它提高了对伴随ENSO发生的IOD的预报技巧。ENSO遥强迫触发的热带东印度洋"风—蒸发—SST"正反馈过程是IOD发展和维持的关键。采用全场同化策略的回报结果能够更好地模拟出IOD发展过程中ENSO遥强迫产生的异常降水场和异常风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而采用异常场同化策略,模拟的异常降水场和风场偏差较大。导致两种初始化策略预测结果技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全场同化能够减小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气候平均态降水固有的模拟偏差,从而提升了热带印度洋对ENSO遥强迫响应的模拟能力。而异常场同化由于在同化过程中保持了模式固有的气候平均态,因此模拟的热带印度洋对ENSO遥强迫的响应存在与模式自由积分类似的模拟偏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君芝,金大超,王国栋,庆涛[2](2019)在《1994年印度洋偶极子对两广地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两广降水极端正异常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4年的正位相IOD事件引起了两广地区后汛期偏多,影响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负异常时,水汽沿着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和孟加拉湾中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向两广地区输送,使得两广地区水汽异常辐合;另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异常偏低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存在异常下沉运动,两广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物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1994年后汛期两广地区降水极端正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舰齐,叶成志,陈静静,沈维军[3](2019)在《印度洋偶极子对中国南海夏季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PIAP3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对夏季中国南海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期间夏季中国南海西南水汽输送较强,负位相期间则较弱。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正位相期间,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多活动于热带西印度洋,其向东传播受到阻碍,但经向传播明显,通常可传播至孟加拉湾地区,同时PIAP3显示印度洋季风槽位置偏北,且印尼以西过赤道气流较强,从而使得这一地区气旋性环流得到建立与加强。孟加拉湾地区对应着较强的对流活动以及深厚积云对流加热,从而通过对流加热的二级热力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向北推进,进而使得南海地区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得到建立与加强。在此期间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地区对流活动较强,而苏门答腊沿岸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由此增强了Reverse-Hadley环流,使低层经向风较强,进而增强了南海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了Reverse-Hadley环流的增强。负位相期间,MJO多活动于热带东印度洋,在东传过程中受到Walker环流配置影响,在140°E赤道附近形成东西向非对称积云对流加热热源,其东侧Kelvin波响应加强了东风异常并配合副热带高压南缘东风压制了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在此期间,MJO在南海地区的经向传播较强,但经向传播常止步于南海地区15°N附近,虽携带大量水汽,但深厚积云对流强烈地消耗水汽使大气中水汽含量降低,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负位相期间深厚积云对流对水汽消耗加大,从而使得负位相期间南海地区水汽含量与正位相期间大体相近,但由于经向风不足使水汽向北输送较弱。(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包庆,吴小飞,李矜霄,王磊,何编[4](2019)在《2018~2019年秋冬季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热带印度洋的偶极子(IOD)是全球季节到年际尺度的重要自然变率.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FGOALS-f2季节内-季节预测系统开展2018/2019年秋冬季气候异常预测.基于该预测系统从2017年7月起进行的预测显示:(1) 2018年秋冬季节IOD维持正位相,正IOD事件在10月达到最强,比常年偏高0.4℃;(2) 2018年秋冬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将逐渐发展成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Ni?o3.4指数冬季达到1.3;(3) 2018年中国冬季风强度可能偏弱,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冷空气活动较弱,据此推测北方地区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而南方受印度洋低层气流偏强的影响,出现暖湿气候特征.(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5](2018)在《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温、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GPCP)降水和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ERA-20C)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桂发银,李崇银,黎鑫,谭言科,殷明[6](2018)在《有无El Ni?o情况下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可能机制。对于联合IOD事件,初期马里沿岸的增暖可能对其发生起主要的激发作用;而对于独立IOD事件的发生,则可能是赤道东南印度洋的降温起主导作用。不同类型IOD事件中,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的演变特征有明显差别,孟加拉湾上空降水异常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印度洋不同海区混合层温度异常的演变机制也有显着不同。基于2.5层简化海洋模式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海区的热力、动力过程在不同IOD事件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索马里沿岸海区:对于联合IOD事件,西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和索马里沿岸东北风异常,有利于该海区出现纬向平流热输送和海表热通量正异常,从而增暖。而对于独立IOD事件,阿拉伯海上空的强西南风异常,加强了索马里沿岸底层冷水的上翻和海表的热通量损失,导致前期纬向平流和夹卷混合的负异常以及后期海表热通量的负异常,使得该海区变冷。(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7](2018)在《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文杰[8](2018)在《4月欧亚大陆积雪异常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形成的强迫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指出印度洋偶极子(IOD)可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那么提高对其形成机制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 4月欧亚大陆积雪异常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形成的强迫作用,指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4月欧亚大陆关键区(60′-110°E,30′-65°N)的积雪(SCEs)异常可能触发IOD的形成。1976-2015年共40年间,区域权重平均的4月欧亚大陆关键区积雪指数(SCEI)与秋季(9-11月)成熟期的IOD指数(DMI)间的相关系数为-0.51,通过了 99%的显着性检验。一般来说,青藏高原在晚春可视为大气热源,其附近空气温度显着升高,高原抽吸临近地区(10°-30°N)的空气向其辐合上升。若高原与其北部的积雪异常增多,那么欧亚大陆对空气的加热作用及高原对附近空气的抽吸作用减弱,这会造成毗邻南侧孟加拉湾地区出现大范围的空气异常下沉运动,伴随此异常与下垫面的地表气温偏低会延迟孟加拉湾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并减弱其强度,从而使相应的主要降雨雨带被滞留于赤道东印度洋,该区域正的降水异常可通过印度洋上局地的海气耦合相互作用激发出负位相的IOD。然而,以上所提及的触发机制可能会受到其他大气遥相关的影响,如北极涛动(AO)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等。因此,本文采用偏相关方法去除AO或ENSO的影响信号后再分析4月SCEs异常对IOD形成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前者触发后者形成的原因可能并非主要与AO或ENSO有关:去除二者的影响后并未改变热带印度洋上于秋季形成IOD的事实。本文同时评估了19个CMIP5耦合模式对上述4月SCEs与IOD间关系的模拟能力,但没有模式能够正确的再现前者对后者形成的强迫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黎娟,陈爽,张海燕[9](2018)在《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ley Center逐月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等资料探讨了南印度洋偶极子(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SIOD)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发生在南半球副热带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西南—东北反相的南印度洋偶极子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10—12月发生发展,次年1—3月发展成熟达到盛期,4—6月减弱消亡;SIOD的形成主要受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马斯克林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低(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引起的副热带印度洋海表面风场的异常,影响了海温的变化,进而形成SIOD。2)南半球副热带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密切联系,前冬ENSO事件与SIOD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大多数正SIOD发生在La Ni?a事件之后,大多数负SIOD发生在El Ni?o事件之后;也存在部分SIOD事件的发生既不伴随La Ni?a现象,也不伴随El Ni?o现象。3)ENSO事件产生的异常垂直运动和赤道异常纬向风对南半球副热带印度洋地区的海平面气压以及海表面风场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重要作用,可以分别影响SIOD东西极子的演变,进而对SIOD产生影响。4)SIOD事件也可单独发生,一般负事件比正事件早一个月发生,同时由于没有ENSO事件的作用,海温异常反相的现象不能持续,单独发生的SIOD事件生命期较短。(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舰齐,马秋丽,叶晶,汪杰,杨源[10](2017)在《印度洋偶极子期间MJO对夏季南海水汽活动特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大气月平均和日平均资料,并结合PIAP3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印度洋偶极子期间MJO对南海地区水汽活动特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印度洋偶极子正负期间,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MJO在此期间的经向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期间,MJO湿位相主要活动于赤道东印度洋和苏门答腊沿岸岛屿,如图1(b)所示。此时MJO在南海地区夏季有十分明显的经向传播特征,如图2(a)所示,6、7月份经向传播较正位向明显加强。然而在此期间南海地区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却较弱,如图3(b)所示。负位相期间MJO携带的水汽在南海地区大量消耗,从而造成大气中水汽含量一定程度的减小,PIAP3大气环流模式显示,偶极子负位相期间在南海地区具有相当的深厚积云对流对水汽消耗场,如图6(a)所示。对比30年期间IOD指数与南海地区平均经向风显示,偶极子负位相期间,南海地区经向风北向输送较弱,如图4(c)所示。比较纬向风与IOD指数的相互关系,如图4(b)所示,负位相期间纬向风输送也明显减弱。负位相期间,印度洋水汽补充减弱,大量水汽来源于东印度洋苏门答腊沿岸,PIAP3大气环流模式的浅积云对流扩散如图5(c)和(d)所示,负位相期间的水汽主要来自苏门答腊沿岸的水汽补充。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期间,MJO主要活跃于赤道西印度洋,并且强度较强,如图1(a)所示。MJO在南海地区的经向传播较弱,如图2(b)所示,但水汽经向输送特征十分明显,如图3(a)所示,在此期间,南海地区水汽消耗较弱,PIAP3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深厚积云对流对水汽的消耗较弱,如图3(b)所示。对风场的相关分析,比较30年期间IOD指数与南海地区平均经向风相关关系,如图4(c)所示,正位相期间南海地区经向风向北输送较强,纬向风也将加强。通过PIAP3大气环流模式显示,正位向期间,印度洋水汽补充明显加强,如图5(a)和(b)所示,南海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南印度洋的水汽补充。综合所有分析,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期间MJO在南海地区经向传播明显,但水汽消耗较强,向北经向水汽输送也较弱。正位向期间,MJO在南海地区没有十分明显的经向传播,在南海地区的水汽消耗也较弱,经向水汽输送十分强。(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印度洋偶极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79—2017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2 400站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两广地区) 17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年华南后汛期(7—9月)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两广降水极端正异常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4年的正位相IOD事件引起了两广地区后汛期偏多,影响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负异常时,水汽沿着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和孟加拉湾中部-中南半岛-两广地区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向两广地区输送,使得两广地区水汽异常辐合;另一方面,IOD东极子区域海温异常偏低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存在异常下沉运动,两广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物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1994年后汛期两广地区降水极端正异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洋偶极子论文参考文献

[1].胡帅,吴波,周天军.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回报技巧:全场同化和异常场同化的比较[J].大气科学.2019

[2].陈君芝,金大超,王国栋,庆涛.1994年印度洋偶极子对两广地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

[3].张舰齐,叶成志,陈静静,沈维军.印度洋偶极子对中国南海夏季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

[4].包庆,吴小飞,李矜霄,王磊,何编.2018~2019年秋冬季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的预测[J].科学通报.2019

[5].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6].桂发银,李崇银,黎鑫,谭言科,殷明.有无ElNi?o情况下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8

[7].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8].李文杰.4月欧亚大陆积雪异常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形成的强迫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9].王黎娟,陈爽,张海燕.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8

[10].张舰齐,马秋丽,叶晶,汪杰,杨源.印度洋偶极子期间MJO对夏季南海水汽活动特征影响[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2017

标签:;  ;  ;  ;  

印度洋偶极子论文-胡帅,吴波,周天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