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基底论文-于英琪

结晶基底论文-于英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晶基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夏地块,八都群,结晶基底,古元古代

结晶基底论文文献综述

于英琪[1](2019)在《浙西南八都群结晶基底的形成和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浙西南地区八都群是华夏地块最具代表性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本文对八都群片麻岩、淡色体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构造变形、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华夏地块八都地区古老结晶基底的形成和改造过程,探讨了华夏地块地壳演化与全球Columbia超大陆聚合-裂解事件及印支期陆内造山过程的内在联系。八都群(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八都杂岩遭受了强烈的古元古代变质改造,时代为约1890~1850 Ma。八都杂岩古元古代花岗岩可划分为S型和A型,源岩均为八都群变质沉积岩。S型花岗岩的结晶时代为约1929~1861 Ma,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和K2O含量较高,A/CNK比值通常>1.1,εHf(t)值为-40~+6.9,部分熔融温度较低(715~849℃);A型花岗岩的结晶时代为1884~1832Ma,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含量相对较低,A/CNK比值较低,富集HFSEs(如Zr,Nb,Ce,Y等),10000*Ga/AI比值较高,εHf(t)值为-37.6~+7.5,部分熔融温度较高(867~871℃)。综合区域变质和岩浆资料,本文将八都杂岩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划分为2个阶段:早期(1.89~1.86Ga)表现为麻粒岩相变质和S型花岗岩侵位,与陆-陆碰撞造山导致的地壳加厚有关;晚期(<1.85 Ga)表现为A型花岗岩的侵位,与后造山加厚地壳伸展松弛有关。除古元古代变质和岩浆活动外,本研究在八都地区识别出一条NE-SW走向叁迭纪韧性剪切带,其糜棱面理NE-SW,矿物拉伸线理向SSW向低角度侧伏,以右旋走滑剪切运动学为主,变形时代约为250-230Ma,温度为450-600℃,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综合前人资料可知,早-中叁迭世,八都杂岩遭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改造,与华夏地块基底NE-SW走向韧性剪切变形、盖层E-W褶皱和角度不整合的形成同期,形成机制可能与印支地块和华南大陆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宋柏荣,施玉华,刘玉婷,张静,罗芬红[2](2017)在《辽河坳陷结晶基底岩性特征、含油性及测井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坳陷结晶基底油气资源丰富,在辽河的叁大凹陷基底潜山以及中央凸起均发现规模油气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岩芯、岩屑和旋转井壁取芯荧光、铸体和传统岩石薄片,对辽河坳陷太古宙基岩及其中的侵入体的岩石类型、含油性、储层成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结晶基底岩石包括2大类、14个亚类、30多种岩石类型;岩石的含油性与岩石类型、构造作用和古风化溶蚀淋滤作用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对不同岩性岩石的物理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大量对比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性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基岩岩性的测井识别,为勘探部署、储量计算等奠定了基础,也为类似基岩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提供重要借鉴。(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7年02期)

吕金波,郑桂森,李良景,王海波,刘凯[3](2016)在《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的初步建立——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青白口群)。1976年乔秀夫3分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1980年汪长庆等将十叁陵剖面分为4系12组,1991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将十叁陵剖面分为3系12组。本文初步建立平原区地层表,详细描述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剖面,在京南大兴区的榆垡(兴热-1井)和安定(兴热-2井)发现太古宙片麻岩,在京热-70井、京热-59井、京热-71井和京热-75井编录蓟县纪地层,利用亦庄小学钻孔厘定待建系下马岭组、青白口纪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王予,薛林福,彭冲,马燕妮[4](2016)在《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0 m,在下辽河盆地埋深最大;埋深较浅的地区主要位于本溪市以南地区。推测在田师付镇和平顶山镇以南可能存在隐伏铁矿。(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王予[5](2016)在《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条带状铁矿产区,本区内的条带状铁矿主要产出于太古代樱桃园组和茨沟组,目前该地区出露地表或发育在浅部的铁矿大多已被开采,但一些被盖层覆盖的地区基底埋深情况并不十分明确,这些地区具有一定找矿潜力,近年来尤其是大台沟铁矿的发现,为通过航磁异常发现隐伏矿体提供借鉴。前人对鞍本地区太古代岩体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岩性和地质特征等方面,而对于太古宙结晶基底空间展布形态和埋深还未有详细研究,根据1:20万航磁异常显示,鞍本地区还存在许多磁异常较大的区域,存在找矿潜力。本文基于鞍本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1:20万重力资料、1:20万航磁资料、钻孔数据,采用地质剖面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综合使用叁维地质面建模、叁维磁化率反演等方法,开展了在鞍本地区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的研究,取得一些新认识,为鞍本地区深部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提供有益信息。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绘制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等值线图,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为0~4500m,埋深较浅地区主要为新元古界盖层覆盖区,主要发育在本溪市西南部和研究区的东北部,这些地区有一定的寻找隐伏铁矿的潜力。(2)建立了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叁维模型。(3)通过二维重力反演结合航磁资料,预测了鞍本地区隐伏矿体的位置,使用叁维磁化率反演确定平顶山地区隐伏铁矿叁维形态。(4)鞍本地区基底的四种构成,1、表壳岩—花岗片麻岩型;2、花岗片麻岩—含铁建造残留体型;3、太古代基底岩系漂浮在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之上;4、大面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曹晟[6](2016)在《皖北五河-石门山地区结晶基底变质属性及锆石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主要由西部陆块、中部造山带和东部陆块构成。相对而言,前两者以及东部陆块的北东地区研究极为丰富和深入,而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即东部陆块南端——蚌埠隆起的研究基础则极为贫乏。这一方面是相关的研究较少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该地区岩石出露较差,不利于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研究,因而对其的研究仅停留在野外观测的层面上。为此,本研究将以蚌埠隆起东侧五河-石门山地区为研究靶区,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细致的岩相学分析、温压评价和年代学的研究,详细阐明该地区的基础变质概况和演化规律。该地区岩石出露相对良好,岩性连续,是探究蚌埠隆起形成机制和背景的较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研究主要分叁个方面进行: (1)皖北五河-石门山地区岩石剖面构建。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岩相学分析,编制了叁条剖面分别为,①西堌堆-女山实测地质剖面、②朱顶-山张家实测地质剖面、③石门山-洪庙实测地质剖面。研究显示,五河-石门山地区主要由花岗片麻岩、石英岩和少量的大理岩、斜长角闪岩构成,并呈单斜层形式产出,总体产状倾向S-SSE。其间发育有古元古和中生代花岗岩,以朱顶-石门山为代表的郯庐断裂在此区域发育,表现为脆性右型平移特征。(2)朱顶地区钻孔岩石的变质岩石学研究。根据对来自钻孔的岩石样品——石榴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斜长石榴角闪岩的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研究,这些样品的温压条件分别为:①T=725~754℃和P=0.2~1.0Gpa平均的温压为T=743±9.9℃和P=0.6±0.2GPa; ②T=765~794℃和P=0.5~0.7Gpa平均的温压条件为T=778°±11℃和P=0.6±0.1 GPa;③T=731-772℃和P=1.0-1.1Gpa平均的温压条件为T=754±15℃C和P=1.1±0.03GPa。基本均落入低压麻粒岩相变质范畴,进而表明五河杂岩普遍经历高级变质作用。(3)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通过对石榴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研究分别给出了2个变质年龄:2394+29Ma(MSWD=2.0)和2443±23Ma (MSWD=1.05)。这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前人资料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普遍经历了华北克拉通-2.5Ga麻粒岩相变质事件。综上所述,五河-石门山地区为高级变质区域,普遍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其岩石构成较为复杂,变质时限2.4-2.5Ga。(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3-01)

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赵金仁,皮娇龙[7](2015)在《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大别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并将我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即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南、北相向运动力系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迭加构造带、成矿带和地震活动带.同时导致了该地域异常变化的沉积建造和强烈起伏的结晶基底.然而对它们形成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岩相和结构的异常变化尚不清晰,特别对盆山之间的耦合响应更缺乏深层动力过程的理解.为此本文通过该区榆林—铜川—涪陵长1000 km剖面的地震探测和研究结果提出:(1)沉积建造厚度变化为4~10 km,结晶基底起伏强烈,幅度可达4~6 km;(2)一系列基底断裂将该区切割为南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北缘前陆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和南缘前陆盆地与东北四川盆地,其中前陆盆地为秦岭北渭河盆地和秦岭南通江—万源盆地;(3)秦岭造山带是北部华北克拉通向南推挤、南部扬子克拉通向北推挤下隆升的陆内山体,并构筑了其南、北前陆盆地;(4)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并非是一条边界断层,而应是包括前陆盆地在内的组合界带;(5)秦岭与大巴弧形山系源于同一深部结晶基底,即同根生.这一系列的新认识对深化理解秦岭—大巴造山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和演化机理及厘定扬子克拉通的真实北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期刊2015-01-15)

吕长禄,冯俊岭,郑卫政,任凤和,王强茂[8](2014)在《佳木斯地块角闪黑云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定年及其地质学意义: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东部穆棱地区一带的麻山群中分布有角闪黑云花岗质片麻岩和眼球状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以往将其作为麻山群的组成部分,本次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变质和变形改造的正片麻岩。采用LAICP-MS技术对角闪黑云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测定样品锆石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892.0±3Ma(n=18,MSWD=4.2),该年龄解释为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年龄。892Ma左右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证实佳木斯地块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这一发现为恢复该地区的构造格架,确定原麻山群的构造属性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4年S2期)

胡国泽[9](2014)在《秦岭—大巴造山带地域磁异常响应与结晶基底起伏及其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大巴造山带和其相邻地域在我国大地构造、盆山耦合、造山带的形成与其深层动力过程在陆内构造格局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东部大陆内部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研究具有控制作用。由于从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挤压、碰撞及秦岭-大巴造山带的隆升,到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俯冲并形成华北东部的弧形拉张,再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及导致的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等,构筑了我国东部陆内各大块体相互作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框架。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大陆中北部地区,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构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刚性块体,盆地历经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和不同属性的构造应力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多样化、且形态极为复杂的周缘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活动相对较为稳定,长期以来主要以接受稳定的沉积作用为主,故盆地内部油、气、煤等化石能源十分丰富,并分布有零散的金属矿产资源。盆地南面的秦岭-大巴造山带是我国大陆中部重要的复合型陆内造山带,它形成于早古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相向运动,进而挤压、碰撞与隆升所形成。由于其后又经历了长期的陆内造山过程,故构造和岩浆活动频繁,并导致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十分复杂,又基于秦岭-大巴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带)之一,为我国的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秦岭-大巴造山带南部的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克拉通的西缘,它经历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了该地区的褶曲、变形与沉积。四川盆地也是我国当今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多年来在该地区曾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并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有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对秦岭-大巴造山带及其南北两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新认识,但这一系列的工作多是依据浅表层派生的地质过程或地貌特征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故尚难以勾划出其深部结构变异与动力学过程。显然依据上述局部的、零散的及较粗疏的资料所做推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大大限制了对秦岭-大巴造山带与其南北相邻地域的整体性认识,特别是对秦岭—大巴造山带中部浅、深部物质属性与构造格局及深层动力过程的深化理解。至今在地学研究中尚很少见将上述相邻的叁大块体综合起来进行整体分析,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深层过程,在已有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工作多分布于东秦岭和西秦岭地区,主要以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为主,而跨越华北克拉通、中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高精度地球物理场的观测确属首次。研究秦岭-大巴造山带形成的动力机制和运动过程,厘定其南北边界,并探讨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乃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与演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依据穿越鄂尔多斯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和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球物理剖面地磁异常场分布特征和剖面所辖区域内航磁异常场的分布特征,即榆林-咸阳-万源-涪陵长达1000km综合地球物理大剖面的最新高精度地磁观测数据和1:10万与1:20万航磁异常资料,经数据处理和反演分析了该研究区域内地磁异常场展布特征、构造分区及结晶基底起伏,并结合沿该长剖面的地震探测研究,通过反演求取了沿剖面辖区的沉积建造厚度和结晶基底起伏特征,探讨了各大断裂与磁异常特征的关系,厘定了秦岭-大巴造山带的南北向跨度及其边界,深入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深层动力过程和耦合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地磁异常场和结晶基底起伏均存在明显差异和分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展布,由于燕山运动使得盆地整体抬升,且后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与剥蚀作用,故导致结晶基底埋藏较浅;渭河盆地与四川盆地东北部却长期接受沉积作用,结晶基底埋藏相对较深;而秦岭-大巴造山带则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碰撞、挤压和陆内造山作用,导致了该区地层、岩性和构造分布极不均匀,并在深部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运移。通过对剖面辖区磁异常场数据的分析,并基于在各大断裂构造处磁源体埋藏较深,且分布极不均匀的特征表明,在断裂构造形成过程中,当必存在深部物质与浅部物质的交换,且以这些断裂为它们运移的通道。秦岭造山带处的磁异常曲线与水平板状体极为相似,而其两个极值点即为其南北边界。据此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北界位于秦岭-大巴造山带的北缘大断裂处,而南界位于万源附近,其南北向宽度约为120km。通过对该研究区内航磁异常场及据此求得的区域结晶基底埋藏深度分布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都具有很好的整体性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航磁异常呈向南凸出之势,而四川盆地的航磁异常则呈向北凸出,这标志着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两大板块向南与向北相向运动的轨迹。秦岭-大巴造山带处的结晶基底埋深较浅,而其南北两侧盆地的结晶基底却较深,结合该地带重力场和地震波场,刻划了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的模型,指出华北克拉通以高角度向南俯冲,而扬子克拉通则以低角度向北仰冲为主。上述这一系列有关剖面、区域磁场展布与磁性结构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认识研究区域内的上地壳属性、构造格局、深层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及深部潜在资源远景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还通过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对剖面辖区的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及各种类型的断裂分布进行了研究,指出剖面辖区沉积建造极不均匀,秦岭-大巴造山带乃属同一基根,基于断裂分布、沉积建造展布剖析了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相互所谓作用、耦合响应及动力过程,当必会深化对秦岭-大巴造山带的磁性结构、波场特征及其形成的深层过程以及结晶基地起伏展布等给出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厘定出造秦岭-大巴山带与其南、北两侧上地壳物质的运动学轨迹与动力学响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赵金仁,皮娇龙[10](2014)在《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大别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并将我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即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南、北相向运动力系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迭加构造带、成矿带和地震活动带.同时导致了该地域异常变化的沉积建造和强烈起伏的结晶基底.然而对它们形成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岩相和结构的异常变化尚不清晰,特别对盆山之间的耦合响应更缺乏深层动力过程的理解.为此本文通过该区榆林—铜川—涪陵长1000km剖面的地震探测和研究结果提出:(1)沉积建造厚度变化为4~10km,结晶基底起伏强烈,幅度可达4~6km;(2)一系列基底断裂将该区切割为南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北缘前陆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和南缘前陆盆地与东北四川盆地,其中前陆盆地为秦岭北渭河盆地和秦岭南通江—万源盆地;(3)秦岭造山带是北部华北克拉通向南推挤、南部扬子克拉通向北推挤下隆升的陆内山体,并构筑了其南、北前陆盆地;(4)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并非是一条边界断层,而应是包括前陆盆地在内的组合界带;(5)秦岭与大巴弧形山系源于同一深部结晶基底,即同根生.这一系列的新认识对深化理解秦岭—大巴造山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和演化机理及厘定扬子克拉通的真实北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结晶基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河坳陷结晶基底油气资源丰富,在辽河的叁大凹陷基底潜山以及中央凸起均发现规模油气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岩芯、岩屑和旋转井壁取芯荧光、铸体和传统岩石薄片,对辽河坳陷太古宙基岩及其中的侵入体的岩石类型、含油性、储层成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结晶基底岩石包括2大类、14个亚类、30多种岩石类型;岩石的含油性与岩石类型、构造作用和古风化溶蚀淋滤作用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对不同岩性岩石的物理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大量对比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性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基岩岩性的测井识别,为勘探部署、储量计算等奠定了基础,也为类似基岩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晶基底论文参考文献

[1].于英琪.浙西南八都群结晶基底的形成和改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2].宋柏荣,施玉华,刘玉婷,张静,罗芬红.辽河坳陷结晶基底岩性特征、含油性及测井识别[J].地质论评.2017

[3].吕金波,郑桂森,李良景,王海波,刘凯.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的初步建立——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J].中国地质.2016

[4].王予,薛林福,彭冲,马燕妮.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J].世界地质.2016

[5].王予.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D].吉林大学.2016

[6].曹晟.皖北五河-石门山地区结晶基底变质属性及锆石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7].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赵金仁,皮娇龙.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2015

[8].吕长禄,冯俊岭,郑卫政,任凤和,王强茂.佳木斯地块角闪黑云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定年及其地质学意义: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的证据[J].中国矿业.2014

[9].胡国泽.秦岭—大巴造山带地域磁异常响应与结晶基底起伏及其动力学意义[D].吉林大学.2014

[10].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赵金仁,皮娇龙.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14

标签:;  ;  ;  ;  

结晶基底论文-于英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