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变化论文-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

成岩变化论文-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岩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沉积,晚奥陶世,气候变化,碳酸盐岩

成岩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1](2019)在《生物辐射遇上气候变化:来自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缓坡生物沉积学、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是生物演化和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海相碳酸盐生物沉积系统的更替,与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导致的碳同位素偏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_2)、烃源岩的生成情况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奥陶纪海(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倪金龙,张红,唐小玲,韩帅[2](2016)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与邻区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及古地温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是胜利油田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对其成岩演化及古地温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弄清该构造带的地质作用过程。选取了中央隆起带及临南洼陷带沙河街组大量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进行黏土矿物成分分析及古地温计算,结果表明:该区沙河街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和绿泥石,总体反映黏土矿物演化程度不高,盆地热演化程度较低的特点;成岩作用基本处于中成岩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和晚期2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无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38.2%~60.3%);晚期是有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60.3%~82.4%)。在中央隆起带,早期和晚期的转换深度界线大致为1 700m,而在临南洼陷带该界线大致为2 600m;中央隆起带沙二段(Es_2)矿物热演化程度明显低于洼陷带,表明中央隆起带可能在沙二段沉积期开始了快速抬升,形成了与洼陷带不同的成岩环境;洼陷带沙河街组古地温梯度为40.8℃/km,中央隆起带的古地温梯度计算结果明显异常(76.72℃/km),表明该构造带遭受了强烈抬升与剥蚀作用,剥蚀量大约为880m。(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孙德四,张贤珍,肖国光[3](2014)在《“钾”细菌浸出富钾火成岩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摇瓶浸出与连续浸出2种方式,研究3株"钾"细菌(胶质芽孢杆菌,即Bacillus mucilaginosus,简称BMN;环状芽孢杆菌,即Bacillus circulans,简称BCM;根瘤菌,即Rhizobium spp.,简称RHJ07)对富钾火成岩的单一与混合菌浸出效果,并对浸矿过程中混合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钾"细菌对富钾火成岩中K,Si和Al的浸出率明显要高于各单一"钾"细菌的浸出率;与摇瓶浸出方式相比,连续浸出方式可以显着促进"钾"细菌对富钾火成岩的风化分解,混合"钾"细菌CMR对富钾火成岩中的K2O,SiO2和Al2O3的浸出率分别到达52.36%,33.62%和40.55%,而在摇瓶浸出方式中,对应的浸出率分别为30.67%,21.49%和9.91%;在富钾火成岩混合菌浸出前期,没有明显的优势菌种;浸矿中期,BCM与BMN同为优势菌种,而到浸矿后期,Bacillus mucilaginosus BMN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上升,并最后取代Bacillus circulans BCM和Rhizobium spp.RHJ07成为优势菌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郭凯伟,宋荣彩,汤曼[4](2014)在《西湖凹陷D构造花港组储层成岩环境的变化对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港组储层作为西湖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之一,其储集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少部分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具有中—低孔、低—特低渗特征。通过岩石薄片鉴定(431块)、扫描电镜(20块)、薄片粒度(106块)、地层水分析(8块)和黏土矿物X衍射(78块)等资料分析认为,成岩环境在影响了水岩反应及次生孔隙的发育。花港组上部(2 500~3 300 m)以酸性成岩环境为主,以长石溶蚀形成自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和次生溶孔为特征;花港组下部(3 300~4 000 m)以碱性还原环境为主,菱铁矿等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出现,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绿泥石,是造成孔隙度,特别是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0期)

卢珊珊,刘文汇,李玉成,吴涓,王宁[5](2014)在《海带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态和物质变化的实验室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室模拟海带的早期成岩作用过程,获得生物改造无定形体样品,观察海带形态变化,测定生化成分、碳氢氮元素及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为海相底栖宏观藻类的烃源岩形成过程提供现代对比实例。研究结果显示海带在模拟过程中不断降解,到第67天海带细胞已经完全破碎呈无定形体状;微生物促进海带生化成分的转化,厌氧后期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粗脂肪含量上升到8.16%;海带对微量重金属元素有显着的吸附解析作用,使微量元素含量波动变化。早期成岩过程中微生物改造使海带形态朝无定体转化;有利于脂类成分的增加,利于成烃;元素变化有一定规律,但要直接利用微量重金属元素进行油源对比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俊,孟宪伟,葛倩,王湘芹[6](2013)在《气候变化和早期成岩作用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Ba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沉积物中的Ba具有多种来源。其中,生物成因Ba循环受气候变化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制约。南海北部陆坡ZHS-176站柱状沉积物无碳酸盐碎屑的Ba与陆源元素Ti的关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成因Ba,在末次盛冰期,生物成因Ba占50%~60%,而自冰消期(15Cal.ka BP)以来,生物成因Ba的份额猛增至60%以上;在气候变冷事件发生期间(如Heinrich1,Younger Dryas和8ka冷事件),生物成因Ba骤然减少,体现了海平面变化和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对生物成因Ba对海底沉积物供应的制约;而在相对气候暖期BllingAllerd(B/A),发育明显的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相对应的生源Ba异常,很可能说明,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的生源Ba循环受到了与硫酸盐-甲烷反应相关的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4期)

张晨[7](2013)在《华庆地区长6储层成岩变化对储层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其中长6油层组是延长组砂体最发育、含油性最好的一个油层组之一,因为其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因此研究其成岩作用对之后的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以及物性分析等分析手段,结合前人研究基础,划分出了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孔隙类型,研究了成岩作用,并对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以及溶蚀作用等。研究区成岩作用具有分区性的特点,其中在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绿泥石自生粘土矿物,可见伊利石和绿泥石共生,孔隙类型主要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研究区南部则以伊利石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碳酸盐胶结主要发育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对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的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孔隙减小的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绿泥石胶结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孔隙的作用。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长6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最终利用Beard和Weyl提出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华庆地区长6储层成岩各个阶段的孔隙度。(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3-05-20)

张俊,孙林华[8](2012)在《沉积物成岩阶段元素地球化学变化:以宿州市钓鱼台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宿州市钓鱼台水库沉积物剖面,按照4cm的间隙自上而下连续采样,共采集18个土壤样品,用XRF测定了样品中16种元素的含量。通过对表层土壤多种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各元素含量组成变化较大,且剖面方向上,呈现3种不同的分布形态:上高下低型、上低下高型、中间低上下高型,分别显示了成岩作用阶段3种完全不同的沉积作用。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Th、Cr/Th、Co/Rb、V/Cr、Zr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相对稳定,从而可以作为探讨该区元素地球化学演变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周瑶琪,周振柱,陈勇,路言秋,周红建[9](2011)在《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薄片鉴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全岩和粘土矿物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结合埋藏史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的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现象丰富,表现出不同成岩环境相迭合的特征,存在酸性、碱性和酸性碱性交替等多重成岩环境。着重利用不同成岩环境代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成岩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3 000~3 200 m是碱性流体活动的重要深度。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在埋深过程中由浅到深大致经历了(弱)碱性(小于1 750 m)→酸性(1 750~3 200 m)→酸碱交替(3 200~4 000 m)→碱性(4 000~5 000 m)→弱碱性到弱酸性(大于5 000 m)多重成岩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成岩现象。埋深和温度是成岩环境变化的宏观主导因素,但并非绝对控制因素,局部流体性质的变化更能直接导致成岩环境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1年02期)

张海生,于培松,倪建宇,姚旭莹[10](2010)在《太平洋东部W2001-2柱样低成熟烃组成特征、成岩变化及其与某些元素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样品采自太平洋东部W2001-2站位(154°07′42″W,10°30′34″N,水深5102m),以无扰动多管采样方式采样。本文通过研究氯仿沥青"A"、有机质和有机分子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了有机质在柱样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致以21-33cm和33-48cm为界线,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正构烷烃呈单峰群分布,主碳峰为C25,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为0.90-1.26,略显奇偶优势,反映出正构烷烃的母质除了少部分来自海洋菌藻类,主要来自洋底较深处软泥。低的姥鲛烷/植烷(Pr/Ph<0.81),反映了柱样的强还原环境性质。饱和烃/芳烃比值低,存在大量不饱和烃(非烃+沥青质为49.63%-59.66%),富含有利于早期成烃的特殊组分,并长期处于低演化阶段,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样品的低成熟特点。研究还表明元素Ti和V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正相关性;元素P、Mg和Mn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明显负相关性,与非烃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提供了低成熟度条件下有机质的组成特点及其与化学元素作用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成岩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是胜利油田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对其成岩演化及古地温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弄清该构造带的地质作用过程。选取了中央隆起带及临南洼陷带沙河街组大量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进行黏土矿物成分分析及古地温计算,结果表明:该区沙河街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和绿泥石,总体反映黏土矿物演化程度不高,盆地热演化程度较低的特点;成岩作用基本处于中成岩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和晚期2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无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38.2%~60.3%);晚期是有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60.3%~82.4%)。在中央隆起带,早期和晚期的转换深度界线大致为1 700m,而在临南洼陷带该界线大致为2 600m;中央隆起带沙二段(Es_2)矿物热演化程度明显低于洼陷带,表明中央隆起带可能在沙二段沉积期开始了快速抬升,形成了与洼陷带不同的成岩环境;洼陷带沙河街组古地温梯度为40.8℃/km,中央隆起带的古地温梯度计算结果明显异常(76.72℃/km),表明该构造带遭受了强烈抬升与剥蚀作用,剥蚀量大约为880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岩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生物辐射遇上气候变化:来自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缓坡生物沉积学、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指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倪金龙,张红,唐小玲,韩帅.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与邻区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及古地温变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3].孙德四,张贤珍,肖国光.“钾”细菌浸出富钾火成岩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郭凯伟,宋荣彩,汤曼.西湖凹陷D构造花港组储层成岩环境的变化对物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5].卢珊珊,刘文汇,李玉成,吴涓,王宁.海带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态和物质变化的实验室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4

[6].张俊,孟宪伟,葛倩,王湘芹.气候变化和早期成岩作用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Ba循环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13

[7].张晨.华庆地区长6储层成岩变化对储层影响[D].西安石油大学.2013

[8].张俊,孙林华.沉积物成岩阶段元素地球化学变化:以宿州市钓鱼台水库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

[9].周瑶琪,周振柱,陈勇,路言秋,周红建.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变化研究[J].地学前缘.2011

[10].张海生,于培松,倪建宇,姚旭莹.太平洋东部W2001-2柱样低成熟烃组成特征、成岩变化及其与某些元素的作用[J].热带海洋学报.2010

标签:;  ;  ;  ;  

成岩变化论文-沈越峰,Fritz,Neuweiler,Adrian,Immenhauser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