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耦合传递论文-杨明

热质耦合传递论文-杨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质耦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孔介质,耦合形式,Luikov理论,蒸发潜热

热质耦合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1](2017)在《多孔介质热质传递耦合形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质传递耦合形式,是研究和分析多孔材料热、质传递特性的基础。由于含湿多孔材料干燥过程中涉及到了热质传导、热质对流、相变换热、相变湿度再分布等多种现象,这些现象同步发生使得热质耦合传递异常复杂,虽然学者们提出了多个热质耦合传递理论模型,但是至今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因此,对热质传递耦合形式进行分析很有必要。首先,基于热风干燥模型,分别对平板形、圆柱形和球形的粘土(平板形厚度等于圆柱和球形的直径)进行同等初边值条件下的干燥试验,得到不同形状粘土干燥过程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曲线。平板形、圆柱形和球形粘土达到干燥平衡的时间依次为2.2h、2h、1.5h;温湿度的变化趋势在整体上保持一致;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粘土干燥效率不同,球形粘土干燥效率大于圆柱形大于平板形;具有相同耦合形式的不同形状模型,热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其次,在多孔介质基本干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Fick扩散理论和Fourier传热理论以及Luikov理论并结合常值边界、绝热边界以及耦合对流边界叁种类别的边界条件建立不同的组合模型,在对比验证各求解方法稳定可靠基础上,利用其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等温解吸和等湿传热过程,对红砖墙壁内部温度和湿度演变过程进行了计算。曲线表明,等温传湿工况下温度不能保持恒定,所有节点温度都先下降后上升,同时考虑外部和内部蒸发/解吸时,温度降低幅度更为明显;等湿传热条件下湿度不能保持恒定,局部湿度出现负值。经分析得出:Luikov控制方程所描述的耦合形式是存在问题的。热传递控制方程中多孔材料内部水分蒸发/解吸潜热对热传递产生影响的假设颠倒了多孔材料内部水分蒸发/解吸与多孔材料水分吸热之间逻辑关系;质传递控制方程中多孔材料温度梯度影响水分扩散的假设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涂耀东,葛天舒,王如竹[2](2016)在《吸附除湿换热:弱关联热质耦合传递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上,湿空气流经除湿换热器的热质传递过程被认为是耦合过程,这使得研究该过程的热质传递规律及除湿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变得十分困难。为此,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少量的近似处理,提出了一种的对该热质传递过程进行解耦分析的处理方法,从理论上揭示了该类型的单元式固体吸附除湿空调具备天然的温湿度独立处理能力,为后续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及除湿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温世龙,朱代根,胡本清[3](2016)在《木材高温热处理过程热质耦合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菲克第二定律和傅立叶定律,建立了木材高温热处理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并应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4.4对热质传递控制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相当吻合,可以用来预测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在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和含水率分布。(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6年05期)

辛芳[4](2014)在《孔隙体系内耦合化学反应的多相多尺度热质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低品位能源的品位提升是余热回收利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异丙醇/丙酮/氢气化学热泵是能够实现能量的品位提升与有效储存的高效节能新技术,其关键部件反应器内发生的催化反应过程对化学热泵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本文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反应层面、部件层面以及系统层面等不同尺度上研究单/多相催化反应器性能。研究内容围绕在稳态条件下提高反应器反应性能及为满足高效化学热泵系统构建而进行的反应器优化设计两方面而展开。通过揭示多相反应机理、建立多孔介质体系内多相多组分热质传递理论、构建高效循环系统,为反应器性能提升及化学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支撑。第2章从反应层面开展了针对异丙醇液相脱氢反应机理及反应强化的超声辅助实验研究。研究了传统雷尼镍催化剂和新型非晶态雷尼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指出了非晶态雷尼镍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低温液相脱氢性能。同时指出异丙醇液相脱氢反应中异丙醇的吸附和解吸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且丙酮的吸附和解吸在两个活性位点上进行,首次得到了两种催化剂在Langmuir-Hinshelwood型反应动力学表达式。在超声辅助脱氢反应实验中,比较了超声波与搅拌器情况下异丙酮液相脱氢速率。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大于等于26.87 W时,脱氢性能显着优于搅拌,低温下超声更有优势,揭示了超声作用强化反应机理。最后,获得了超声功率与异丙醇脱氢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式,为第4章、第5章反应器模型化提供基础。第3章从反应器尺度上,将分形理论与格子Boltzmann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多孔介质内耦合化学反应的单相多组分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LB模型,对放热反应器内丙酮加氢化学反应热质传递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物摩尔比、进口速度及孔隙率对反应特性的影响。对热质传递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中进行化学反应,流动行为对热、质的传递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扩散和由流动引起的质量传输的耦合效应加剧了孔隙体系内化学反应的多组分热质传递机理研究的复杂性。通过本章研究,揭示了孔隙体系内耦合化学反应的单相多组分扩散和能量传递过程特性及其与反应转化率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第4章在第3章单相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耦合化学反应的多相多组分流动与传热传质综合Lattice-Boltzmann数理模型,对吸热反应器内液相异丙醇脱氢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改进的伪势模型与Carnahan-Starling状态方程相结合使两相密度比接近700。通过对C-S状态方程共存曲线的数值及理论求解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随后研究了多孔介质内多相反应的流动传热特性,该模拟的成功实施拓宽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多相反应过程领域的应用。第5章从化学热泵系统层面,设计IAH-CHP液相吸热反应与反应精馏相结合的高效循环系统。首先通过异丙醇液相脱氢反应精馏实验,比较分析了采用反应精馏及非反应精馏反应器时,丙酮的纯度及塔内的轴向温度分布,实验证明了反应精馏可以大幅提高异丙醇脱氢反应转化率。同时详细研究了采用反应精馏时,热源温度、回流比以及进料中丙酮初始含量等操作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以上实验研究,建立了包含反应精馏的异丙醇-丙酮-氢气化学热泵系统数学模型,并以性能参数COP和火用效率为评价标准对化学热泵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含反应精馏段的热泵系统中精馏塔的火用损失减少了叁分之一,COP和火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9.2%和16.7%。(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11-01)

张珂,朱建华,周勇,武本成[5](2014)在《含油污泥油炸脱水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车用废润滑油为油炸介质,对辽河油田含油污泥进行了油炸脱水实验,并对油炸脱水过程中含油污泥的油、水含量及其变化率、体积平均温度及其变化率以及表面对流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量化。根据含油污泥样品脱水速率随油炸时间的不同变化趋势,将油炸脱水过程分为表面水分汽化、壳-核形成、毛细管内水分脱除以及降速干燥4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含油污泥样品的脱水速率对其吸油速率有一定影响,在前3个阶段脱水速率越高,相应的吸油速率越低;在第Ⅳ阶段,由于脱水及吸油过程基本完成,含油污泥样品的脱水及吸油速率均呈递减趋势。在含油污泥样品油炸脱水过程中,对流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其脱水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大对流传热系数为510 W/(m~2·℃)。此外,通过对各阶段含油污泥样品的吸油量及脱水量对比可知,与前3个阶段相比,降速干燥阶段的脱水量较少而吸油量较大,因此在进行含油污泥油炸脱水时,可不进行该阶段操作,以减少废油的吸入量,降低过程运行成本。(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4年02期)

朱代根,陈君若,李明[6](2014)在《胡萝卜热风干燥过程热质耦合传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ick扩散第二定律和Fourier定律,建立了胡萝卜热风干燥的二维数学模型,模型中热空气和胡萝卜的物理性能均用局部温度和湿度值表示,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3.3对热质耦合传递偏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干燥过程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相吻合,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来预测食品热风干燥过程。同时在干燥过程中初始温度、空气速度对胡萝卜水分变化影响小,干燥温度和物料尺寸大小对胡萝卜水分变化影响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孔凡红,张群力[7](2013)在《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一个固定的围护结构,其热物性参数一直作为常数应用在建筑的能耗相关计算中,以严寒地区哈尔滨新建建筑为例,通过对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的动态模拟,建立围护结构热物性参数的动态计算方法,分析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对围护结构及其单层材料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其热物性参数随着围护结构的干燥而变化,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密度、定压比热容、蓄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随着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而降低,热扩散率随着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而增加;8年内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可使部分热物性参数(传热系数、定压比热容、热扩散率和蓄热系数)的变化达10%以上。(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孔凡红[8](2012)在《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原理出发,对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对围护结构热性能、室内空气品质、建筑能耗以及围护结构的工程耐久性4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了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对我国建筑节能细化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夏学鹰,张旭,牛宝联,张烨[9](2011)在《高分子复合膜除湿器热质耦合传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分子复合膜除湿器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并以空调系统中新风通过该除湿器的处理过程为例,对其热质耦合传递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获得了湿空气压力、温度、流速的变化对总传热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运行参数的变化对膜过程传质通量的影响很大,从而进一步影响这一过程的热流通量,最终使得总传热系数有较大变化;反之,热流量的变化又引起传递过程中湿阻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其传湿性能,二者有加成作用。(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1年S2期)

于超,乐恺,张欣欣[10](2011)在《磁流体热疗中热质传递耦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肿瘤磁流体热疗过程中温度梯度与浓度梯度间的耦合效应对磁微粒的弥散及肿瘤内传热的影响,本文根据非平衡热力学唯象定律建立了包含浓度场及温度场的耦合传热传质模型,以常数形式的热扩散系数表征温度梯度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通过有限元法求解,得到考虑双场耦合作用时肿瘤内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与不考虑耦合效应的情况相比,耦合作用可以使磁微粒分布及温度分布更均匀,热扩散系数的大小对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热质耦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上,湿空气流经除湿换热器的热质传递过程被认为是耦合过程,这使得研究该过程的热质传递规律及除湿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变得十分困难。为此,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少量的近似处理,提出了一种的对该热质传递过程进行解耦分析的处理方法,从理论上揭示了该类型的单元式固体吸附除湿空调具备天然的温湿度独立处理能力,为后续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及除湿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质耦合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多孔介质热质传递耦合形式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7

[2].涂耀东,葛天舒,王如竹.吸附除湿换热:弱关联热质耦合传递过程[J].化工学报.2016

[3].温世龙,朱代根,胡本清.木材高温热处理过程热质耦合传递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6

[4].辛芳.孔隙体系内耦合化学反应的多相多尺度热质传递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

[5].张珂,朱建华,周勇,武本成.含油污泥油炸脱水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分析[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

[6].朱代根,陈君若,李明.胡萝卜热风干燥过程热质耦合传递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

[7].孔凡红,张群力.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3

[8].孔凡红.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的影响综述[J].太阳能学报.2012

[9].夏学鹰,张旭,牛宝联,张烨.高分子复合膜除湿器热质耦合传递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

[10].于超,乐恺,张欣欣.磁流体热疗中热质传递耦合作用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

标签:;  ;  ;  ;  

热质耦合传递论文-杨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