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甲基化论文-王艺琛,高辉,张昌军,刁红录

蛋白质甲基化论文-王艺琛,高辉,张昌军,刁红录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甲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精子,卵母细胞,胚胎发育

蛋白质甲基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琛,高辉,张昌军,刁红录[1](2019)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与哺乳动物生殖》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是由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PRMTs)催化完成,它是表观遗传水平重要的修饰方式之一。组蛋白H3、H4上的精氨酸甲基化修饰在配子发生、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着床以及胚胎发育中广泛存在。精氨酸甲基化活动的异常会导致血清性激素水平紊乱,影响子宫内膜的动态重塑。此外,精氨酸甲基化酶蛋白在子宫内膜各个时期的表达具有差异,可能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目前,精氨酸甲基化活动在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明确,进一步阐明其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徐邦浩[2](2019)在《整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调节U937衍生的巨噬细胞从M2极化为M1表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巨噬细胞培养并对M1和M2细胞表型的体外诱导与鉴定目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分化的单核细胞,起到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识别及呈递抗原、调节免疫进程、清除异物、免疫监视及吞噬等影响机体细胞的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的特定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按照功能及形态可衍生为两种不同的细胞表型,即M1和M2表型,前者属于巨噬细胞的经典激活途径,具有抗原杀伤与抑制肿瘤进展的功效;后者属于巨噬细胞的替代激活途径,其可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的再造等,在临床上可认为M2型细胞功能属于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本部分研究旨在体外构建巨噬细胞M1和M2这两种极化细胞的模型,为后续对极化巨噬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佛波醇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PMA)刺激U937细胞,然后加入IL-4和IL-13诱导出M2表型,后用脂多糖和IFN-γ诱导出M1表型;使用qPCR分析通过TGF-β,Arg-1和TNF-α表达水平鉴定巨噬细胞的表型;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来定量Arg-1和iNOS蛋白质表达;此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用于检测IFN-γ,TGF-β和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与未分化的巨噬细胞相比M1型巨噬细胞的生长形态表现为不规则性或长梭形状,高表达TNF-α、iNOS和IL-12;M2型巨噬细胞的生长形态表现为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抱团样生长,且高表达Arg-1,TGF-β和IL-10。结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似,M1与M2表型的巨噬细胞在蛋白质与mRN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性表达,并在实验中成功培育出不同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以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第二部分: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结合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和甲基化间的差异目的: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的发展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后基因时代,这对于医学领域上基于细胞内更精细的研究起促进作用,这对今后的精准医疗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叁种组学进行微阵列(lncRNA与mRNA)、蛋白质组学分析(TMT)、DNA甲基化免疫沉淀测序(MeDIP-Seq)、qPCR和MeDIP-qPCR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进行检测并结合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总共鉴定了5,572种蛋白质,20,757个转录物和80,550个DNA甲基化峰值,其中结果显示包括1,039种蛋白质,2,286个mRNA和260个甲基化区域在U937衍生的巨噬细胞从M2极化为M1表型的过程中具有差异化表达。结论:部分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的成分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即成为具有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或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M2)的过程,从而对相应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肿瘤微环境和肿瘤转移的相关进程。第叁部分: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随着对细胞的研究的深入,在关于RNA,蛋白质与DNA甲基化之间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且不少研究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其能相互影响彼此的进展,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与生长。为此,探索出它们之间的明确关系对今后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疾病的研究层面更具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叁种组学生物信息学的GO、Reactome等数据库、微芯片检测、基因聚类分析、蛋白质表达谱、并对第二部分得到的有差异的数据等进行集成分析,并结合临床HCC样本对其中的具有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s RP11-191G24.1进行验证。结果:结合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和基因主要在免疫应答调节,细胞外结构组织和受体领域中富集;在蛋白质组数据中始终下调的18种受体中的5种(ITGAM,ITGAL,ITGAE,NRP2和CD44)在转录组数据中也一致地出现表达下调;CD163和CD69的mRNA表达与观察到的相应蛋白表达相关;差异表达的转录物中165种在蛋白质组和转录组水平上都具有差异表达,转录后调控的检测显示M1/M2细胞中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整体关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多样性;且发现17个lncRNA与DNA甲基化改变具有显着相关性;与极化相对应的,在启动子区域中DNA甲基化的获得或丧失是非常显着的,提示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模式可能是关键调节因素;用于表观遗传调节和癌症信号传导途径的几个代表性区域被鉴定为与M1/M2极化相关。为了进一步检测这3,703个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能否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通过临床检测HCC组织样品及其相应的相邻癌旁组织,结果表明RP11-191G24.1表达(p=0.036)与淋巴结转移(p=0.06)和微血管侵犯相关(p=0.00)。结论:转录后调控的检测显示M1/M2细胞中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整体关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多样性;RP11-191G24.1具有作为HBV相关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DNA甲基化是调节lncRNA表达的关键调节机制,总之,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朱凯,战昊,代智,周俭[3](2018)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5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对应正常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RMT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分析PRMT5表达及分布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异黏蛋白(metadherin,MTDH)联合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RMT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肝脏组织,其中核内表达占优势者为36.8%(119/323)。PRMT5表达及分布情况与MTDH表达相关(P<0.01)。PRMT5表达水平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PRMT5核内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优于核外表达组(P<0.05)。PRMT5表达分布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复发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PRMT5表达分布联合MTDH表达量的预测价值更优(P<0.001)。结论:PRMT5表达在肝癌细胞核外分布占优势提示预后不佳;PRMT5核表达模式联合MTDH表达量可作为肝癌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胡济梁,杨焕杰,Jinye,Mu,Tiancong,Lu,Juli,Peng[4](2018)在《一氧化氮通过调控蛋白质甲基化修饰介导植物胁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甲基化和一氧化氮(NO)依赖的S-亚硝基化是高度保守的两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参与调控众多生物学过程。在高等真核生物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催化蛋白质的精氨酸对称性双甲基化修饰,其底物包括pre-m RNA剪接复合体的多个核心组分。拟南芥prmt5突变体具有严重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缺陷表型,但关于PRMT5自身活性的调控机制人们知之甚(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肖博,魏书亚,宋燕[5](2018)在《应用热辅助甲基化—热裂解气相色谱技术(THM-Py-GC/MS)对壁画中蛋白质类胶结材料的分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彩绘类文物一直是文物保护的重点之一,而胶结材料更是彩绘类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病害及保存状况会产生重要影响。热辅助甲基化一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THM-Py-GC/MS)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并且样品前处理简单的优点。应用该方法对古代常用蛋白质类胶结材料的现代标准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找出其特征热裂解化合物,区分文物中所含的具体胶结材料种类。并在相同条件下分析采集的西藏邦纳寺、唐加寺和大昭寺的壁画文物样品,根据其所出的特征热裂解化合物,判断其中含有蛋白质类胶结材料,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健慧,张晓丹,周愿,单亦初,方菲[6](2018)在《基于准等重二甲基化标记的高通量蛋白质组选择性交叉标记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生物学及精准医学等领域多变量、大样本量的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的需求,高通量的定量标记及分析已经成为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方法发展的趋势。发展了一种基于准等重二甲基化标记策略的高通量肽段末端选择性交叉标记装置(pIDL-StageTip),借助简单的装置及离心力,有效地增加了定量标记的通量,并保证了肽段末端两步标记反应时间的可控性及操作的简便性。通过优化酸性条件下NaBD_3CN与NaBH_3CN体系的标记条件,得到了标准蛋白质酶解产物100%的标记效率、95%以上的标记选择性;在人源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下,标记效率大于99%,标记选择性为100%。基于该装置的定量方法具有很高的定量准确度及精密度。该装置为实现高可操作性、高准确度、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定量标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8年03期)

王宇,何奕騉[7](2017)在《一氧化氮介导蛋白质亚硝基化与甲基化协调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具有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参与众多动植物生理活动。在蛋白转录后修饰方面,NO主要以S-亚硝基化(S-nitrosylation)的形式参与。而甲基化作为另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在DNA损伤及m RNA翻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有关这2种蛋白翻译后修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2种途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却报道较少。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NO可以通过S-亚硝基化修饰PRMT5的第125位半胱氨酸,正向调节该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活性。prmt5-1突变体表现出严重的发育障碍且对非生物胁迫敏感。通过互补第125位半胱氨酸点突变PRMT5基因,使之转化为不可被S-亚硝基化修饰的氨基酸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可恢复突变体的发育障碍,但无法恢复其非生物胁迫敏感表型。实验同时证明,PRMT5蛋白第125位半胱氨酸的S-亚硝基化修饰参与调节NaCl诱导的精氨酸对二甲基化。该研究引领了蛋白S-亚硝基化和蛋白甲基化修饰新方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为相关研究树立了新的榜样。(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永[8](2017)在《蓖麻不同类型花序的DNA甲基化与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蓖麻为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油是唯一可以替代石油的植物油。现阶段提高蓖麻单产是有效提高蓖麻产量的方法之一。蓖麻的花序类型直接影响着蓖麻的单产。蓖麻Lm型雌性系由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60Co-C射线处理获得,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蓖麻育种材料,包括单雌系、标雌系、两性系叁种花序类型。本研究以Lm型雌性系,单雌、标雌、两性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轴为研究对象,进行DNA甲基化和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找到与蓖麻花序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为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揭示蓖麻花序发育的相关分子机理奠定基础。运用MSAP技术分析蓖麻单雌、标雌、两性系在不同发育时期花序轴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结果表明,4叶期向5叶期发育过程中总甲基化率、半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都有所降低;而5叶期向主茎穗期和二级分枝期发育过程中总甲基化率、半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都有所升高;在四个时期中5叶期甲基化率最低。回收、测序256条差异条带,其中有28条与已知的功能基因同源。对这28条序列分析表明,C11、C16、C18、C28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蓖麻花序发育的调控。对这4个基因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C11仅在4叶期和二级分枝期的单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16在四个时期的标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18在四个时期的两性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28在4叶期、5叶期、主茎穗期的单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对这4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高甲基化时抑制基因表达,低甲基化时促进基因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蓖麻花序的形成过程中有DNA甲基化修饰的参与。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蓖麻单雌、标雌、两性系花序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轴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提取花序轴的蛋白质、除杂,双向电泳结果表明酚提取法相比TCA丙酮沉淀提取法效果更佳。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Software Version7.0软件对蛋白质图谱进行分析,对存在差异较大的93个蛋白质点回收,84个蛋白质点质谱分析成功,其中80个成功搜库。将80个差异蛋白质按功能进行分类,共分为9类(物质代谢相关蛋白质、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质、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发育相关蛋白质、运输相关的蛋白质、其它蛋白质、未知蛋白质)。对80个蛋白质通过热图分析表明,同一发育时期不同花序类型的差异蛋白质中,两两相比均存在差异,并且单雌、标雌之间的差异远小于单雌与两性、标雌与两性之间的差异;同一花序类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蛋白质中,4叶期、5叶期、主茎穗期、二级分枝期之间都存在差异,但4叶期、5叶期与主茎穗期、二级分枝期相比存在的差异更大。对80个差异蛋白质分析发现,M15、N3、L9、N7可能参与蓖麻花序的发育。综合DNA甲基化和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差异基因片段C18与差异蛋白质M15均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影响花粉中的液泡形态和花粉管的发育,从而影响蓖麻花序的发育。(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2017-06-01)

温平平[9](2017)在《蛋白质甲基化修饰位点的计算识别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在细胞的多种生理调控过程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其中,蛋白质甲基化是一种常见且可逆的翻译后修饰,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在细胞中的分子机制和各种功能作用。随着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蛋白质甲基化数据,有利地推进了甲基化修饰的深入研究。虽然高通量实验技术在甲基化位点的鉴定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实验方法仍然存在识别时间长、费用昂贵和产出较低等缺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高效、可靠的理论计算方法识别和分析甲基化修饰。本文从蛋白质甲基化序列出发,结合多种特征编码方式并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机器学习,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甲基化位点预测工具,并从遗传变异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氨基酸突变对甲基化修饰的影响以及癌症疾病的潜在关联。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构建了物种特异性甲基化位点预测工具PSSMe。首先从常用蛋白质数据库和文献中收集来自多个物种的实验验证的甲基化数据,然后利用多种特征编码方式结合支持向量机(SVM)进行不同物种甲基化模型的训练。另外,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我们首次采用信息增益(IG)优化方法分析特征的重要性和贡献度,挑选出有价值的特征向量重新组成新的有序特征,用于构建最终的预测模型。经过训练测试,我们的方法优化特征之后相比单个特征显着提高了大约15%的预测准确度。此外,我们的预测性能与其他的甲基化预测工具比较有明显的提高。最终,应用Matlab和Asp.net联合编程构建了物种特异性甲基化位点预测平台PSSMe,服务网址为:http://bioinfo.ncu.edu.cn/PSSMe.aspx。2.基于序列信息和功能特征计算预测蛋白质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的不同类型的甲基化位点。蛋白质能被不同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甲基化,根据添加甲基基团的数量,赖氨酸残基可以被催化形成单甲基、二甲基和叁甲基以及精氨酸可以形成单甲基、对称二甲基和非对称二甲基类型的甲基化,而不同类型的甲基化参与的生物过程和功能作用也不一样。首先我们收集甲基化位点数据并按甲基化类型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序列信息特征、进化信息特征和功能信息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训练不同类型的甲基化模型。结果显示,功能富集能有效地识别不同类型甲基化,基于序列信息结合蛋白的功能信息对不同类型甲基化的预测性能显着提升。最后,我们构建了预测赖氨酸和精氨酸不同类型甲基化位点的在线网络平台,服务网址为:http://bioinfo.ncu.edu.cn/PrexMe.aspx。3.系统分析了蛋白质组范围内氨基酸变异对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癌症疾病的潜在关联。首先收集了人类甲基化数据和癌症疾病相关的氨基酸变异数据,基于先前构建的甲基化预测工具PSSMe,对发生癌症变异前后的蛋白进行一一预测,定义氨基酸变异改变甲基化状态的位点为:与甲基化相关的癌症氨基酸变异(methyCMs)。本文总结了叁种不同类型的变异情况,并基于预测数据从突变氨基酸的发生情况、变异位点的无序打分和进化保守打分,和对变异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富集功能与通路等方面深入分析癌症变异蛋白。这将有助于理解甲基化相关的癌症突变基因参与调节生物过程以及如何影响癌症疾病的发生,为后续的研究甲基化与癌症关联的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我们开发了氨基酸变异对甲基化影响的在线服务网站,http://bioinfo.ncu.edu.cn/PSSMe-CMs_Home.aspx.。(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4)

叶艳,张碧东,毛瑞风,罗成,郑明月[10](2016)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5)新型选择性抑制剂的发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是一类重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1,在一些原发性肿瘤细胞中过表达。抑制PRMT5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已报道的针对PRMT5靶标的特异性抑制剂比较少。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模型,诱饵分子测试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区分活性分子的能力。利用该模型我们成功发现了一类活性较好的新型骨架PRMT5抑制剂。其中,化合物DC_12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为2.4μM,且对其他甲基化转移酶PRMT1、EZH2、DNMT3A等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显示了良好的继续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期刊2016-07-01)

蛋白质甲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巨噬细胞培养并对M1和M2细胞表型的体外诱导与鉴定目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分化的单核细胞,起到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识别及呈递抗原、调节免疫进程、清除异物、免疫监视及吞噬等影响机体细胞的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的特定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按照功能及形态可衍生为两种不同的细胞表型,即M1和M2表型,前者属于巨噬细胞的经典激活途径,具有抗原杀伤与抑制肿瘤进展的功效;后者属于巨噬细胞的替代激活途径,其可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的再造等,在临床上可认为M2型细胞功能属于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本部分研究旨在体外构建巨噬细胞M1和M2这两种极化细胞的模型,为后续对极化巨噬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佛波醇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PMA)刺激U937细胞,然后加入IL-4和IL-13诱导出M2表型,后用脂多糖和IFN-γ诱导出M1表型;使用qPCR分析通过TGF-β,Arg-1和TNF-α表达水平鉴定巨噬细胞的表型;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来定量Arg-1和iNOS蛋白质表达;此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用于检测IFN-γ,TGF-β和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与未分化的巨噬细胞相比M1型巨噬细胞的生长形态表现为不规则性或长梭形状,高表达TNF-α、iNOS和IL-12;M2型巨噬细胞的生长形态表现为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抱团样生长,且高表达Arg-1,TGF-β和IL-10。结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似,M1与M2表型的巨噬细胞在蛋白质与mRN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性表达,并在实验中成功培育出不同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以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第二部分: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结合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和甲基化间的差异目的: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的发展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后基因时代,这对于医学领域上基于细胞内更精细的研究起促进作用,这对今后的精准医疗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叁种组学进行微阵列(lncRNA与mRNA)、蛋白质组学分析(TMT)、DNA甲基化免疫沉淀测序(MeDIP-Seq)、qPCR和MeDIP-qPCR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进行检测并结合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总共鉴定了5,572种蛋白质,20,757个转录物和80,550个DNA甲基化峰值,其中结果显示包括1,039种蛋白质,2,286个mRNA和260个甲基化区域在U937衍生的巨噬细胞从M2极化为M1表型的过程中具有差异化表达。结论:部分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的成分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即成为具有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或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M2)的过程,从而对相应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肿瘤微环境和肿瘤转移的相关进程。第叁部分: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随着对细胞的研究的深入,在关于RNA,蛋白质与DNA甲基化之间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且不少研究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其能相互影响彼此的进展,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与生长。为此,探索出它们之间的明确关系对今后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疾病的研究层面更具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叁种组学生物信息学的GO、Reactome等数据库、微芯片检测、基因聚类分析、蛋白质表达谱、并对第二部分得到的有差异的数据等进行集成分析,并结合临床HCC样本对其中的具有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s RP11-191G24.1进行验证。结果:结合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和基因主要在免疫应答调节,细胞外结构组织和受体领域中富集;在蛋白质组数据中始终下调的18种受体中的5种(ITGAM,ITGAL,ITGAE,NRP2和CD44)在转录组数据中也一致地出现表达下调;CD163和CD69的mRNA表达与观察到的相应蛋白表达相关;差异表达的转录物中165种在蛋白质组和转录组水平上都具有差异表达,转录后调控的检测显示M1/M2细胞中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整体关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多样性;且发现17个lncRNA与DNA甲基化改变具有显着相关性;与极化相对应的,在启动子区域中DNA甲基化的获得或丧失是非常显着的,提示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模式可能是关键调节因素;用于表观遗传调节和癌症信号传导途径的几个代表性区域被鉴定为与M1/M2极化相关。为了进一步检测这3,703个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能否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通过临床检测HCC组织样品及其相应的相邻癌旁组织,结果表明RP11-191G24.1表达(p=0.036)与淋巴结转移(p=0.06)和微血管侵犯相关(p=0.00)。结论:转录后调控的检测显示M1/M2细胞中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整体关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多样性;RP11-191G24.1具有作为HBV相关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DNA甲基化是调节lncRNA表达的关键调节机制,总之,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甲基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艺琛,高辉,张昌军,刁红录.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与哺乳动物生殖[J].生殖医学杂志.2019

[2].徐邦浩.整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调节U937衍生的巨噬细胞从M2极化为M1表型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3].朱凯,战昊,代智,周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5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18

[4].胡济梁,杨焕杰,Jinye,Mu,Tiancong,Lu,Juli,Peng.一氧化氮通过调控蛋白质甲基化修饰介导植物胁迫反应[J].科学新闻.2018

[5].肖博,魏书亚,宋燕.应用热辅助甲基化—热裂解气相色谱技术(THM-Py-GC/MS)对壁画中蛋白质类胶结材料的分析鉴定[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

[6].刘健慧,张晓丹,周愿,单亦初,方菲.基于准等重二甲基化标记的高通量蛋白质组选择性交叉标记装置[J].色谱.2018

[7].王宇,何奕騉.一氧化氮介导蛋白质亚硝基化与甲基化协调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J].植物学报.2017

[8].赵永.蓖麻不同类型花序的DNA甲基化与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7

[9].温平平.蛋白质甲基化修饰位点的计算识别与功能分析[D].南昌大学.2017

[10].叶艳,张碧东,毛瑞风,罗成,郑明月.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5)新型选择性抑制剂的发现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2016

标签:;  ;  ;  ;  

蛋白质甲基化论文-王艺琛,高辉,张昌军,刁红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