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译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化角度,英译策略,德译策略,比较研究
英译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董琦[1](2019)在《跨文化角度下西安旅游英译文本与德译文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交际的日益频繁,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文本的翻译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文选择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比较研究西安旅游文本英译策略和德译策略。通过和旅游文本英译策略优缺点的比较,总结出实用的德译方法,这样才能使德译策略更有效的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让德国人更理解中国西安的旅游文化,使西安旅游业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12期)
郭晨[2](2019)在《比较哲学视域下古典汉语特征及对典籍英译的思考——美国汉学家任博克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博克教授是美国知名哲学家与汉学家。他于2009年出版了《庄子》英文选译本,目前正应哈克特(Hackett)出版社之邀翻译《庄子》全译本。此次访谈中,任博克教授以中西比较的视域探讨了古典时期汉语和印欧语言的语法差异及其对中西哲学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语言学的源头解释了中西方对"一多关系"的不同理解,深入分析了古典时期汉语特征,并以亲身翻译实践为例提出了对典籍英译的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韩方玲,王家年[3](2019)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下的民族典籍外译研究——以《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手段之一——Trados为主的现代技术手段翻译中泰学者合作完成的巨作《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研究与实践,得出基于CAT技术进行民族典籍外译的优缺点,进而对CAT技术在民族典籍外译上的运用形成具有借鉴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AT在民族典籍外译中的运用,达到加强了解壮泰民族之间的渊源,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之广西新篇章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4期)
刘玮琦[4](2019)在《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英译比较——以杨宪益与莱尔英译《祝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以杨宪益与莱尔英译的鲁迅小说《祝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译者惯习对译者及译本的影响。通过文本细读与分析比较,得出译者惯习会对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语言表达、文本信息传递及翻译观产生影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薛婧[5](2019)在《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浪漫文学的一座高峰,四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编剧和导演对其进行改编和扮演。在中国传统戏曲逐渐回温的浪潮中,由白先勇等人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海外演出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李林德教授翻译的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剧本为例,就剧本核心词、特色词、效果词与白之及汪榕培教授的全译本做了对比,探讨了戏曲典籍英译的标准,得出戏曲典籍英译,需要做到句子简短;语言简单、通俗、直接,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同时又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趣味与美。(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1期)
谭小菊[6](2019)在《“整合适应选择度”标准下《淮南子》中医养生术语英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子》作为黄老道家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论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因崇尚“清静无为”、“清静恬愉”等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保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就《淮南子》的译介而言,这些养生术语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译入语读者对中医养生理论的理解与接受,且对中医的国际交流传播至关重要。“整合适应选择度”是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出的译品评价标准。其评判指标包括多维转换、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典籍英译涉及许多文化术语信息的传递,因此不仅要考虑多维转换的必要原则,还要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及译者能力,以准确传递典籍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本文以“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生态翻译标准为指导,首先从多维转换的角度,结合古今医家的注释、评价,对《淮南子》两个英译本中养生术语的翻译对比分析,试图探索出两个英译本中养生术语的翻译特点,归纳出它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然后参照所收集到的两个译本的读者反馈信息和译者素质信息对两个译本传播情况和翻译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以上分析找出两个译本在养生术语翻译中的不足和可取之处。本论文旨在拓宽中医典籍英译比较研究的领域,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借鉴。通过比较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在翻译养生术语时,梅杰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比较成功,而翟江月在文化维的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2)翻译过程中,梅杰通常使用直译或“直译+文后加注”的翻译方法,而翟江月习惯意译的翻译方法;3)通过叁维转换、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分析,梅杰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通过分析得出:如果这两位译者在翻译养生术语时进行合作,就可能出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本;读者反馈在评价译品时应作为一个必要因素进行考虑;译者素质在译品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尤其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养生术语翻译,应依靠国内外学者的合作;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前还应大大提高译者的素质。(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婷[7](2019)在《《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中的深度翻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又称为《苗族史诗》,是贵州省东南部苗族人民口头传唱的古歌集,主要以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是一种具备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口头传唱史诗。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民族学者开始收集整理口传苗族古歌,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汉语本或苗汉双语本。近年来,苗族古歌又被译介到国外,先后出版了两个英译本。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从深度翻译视角,对比分析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本中深度翻译的体现和异同,以期发现译者在处理苗族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的语料源自六个《苗族古歌》汉译本和两个英译本。分析以质性分析为主,辅以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借助序言和导言对苗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追溯、借助多样化的注释对苗族古歌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的补偿、借助图像资料对古歌中体现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形象化再现。在英译本中,译者同样借助序言、导言和注释等深度翻译策略对苗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度介绍。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尽管汉译和英译苗族古歌都借助序言、导言、注释等手段对苗族文化信息进行补偿,但它们在深度策略的取舍和深度阐释的偏重点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译者背景对深度翻译也产生影响。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对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其原因与目标语文化与苗族源语文化之间的距离亲疏有关,也与目标语读者对苗族文化的熟悉程度有关。本研究是对现有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补充,研究结果对于苗族典籍的英译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6-17)
郑建宁[8](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英译比较研究——以郑麐与格里菲斯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子兵法》是中华军事文化的经典之作,是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典籍之一,其英译史长达百余年。然而,现有英译研究以定性为主,缺乏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在客观性与科学性上不尽人意。选取中国与美国英译《孙子兵法》第一人郑麐1946年译本和格里菲斯(Samuel Griffith)1963年译本创建语料库。从词汇、句子和语篇等层面进行两个译本的译文语言特征比较,并以最高频主题字"地"为例,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方法。以此揭示译者背景身份、人生经历、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等对翻译所起的隐形的操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吕莎,邱大平[9](2019)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博物馆文本的英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地拍摄的湖北省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文物文本图片为辅佐语料,运用Werlich文本语法理论构建了适用于湖北省博物馆文本英译的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在对比分析中英文博物馆文本在内部构成方面的异同之处后,对湖北省博物馆文本英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艳秋[10](2019)在《关联—顺应论视阈下宋诗英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应运而生。在丰富的中华文化中,中国古典诗词是比较古老而高级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及其研究进行综述时发现了宋诗的翻译和研究亟待丰富。此外,很少有试图从关联—顺应理论这一语用视角来进行宋诗译本的对比研究,然而这种类型的研究对于诗歌的传播以及研究来说是极具价值的也是很需要的。因为只有从前人优秀的译本对比分析中,才能更清楚宋诗翻译的现状以便为未来宋诗翻译及其相关研究的提升和完善指明方向。关联—顺应理论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本文将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首先根据情感意境将宋诗分为八种类型,再结合宋诗的其他特点挑选出八首典型的宋诗,以便使所分析的宋诗更具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更加严谨;之后对其中每一首诗现存的两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分析后,本文针对不同类型诗句的翻译进行了策略和方法的归纳,并对其中值得注意的细节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在关联顺应的语用视阈下,译者要明确宋诗的翻译具有教化,共情和文化传播的语用目的并应以达到语用等效为目标;并且宋诗的翻译可以被视为两个交流过程,而其中的纽带就是诗歌的最佳关联或诗人的意图。首先,在原文解读的交流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搜集该宋诗的相关资料以便充实他们认知语境中的叁种信息去接近唯一的最佳关联而不应以主观理解为依据来进行翻译。其次,在生成译文的交流过程中,译者要先将目标读者作为动态语境的基础,然后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语言形式以及视角站位进行语境顺应以便充分传达作者的意图,实现原诗与译文的语用等效。希望本研究能为宋诗今后的重译及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英译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博克教授是美国知名哲学家与汉学家。他于2009年出版了《庄子》英文选译本,目前正应哈克特(Hackett)出版社之邀翻译《庄子》全译本。此次访谈中,任博克教授以中西比较的视域探讨了古典时期汉语和印欧语言的语法差异及其对中西哲学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语言学的源头解释了中西方对"一多关系"的不同理解,深入分析了古典时期汉语特征,并以亲身翻译实践为例提出了对典籍英译的一些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译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董琦.跨文化角度下西安旅游英译文本与德译文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J].当代旅游.2019
[2].郭晨.比较哲学视域下古典汉语特征及对典籍英译的思考——美国汉学家任博克教授访谈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韩方玲,王家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下的民族典籍外译研究——以《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英译为例[J].校园英语.2019
[4].刘玮琦.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英译比较——以杨宪益与莱尔英译《祝福》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5].薛婧.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J].戏剧之家.2019
[6].谭小菊.“整合适应选择度”标准下《淮南子》中医养生术语英译比较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王婷.《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中的深度翻译比较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8].郑建宁.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英译比较研究——以郑麐与格里菲斯译本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
[9].吕莎,邱大平.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博物馆文本的英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10].程艳秋.关联—顺应论视阈下宋诗英译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