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食细菌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细菌线虫,温度,水分,石油降解
土壤食细菌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唐嘉婕[1](2018)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对食细菌线虫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微生物是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生物,但微生物修复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论文选择食细菌线虫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温度、水分及食细菌线虫的种类等叁种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而调控微生物对土壤石油污染的去除,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初步理论基础及新的研究视角。1、不同种类食细菌线虫对石油降解的影响:灭菌石油污染土壤(FSP)、杀灭线虫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SPN1);石油污染土壤+头叶属线虫(Cephalobus persegnis)(SPN2);石油污染土壤+小杆属线虫(Rhabditis Marina)(SPN3);土壤含水量调节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22℃条件下培养;2、不同温度下食细菌线虫对石油降解的影响:灭菌石油污染土壤(FSP)、杀灭线虫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1)干土,其中,接种线虫种类为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分别置于14℃(SPT1)、22℃(SPT2)、30℃(SPT3)培养,处理FSP、S、SP置于22℃条件下培养;3、不同水分下食细菌线虫对石油污染降解的影响:灭菌石油污染土壤(FSP)、杀灭线虫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1)干土,线虫种类为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土壤含水量分别调节为饱和含水量的40%(SPM1)、50%(SPM2)和60%(SPM3),处理FSP、S、SP的土壤水分调节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研究结果表明:1、SPN2的石油降解效果最佳,即土壤温度22℃、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50%时,头叶属线虫对石油降解的效果最佳。2、SPT3的石油降解效果最佳,即接种秀丽隐杆线虫、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50%时,30℃的温度对石油降解的效果最佳。3、SPM3的石油降解效果最佳,即接种秀丽隐杆线虫、土壤温度为22℃时,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时石油降解的效果最佳。4、接种食细菌线虫可增加石油污染土壤的基础呼吸、脱氢酶及脲酶活性,其中,SPN2的脱氢酶、脲酶活性最高;食细菌线虫降低土壤细菌/真菌的PLFA量,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5、调控石油污染土壤的温度和水分,食细菌线虫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的酶活性,改善土壤质量。随着温度升高微生物总数下降,微生物群落中真菌与细菌两个群落的相对丰度降低,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SPM2(50%)的微生物数量最高,而丰富度(S)下降最大,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下降最小,真菌与细菌的比值下降的最大。(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期刊2018-12-01)
潘凤娟,韩晓增,邹文秀[2](2017)在《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细菌线虫是土壤线虫主要的营养类群之一,其与细菌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网状结构是土壤微食物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食物网中的能流方向和大小起关键的控制作用。本文概述了食细菌线虫对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食细菌线虫与细菌捕食与被捕食的动态平衡关系,及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水分、温度、含氧量、C/N和p H)对食细菌线虫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揭示土壤食物网的功能和机制及土壤的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7年04期)
周际海,唐嘉婕,袁颖红,黄荣霞,程坤[3](2017)在《石油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利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并接种不同密度的食细菌线虫,探究石油污染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设5个处理,即:新鲜土壤(S)、5.0g/kg石油污染土壤(SP)、5.0g/kg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5.0g/kg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5.0g/kg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可以使土壤的CO_2、N2_O排放量明显增加,分别是对照处理S的7.03~10.16倍、11.56~32.19倍,而对CH4的排放影响不明显;但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变化可以看出石油污染对温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是对照处理S的7.13~10.17倍;石油污染和食细菌线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和代谢熵(q CO_2),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的趋势是先升高后下降,各处理的代谢熵是对照处理S的6.59~9.83倍;石油污染对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表现为初期抑制后期激活;石油污染对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食细菌线虫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石油污染土壤中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CO_2、N_2O、CH_4的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黄荣霞,周际海,田胜尼,袁颖红,程坤[4](2017)在《石油污染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及其产品用量增多,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石油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研究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大量的食细菌线虫,但食细菌线虫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通过接种不同密度模式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研究食细菌线虫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功能及其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共设6个处理:高温灭菌石油污染土壤(FSP),作为对照处理1;杀灭线虫土壤(S),作为对照处理2;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培养结束时,处理SP、SPN5、SPN10和SPN20的石油残留量比第0天采样时分别降低约60.78%、80.01%、67.63%和66.31%,处理SP、SPN5、SPN10和SPN20的石油残留量比处理FSP分别降低约43.60%、70.68%、52.34%和50.45%,得出接种线虫可以促进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其中接种5条线虫/g干土的处理促进石油降解效果最好.第7 d采样时,处理SP、SPN5、SPN10、SPN20中脱氢酶酶活性比处理S分别增加约132.76%、115.09%、118.67%和55.81%,表明石油污染可以激活脱氢酶;第14 d时,接种线虫处理SPN5、SPN10和SPN20的脱氢酶活性比未接种线虫处理SP的脱氢酶活性分别增加约5.16%、18.13%和29.56%,表明添加食细菌线虫也促进了土壤相关酶活性.该研究证明食细菌线虫可以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刺激微生物的繁殖,增强土壤酶活性,进而促进污染土壤石油的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黄荣霞,周际海,濮海燕,唐嘉婕,程坤[5](2016)在《不同密度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虫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它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因其形态特殊性、食物专一性、分离鉴定相对简单,以及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胁迫效应能做出较迅速的反应等特点,常被看作是土壤质量或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线虫群落结构的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线虫广泛存在于石油污染土壤中,但食细菌线虫对石油等有机物污染的指示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驯化培养,得到能够在石油浓度为10g/L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模式线虫(Caenrhabditis elegans),然后将该模式线虫按照不同密度接种到石油污染土壤中,研究添加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6个处理,即经高温灭菌的石油污染土壤(FSP)、新鲜土壤(S)、石油污染土壤(SP)、石油污染土壤+5条线虫/g干土(SPN5)、石油污染土壤+10条线虫/g干土(SPN10)、石油污染土壤+20条线虫/g干土(SPN20),石油污染浓度均为5 g/kg干土。所有处理均放置于22℃培养箱内培养,定期将土壤含水量调节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并分别在第0、7、14、28、56、11.2 d随机破坏性采样,分析研究线虫繁殖数量、土壤石油残留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FDA水解酶、脱氢酶、脲酶等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接种线虫处理的污染土壤中石油残留量低于未接种线虫处理的石油污染土壤,表明食细菌线虫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污染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不同土壤酶活性对石油污染的响应也不同,总体趋势是先升高后,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总体上显着高于未污染土壤(p<0.05),接种线虫对土壤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不同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最显着。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调节存在密度效应,从本实验结果来着,接种5条线虫/g干土处理(SPN5)对微生物活性的调节效应最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着,进而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的促进作用最强。(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姜瑛,吴越,徐莉,胡锋,李辉信[6](2016)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食细菌线虫提高土壤激素含量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土壤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功能是土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食细菌线虫取食细菌可以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矿化,提高氮素养分的供给,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食细菌线虫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养分作用机制"已得到确认,而"激素作用机制"还存在争议。从供试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高效产IAA细菌和两种不同cp值的食细菌线虫,通过设置简化的悉生培养系统,对这两种土着食细菌线虫与土着产IAA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中IAA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食细菌线虫的取食均能促进细菌数量和活性的增强,食细菌线虫与产IAA细菌相互作用也能显着增加土壤中IAA的含量;这些促进作用受到接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类以及培养时间的影响:在培养第10天和第20天时,接种cp值为1的中杆属食细菌线虫显着增加了产IAA细菌的数量;在培养第10天和第30天时,相比较接种cp值为2的头叶属食细菌线虫,接种中杆属食细菌线虫显着提高了土壤中IAA的含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楠[7](2015)在《复合胁迫和食细菌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维持和提高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一直是土壤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影响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主要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近年来,关于非生物因素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但是多集中在单一胁迫上,很少有人研究复合胁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多暴露于多种胁迫之下,所以很有必要对复合胁迫下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土壤中数量最大及多样性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土壤线虫不仅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够反映土壤环境的微小变化。因此,线虫的群落结构可以用于指示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几个胁迫因素(铜、干燥、加热和除草剂),通过测定胁迫下有机物料(小麦叶粉和水稻秸秆)的分解程度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改变来反映土壤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变化。首先探讨了红壤用量对线虫分离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分离线虫的最佳条件;其次研究单一胁迫(干燥、加热和除草剂)及复合胁迫(干燥+加热、干燥+加热+除草剂)在叁种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常规淹水、裸地旱作和秸秆覆盖旱作)下对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原位富集线虫的方法,设置叁种处理(大量线虫、含有极少量线虫、含有极少量线虫但回接微生物群落),研究食细菌线虫对铜或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质地较为粘重的红壤土而言,建议采用150g且土壤厚度小于1.00cm的样品量来分离线虫;叁种农业管理措施下,施加胁迫对土壤微生物及线虫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差异并不显着,且对土壤或生物因子变化的响应近乎一致;复合胁迫较单一胁迫带来的危害更大,尤其表现在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上;无论是在持续性的Cu胁迫还是在瞬间的热胁迫下,添加大量线虫的土壤中,其土壤呼吸值和土壤恢复力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添加少量线虫的土壤.说明食细菌线虫可以提高土壤的恢复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即胁迫环境对有机物料的分解程度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胁迫较单一胁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破坏程度最高;土壤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食细菌线虫添加的数量越多对提高土壤的恢复能力更有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闫小梅[8](2015)在《土壤食细菌线虫对细菌的取食偏好及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线虫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为丰富的后生动物,也是土壤动物中重要的功能类群,它们在各种生境的土壤中分布都很广泛,数量多达7.6×105-9.2×106条/m2。因农田食物环境更有利于食细菌线虫的生长发育,食细菌线虫在农田土壤中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选择性取食是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食细菌线虫选择性取食土壤细菌不但会改变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群落结构,还会直接影响线虫的生存适应性及健康。本研究以模式线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两株土着优势食细菌线虫拟丽突属线虫(Acrobeloidessp.)及中杆属线虫(Mesorhabditissp.)和五株细菌(解淀粉芽抱杆菌(S.amyloliquefaciens)、贪噬菌(Variovorax sp.)、巨大芽抱杆菌(B.megaterium)、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和大肠杆菌OP50(E.coli))为材料,研究了食细菌线虫对五株细菌的活菌体、灭活菌体及细菌分泌物的取食行为,同时还研究了食细菌线虫对不同浓度细菌的取食行为。取食偏好试验在线虫培养基上进行,并于接种线虫后的1、2、4、8、12、24h后观察记录线虫的迁移数量,研究食细菌线虫对土壤中不同细菌的取食行为。本试验从细菌的总糖、蛋白质、体积大小、挥发性代谢产物等方面出发,对食细菌线虫对不同细菌取食偏好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试验从南京市长江南岸的灰潮土中筛选出两株土着优势食细菌线虫和一株优势细菌,经过初步鉴定两株食细菌线虫分别是拟丽突属线虫和中杆属线虫,一株优势细菌为荧光假单胞菌。食细菌线虫对不同的细菌具有取食偏好性,叁种食细菌线虫均偏好取食P.fluorescens细菌,不偏好S.amyloliquefaciens和S.megaterium这两株细菌。相对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细菌线虫更加偏好取食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食细菌线虫对活菌体、灭活菌体以及菌体分泌物的取食比较,试验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对活菌体和灭活菌体的取食偏好不完全一致,对细菌分泌物的取食没有偏好性;拟丽突属线虫对活菌体和灭活菌体具有相似的取食偏好性,而对细菌分泌物的取食没有偏好性;中杆属线虫对活菌体和灭活菌体的取食偏好不完全一致,中杆属线虫对细菌分泌物的取食有偏好性,并且取食偏好顺序和对活菌的偏好顺序一致。细菌分泌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和拟丽突属线虫的取食偏好没有影响,而对中杆属线虫的取食偏好有影响。通过研究食细菌线虫对不同浓度的细菌的取食偏好,我们发现食细菌线虫偏好取食高浓度的细菌,并且喜欢聚集在高浓度的细菌上。通过对五株细菌的大小、含水量、总糖以及总蛋白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食细菌线虫对不同细菌的取食偏好与细菌的总糖和总蛋白质没有相关性,而与细菌的大小和细菌的含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食细菌线虫偏好取食体积比较小及含水量比较高的细菌。通过对细菌的脂肪酸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测定,发现食细菌线虫偏好取食的P fluorescens和E.coli在组成上比较接近,食细菌线虫不偏好的Variovorax sp.、B.megateriu、B.amyloliquefaciens在组成比较接近。食细菌线虫对取食细菌的偏好性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腾昊,王楠,刘满强,李方卉,祝康利[9](2014)在《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室内恒温培养试验,通过调控秸秆施用、氮肥用量及食细菌线虫,探讨叁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和Nmic)、可溶性碳氮(DOC、DON)、矿质氮(NH4+-N和NO3--N)及温室气体排放(CO2、N2O和CH4)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显着增加了食细菌线虫数量、Cmic和Nmic,而随着氮肥用量增加,Cmic和Nmic降低,食细菌线虫对Cmic和Nmic的影响则依赖于秸秆和氮肥用量.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对可溶性碳氮和矿质氮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其中秸秆和氮肥均增加了DOC、NH4+-N和NO3--N;食细菌线虫对DOC的抑制作用和对矿质氮的促进作用达到显着水平.秸秆处理对CO2、N2O的促进及对CH4的抑制均达到显着水平,而线虫和氮肥的影响则更多表现出交互作用.在培养第56天,有秸秆时,低量氮肥下食细菌线虫显着促进了CO2的排放,而高量氮肥下则表现出对CO2和N2O显着的抑制作用.总之,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可忽视土壤动物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李贺勤,张林林,刘奇志,张航,白鹏华[10](2014)在《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接种食细菌线虫(CK)、接种食细菌线虫2条/克土(A)和接种食细菌线虫8条/克土(B)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食细菌线虫能够使连作草莓植株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增加13.35%~14.60%、14.17%~26.07%、25.61%~46.32%、31.20%~68.98%、9.09%~13.41%和6.12%~13.03%,使根系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17.78%~22.8%;使连作草莓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显着增加9.14%~13.48%、9.06%~11.92%和6.95%~9.46%;接种量为2条/克土处理的影响作用大于接种量为8条/克土的处理。总之,接种食细菌线虫促进了连作草莓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土壤食细菌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细菌线虫是土壤线虫主要的营养类群之一,其与细菌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网状结构是土壤微食物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食物网中的能流方向和大小起关键的控制作用。本文概述了食细菌线虫对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食细菌线虫与细菌捕食与被捕食的动态平衡关系,及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水分、温度、含氧量、C/N和p H)对食细菌线虫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揭示土壤食物网的功能和机制及土壤的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食细菌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唐嘉婕.不同温度和水分对食细菌线虫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影响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8
[2].潘凤娟,韩晓增,邹文秀.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7
[3].周际海,唐嘉婕,袁颖红,黄荣霞,程坤.石油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
[4].黄荣霞,周际海,田胜尼,袁颖红,程坤.石油污染与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石油降解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7
[5].黄荣霞,周际海,濮海燕,唐嘉婕,程坤.不同密度食细菌线虫对污染土壤石油降解及土壤酶活性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6].姜瑛,吴越,徐莉,胡锋,李辉信.悉生培养微缩体系食细菌线虫提高土壤激素含量的机制[J].生态学报.2016
[7].王楠.复合胁迫和食细菌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
[8].闫小梅.土壤食细菌线虫对细菌的取食偏好及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9].张腾昊,王楠,刘满强,李方卉,祝康利.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
[10].李贺勤,张林林,刘奇志,张航,白鹏华.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