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政改革论文-刘帅

盐政改革论文-刘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政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奉天,盐政改革,集中化地方主义

盐政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刘帅[1](2019)在《现代国家形成理论视野下清末奉天盐政改革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奉天盐政改革是一场政府强力主导下的复合式制度变革。改革以加强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为目的,寓民族大义于其中,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盐政体系。从现代国家形成理论来看,改革的推行在无形中促进了东北叁省区域一体化进程,构成了"地方主义"的地缘基础,改革后新增的盐税大部分归入奉天当局并投资新政则蕴含了"集中化"的财政构造。因此,改革在本质上体现了现代国家形成中集中化地方主义趋势的萌发。(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凡[2](2019)在《晚清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盐政和盐法一直都是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有关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研究却稍显欠缺。本文试图通过叁方面的探讨,更好地理清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前因后果。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淮南纲盐制的衰落,从盐商疲敝、盐政败坏和盐课缩减叁方面来入手,认为淮南盐政已无法为继。本文认为导致盐商疲敝的客观原因是盐商运盐利润不足、银贵钱贱以及灾害的推波助澜,主观原因则是资本的消耗与浪费;盐政败坏一方面体现在是浮费过高及层层剥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私盐的入侵;盐课缩减则是因为官盐滞销,导致商人周转困难而难以纳税。第二章论述了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内容、时人的态度以及改革的成效。陆建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降低成本和便利销售上,实行了票盐法,这改变了纲盐制下盐商的垄断地位。改革内容实施后,淮南引盐价格下降、成色提高,使得私盐贩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第叁章则分析了淮南票盐法的缺陷及“纲盐制”的回归。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下,淮南票盐出现了种种问题。清政府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进行了各种尝试。到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时,其盐法虽然依旧被称为票盐法,但实质却回归到了“纲盐制”。结语则认为政府应平衡自身与商人的关系,避免杀鸡取卵的做法才是保证财政充足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博强[3](2018)在《“盐”以忧国:何维凝的盐政改革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维凝是民国时期着名的盐政改革家。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的盐政改革参错重出,"既极复杂",包括何维凝在内的许多学者论"盐"以忧国,积极倡导深化盐政改革,革除旧有积弊。何维凝提出改革盐专卖制,施行盐业国营政策;保障民生,解决百姓用盐之难与制盐之苦;改进制盐技术,实现盐工业化等策略。这些主张既是民国初期多种盐政改革思想争鸣的接续与延伸,又是面对盐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进行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盐业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杨田华[4](2018)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盐政建设研究——以1937-1939年川北盐场改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盐政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在盐政领域的体现,其核心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全国盐务的控制,最终目的是提高国家盐税收入。本文从国家盐政建设这一新的角度,以1937-1939年川北盐场改革为例,侧重以垣正为首的盐场地方势力与国家盐政之间的互动与角力,来审视南京国民政府的盐务改革与变迁。由于官方的经费及人员投入不足带来了盐场管理的困难,地方实权人士趁机操控了基层盐政,为国家的盐政建设带来了重重阻碍。盐场官方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失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官治"与"自治"的矛盾,是民国时期国家盐政建设的痼疾。本文对于理解民国时期的盐场盐政以及四川区域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经纪人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蔡毅[5](2018)在《盐政与法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盐税是民国政府非常重要、甚至是主要的财政保障。整顿盐政的过程,与民国政府重建中央权威、树立《临时约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法统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档案和着作,从总体上把握民国初年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探明盐政制度的内涵,并以盐政为线索,展现民国初年落实宪法权威的曲折之路。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食盐以及盐税的基本属性,阐释盐政对于一个国家的基本意义,进一步,延伸到民国时期盐政对于中央政府的重要意义。此外,分析学界对于盐政问题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法学界对盐政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以现阶段法学研究盲区为出发点,以盐政为视角研究中央与地方间权力分配与宪法权威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盐政改革的时代背景。民国社会与其以前的社会有着显着区别,最大区别便在于法统语境产生。故本文先对法统进行研究和叙述,借助法统这一关键词,将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中央政府与军阀、革命党与传统士绅之间的矛盾展开,为接下来论述盐政改革作铺垫。在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开展盐政改革的原因。首先是两个深层原因:财政原因和法统原因,其次是一个直接原因:办理大借款,这叁个原因之间,既有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又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历史眼光考察,叁个因素对盐政改革的到来都有推动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盐政改革的推进。在第叁部分,主要论述盐政改革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论述身为法统政府的北洋政府如何借助列强势力与镇压二次革命破除地方障碍,以及各种地方势力又以什么样的方式阳奉阴违、从中作梗,逐渐侵蚀中央盐税收入,直至最后使中央再次失去盐政收入。结语部分,借助民初盐政改革经验教训,探讨中央集权与宪法权威二者的关系,探究集权政府对树立宪法权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3)

张力[6](2017)在《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两淮盐政制度是以明代纲法作为蓝本所设置,对于不同盐业运行阶段设置不同的环节进行监控。其中针对两淮盐场有火伏法、巡商等制度来杜绝灶丁透漏私盐;针对淮盐起运过程,则以发放朱单、照票、限票、盐引等证件作为凭据,通过运盐路线上对于商人的运盐的盐斤、引数监察,实现对于淮盐运销过程中的数量控制及私盐杜绝;此外,对于盐道、州县官则以盐引销数作考成,对运司及两淮盐政则以盐课征缴数作考成,同时又给予两淮盐政监察下属盐务官员的权力。在这样一系列措施下盐场、盐商和盐政官员都受到了清政府严密的监管,以期能够确保官盐的销售。然而盐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盐场稽查形同虚设、各级检查关卡的陋规浮收、总商制度下向一般商人收受的匣费钱以及两淮盐引案中盐政擅自向盐商收取的余利银等等。这一系列弊政的后果则是盐区私盐横行、官盐成本徒升。在这种状况下两淮盐商不得不通过贩私盐弥补运行官盐的亏损,使得私盐更为猖獗。加上盐务官员以挪垫库款、预征盐课以及种种会计手段应付奏销,最终导致了嘉道以后两淮盐政的引积大量产生,运库亏空四千万的局面。即便道光帝用尽了铳销、带征等手段,试图解决问题也无济于事。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简单的盐政官员腐败问题。清代盐政制度设立之初即是通过根据统计盐区人口,划定盐引数量和盐课规模的所谓“计口授盐”的盐政理念所建立的。只要官盐全销,私盐理应杜绝。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民众销售官盐,使盐商获利,政府再向盐商征收盐课。因此盐销好坏与盐课状况以及私盐状况是挂钩的。然而“计口授盐”一开始就没有被认真实行,清代盐政制度制定之初是以明代数据为依据,且盐引的增减全凭两淮盐政个人的观点。这就导致了至道光以后,时人估计盐区一年能行叁纲之盐的状况。因此官盐的销售状况好坏无法反应私盐的状况。私盐其实充当着弥补官盐数量不足以及满足民众的食盐需求的角色。因此官盐始终面临着私盐的竞争。在这种状况下道光年间又产生了银价飙升的不利经济环境,使得官盐的处境更为艰难。道光十年,陶澍担任两淮盐政,开始整顿淮南盐政并改革淮北盐政。对于两淮盐区中占有大部分份额的淮南各省,在保留原有的盐法下,通过取消盐务行政机关、减少运盐程序、删减窝价、严控运库出纳等手段,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疏通积引,以七年行销六纲的成绩告终。对于几近瘫痪的淮北盐区,则是开展票法改革:取消总商、引窝,向全社会招商运盐、放宽盐区内口岸限制、允许申请当年引额外的运盐、取消对于州县官的盐销考成义务等一些列措施,最终大获成功。陶澍票法改革中盐政理念的变化,便是通过放弃对于民食、商资的控制的模式,放弃专商式的垄断权,将两淮私盐问题所折射出的活跃的民间运销能力有效的收纳进官盐的运销中去。陶澍在任内最终达到了消除私盐,化莠为良,又使得国家盐课得到满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12-20)

李丽霞[7](2016)在《近代中国盐政改革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1900—1931)财政中,盐课占有重要地位,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财政支绌是近代中国政府不变的难题,盐政改革是中央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重要举措,近代中国不间断的盐政改革触动了每个阶层的利益。盐政改革是考量近代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最佳结合点,税制改良、财政收支制度变革、外省财政机构统一等都与之有关。对盐政改革各问题的梳理分析,可以透视近代中国财政制度变革的真相和新旧杂糅的实态。因此,(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李丽霞[8](2016)在《清末中央财政危机与政府应对——以盐政改革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政府岁入锐减、支出剧增,户部银库亏空严重,中央集权型财政体制运转失灵,传统的奏销方式被迫转变,财政危机,财权下移。同时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了清末财政困境。为应对财政危机,政府从收入大宗但又弊端丛生的盐课入手,推行盐政改革,希望收回外省财权,拓展政府职能和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引起外省反对。虽然中央的努力没有成功,但政府职能在财政领域有所拓展。对清末盐政改革中财政危机应对中主导权的争夺,亦不能简单的以成功与否来评论。(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05期)

董强[9](2016)在《近代江苏盐政体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长期以来,地方权势操纵盐政,以致中央与地方围绕盐政管理权展开激烈博弈。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对内与对外战争的频繁发生,中央财政日益窘迫,逐步加强了对地方盐政的管理。在此背景下,江苏盐政经历了叁次重大改革,分别是"清中期陶澍主持的票盐制度改革、清末载泽主持的盐政院改革、北洋政府主持的盐务稽核所改革"。叁次改革既有共通点,又各具特色,却因改革未触及弊政根本,以致改革不彻底,并最终失败。(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胡门祥[10](2015)在《熊希龄与清末盐政中央集权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清政府主要针对传统盐政"省自为政"的弊端,进行了一场以财政为本位,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改革。熊希龄作为晚清颇具才干的经济官员,积极为这场改革建言献策,倡言设立盐政大臣,维护督办盐政章程,推动了中国盐务的早期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18期)

盐政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虽然盐政和盐法一直都是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有关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研究却稍显欠缺。本文试图通过叁方面的探讨,更好地理清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前因后果。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淮南纲盐制的衰落,从盐商疲敝、盐政败坏和盐课缩减叁方面来入手,认为淮南盐政已无法为继。本文认为导致盐商疲敝的客观原因是盐商运盐利润不足、银贵钱贱以及灾害的推波助澜,主观原因则是资本的消耗与浪费;盐政败坏一方面体现在是浮费过高及层层剥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私盐的入侵;盐课缩减则是因为官盐滞销,导致商人周转困难而难以纳税。第二章论述了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的内容、时人的态度以及改革的成效。陆建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降低成本和便利销售上,实行了票盐法,这改变了纲盐制下盐商的垄断地位。改革内容实施后,淮南引盐价格下降、成色提高,使得私盐贩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第叁章则分析了淮南票盐法的缺陷及“纲盐制”的回归。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下,淮南票盐出现了种种问题。清政府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进行了各种尝试。到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时,其盐法虽然依旧被称为票盐法,但实质却回归到了“纲盐制”。结语则认为政府应平衡自身与商人的关系,避免杀鸡取卵的做法才是保证财政充足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政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帅.现代国家形成理论视野下清末奉天盐政改革新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9

[2].吴凡.晚清陆建瀛淮南盐政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李博强.“盐”以忧国:何维凝的盐政改革观[J].盐业史研究.2018

[4].杨田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盐政建设研究——以1937-1939年川北盐场改革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

[5].蔡毅.盐政与法统[D].西南政法大学.2018

[6].张力.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D].上海师范大学.2017

[7].李丽霞.近代中国盐政改革研究述评[J].近代史学刊.2016

[8].李丽霞.清末中央财政危机与政府应对——以盐政改革为中心的考察[J].求索.2016

[9].董强.近代江苏盐政体制改革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胡门祥.熊希龄与清末盐政中央集权改革[J].兰台世界.2015

标签:;  ;  ;  ;  

盐政改革论文-刘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