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菌群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营养干预,消化不良性腹泻,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雷文芬,项莉[1](2019)在《营养干预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营养干预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80例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 86%)高于对照组的84. 29%(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浆肥胖抑制素、胃促生长素、免疫功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浆肥胖抑制素、胃促生长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GAS、MTL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均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肠道菌群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高于对照组,肠杆菌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对消化不良患儿采用营养干预可改善患儿失调的肠道菌群状况,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0期)
褚璨灿,师为人,陈云志,童平珍,徐昌君[2](2019)在《基于Th17/Treg细胞平衡探讨调节肠道菌群与防治COPD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Th17/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COPD的病理过程,而调节肠道菌群有可能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可能是防治COPD的新靶点。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均认为肺、肠联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干预COPD的有效方法。本文就COPD、Th17/Treg细胞、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做一综述,进而阐明调节肠道菌群与防治COPD之间的物质基础,为COPD的防治和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文娟,孙冬岩,孙笑非,潘宝海[3](2019)在《非抗生素替代物在平衡肠道菌群预防感染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抗生素大量使用造成的药物残留、耐药菌株出现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重视,促生长抗生素逐步被禁用,各种非抗生素替代物以其安全有效、绿色环保、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备受推崇。文章综述了非抗生素替代物在平衡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预防胃肠道感染中的作用,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李思慧,吴巧凤[4](2019)在《肠道菌群对Th17/Treg免疫平衡和炎症性肠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易感性基因、环境、肠道菌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炎症应答所致。研究证明,CD4~+T细胞分化成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失衡将导致IBD的发生。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除直接参与IBD的发病外,部分菌群可通过分泌炎症细胞因子,或小分子物质如多糖A(polysaccharide A,PSA)、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等介导或影响Th17/Treg分化平衡,进而加重或缓解肠道免疫炎症反应,影响IBD的发病。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影响Th17/Treg免疫平衡及IBD的发病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维维,章惠彬,刘云凤,葛红旵,张雯雯[5](2019)在《湿疹患儿肠道菌群改变及其与Th1/Th2、Th17/Treg免疫平衡的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湿疹患儿肠道菌群改变及其与Th1/Th2、Th17/Treg免疫平衡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确诊的湿疹患儿219例作为湿疹组,71例健康体检小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分布量和外周血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分布情况,并分析肠道菌群与Th1/Th2、Th17/Treg免疫平衡的相关关系。结果湿疹组患儿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分布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分布量低于对照组(t分别=-3.92、6.52、6.19,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湿疹患者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分布量与外周血中Th1细胞分布比例及Th1/Th2比值呈负相关,与Th2细胞分布比例呈正相关;与外周血中Th17细胞分布比例及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与Treg细胞分布比例呈负相关(r分别=-0.31、-0.41、0.28、0.51、0.50、-0.42,P均<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分布量与外周血中Th1细胞分布比例及Th1/Th2比值呈负相关,与Th2细胞分布比例呈正相关;与外周血中Th17细胞分布比例及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与Treg细胞分布比例呈正相关(r分别=-0.44、-0.61、0.38、-0.28、-0.41、0.38;-0.38、-0.49、0.59、-0.43、-0.57、0.50,P均<0.05)。结论湿疹患儿存在肠道机会致病菌分布量增加、肠道优势菌群分布量减少,可能与机体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谢政,李志清[6](2019)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头孢克肟对小儿细菌性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头孢克肟对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细菌性肠炎患者64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克肟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肠道菌群正常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s-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hs-CRP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和肠道菌群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头孢克肟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血清hs-CRP水平和提高了肠道菌群正常率。(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9年04期)
何中华[7](2019)在《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生动物体腔或肠腔内有许多微生物群落,这些群落中既有对宿主生命活动有益的菌群,也有损害宿主新陈代谢,破坏宿主肠道微环境,甚至导致宿主患病的有害菌。例如,导致对虾产生肠炎病的产气菌,产生红肢病的鳗弧菌以及产生烂眼病的霍乱弧菌等。除此之外,宿主肠道内还有大量中性菌。宿主如何耐受如此多的细菌并保持其胃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稳态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以前的研究表明,除了抗菌肽之外,双氧化物酶(Dual oxidase,DUOX)系统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肠道细胞中,DUOX系统可以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产生的ROS则可直接破坏微生物的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使这些物质降解从而杀灭微生物。DUOX系统受多种途径调控,目前较少研究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途径。GPCR是一种7跨膜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并且在这些动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如视觉、嗅觉、味觉和免疫等。在GPCR调控的DUOX表达途径中,GPCR结合配体活化后,可经由快速的钙离子(Calcium ion,Ca2+)途径以及慢速的表达调控途径分别调控DUOX的活性和表达量,从而使细胞产生的ROS的水平上升,直接杀灭肠道细菌。但是哪一种/几种GPCR与DUOX激活和表达相关,以及这类GPCR感受的配体是什么都不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肠道等转录组测序得到了 12种GPCRs。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过氧化氢水平、ROS水平和DUOXs的表达量来筛选这些GPCR是否与肠道中的ROS产生有关。结果发现了两种可以调控对虾肠道ROS水平及MjDUOXs表达量的GPCRs,MjGPCR7和MjGPCR10。随后我们对这两个GPCR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MjGPCR7和MjGPCR10在日本囊对虾中的组织分布和鳗弧菌经口喂食后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这两种GPCR都在心、胃和肠中高表达,并且经口喂食鳗弧菌后,两种GPCR的表达量都上升。为了确认筛选得到的GPCR确实可以调控DUOX的表达,从而影响ROS的产生,我们设计了 RNA干扰实验。当敲低MjGPCR7或MjGPCR10的表达,经口喂食鳗弧菌后,日本囊对虾肠道细胞细胞质内的Ca2+水平明显下降。此外,当干扰掉GPCR下游蛋白MjGαq后,肠道细胞内MjDUOX1和MjDUOX2的表达量都下降,且ROS的水平也下降。最后,为了探明MjGPCR7和MjGPCR10的配体,我们做了初步的探索实验。MjGPCR7靠近N端的CLECT结构域(C-type lectin domain)可以结合不同的细菌。经口喂食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1 h后,日本囊对虾肠道内ROS的相对水平无明显变化,然而,喂食鳗弧菌、胸腺嘧啶和尿嘧啶11h后,ROS的相对水平显着上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筛选得到的两种MjGPCR,MjGPCR 和MjGPCR10,可能通过MjGαq、Ca2+调控MjDUOXs的表达,上调日本囊对虾肠道内ROS的水平,从而影响对虾肠道内菌群的稳态。此外,我们还发现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可以诱导日本囊对虾肠道ROS的产生,它们可能是MjGPCR7和MjGPCR10的配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燕声[8](2019)在《喝水都长胖,肠道菌群失调是“祸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自然》和《科学》杂志曾反复发文说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就是损害人的健康,将肠道菌群看作一个重要的“器官”,认为肠道菌群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肠道菌群的种类对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们参与了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本文来源于《保健时报》期刊2019-03-28)
曹春英,王丽珠,易美宏,钟秀花,沈明莉[9](2019)在《微量喂养护理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微量喂养护理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接受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接受常规喂养。两组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肠道细菌的数量,观察两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喂养后,两组杆菌、球菌和细菌总数均有所增加,但研究组比对照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喂养护理对早产儿建立肠道菌群平衡有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陈永,张靓,管剑龙[10](2018)在《肠道菌群与Treg细胞/Th17细胞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种疾病如癌症~([1])、心脑血管疾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糖尿病~([4])、风湿性疾病~([5-6]),以及过敏~([7])等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均发现了Treg(调节性T细胞)/Th17轴的紊乱,尤其是Treg水平下降或相对下降而Th17活性增高是这类疾病的共同机制~([8])。人类肠道栖息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估计人体肠道中有1 000多种细菌,其基因数目是人体的(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31期)
肠道菌群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Th17/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COPD的病理过程,而调节肠道菌群有可能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可能是防治COPD的新靶点。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均认为肺、肠联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干预COPD的有效方法。本文就COPD、Th17/Treg细胞、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做一综述,进而阐明调节肠道菌群与防治COPD之间的物质基础,为COPD的防治和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菌群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雷文芬,项莉.营养干预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2].褚璨灿,师为人,陈云志,童平珍,徐昌君.基于Th17/Treg细胞平衡探讨调节肠道菌群与防治COPD的相关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3].王文娟,孙冬岩,孙笑非,潘宝海.非抗生素替代物在平衡肠道菌群预防感染中的作用[J].饲料研究.2019
[4].李思慧,吴巧凤.肠道菌群对Th17/Treg免疫平衡和炎症性肠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9
[5].张维维,章惠彬,刘云凤,葛红旵,张雯雯.湿疹患儿肠道菌群改变及其与Th1/Th2、Th17/Treg免疫平衡的相关关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
[6].谢政,李志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头孢克肟对小儿细菌性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9
[7].何中华.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燕声.喝水都长胖,肠道菌群失调是“祸首”[N].保健时报.2019
[9].曹春英,王丽珠,易美宏,钟秀花,沈明莉.微量喂养护理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9
[10].陈永,张靓,管剑龙.肠道菌群与Treg细胞/Th17细胞平衡[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