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演变论文-丁海斌,史梦茜

古今演变论文-丁海斌,史梦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今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本,起源,词义,文档名词

古今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丁海斌,史梦茜[1](2019)在《“正本”一词之起源及古今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正本"一词的文档类义项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其含义是指相对副本而言的图书或文件的原本。在古代,"正本"一词的出现次数呈现波动性发展趋势,元代出现次数最低,清代的使用达到顶峰。在近现代,"正本"一词除了继承古代用法外,其使用趋于集中化与专业化。特别是现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的推广与实行,"正本"一词的应用有所创新,更加强调其电子文本,且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概念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档案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曾军[2](2019)在《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论在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下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新世纪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剧变与文论界的自我反思成为新世纪文论话语建设的发展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文论建设的特殊内涵。(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葛志伟,叶静芝[3](2019)在《略论《诗经·周南·关雎》主题的古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雎》是"叁百篇之首"。它作为一首爱情恋歌的观点,当前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梳理相关文献,这种观点实际上出现时间较晚。相对于《关雎》长达两千多年的阐释史,这种观点成为主流的时间尚不足百年。从学理层面对此现象进行勾勒、描绘并展开适当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当前的《关雎》研究,也能为古代文学经典在后世的传播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史文磊[4](2019)在《“古今言殊”与“因言而思”——基于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学界在Talmy(1985、1991、2000)的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理论框架内,对语言结构类型和"因言而思"(thinking-for-speaking)(Slobin,1987、1996a、2000)的互动关系做了大量调研,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关注现代共时平面的,极少有从历时演变视角关注该问题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语言结构类型的演变是否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因言之思"?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变为这一问题的论证提供了可行的视角。近年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两种语言系统的运动事件编码结构具有显着的类型学差异,如动词构架(verb-framed)与附加语构架(satellite-framed),那么,其相应的惯性思维方式会受到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调查发现,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和概念分布倾向历时演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就证明,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使用者在与运动事件相关的"因言而思"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语言结构类型的历时变迁,对相应的思维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建次[5](2019)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诗歌所表现精神内涵演变的探讨,叁是对传统诗歌所呈现体式演变的辨析,四是对传统诗歌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五是对传统诗歌流派古今演变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诗歌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6期)

施议对[6](2019)在《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乐曲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就是一部乐歌形式演变史。上古时代,诗以言志,歌以永言。言志传统与歌永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发生、发展的基石。孔子删诗,乐歌创作从神坛走向乐坛。孔门的诗教与诗学,既承袭神坛乐歌的言志传统,以诗设教,为乐歌创作确立政教规范,亦承袭神坛乐歌的歌永传统,以诗立学,对于神坛乐歌所创造的乐歌形式,于实践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加以运用,令其更臻完善。此后,言志与歌永传统不断分合转换。如歌诗与歌词的分合历程中,在乐曲格式规范及歌永方法转变上留下鲜明的音乐印记。而20世纪中国诗歌现代转型,也在正体与变格、新体与旧体的坦途与险道上游走。世纪新体诗的始创,标志古今转换的形式创造,对于后来者的传旧与创始,至今仍具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雪莹[7](2019)在《短语“划水”含义的古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调查分析了近两年来的网络高频短语——"划水"的古今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基于网络收集归纳出"划水"当下的新含义与社会应用。尝试对该短语的演变进行深层的认知分析,为汉语史研究、词典的修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3期)

贾燕子[8](2019)在《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为其主导义位。"臭"的词义演变与"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香"由谷物熟后的气味演变为了芳香的气味,"香""臭"从上下位关系变成了具有反义关系的同位词;东汉时期,"修饰或限定成分+香"式偏正复合词表示各种不同香气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到南北朝时期,表示各种不同的臭气也开始采用此种格式。"臭""香"的词义演变导致"气味"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发生了显着变化,一是其层级结构由两级变为了叁级;二是偏正式复合词取代单音词成为表达各类下位气味概念的主要形式。(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余怡然,何莉娇,李海昌,吕惠卿,温成平[9](2019)在《从“湿痰瘀”论痛风治法的古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认为"湿痰瘀"为痛风的病理基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以时间为轴整理历代中医古典医籍,结合现代医学,对痛风因于"湿痰瘀"的古今认识及治法演变进行了梳理总结。随着朝代更迭,痛风的认识及治法在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在中医治法的指导下,创造出新型制剂,服务于临床。本文指出,中医"湿痰瘀"互结的病机及其治法理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可为痛风的诊疗开辟新的道路,有助于痛风诊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具有临床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1期)

黄仁生,王春[10](2019)在《贯通古今,兼顾中外——第叁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第叁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最近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海峡两岸的五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其中"通古今之变"成为本届研讨会的主旋律,而聚焦近百年诗词的传承与新变、关注汉诗领域的中外交流、重新审视诗乐结合的传统,则是体现主旋律的突出特色。(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古今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论在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下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新世纪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剧变与文论界的自我反思成为新世纪文论话语建设的发展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文论建设的特殊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今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丁海斌,史梦茜.“正本”一词之起源及古今演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

[2].曾军.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葛志伟,叶静芝.略论《诗经·周南·关雎》主题的古今演变[J].语文学刊.2019

[4].史文磊.“古今言殊”与“因言而思”——基于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的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5].胡建次.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述论[J].学术界.2019

[6].施议对.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乐曲标志[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张雪莹.短语“划水”含义的古今演变[J].文教资料.2019

[8].贾燕子.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余怡然,何莉娇,李海昌,吕惠卿,温成平.从“湿痰瘀”论痛风治法的古今演变[J].中国中医急症.2019

[10].黄仁生,王春.贯通古今,兼顾中外——第叁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武陵学刊.2019

标签:;  ;  ;  ;  

古今演变论文-丁海斌,史梦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