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波大学;2.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目的:对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长期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恩替卡韦进行长期治疗,随访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疗效及耐药率。结果:经治疗发现,使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36.00%(P<0.05);并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耐药率,观察组总耐药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疗效好且耐药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肝硬化
LongtermefficacyandprognosticfactorsofentecavirinpatientswithhepatitisBrelatedcirrhosis
WangDong-hui1,2
(SecondHospitalofNingboUniversity,Zhejiang,China,Ningbo,China),,Shanghai,China,315000,China;;Ningbo)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icacyandinfluentialfactorsofentecavirinthetreatmentofhepatitisBcirrhosis.Methods:50patientswithlivercirrhosiswho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December2015to-2017inMarchwererandomlyp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n=25).The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adefovirdipivoxilforalongtime,andth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entecavirforalongtime.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twomonths.Results:aftertreatment,theuseoflong-termentecavirtreatmentofhepatitisBrelatedcirrhosis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thetotaleffectiveratewas88%,controlgrouptotaleffectiverateoftreatment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36%(P<0.05);andthetwogroupswerecomparedaftertreatmentresistant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thetotalresistanceratewas20%,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76%P<0.05).Conclusion:entecavir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cirrhosisassociatedwithgoodefficacyandlowdrugresistance,toacertainextent,toensuretheefficacyofthetreatmentofpatients,worthyofclinicaluse.
[Keyword]Entecavir;hepatitisB;livercirrhosis;Cave
肝硬化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由于多种病因结合并反复作用而形成的肝损害。该病成因较多,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工业药物、心源性肝硬化、代谢障碍、胆汁淤积等原因所造成的[1]。目前我国多采用恩替卡韦对乙肝相关肝硬化进行治疗,其对乙肝病毒多聚酶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其具有疗效快速、低耐药性等特点[2],并且恩替卡韦在五大洲三个设立阳性对照的三期试验中评价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已收治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与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25例,男52例,女25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为(34.25±2.55)岁;对照组115例,男58例,女57例,年龄为21-53岁,平均年龄为(36.25±2.25)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1.2纳入标准
①经常规检查项目、实验检查结果、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②未曾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患者。
1.1.3排除标准
①纳入研究前使用过相关抗生素药品;②有着严重影响本次研究疾病例如心、肾脏疾病等;③纳入研究后四十八小时内死亡者;④孕妇、妊娠期及不配合观察研究者;⑤使用该次研究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尚未建立的年龄过小患者以及年龄过大患者。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每日服用一次,每次10毫克,饭前饭后服用均可,服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疼、腹痛、恶心、胃胀、腹泻等等情况,相关医护人员应当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告知患者,避免患者出现上诉症状时过分惊慌,影响研究的进行。同时医务人员应当为服药患者定期检测其各项指标、病毒学指标等等,随之记录观察患者反应[4]。给予观察组恩替卡韦进行长期治疗,进行口服药品,每天一次,每次0.5毫克。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服药,注意提示患者切勿随便停止用药或联合使用别的药物,必须根据医生指导方法进行服药。并且该类药物并不能降低血缘等传播乙肝病毒的危险性,切记以安全的方式对待患者[5]。在进行本次研究前医务人员应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患者讲述禁忌事物等等,在研究期间医务人员也需要耐心随访病人,时刻注意其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做好患者安抚工作并舒缓患者紧张情绪,保障该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定时监测,出现不良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完备记录患者各项指标数据变化情况。
1.3疗效判定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且身体各项指标正常;②有效:患者病情未继续加重;③治疗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加重。总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每组总人数。
1.4观察指标
本次治疗开始后,医务人员随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以及耐药性等情况,并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对以上数据进行记录处理。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并使用进行组间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肝硬化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较容易反复发作,晚期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6],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7],及时发现代偿期肝硬化并控制其病情恶化能够延长患者代偿期时间。另外该类疾病较容易出现耐药情况,进而导致治疗疗效有限。阿德福韦酯是一种适合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并增加肝功能代偿的成年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药品[8],恩替卡韦同样适用于以上病患,但是恩替卡韦较阿德福韦酯而言,疗效更好并且耐药率较低。
本次研究针对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抽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使用恩替卡韦进行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疗效显著高于使用阿德福韦酯进行长期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且对照组患者耐药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由此表明,采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乙肝相关肝硬化疗效好且耐药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素素,张新雷,徐伟等.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联用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5,(2):65-67.
[2]李超.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乙肝肝硬化的疗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1):1141-1143.
[3]张立勇,张艳.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的长期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8):139-139.
[4]路秀萍.恩替卡韦治疗68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6):64-65.
[5]郎静,赵龙凤,许翠萍等.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4):71-73.
[6]李向春.维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2):175-176.
[7]罗云峰.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7):3796-3797.
[8]朱刚剑,苏传真,王健等.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