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畜牧业,产业结构,区域农业竞争力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郭辉[1](2019)在《哈萨克斯坦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差异及中国的合作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将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完善其经济结构多样性的优先方向,但以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合作范围、规模和层次总体偏小,如何深化农业合作值得关注。以往中国国内大多数研究比较关注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对于其第一产业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系统剖析了哈萨克斯坦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各区域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结果发现,哈萨克斯坦以谷物、豆类和油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种植为主,畜牧业产量还未完全恢复到独立前的水平,农业服务领域严重滞后于生产,各区域农业竞争力差异非常明显。建议中国企业优先考虑的投资区域主要有科斯塔纳州、阿克莫拉州、突厥斯坦州、北哈萨克斯坦州、东哈萨克斯坦州和阿拉木图州;中国企业应优先考虑围绕哈萨克斯坦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原料,实施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注重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考虑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打造原料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同时,中国政府应考虑增加对哈萨克斯坦的粮食配额,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和大豆,增加油料作物进口,丰富中国粮食和油料进口的来源国;还应考虑进一步加大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领域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农业展望》期刊2019年10期)
胡艳,汪徐[2](2019)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出区域创新绩效,再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出发,实证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化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提升,而高级化对创新绩效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分别回归发现,合理化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效果显着,但高级化对区域创新绩效作用存在显着区域差异,在上游中游地区抑制作用不明显,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显着抑制作用。由此,在长江经济带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当重视推动合理化变迁,理性看待高级化。(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吴义根,冯开文[3](2018)在《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冲击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蔡之兵[4](2018)在《产业匹配容易度、城市产业结构与增长极效应差异——以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沪两市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截然不同的空间格局。首先通过VAR模型测算比较京沪两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发现上海市的辐射能力显着大于北京市。随后基于产业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命题,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产业匹配容易度指数并测算出京沪两市2003—2013年的产业匹配容易度指数,发现京沪两市产业匹配容易度指数逐渐下降、上海市的产业匹配容易度指数始终高于北京市、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基于研究结论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许邦华[5](2018)在《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区域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201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的区域差异,发现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要完善互动机制,实施产业政策区域差异化政策。(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8年01期)
贺珍瑞,洪梅香,牛芳兵[6](2017)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路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选取青岛、滨州、菏泽叁个地区,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要素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同,驱动其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11期)
赵启蒙[7](2017)在《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区域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时代来临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拓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着供给侧、一带一路等系列政策的推行,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低速,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及环境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地域差别化发展趋势更为深刻。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产业发展趋于两极化,发达国家凭借前沿的技术及研究成果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以科技服务产业为代表的技术性产业战略地位凸显。调整产业结构向技术化、效率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服务产业与其他部门关联程度,成为未来产业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对我国区域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差异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产业关联差异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1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将各省份按行政代码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并对各区域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差异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我国未来科技服务产业整体结构升级、促进各区域科技服务业平衡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在区域间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差异分析中,从产业基础结构、生产效率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并综合各项产业结构指标采用多维标度法进行区域间差异分析。首先整理我国各区域科技服务业5项产业基础结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各区域现阶段科技服务业产业基础结构现状有直观的认识及了解。从各指标的数值比较来看,华东、华北经济发达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区域间有较明显优势,西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基础结构在区域间处于劣势;其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对我国各区域科技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构建DEA模型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各区域科技服务业生产效率均未达前沿面且呈现不均衡状态。基于上述分析,引入多维标度法(MDS)构建距离模型进行区域间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感知图结果显示,华东、华北、华南等产业结构发展较好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差异较大,而西北、西南、东北等发展较落后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性较大,区域间科技服务业存在一定差异。在区域间科技服务业产业关联差异分析中,从最终需求诱发效应、交叉关联响应、关联波及效应叁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并整合各项产业关联效应构建叁维坐标图,定义矢量距离分析区域间科技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差异性。首先,选取消费、资本形成、省外流出及出口等方面的需求项,计算各区域科技服务业的需求诱发及依赖程度并给出区域间排名,结果显示除在华北,出口项为主要需求诱发项外,其余区域中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项为主要需求诱发项的结果;其次,以地区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进行区域间交叉关联效应分析,分别计算各区域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率、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最终消费率并给出区域内排名及针对科技服务产业进行的区域间排名,结合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分析现阶段区域间科技服务产业用于中间需求及投入的比重情况并按直接交叉效应规则归并产业群,得到除东北属于关联性较强的中间产品型产业群、西南属于关联性较弱的最终需求基础型产业群外,其余四个区域科技服务业均属于占比最高的最终需求型产业群的结论;第叁,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构建产业波及效应分析,计算加权影响力系数及加权感应系数从区域内及区域间比较交叉研究区域科技服务业产业波及效应。得到在我国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下,各区域包含科技服务业在内的第叁产业群对国民经济生产变动的影响及感应程度均有待提升,且科技服务产业在对国民经济生产变动的感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的结论;最后,整合叁项产业关联效应构建叁维坐标,计算矢量距离定量分析各区域科技服务业产业关联的差异性,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华东、东北、华南科技服务业关联性较强,华北、西北、西南关联性较弱。区域间科技服务业产业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遵循系统的研究结果,基于大量对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的区域差异研究,本文得出我国区域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存在规模较小、生产效率较低、关联性有待提升等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科技服务业应分析自身产业结构、关联特点,着重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产业关联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注重区域间产业联动特征,利用地缘优势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化,以缩小我国科技服务业区域差异,促进科技服务产业整体向高效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张艺馠[8](2017)在《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叁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业规模和城乡结构差异两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可以从很多个层面进行考虑,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市区1995-2008及2004-2015两个时间段的数据,运用STATA12.0软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生产型商贸流通业规模、消费型商贸流通业规模和流通业发展城乡差距叁个维度论证流通业发展状况对中国东中西叁大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特征,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2017第二届经济与金融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23)
张蕴恒[9](2017)在《江苏省第叁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成果与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两者几乎是同步演进的,产业结构的先进程度历来是衡量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作为长江经济带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江苏又有其特殊性,对江苏而言,服务业似乎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包括其与制造业在内的产业间互动和有序的发展。长期以来,对江苏省第叁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改变产业总体结构,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方面,对基于江苏是制造业大省这一基本现实的基础上对省内不同区域第叁产业发展差异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对江苏这一产业特色鲜明的省份开展不同区域间第叁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目的是明确江苏第叁产业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探讨江苏第叁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寻求适合江苏不同城市及区域的第叁产业发展路径。进而提出江苏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科学建议,以期合理指导新常态下江苏经济优化发展。全文结构共六章,由理论、整体时空分析、内部区域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结语构成:第一章为全文绪论,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安排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在辨析第叁产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区域发展相关理论,梳理和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下文对江苏这一特定区域的深入研究打下理论根基。第叁章介绍江苏第叁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第四章分析江苏第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第五章是模型实证,探讨适合江苏不同城市与区域的第叁产业发展路径。最后一章是结论和研究展望,希望凭借归纳总结,提炼出论文的基本观点、结论和优化江苏省第叁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福祥,刘琪琦,张霄怡[10](2016)在《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银行、证券、保险叁个主要金融行业为出发点,运用区位熵指标描述金融集聚水平,以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作为基础,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进一步构建两组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集聚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包括:金融集聚对我国东、中、西部叁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银行业对二者的贡献程度明显大于证券业和保险业,产业结构方程中金融集聚对东、中、西叁个地区的促进作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经济增长方程中金融集聚对东部和中部两类地区的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但对西部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18期)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出区域创新绩效,再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出发,实证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化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提升,而高级化对创新绩效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分别回归发现,合理化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效果显着,但高级化对区域创新绩效作用存在显着区域差异,在上游中游地区抑制作用不明显,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显着抑制作用。由此,在长江经济带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当重视推动合理化变迁,理性看待高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郭辉.哈萨克斯坦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差异及中国的合作建议[J].农业展望.2019
[2].胡艳,汪徐.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
[3].吴义根,冯开文.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冲击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
[4].蔡之兵.产业匹配容易度、城市产业结构与增长极效应差异——以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
[5].许邦华.广东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区域差异分析[J].经贸实践.2018
[6].贺珍瑞,洪梅香,牛芳兵.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路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7
[7].赵启蒙.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区域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差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8].张艺馠.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叁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业规模和城乡结构差异两个视角[C].2017第二届经济与金融国际会议论文集.2017
[9].张蕴恒.江苏省第叁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发展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0].李福祥,刘琪琦,张霄怡.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