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叙事论文-郝庆军

土改叙事论文-郝庆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改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玲,“葫芦冰”,符码功能,土改叙事

土改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郝庆军[1](2018)在《突破“土改叙事”的现代性局限——从“葫芦冰”的符码功能看丁玲创作的深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中关于"葫芦冰"的叙述反复出现,其中有比较典型的9个"葫芦冰"符码,每个符码都会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解读这些符码的多种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复杂的土改小说的多重意蕴,其中对探究丁玲突破"土改叙事"的现代性局限,认识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度模式不无益处。(本文来源于《长安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吴南[2](2018)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叙事内容的分析,探寻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相较于以往的土改叙事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将这种区别与历史真实相联系,更深层次地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独特性与时代变化之间的联系。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的艺术呈现。通过分类总结,笔者认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与以往的土改叙事一样,以展现土改运动的始末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土改叙事则打破了土改运动这种完整全面的呈现,土改不再是小说的全部,而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或作为叙述背景而存在,在这类土改叙事中,土改运动的落幕不再意味着小说的结束,作家开始通过对土改前后土地及土地上人们命运的变化,进一步思考土改对当时的社会的深远影响和土改真正的历史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表现土改叙事的小说作品在新时期以来表现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在本章中笔者归纳总结了这两种土改叙事小说所共有的特征及其艺术呈现。第二章: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土改叙事中,作家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地主,农民,土改工作领导者这叁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与以往这叁类人物形象的不同,进而探索其独特之处。可以说,在新时期的作家笔下,土改运动中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开始撕下了其既定的政治符号与标签,变得真实,生动。第叁章:分别从土改中的暴力行为、权力斗争以及对乡村旧有秩序的影响叁个角度,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以往的土改叙事中所削弱或被遮蔽的某些真实的暴力行为;批判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权力斗争;揭示了以往土改叙事中所忽视的土改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反映了以往土改叙事中所未能展现的部分历史真实。第四章:从外部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土改叙事与时代变化的关联。包括大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创作者的身份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吸纳,导致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与以往的土改叙事不一样的面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彦芳[3](2018)在《土改叙事的超越式写作——评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借土改的历史叙事传达出了作者个人化的历史观念。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匠心组合呈现出来的。小说中的"软埋"是土改叙事中的一个独特意象。以灵魂为主体的"回溯式"结构垂直于现实却不与之相交。小说的叙事高潮在高潮到来之前往往戛然而止。小说以此"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了作家独特的历史观念,为土改叙事的文学表达增加了色彩鲜明的一笔。(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戚学英[4](2018)在《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以发动—觉醒—斗争—翻身为结构,回答"如何使农民站起来跟党走"这一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这些小说将反封建话语植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借助苦难言说唤醒农民的阶级身份意识,激起他们无比强烈的阶级仇和家国恨,并将这种仇恨转化为不可遏制的土改渴求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力量,进而生成了以阶级平等为指向的利益机制和权力结构。然而,反封建话语与沿袭日久的乡村秩序或乡土文化凿枘不入,二者的扭结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身叙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张羽华[5](2017)在《论1990年代以来乡村“土改”小说的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土改"题材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达到以往同类题材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充满诱惑的叙事力量,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淡化宏大的叙事模式;弱化空间场景中的暴力叙事;情感修辞策略的话语变换。在这叁重话语的叙述中,作家还侧重挖掘老一代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李茹欣[6](2017)在《伤痕的记忆:暴力土改的文学实践——浅论“文革”前后土改小说中的暴力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暴力土改"是指在土改中的对地主阶级的暴力惩处行为,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文革"前后关于暴力土改的文学叙事去再现历史进程中真实的土改运动,审视群体暴力在一段历史运动中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苦痛,并透过暴力进一步反思人性的真实。(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6期)

冷贺璇[7](2017)在《试论土改小说的叙事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从1946年《五四指示》开展土改到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从老解放区逐渐扩展到新解放区,直至195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推行的土地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又复杂曲折的过程。土改运动过程中,大批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农村亲身参与并组织土改工作,他们采用不同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一系列紧密配合土改政策,记录土改运动过程的文(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8期)

韩春燕,周鹏[8](2017)在《土改叙事的新维度——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a,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作家紧握时代脉搏,根植于生活变迁,体察个体命运变化后的高度凝结与独到阐发的成果。若以此标准评介并定义由《人民文学》2016年第2期首发的方方新作《软埋》,无疑切中肯綮,绝无溢美之嫌。在历经了长时间的精心锻打与淬炼之后,《软埋》一如既往地承袭了方方作品中对于悲悯的人文情怀的坚守,以及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执着,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阴骘面的大胆开掘的鲜明特征,同时《软(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王鹏[9](2016)在《于历史外整饬生命的脉络——尤凤伟土改题材小说的个体生命叙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改这一题材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历史敏感性。不少论者和读者将其看做是土改历史真相的揭露来加以对比论说。新土改小说作家尤凤伟在历史的夹带之外整饬生命的脉络,在个体生命的叙事中提出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了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0期)

李嘉艺[10](2016)在《1940-1970年代土改叙事的公式化概念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具体指以1946年“五四指示”发布为标志,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历史运动。而以土改史实为蓝本,书写于1940-1970年的文本叙事,则以作家亲历的土改史实、时代变迁与思想蜕变为外在表现内容,以“进村”到“离村”的外在结构建构起内在权力转换的象征系统,表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与作者特有的创作心态。深入研究此时期的土改叙事,会发现在结构、人物、主题、表达方式以及深层的价值述求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相因、沿袭的文本表现,显示出同质化、类型化倾向,学界称之为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公式化和概念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一般地,认为公式化是指作品结构、人物形象的千篇一律,概念化就是政治加举例或者是图解政治。具体阐释之,即公式化与概念化是指作品中大量出现抽象的议论说教和空洞的革命口号,以及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故事情节的程式化和主题思想的一般化。在40-70年代土改叙事公式化概念化现象背后,笼罩的是制度政策等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作者思想的革命化以及自我内渗性规约的文化生态,是在特定文学体制背景下外部规制与内在适应合力的结果。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与作者思想的革命化激烈碰撞,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方针政策与文本创作的强互文性。此时期土改叙事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在新时期土改小说的映射下,烛照的是文学与政策之间相悖相生的“纠葛”。相同题材在不同文学体制下的不同书写命运,彰显了40-70年代土改叙事在大文化研究中的典范意义。但是,遗憾地是,这一论题在文学史上的重要程度、论说的频繁程度与其研究成果是不成比例的,许多薄弱领域有待发掘或需要进一步总结。学界研究比较零散,多从政策与文学这一宏观角度切入,对文本专门化、细节化的分析程度稍嫌不够。据此,本文由整体到局部,从一个不断被克隆的权力转换系统出发,再到内在各因子人物、情节主题等条分缕析地抽取,最后到连结各因子并组成系统的方式手段四个方面对公式化概念化现象进行层层推进地罗致。并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从文本政策对照、新知识分子想象、反“同质化”努力叁个角度做特例分析,立足对现有文本的进一步挖掘,梳理特定文本叙事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对政策与文学、意识形态与作家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沟通架设,梳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现实意义。力避概念化公式化现象的再次发生,推动文学审美化、文学本体化的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5)

土改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叙事内容的分析,探寻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相较于以往的土改叙事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将这种区别与历史真实相联系,更深层次地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独特性与时代变化之间的联系。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的艺术呈现。通过分类总结,笔者认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与以往的土改叙事一样,以展现土改运动的始末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土改叙事则打破了土改运动这种完整全面的呈现,土改不再是小说的全部,而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或作为叙述背景而存在,在这类土改叙事中,土改运动的落幕不再意味着小说的结束,作家开始通过对土改前后土地及土地上人们命运的变化,进一步思考土改对当时的社会的深远影响和土改真正的历史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表现土改叙事的小说作品在新时期以来表现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在本章中笔者归纳总结了这两种土改叙事小说所共有的特征及其艺术呈现。第二章: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土改叙事中,作家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地主,农民,土改工作领导者这叁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与以往这叁类人物形象的不同,进而探索其独特之处。可以说,在新时期的作家笔下,土改运动中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开始撕下了其既定的政治符号与标签,变得真实,生动。第叁章:分别从土改中的暴力行为、权力斗争以及对乡村旧有秩序的影响叁个角度,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土改叙事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以往的土改叙事中所削弱或被遮蔽的某些真实的暴力行为;批判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权力斗争;揭示了以往土改叙事中所忽视的土改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反映了以往土改叙事中所未能展现的部分历史真实。第四章:从外部分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土改叙事与时代变化的关联。包括大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创作者的身份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吸纳,导致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叙事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与以往的土改叙事不一样的面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改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郝庆军.突破“土改叙事”的现代性局限——从“葫芦冰”的符码功能看丁玲创作的深度模式[J].长安学术.2018

[2].吴南.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土改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朱彦芳.土改叙事的超越式写作——评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J].北方文学.2018

[4].戚学英.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8

[5].张羽华.论1990年代以来乡村“土改”小说的叙事策略[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7

[6].李茹欣.伤痕的记忆:暴力土改的文学实践——浅论“文革”前后土改小说中的暴力叙事[J].青年文学家.2017

[7].冷贺璇.试论土改小说的叙事特点[J].文艺争鸣.2017

[8].韩春燕,周鹏.土改叙事的新维度——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J].扬子江评论.2017

[9].王鹏.于历史外整饬生命的脉络——尤凤伟土改题材小说的个体生命叙事解析[J].北方文学.2016

[10].李嘉艺.1940-1970年代土改叙事的公式化概念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6

标签:;  ;  ;  ;  

土改叙事论文-郝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