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根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直根系植物,边坡土壤,渗透性,原位试验
直根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闻达,王桂尧,张永杰,周红贵,胡圣辉[1](2018)在《主直根系植物对边坡土壤渗透性影响的原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因素。为了研究主直根系植物对边坡土壤渗透性的影响,利用现场双环注水试验,分别在坡顶、坡中和坡脚处进行原位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在水量充足的条件下,边坡土壤的水分下渗速率将随着植物的存在和坡高的提高而增大;各坡面位置的土壤下渗特征值均表现为初始下渗率>平均下渗率>稳定下渗率。通过对有关土壤水分入渗数学模型的拟合模拟研究,认为通用模型对各坡面位置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而Philip模型不适合描述该地区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2期)
杨闻达,王桂尧,常婧美,张永杰[2](2017)在《主直根系拉拔力的室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乔灌木主直根系对边坡土壤的深层锚固作用能明显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但在降雨条件下是否能发挥良好的固坡作用却存在争议,这给主直根系在降雨条件下锚固作用效果发挥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研究影响主直根系拉拔力的因素,本文以山矾根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种土壤含水率条件和3种竖向压力条件下开展单条主直根系的单次拉拔试验和循环拉拔试验,以此来研究主直根系拉拔力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根系拉拔力随根系表面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并有趋于稳定的趋势;2)根系拉拔力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3)在黏土条件下,山矾单根系的最大拉拔力所对应的土壤含水率约为22%;4)在低应力状态下,根系表皮组织完整度对根系拉拔力的影响大,而高应力状态下,根系内部组织完整度对根系拉拔力的影响大。试验证明,土壤性质及含水率,根系表面压力及完整度将对主直根系拉拔力产生影响。并且,只要保证土壤含水率不超过最优值,则主直根系的锚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杨闻达[3](2017)在《含主直根系边坡土体的渗透性及根土间作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态边坡防护技术在公路护坡防护中的不断推广,有关植被根系与土壤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便得到了重视。现有研究认为,植被主要是通过根系与土壤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稳固边坡的目的。由于植物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能,而雨水入渗又是引发边坡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关于在降雨条件下,植物能否发挥良好的稳固边坡效果,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来研究降雨对直根系型植物稳固边坡效应的影响问题,并通过分析结果来为上述争议提供一种合理解释。首先,本文通过双环注水试验,研究了直根系型植物对边坡土壤渗透性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直根系型植物的存在能明显增强土壤的渗透性能,同时土壤水分的下渗率有随坡高降低而下降的趋势。其次,通过整株拉拔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变化对直根系型植物整根系固土效应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对任意高度范围内的植株,其整根系的拉拔力将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竖直方向根系深度越大,根系自身直径越大,其能提供的整根系抗拉拔作用就越强。最后,通过室内模拟拉拔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变化对直根系型植物单直根系与土壤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单根系拉拔力将随根系表面作用应力的增加而增大,并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并且将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同时通过对比整株拉拔试验的结果和室内模拟拉拔试验的结果可知,根土间相互作用对于整根系抗拉力的贡献较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郭大顺[4](2016)在《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实证。"直根系"的观点由苏秉琦先生提出,可以从中国人信仰主要形式的祖先崇拜在红山文化已高度发达,祭祀遗存的规范化和崇拜礼仪的制度化导致礼制的初现,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南北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最早原动力等叁个方面加以理解。同时,神权的发达也是中华大地进入文明社会的共同特征。(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长燕[5](2016)在《黄土区直根系作物地土壤分离生长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变坡试验水槽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直根系作物大豆和马铃薯在生长季土壤分离过程的季节变化及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1在作物生长季,直根系作物大豆地和马铃薯地的土壤分离能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并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2两种作物地土壤分离能力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农事活动、土壤硬化、水稳性团聚体和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3两种作物地土壤分离能力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水流剪切力、土壤粘结力和作物根系密度很好地模拟(R2>0.64,NSE>0.63)。结论黄土区直根系作物地土壤分离过程具有明显季节变化,该变化主要是由农事活动、土壤粘结力和作物根系密度季节变化影响所致。(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毕玉才,刘勇[6](2015)在《郭大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就注意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那片褐红色山峦;1922年至1924年,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发现了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30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辗转到达赤峰,收集了一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11-10)
张纯成[7](2007)在《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直根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苏秉琦先生精辟地概括为四句话:"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7年11期)
景惠西[8](2004)在《华夏直根系河东——对河东历史文化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直根系河东——对河东历史文化的探索@景惠西$运城市地方志!研究员(本文来源于《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景惠西,景鹏[9](2003)在《华夏直根系河东——河东历史文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城古称河东,是一个西、南两面背靠黄河的地方。它是华北和西北、中原连接的通途要冲;也是晋与陕、豫接壤的黄河金叁角地带。这里天华物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最典型的地域。因(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3年06期)
吴民生[10](1985)在《直根系可变成须根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作共生固氮根瘤菌移植基础试验时发现,在黄砂中栽培的大豆根系,由原来的直根系变成了须根系。我们曾作了24次重复试验,结果在粘土、稻田土、河沙中栽培的大豆根系,主、侧根有区别;在黄沙中栽培其根系没有主、侧根区别,侧根长达20厘米。上述试验虽然简单,但却证实了植物的侧根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抑制主根的生长。现在我们又根据水、肥、土质等条件对根顶端优势的影响;生长激素及其他激素浓度变化及地心引(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1985年08期)
直根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灌木主直根系对边坡土壤的深层锚固作用能明显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但在降雨条件下是否能发挥良好的固坡作用却存在争议,这给主直根系在降雨条件下锚固作用效果发挥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研究影响主直根系拉拔力的因素,本文以山矾根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种土壤含水率条件和3种竖向压力条件下开展单条主直根系的单次拉拔试验和循环拉拔试验,以此来研究主直根系拉拔力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根系拉拔力随根系表面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并有趋于稳定的趋势;2)根系拉拔力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3)在黏土条件下,山矾单根系的最大拉拔力所对应的土壤含水率约为22%;4)在低应力状态下,根系表皮组织完整度对根系拉拔力的影响大,而高应力状态下,根系内部组织完整度对根系拉拔力的影响大。试验证明,土壤性质及含水率,根系表面压力及完整度将对主直根系拉拔力产生影响。并且,只要保证土壤含水率不超过最优值,则主直根系的锚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根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闻达,王桂尧,张永杰,周红贵,胡圣辉.主直根系植物对边坡土壤渗透性影响的原位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8
[2].杨闻达,王桂尧,常婧美,张永杰.主直根系拉拔力的室内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
[3].杨闻达.含主直根系边坡土体的渗透性及根土间作用力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4].郭大顺.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王长燕.黄土区直根系作物地土壤分离生长季动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毕玉才,刘勇.郭大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N].光明日报.2015
[7].张纯成.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直根系[J].华中建筑.2007
[8].景惠西.华夏直根系河东——对河东历史文化的探索[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9].景惠西,景鹏.华夏直根系河东——河东历史文化探索[J].沧桑.2003
[10].吴民生.直根系可变成须根系[J].生物学通报.1985